管接头、卡合解除工具和管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492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接头、卡合解除工具和管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连接气体管等管体的管接头、在该管接头中使用的卡 合解除工具、以及具备管接头和卡合解除工具的管接头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把一次侧气体管和二次侧气体管分别与气量表的导入口和导
出口连接时使用管接头。管接头具有 一端部形成有外锥螺紋部的接头本 体和设置在该接头本体的另一端部且能在防脱出状态下旋转的螺母。接头 本体的外锥螺纹部与 一次侧气体管旋合固定。螺母与气量表的导入口旋合 固定。这样, 一次侧气体管和气量表的导入口通过管接头被连接。二次侧 气体管与气量表的导出口也同样地被连接。
在螺母的外周面设置有扳手夹持部等工具夹持部。工具夹持部用于卡 合在旋紧螺母时使用的扳手等工具,具有多个平面。在气体配管作业等各 种作业中有时会误把工具类碰撞到该平面上。这样,由于工具类碰撞平面 时产生的旋转力矩则有可能使螺母旋转而变松缓。
于是,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防止管接头松缓装置的方案。该防 止松緩装置具有设置两个卡合部的条带。在使各卡合部分别与两个管接头
因此当一方管接头的螺母要向松緩方向旋转时,另一方管接头的螺母向被 旋紧方向的旋转, 一方螺母向松緩方向的旋转被另一方螺母所阻止。由此 防止各管接头螺母的松緩。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9-53626号公报
上述防止松緩装置具有以下问题,即,必须是两个管接头邻接配置时 使用,在仅有一个管接头的情况下不能防止螺母的松緩。在管接头仅是一 个时,被巻绕在螺母上的条带与螺母一起旋转不能防止螺母的松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的发明的管接头具备至少在一端部形成 有螺紋部的筒状的接头本体,该接头本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具有平面的工具
具夹持部能旋转,且在遮蔽所述工具夹持部的遮蔽位置与使所述工具夹持 部向外部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沿所述接头本体轴线方向能够移动,在所述 接头本体的外周面和所述遮蔽部件的内周面的任一方部件的周面上设置有 大致成C字状且能扩径缩径的挡圈,其在所述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上不能 移动但能扩径缩径,而在另一方部件上形成有环状卡合槽和多个解除槽, 该卡合槽与所述挡圈卡合并由此把所述遮蔽部件卡止在所述遮蔽位置,该 解除槽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延伸, 一端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 方向开放而另一端与所述卡合槽交叉。
这时,优选在所述接头本体的另一端部外周能旋转地设置有螺母,在 所述螺母的外周面设置有所述工具夹持部。
优选在所述一方部件上形成有环状凹部,其收容没有扩径缩径的自然 状态的挡圈并使之在所述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且能收容缩径 的挡圈整体,该环状凹部的内径、所述挡圈的内径、以及从所述露出位置 朝向所述遮蔽位置的方向上与所述环状凹部的前方侧邻接的所述一方部件
的外径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把所述挡圈向所述环状凹部的径向靠近直到 所述自然状态的挡圈的径向一侧部抵接到所述环状凹部的一侧部上时,所 述挡圈的另 一侧部位于所述环状凹部的另 一侧部内。
优选如下来决定所述前方部分和所述后方部分的各直径,即,使从所 述遮蔽部件的所述遮蔽位置朝向所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环状 凹部位于前方侧的所述一方部件的前方部分作为基准的所述环状凹部的深 度,比从所述遮蔽部件的所述遮蔽位置朝向所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上、相对 于所述环状凹部位于后方侧的所述一方部件的后方部分作为基准的所述环 状凹部的深度浅。
优选在所述另一方部件上设置临时固定部,通过在所述遮蔽部件位于 所述露出位置时以能够卡合并脱离的方式与所述挡圈卡合,以规定大小的 力来阻止所述遮蔽部件从所述露出位置向所述遮蔽位置侧移动。
第二方面的发明为一种卡合解除工具,其通过把一管接头的挡圈进行 缩径或扩径来解除所述挡圈相对于卡合槽的卡合状态,该管接头具备至少
在一端部形成有螺紋部的筒状的接头本体,该接头本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具 有平面的工具夹持部,成筒状的遮蔽部件在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周部被嵌合 为相对所述工具夹持部能旋转,且在遮蔽所述工具夹持部的遮蔽位置与使 所述工具夹持部向外部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沿所述接头本体轴线方向能够 移动,在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周面和所述遮蔽部件的内周面的任一方部件的 周面上设置有大致成C字状且能扩径缩径的挡圈,其在所述一方部件的轴 线方向上不能移动但能扩径縮径,而在另一方部件上形成有环状卡合槽和 多个解除槽,该卡合槽与所述挡圈卡合并由此把所述遮蔽部件卡止在所述
遮蔽位置,该解除槽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延伸, 一端向所述另一 方部件的轴线方向开放而另一端与所述卡合槽交叉,该卡合解除工具具备 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其各自的一端部之间能相互接近并离开而各自 的另一端部之间能旋转地连结,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在插入位置 和嵌合位置之间能旋转,该插入位置为使所述接头本体能在所述第一、第 二工具结构部件各自的一端部之间向其径向通过并退出,该嵌合位置为在 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的相对面之间形成能使所述接头本体在轴线 方向上移动而不能向径向移动地进行嵌合的限制孔的位置,所述第一、第 二工具结构部件上设置有解除轴部,其在位于所述嵌合位置的所述第一、 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向所述遮蔽部件接近移动时,分别从解除槽开放的各端 部向所述多个解除槽插入,通过使所述挡圈缩径或扩径来把所述挡圈对于 所述卡合槽的卡合状态进行解除。
第三方面的发明为 一种管接头装置,其具备管接头和卡合解除工具, 所述管接头具备至少在一端部形成有螺紋部的筒状的接头本体,该接头本 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具有平面的工具夹持部,成筒状的遮蔽部件在所述接头 本体的外周部被嵌合为相对所述工具夹持部能旋转,且在遮蔽所述工具夹 持部的遮蔽位置与使所述工具夹持部向外部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沿所述接 头本体轴线方向能够移动,在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周面和所述遮蔽部件的内 周面的任一方部件的周面上设置有大致成C字状且能扩径缩径的挡圈,其 在所述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但能扩径缩径,而在另一方部件上 形成有环状卡合槽和多个解除槽,该卡合槽与所述挡圈卡合并由此把所述 遮蔽部件卡止在所述遮蔽位置,该解除槽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延 伸, 一端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开放而另一端与所述卡合槽交叉,
所述卡合解除工具具备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其各自的一端部之间能 相互接近并离开而各自的另一端部之间能旋转地连结,所述第一、第二工 具结构部件在插入位置和嵌合位置之间能旋转,该插入位置为使所述接头 本体能在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各自的一端部之间向其径向通过并 退出,该嵌合位置为在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的相对面之间形成能 使所述接头本体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而不能向径向移动地进行嵌合的限制孔 的位置,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上设置有解除轴部,其在位于所述 嵌合位置的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向所述遮蔽部件接近移动时,分 别从解除槽开放的各端部向所述多个解除槽插入,通过使所述挡圈缩径或 扩径来把所述挡圈对于所述卡合槽的卡合状态进行解除。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特点的本发明,位于遮蔽位置的遮蔽部件遮蔽住工 具夹持部。因此在配管作业中工具类虽然碰到遮蔽部件,但工具类碰不到 工具夹持部的平面。因此,接头本体或螺母不会旋转松緩。另外,即使由 于工具类碰到遮蔽部件而遮蔽部件因此旋转,由于遮蔽部件相对于4妄头本 体和工具夹持部能旋转,所以仅是遮蔽部件旋转,接头本体或螺母不旋转。


图1是表示本发明管接头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2是同一实施例的俯视图3是沿图2的X-X线的剖视图4是沿图2的Y-Y线的剖视图5是在把遮蔽部件取下状态下表示同一实施例的主视图6是在把遮蔽部件和挡圈取下状态下表示同 一 实施例的主视图7是表示在同一实施例中使用的遮蔽部件的俯视图8是沿图7的X-X线的剖视图9是同一遮蔽部件的仰视图IO是表示在同一实施例中使用的挡圈的俯视图11是表示在同 一实施例中在螺母露出的状态下用于保持住遮蔽部件 的保持部件的图,图11 (A)是其俯视图,图11 (B)是其侧视图12是表示使用同一实施例的管接头把一次侧和二次侧气体管与气量 表的气体导入口和气体导出口分别连接状态的主视图13是表示把同 一 实施例的螺母与气量表的气体导入口旋合之前状态 的纵剖视图14是表示把同 一实施例的螺母与气量表的气体导入口旋合之后状态 的纵剖碎见图15是表示把同 一 实施例的螺母旋合后从螺母与遮蔽部件之间把保持 部件取下状态的纵剖视图16是表示使同 一 实施例的遮蔽部件向遮蔽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纵剖视
图17是表示同一实施例在解除遮蔽部件与接头本体的卡合时所使用的 卡合解除工具的俯-現图18是图17的X向视图19是在使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位于插入位置状态下表示同一卡 合解除工具的俯浮见图20是表示把同一卡合解除工具嵌合在接头本体大径部状态的纵剖视
图2l是表示利用同一卡合解除工具解除遮蔽部件与接头本体卡合的状
态的纵剖视图22是表示把解除了与接头本体卡合的遮蔽部件移动到露出位置状态 的纵剖^L图23是表示本发明管接头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4是同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5是同一实施例的纵剖视图26是表示同实施例所使用的解除卡合部件的与图18同样的图; 图27是表示使用同一解除卡合部件解除了遮蔽部件与接头本体卡合的 状态的纵剖视图28是在把螺母旋合固定在气体导入口上的状态下表示本发明管接头 第三实施例的纵剖视图29是在把遮蔽部件临时固定在露出位置的状态下表示同一实施例的 纵剖^L图30是在把遮蔽部件的锥面接触在挡圈上的状态下表示同一实施例的 纵剖视图31是表示同一实施例中没满足规定条件时不良情况的与图30同样 的纵剖^见图32是表示使用解除卡合部件解除了同一实施例遮蔽部件与接头本体 卡合的状态的纵剖视图33是图32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1管接头r管接头 1〃管接头2接头本体
2a外锥螺紋部(螺紋部) 2d环状凹部 2f卡合槽
2g解除槽 2i内锥螺紋部(螺紋部)
2j下侧大径部(后方部分) 2k上侧大径部(前方部分)
3螺母 3a扳手夹持部(工具夹持部) 4遮蔽部件
4b卡合槽 4d解除槽 4f环状凹部
4g临时固定槽(临时固定部) 5挡圈
8卡合解除工具 8' 卡合解除工具 8〃 卡合解除工具
8A第一工具结构部件8B第二工具结构部件
8a限制孔 8c解除轴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2表示本发明管接头1的一使用例, 一次侧和二次侧气体管Gl、 G2通过管接头l、 1与气量表M连接。即, 一次侧和二次侧气体管Gl、 G2的各一端部竖立设置而固定在地面(未图示)上,各另一端部弯曲成倒 U字状地垂直朝向下方。气量表M的上面设置有气体导入口 Ml和气体导 出口 M2。 一次侧气体管Gl通过管接头1与气体导入口 Ml连接,二次侧 气体管G2通过管接头1与气体导出口 M2连接。管接头1在一次侧和二次 侧气体管Gl、 G2与导入口导出口 Ml、 M2的连接以外的连接中也能使用。 且一次侧气体管Gl通过管接头1与气体导入口 Ml的连接形式与二次侧气 体管G2通过管接头1与气体导出口 M2的连接形式相同。于是,以下仅说 明前者的连接形式。
首先说明所述管接头1的结构。如图1 图4所示,管接头1具有接头本体2、螺母3和遮蔽部件4。
接头本体2由直管体构成,其一端部(图1~图4中是上端部,以后的 上下就意味着图中的上下)形成有外锥螺紋部(螺紋部)2a。代替该外锥 螺紋部也可以形成外直螺紋部。接头本体2的下端部形成有大径部2b。接 头本体2的下端面内周部形成有环状突出部2c。
在大径部2b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环状凹部2d。挡圈5 ^皮装配在该 环状凹部2d中。挡圈5由钢等具有弹性的剖面圆形的线材构成,如图10 所示被形成大致C字状。因此挡圈5利用其自身的弹性能扩径和缩径,在 挡圈5在不受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仅有比挡圈5内周侧的一半稍微少 的部分被收容在环状凹部2d内,而比外周侧的一半稍微多的部分从环状凹 部2d向外部突出。挡圈5通过缩径能使其整体进入环状凹部2d内。如图4 和图IO所示,在挡圈5周向的一端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5a。该 突出部5a插入到环状凹部2d的底面上形成的定位孔2e内。这样,挡圈5 就被在周向定位。但也可以不形成突出部5a。这种情况下,挡圈5被装配 成在环状凹部2d内能在周向上转动。
如图3 图6所示,以能旋转且能在接头本体2的轴线方向(上下方向) 上移动的方式,螺母3的上端部与大径部2b的下端部嵌合。但螺母3的移 动范围被限制在由挡圈5和防脱出部件6所规定的狭窄范围内,螺母3通 过防脱出部件6而^皮阻止从大径部2b向下方脱出。螺母3也可以在接头本 体2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螺母3的外周面形成有扳手夹持部(工具夹 持部)3a。扳手夹持部3a具有与螺母3的轴线平行延伸的八个平面而形成 为剖面正八边形。扳手夹持部3a也可以形成为剖面正六边形,或也可以是 仅具有隔着螺母3轴线且相对向平行的两个平面。在螺母3的内周面中在 防脱出部件6的下侧部分形成有内直螺紋部3b。
如图1 图4和图7~图9所示,遮蔽部件4由剖面圆形的筒体构成,其 内周面的上端部形成有环状突出部4a。该环状突出部4a具有与大径部2b 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内径,以能旋转且能在轴线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的 方式嵌合在大径部2b的外周上。遮蔽部件4向下方移动的范围通过环状突 出部4a的下面抵接到螺母3的上面而被限制。以下把这时遮蔽部件4的位 置叫做遮蔽位置。当遮蔽部件4位于遮蔽位置时,至少螺母3的扳手夹持 部3a进入到遮蔽部件4内。特别是本实施例中,螺母3整体进入到遮蔽部
件4内而被从外部遮蔽。因此,当遮蔽部件4位于遮蔽位置时,扳手不能
夹持在扳手夹持部3a上,其结果是不能从外部进行螺母3的旋转操作。且 由于遮蔽部件4相对于螺母3能旋转,所以即使遮蔽部件4旋转,也不能 使螺母3旋转。遮蔽部件4能向上方移动直到至少把螺母3的扳手夹持部 3a的一部分(下端部)从遮蔽部件4露出来,如图3的假想线所示,本实 施例是能向上方移动到把螺母3整体从遮蔽部件4退出来。以下把这时遮 蔽部件4的位置叫做露出位置。
环状突出部4a的内周面形成有环状延伸的卡合槽4b。该卡合槽4b在 遮蔽部件4位于遮蔽位置时被配置成与挡圈5的外周部相对。卡合槽4b的 深度被设定成与自然状态时挡圈5从环状凹部2d突出的量大致相同。卡合 槽4b的宽度被设定成与构成挡圈5的线材外径大致相同。卡合槽4b的底 面被形成剖面半圆状,其曲率半径被设定成与挡圈5线材的半径大致相同。 因此,在遮蔽部件4位于遮蔽位置时,挡圈5的从环状凹部2d向外部突出 的外周部被嵌入在卡合槽4b内。这样,遮蔽部件4就被卡止在遮蔽位置处。 且卡合槽4b的上下两侧面是由水平面(与接头本体2和遮蔽部件4的轴线 正交的平面)所构成。因此,即使有向上下方向的力作用在遮蔽部件4上, 挡圈5也不会由卡合槽4b的上下两侧面而缩径。且如上那样挡圈5的扩径 被卡合槽4b所阻止。因此,只要不使挡圈5缩径而使其外周部从卡合槽4b 脱出来,则遮蔽部件4就不会从遮蔽位置向接头本体2的轴线方向移动。 这样,就防止了由意外事故或恶作剧而引起的遮蔽部件4从遮蔽位置移动。 卡合槽4b的底面也可以不是剖面半圓状,而是成剖面直线状与卡合槽4b 的上下侧面正交。当然即使在这时,卡合槽4b的深度也是被设定成与自然 状态时挡圈5从环状凹部2d突出的量大致相同。
环状突出部4a的内周面形成有锥面4c。该锥面4c从卡合槽4b下侧的 侧面延伸到环状突出部4a的下表面,朝向下方被扩径。锥面4c下端部的内 径比挡圈5的外径稍微大些。因此,当把遮蔽部件4从露出位置侧向遮蔽 位置移动到规定位置时,锥面4c与挡圈5的外周面抵接。若在该状态下把 遮蔽部件4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则挡圈5就通过锥面4c而被缩径。当把遮 蔽部件4移动到遮蔽位置时,则卡合槽4b与挡圈5相对。这时挡圈5就利 用其自身的弹性而扩径并返回到自然状态,挡圈5的外周部嵌入到卡合槽 4b中。这样,遮蔽部件4就在遮蔽位置处以能旋转但不能向接头^体2的
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在接头本体2上被固定位置。
环状突出部4a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本实施例是6个)解除槽4d。该 解除槽4d在使用后述卡合解除工具8来解除遮蔽部件4与挡圈5的卡合时 使用,以等间隔配置在环状突出部4a的周向上。解除槽4d沿遮蔽部件4 的轴线延伸。解除槽4d长度方向的一端在遮蔽部件4的上面开放。解除槽 4d的另一端横跨卡合槽4b而到达环状突出部4a的下端面。解除槽4d的另 一端也可以位于卡合槽4b下侧的端面上。解除槽4d的深度被设定成至少 比卡合槽4b的深度深。
如图2和图7所示,在遮蔽部件4的上面形成有标记4e。该标记4e是 在遮蔽部件4的直径线上以规定的宽度从遮蔽部件4的外周面延伸到内周 面。标记4e也可以被形成为规定大小的点状。标记4e是通过把红色等涂料 涂布在遮蔽部件4的上面而形成的,但也可以是具有规定宽度或大小的深 度浅的凹部,或也可以是向该凹部涂布涂^F的结构。标记4e;故配置在周向 邻接的两个解除槽4d、 4d之间的中央。
下面根据图13~图15说明使用上述结构的管接头1来连接一次侧气体 管G1与气量表M的气体导入口 Ml的情况。在图13 图15中省略了一次 侧气体管Gl。在连接一次侧气体管Gl与气量表M的气体导入口 Ml时, 首先把接头本体2的外锥螺紋部2a旋合固定在一次侧气体管Gl下流侧的 端部上。然后把螺母3与气体导入口 Ml旋合。在最初把螺母3向气体导入 口 Ml旋合时是用手操作旋转,在旋合的最后阶段是通过扳手来旋转操作。 这时遮蔽部件4若有可能自由地向下方移动,则遮蔽部件4会成为操作螺 母3旋转的障碍。在此,在旋合螺母3时优选使用图11所示的保持部件7。
保持部件7包括成大致2 / 3圆弧状的填充部7a和>^人该填充部7a外 周面周向的中央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把持部7b。填充部7a的内径^皮i殳定成 比大径部2b的外径大,但比螺母3上端的外径小。填充部7a两端部的间隔 被设定成与大径部2b的外径大致相同或是稍微大些,以能在两端部之间使 大径部2b向其径向穿过。因此,能从填充部7a的两端部之间插入大径部 2b,在插入后能把填充部7a放置在螺母3的上面。填充部7a的外径与遮蔽 部件4的外径大致相同。因此,能把遮蔽部件4放置在填充部7a上。把持 部7b被形成为在大径部2b嵌合在填充部7a内且遮蔽部件4被;故置在填充 部7a上时,从遮蔽部件4的外周面向其径向外侧突出。因此,在用手4巴持
着4巴持部7b的状态下,4巴大径部2b插入到填充部7a内后,如图13和图 14所示,能把填充部7a放置在螺母3上,且把遮蔽部件4放置在填充部7a 上,这样就能把遮蔽部件4保持在螺母3的上侧。
当把螺母3与气体导入口 Ml旋合旋紧时,接头本体2的环状突出部 2c与气体导入口 Ml的内周面嵌合,并且气体导入口 Ml的上面通过密封垫 P与接头本体2的下面按压接触。这样,接头本体2与气体导入口 Ml就被 气密连接,进而一次侧气体管Gl与气体导入口 Ml就通过接头本体2被气 密连接。
然后如图15和图16所示,把保持部件7从螺母3与遮蔽部件4之间 拔出。于是遮蔽部件4以其自重向下方移动,当锥面4c碰到挡圈5则停止。 在此,当把遮蔽部件4以规定的力向下按,则挡圈5被缩径,遮蔽部件4 向下方移动。当遮蔽部件4移动到遮蔽位置,则挡圈5利用其自身的弹性 而返回到自然状态,且挡圈5的外周部嵌入到卡合槽4b中。这样,遮蔽部 件4就被连结成能在接头本体2上旋转而不能向接头本体2的轴线方向移 动。
根据上述结构的管接头1,由于螺母3的扳手夹持部3a被遮蔽部件4 所遮蔽,所以螺母3不会由于意外事故或恶作剧而旋转。因此,能防止螺 母3 ^^緩而接头本体2 /人气体导入口 Ml脱出的情况。当然,遮蔽部件4 是被旋转了,但由于遮蔽部件4能相对接头本体2和螺母3旋转,所以即 使遮蔽部件4被旋转,但不会因此使接头本体2和/或螺母3旋转。并且, 由于遮蔽部件4单独阻止螺母3的旋转,所以即使管接头1被单独使用时 也能阻止螺母3的旋转。
有时需要更换与一次侧和二次侧气体管Gl、 G2连接的气量表M。这 时就必须把螺母3、 3从气体导入口 Ml和气体导出口 M2卸下来,就需要 把遮蔽部件4从遮蔽位置向露出位置移动。在把遮蔽部件4从遮蔽位置向 露出位置移动时,使用图17 图19所示的卡合解除工具8。
卡合解除工具8具有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8A、 8B。第一、第二工 具结构部件8A、 8B的根端部之间通过轴8C被连结成相互能旋转。第一、 第二工具结构部件8A、 8B至少能在图17所示的嵌合位置、和图19所示的 插入位置之间旋转。当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8A、 8B位于嵌合位置时, 则在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8A、 8B的相对向的面之间的大致中央部形成
限制孔8a,在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8A、 8B的前端部之间形成间隙8b。 限制孔8a的内径被设定成与接头本体2的大径部2b外径大致相同。间隙 8b的宽度被设定成与遮蔽部件4的标记4e的宽度大致相同。当第一、第二 工具结构部件8A、 8B位于插入位置时,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8A、 8B 前端部之间的间隔比大径部2b的外径宽。因此,能把大径部2b向其径向 移动而插入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8A、 8B之间。插入后当把第一、第 二工具结构部件8A、 8B旋转到嵌合位置,则大径部2b与限制孔8a嵌合。 这样,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8A、 8B相对于大径部2b不能向其径向移 动,但能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在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8A、 8B的下面分别形成有解除轴部8c。 解除轴部8c被设置成与解除槽4d同数量。各解除轴部8c被配置成与限制 孔8a的内周面相接。并且,当大径部2b嵌合在限制孔8a中的状态下使间 隙8b与标记4e在周向位于同一位置而使卡合解除工具8向规定位置旋转 时,各解除轴部8c配置成与各解除槽4d在遮蔽部件4的轴线方向上分别相 对向。解除轴部8c具有与解除槽4d大致相同的剖面形状。因此如图20所 示,在遮蔽部件4上侧的大径部2b嵌合在限制孔8a内的状态下把卡合解除 工具8向遮蔽部件4移动接近时,如图21所示,各解除轴部8c从其下端部 插入到解除槽4d内。在解除轴部8c与限制孔8a的内周面相接的侧面的下 部形成有随着向下方而从限制孔8a的内周面离开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8d。 该倾斜面8d的下端边缘与限制孔8a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比挡圈5 从环状凹部2d突出的量大。因此,当使卡合解除工具8向下方移动而把解 除轴部8c从解除槽4d的上端开口部向解除槽4d插入时,倾斜面8d与挡圈 5的外周面抵接。因此,当把卡合解除工具8进一步向下方移动直到与遮蔽 部件4的上表面抵接时,各解除轴部8c的倾斜面8d使挡圈5缩径,如图 21所示使挡圈5从卡合槽4b脱出。因此,遮蔽部件4与挡圈5的卡合被解 除,如图22所示,遮蔽部件4能从遮蔽位置移动到露出位置。在使遮蔽部 件4移动到露出位置后,则能旋松螺母3并从接头本体2卸下来,由此能 把气量表M从一次侧气体管Gl卸下来。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对于以下的实施例仅说明与上述实施 例不同的结构,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则^f吏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 略其说明。
图23 图2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管接头r在遮蔽 部件4的环状突出部4a的内周面形成环状凹部4f。挡圈5装配在该环状凹 部4f内。挡圈5的在自然状态下比中心直径(=(外径+内径)/2)稍微大 的外周部插入在环状凹部4f内且能扩径缩径,稍微超过了一半的内周部从 环状凹部4f向内侧突出。挡圈5能扩径到使其整体进入到环状凹部4f内。
另一方面,在接头本体2的大径部2b外周面上形成有卡合槽2f。当然 卡合槽2f的形状和位置被决定为在遮蔽部件4位于遮蔽位置时使挡圈5从 环状凹部4f突出的内周部嵌入到卡合槽2f内。因此,在遮蔽部件4位于遮 蔽位置时,被卡止在接头本体2上能旋转但不能移动。
在大径部2b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向上方缩径的锥面2g。在把遮蔽 部件4从露出位置向遮蔽位置移动到规定位置时,该锥面2g与挡圈5的内 周部抵接并随着遮蔽部件4向遮蔽位置侧的移动而使挡圈5扩径。当遮蔽 部件4被移动到遮蔽位置时,如图25所示挡圈5缩径,其内周部嵌入到卡 合槽2f中。其结果是通过挡圈5遮蔽部件4被卡止在接头本体2上。
为了使被卡止在遮蔽位置的遮蔽部件4能向露出位置侧移动,在大径 部2b上形成有解除槽2h。解除槽2h从大径部2b的上端面向下方延伸并横 断卡合槽2f。在把遮蔽部件4向露出位置侧移动时,使用图26所示的卡合 解除工具8'。该卡合解除工具8'中解除轴部8c的剖面形状形成为与解除 槽2h的剖面形状大致相同。在解除轴部8c的朝向外侧的侧面下端部形成有 倾斜面8e,其以随着向下方而接近限制孔8a的内周面的方式倾斜。在把解 除轴部8c向解除槽2h插入到规定位置时,倾斜面8e与挡圈5的内周面抵 接。随着解除轴部8c的插入挡圈5被扩径,如图27所示从卡合槽2f脱出。 当把卡合解除工具8'移动到与遮蔽部件4抵接时,解除轴部8c外侧的侧 面(位于倾斜面8e上部的侧面)与挡圈5抵接,使挡圈5维持从卡合槽2f 脱出的状态。因此,能使遮蔽部件4与卡合解除工具8' —起从遮蔽位置移 动到露出位置。其他的结构则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图28~图30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管接头1〃在接头 本体2的上端部(一端部)内周面上形成有内锥螺紋部(螺紋部)2i。该内 锥螺紋部2i代替上述实施例的外锥螺紋部2a而与 一次侧气体管的下流侧端 部旋合固定。也可以代替内锥螺紋部2i而形成内直螺紋部。
在接头本体2的上端部外周面形成有大径部2b和环状凹部2d。大径部2b的外径以环状凹部2d为界而变化,环状凹部2d下侧的部分(后方部分, 以下叫做下侧大径部2j)比上侧的部分(前方部分,以下叫啦支上侧大径部 2k)直径大。其结果是以下侧大径部2j为基准时的环状凹部2d的深度与以 上侧大径部2k为基准时的环状凹部2d的深度彼此不同。当然,前者的深 度比后者的深度深。前者的深度被设定成比构成挡圈5的线材外径稍微大 些。后者的深度被设定成与构成挡圈5的线材外径大致相同。后者的深度 也可以被设定成比构成挡圈5的线材外径稍微小些。在环状凹部2d位于上 侧大径部2k侧的侧面上形成有被向上方扩径的锥面21 。
环状凹部2d的内径、自然状态下挡圈5的内径和外径、以及下侧大径 部2j的外径被相互关联地确定为满足下面的条件。即,如图30所示,在把 挡圈5向其径向移动到最大限度时,本实施例是把挡圈5向其径向移动到 使挡圈5径向的 一侧部抵接到环状凹部2d底面的一侧部时,挡圈5另 一侧 部的内周部进入到环状凹部2d内。在把环状凹部2d的内径设定为Dl,把 自然状态下挡圈5的内径和外径分别设定为dl、 d2,把下侧大径部2j的外 径设定为D2时,通过满足下面两个式子来决定各直径则能满足该条件。 (D2 - Dl ) /2〉 (dl - Dl ) (D2-Dl) /2> U2-dl) /2
本实施例中遮蔽部件4的环状突出部4a的长度比上述实施例中环状突 出部4a显著增长。在环状突出部4a的上端部配置有卡合槽4b。卡合槽4b 的底面不是被形成剖面半圓状,而是被形成与上下两侧面正交的剖面直线 状。环状突出部4a的下端部配置有锥面4c。锥面4c相对卡合槽4b向下方 离开。在卡合槽4b与锥面4c之间的环状突出部4a内周面上形成有环状临 时固定槽(临时固定部)4g。如图29所示,该临时固定槽4g^皮配置成在 遮蔽部件4位于露出位置时与挡圈5相对。本实施例在遮蔽部件4位于露 出位置时使遮蔽部件4整体从螺母3向上方离开地来决定露出位置。
临时固定槽4g的内径;故决定成在挡圈5稍」微缩径的状态下其外周面在 全周上与临时固定槽4g的底面接触,临时固定槽4g的深度比构成挡圈5 的线材半径浅。由于是这样设定,所以当把遮蔽部件4从露出位置向上下 方向移动时,临时固定槽4g的上侧侧面或下侧侧面在构成挡圈5线材的中 心外侧与挡圈5接触。因此当规定大小以上的力向上方或下方作用在遮蔽 部件4上时,遮蔽部件4 一边使挡圈5抵抗其自身的弹性力而缩径;一边向
上方或下方移动。换言之,临时固定槽4g通过与挡圈5卡合而以规定大小 的力来阻止遮蔽部件4从露出位置移动。本实施例中该阻止力是由临时固 定槽4g上侧侧面的向上方变成小径的锥面4h所形成的,所以阻止遮蔽部 件4从露出位置向图28所示的遮蔽位置,即,阻止其向下方移动的力比阻 止其向上方移动的力弱。其中,锥面4h的锥度角度确定为能阻止遮蔽部件 4由其自重而/人露出位置向下方移动。
使用上述结构的管接头1〃来连接一次侧气体管Gl和气体导入口 Ml 时,首先/人接头本体2的上端部插入遮蔽部件4。当4巴遮蔽部件4相对4妄头 本体2向下方插入到规定位置时,则如图30所示,锥面4c与挡圈5抵接。 在此,如图31所示,假定是挡圈5的一侧部抵接到环状凹部2d底面的一 侧部时,挡圈5的另一侧部从环状凹部2d的另一侧部向外侧突出。这时锥 面4c并不是与挡圈5的全周同时抵接,而仅是与挡圈5的另一侧部抵接。 这样,挡圈5的另 一侧部就抵接到环状凹部2d下侧的大径部2b外周面。 在该状态下挡圈5不能缩径,其结果是使遮蔽部件4不能从露出位置向下 方移动。
这点在本实施例的管接头1〃中是在挡圈5处于自然状态时,不管挡圏 5是以怎样的形态装配在环状凹部2d中,至少内周侧的一部分进入到环状 凹部2d内。因此,当锥面4c抵接到挡圈5时,必然把挡圈5缩径而把其整 体收容到环状凹部2d内。因此,能使遮蔽部件4可靠地移动到露出位置。
然后,把一次侧气体管Gl的下流侧端部旋合固定在接头本体2的内锥 螺紋部2i上。接着把螺母3旋合在气体导入口 Ml上旋紧。这时,由于遮 蔽部件4是位于露出位置,所以能容易地旋紧螺母3。且遮蔽部件4是不使 用保持部件7就能位于露出位置,所以作业方便。当螺母3的旋紧结束, 则把遮蔽部件4从露出位置移动到遮蔽位置。这样, 一次侧气体管G1与气 体导入口 Ml的连接结束。
把气体导入口 Ml从一次侧气体管Gl卸下来时,如32所示,使用卡 合解除工具8〃 。如图33所示,卡合解除工具8〃在解除轴部8c的内侧面 形成有避让面8f和接触面8g。避让面8f纟皮配置成在倾名+面8d的上侧与其 上端部交叉,在解除轴部8c的前端面(图32中的下端面)与解除槽4d的
广
下端面抵接时,与环状凹部2d的下端部和下侧大径部2j相对。由所有解除 轴部8c的各避让面8f所构成的圆(与所有避让面8f相切的圆)的直径被
设定成相对于下侧大径部2j是同等以上。另一方面,接触面8g被配置从解
除轴部8c的内侧面上端延伸到避让面8f,在解除轴部8c的前端面与解除 槽4d的下端面抵接时,与环状凹部2d的上端部和上侧大径部2k相对。与 所有解除轴部8c的各接触面8g相切的圆的直径被设定成与上侧大径部2k 的外径是同等以上,但对于下侧大径部2j的外径是同等以下。其他的结构 与卡合解除工具8相同。
在使用卡合解除工具8〃使挡圈5从卡合槽4b脱出而把遮蔽部件4从 遮蔽位置移动到露出位置时,如图32所示,把卡合解除工具8〃的解除轴 部8c插入到解除槽4d中。这样,通过倾斜面8d、避让面8f和接触面8g 而使挡圈5顺次缩径。由于由接触面8g所形成的圆的直径被设定成是对于 下侧大径部2j的外径是同等以下,所以挡圈5就缩径到与下侧大径部2j同 等以下。因此能使遮蔽部件4顺利地从遮蔽位置移动到露出位置。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能适当进行变更。
例如上述实施例的管接头,在接头本体2的下端部(另一端部)设置 了具有内螺紋部3b的螺母3,但也可以在接头本体2的下端部形成代替螺 母3内螺紋部3b的外螺紋部。这时,在外螺紋部和接头本体2的一端部形 成的外锥螺紋部2a以外的接头本体2的外周部,即,在接头本体2外周部 的中间部形成^^手夹持部。
在图28 图30所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与图23~图27所示实施例同样地 把挡圈5设置在遮蔽部件4上。这时,把临时固定槽(临时固定部)设置 在接头本体2的外周面上。
代替临时固定槽也可以设置突出部(临时固定部)来在遮蔽部件4位 于露出位置时与挡圈5卡合,由此以规定大小的力来阻止遮蔽部件4从露 出位置向遮蔽位置侧移动。
在把挡圈5从解除槽2g或4d脱出时,解除槽2g或4d的数量被形成 为仅是一个或两个时,不使用卡合解除工具8、 8' 、 8〃 ,而通过把改锥等 轴体分别插入到各解除槽2g或4d中也能使挡圈5从卡合槽2f或4b中脱出。
权利要求
1、一种管接头,其具备至少在一端部形成有螺纹部的筒状的接头本体,该接头本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具有平面的工具夹持部,其特征在于,成筒状的遮蔽部件在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周部被嵌合为相对所述工具夹持部能旋转,且在遮蔽所述工具夹持部的遮蔽位置与使所述工具夹持部向外部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沿所述接头本体轴线方向能够移动,在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周面和所述遮蔽部件的内周面的任一方部件的周面上设置有大致成C字状且能扩径缩径的挡圈,其在所述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但能扩径缩径,而在另一方部件上形成有环状卡合槽和多个解除槽,该卡合槽与所述挡圈卡合并由此把所述遮蔽部件卡止在所述遮蔽位置,该解除槽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延伸,一端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开放而另一端与所述卡合槽交叉。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头本体的另一 端部外周能旋转地设置有螺母,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设置有所述工具夹持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方部件上形成 有环状凹部,其收容没有扩径缩径的自然状态的挡圈并使之在所述一方部 件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且能收容缩径的挡圈整体,该环状凹部的内径、 所述挡圏的内径、以及从所述露出位置朝向所述遮蔽位置的方向上与所述 环状凹部的前方侧邻接的所述一方部件的外径之间的关系一皮i殳定为把所 述挡圈向所述环状凹部的径向靠近直到所述自然状态的挡圏的径向 一 侧部 抵接到所述环状凹部的一侧部上时,所述挡圈的另 一侧部位于所述环状凹 部的另一侧部内。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方部件上形成 有环状凹部,能收容没有扩径缩径的自然状态的挡圈并使之在所述一方部 件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且能收容缩径的挡圈整体,该环状凹部的内径、 所述挡圈的内径、以及从所述露出位置朝向所述遮蔽位置的方向上与所述 环状凹部的前方侧邻接的所述一方部件的外径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把所 述挡圏向所述环状凹部的径向靠近直到所述自然状态的挡圈的径向 一 侧部 抵接到所述环状凹部的一侧部上时,所述挡圈的另一侧部位于所述环状凹 部的另一侧部内。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如下决定所述前方部分 和所述后方部分的各直径,即,使从所述遮蔽部件的所述遮蔽位置朝向所 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环状凹部位于前方侧的所述一方部件的 前方部分作为基准的所述环状凹部的深度,比从所述遮蔽部件的所述遮蔽 位置朝向所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环状凹部位于后方侧的所述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如下决定所述前方部分 和所述后方部分的各直径,即,使从所述遮蔽部件的所述遮蔽位置朝向所 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环状凹部位于前方侧的所述一方部件的 前方部分作为基准的所述环状凹部的深度,比从所述遮蔽部件的所述遮蔽 位置朝向所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环状凹部位于后方侧的所述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如下决定所述前方部分 和所述后方部分的各直径,即,使从所述遮蔽部件的所述遮蔽位置朝向所 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环状凹部位于前方侧的所述一方部件的 前方部分作为基准的所述环状凹部的深度,比从所述遮蔽部件的所述遮蔽 位置朝向所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环状凹部位于后方侧的所述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如下决定所述前方部分 和所述后方部分的各直径,即,使从所述遮蔽部件的所述遮蔽位置朝向所 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环状凹部位于前方侧的所述一方部件的 前方部分作为基准的所述环状凹部的深度,比从所述遮蔽部件的所述遮蔽 位置朝向所述露出位置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环状凹部位于后方侧的所述 一方部件的后方部分作为基准的所述环状凹部的深度浅。
9、 如权利要求1 8任一项所述的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另一方 部件上设置临时固定部,通过在所述遮蔽部件位于所述露出位置时以能够 卡合并脱离的方式与所述挡圈卡合,以规定大小的力来阻止所述遮蔽部件 从所述露出位置向所述遮蔽位置侧移动。
10、 一种卡合解除工具,其通过把一管接头的挡圈进行缩径或扩径来 解除所述挡圈相对于卡合槽的卡合状态,该管接头具备至少在一端部形成 有螺紋部的筒状的接头本体,该接头本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具有平面的工具具夹持部能旋转,且在遮蔽所述工具夹持部的遮蔽位置与使所述工具夹持 部向外部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沿所述接头本体轴线方向能够移动,在所述 接头本体的外周面和所述遮蔽部件的内周面的任一方部件的周面上设置有 大致成C字状且能扩径缩径的挡圈,其在所述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上不能 移动但能扩径缩径,而在另一方部件上形成有环状卡合槽和多个解除槽, 该卡合槽与所述挡圈卡合并由此把所述遮蔽部件卡止在所述遮蔽位置,该 解除槽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延伸, 一端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 方向开放而另一端与所述卡合槽交叉, 其特征在于,该卡合解除工具具备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其各自的一端部之间 能相互接近并离开而各自的另一端部之间能旋转地连结,所述第一、第二 工具结构部件在插入位置和嵌合位置之间能旋转,该插入位置为使所述接 头本体能在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各自的一端部之间向其径向通过 并退出,该嵌合位置为在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的相对面之间形成 能使所述接头本体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而不能向径向移动地进行嵌合的限制 孔的位置,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上设置有解除轴部,其在位于所 述嵌合位置的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向所述遮蔽部件接近移动时, 分别从解除槽开放的各端部向所述多个解除槽插入,通过使所述挡圈缩径 或扩径来把所述挡圈对于所述卡合槽的卡合状态进行解除。
11、 一种管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管接头和卡合解除工具, 所述管接头具备至少在一端部形成有螺紋部的筒状的接头本体,该接 头本体的外周部设置有具有平面的工具夹持部,成筒状的遮蔽部件在所述 接头本体的外周部被嵌合为相对所述工具夹持部能旋转,且在遮蔽所述工具夹持部的遮蔽位置与使所述工具夹持部向外部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沿所 述接头本体轴线方向能够移动,在所述接头本体的外周面和所述遮蔽部件的内周面的任一方部件的周面上设置有大致成c字状且能扩径缩径的挡圈,其在所述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上不能移动但能扩径缩径,而在另一方部件 上形成有环状卡合槽和多个解除槽,该卡合槽与所述挡圈卡合并由此把所 述遮蔽部件卡止在所述遮蔽位置,该解除槽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 延伸, 一端向所述另一方部件的轴线方向开放而另一端与所述卡合槽交叉, 所述卡合解除工具具备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其各自的一端部之 间能相互接近并离开而各自的另一端部之间能旋转地连结,所述第一、第 二工具结构部件在插入位置和嵌合位置之间能旋转,该插入位置为使所述 接头本体能在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各自的一端部之间向其径向通过并退出,该嵌合位置为在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的相对面之间形 成能使所述接头本体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而不能向径向移动地进行嵌合的限 制孔的位置,所述第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上设置有解除轴部,其在位于 所述嵌合位置的所述第 一、第二工具结构部件向所述遮蔽部件接近移动时, 分别从解除槽开放的各端部向所述多个解除槽插入,通过使所述挡圈缩径 或扩径来把所述挡圈对于所述卡合槽的卡合状态进行解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接头,能防止旋合状态由于意外事故而被松缓。在接头本体(2)的上端部形成有旋合固定在被连接的两个管体之中的一方上的外锥螺纹部(2a)。在接头本体(2)的下端部设置有与另一方管体旋合的螺母(3)。在接头本体(2)上设置有遮蔽部件(4),其能旋转,且能在接头本体(2)的轴线方向上移动。遮蔽部件(4)在位于实线表示的遮蔽位置时把螺母(3)遮蔽住,在位于假想线表示的露出位置时,使螺母(3)露出在外部。
文档编号F16L19/00GK101182898SQ200710129118
公开日2008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16日
发明者宫川成一, 岩片真理夫 申请人:光阳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