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02881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特别是关于一种使 用于音圈马达的高稳定性平板弹片,并在不增加阻尼与不增加弹片的弹性 系数条件下,具有响应时间短的特性。
背景技术
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 VCM)具有体积小、耗电量少、致动位 移精确及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合作为电子产品的短距致动器,如手机制动 马达、磁头的光学致动器、相机的自动对焦装置等。然而,音圈马达的致 动/复原变化速度相较于电子产品动辄数毫秒的变化速度而言较慢,因此, 音圈马达当中会加入至少一弹片来加速致动/还原速度。
请参阅图1,为一种传统的用于相机自动变焦的音圈马达的分解示意 图。该音圈马达包含一上盖100、 一底盖105、 一外框架110、 一镜头支架 120及二平板弹片130。 二平板弹片130固定设置于外框架110的两端, 用于将镜头支架120限定于外框架110内。外框架110四周设有磁铁115。 镜头支架120上固定有一线圈125,当对线圈125通不同方向的电流时, 线圈125产生的磁场与磁铁115的磁场相吸引或相排斥,从而带动镜头支 架120向上或向下运动。 请参阅图2,为该平板弹片130的平面示意图,平板弹片130包括一 固定框131、四弹臂132及一移动框133。将二个平板弹片130的固定框 130固于外框架110的两端,二移动框133固定至镜头支架120的两端。 弹臂132连接于固定框131与移动框133之间。固定框131、四弹臂132 及移动框133—体成型,且在同一平面上。
当弹臂132产生的弹性形变时,其与固定框131及移动框133的交接 处受到的应力最大,若镜头支架120产生过大的位移,该交接处将产生过 大的应力,以至于不能承受,从而导致弹臂132失去弹性,因此,上述平 板弹片的挠性不佳,实有改进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使其具有 较佳的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包
括有
一固定框,其设有多个第一固定部;及
多组致动部,该每一组致动部设有一弹臂本体及一连接该弹臂本体的 第一巻曲件,该弹臂本体由该第一巻曲件连接至该固定框的固定部,并向 该固定框内延伸。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固定框设有四个第一固定 部分别连接于每一组致动部上。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每一组致动部另设有一第
二巻曲件,连接至该弹臂本体向该固定框内延伸端。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第二巻曲件设有一第二固 定部。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固定框及多组致动部为一 体成型。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弹臂本体大致上为长条形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弹臂本体大致上为巻曲波 纹形状。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弹性本体为规则的方波形状。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弹性本体为不规则的波纹 形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还包括有 一固定框,其设有多个第一固定部;及
多组致动部,该每一组致动部设有一弹臂本体及一第二巻曲件,该弹 臂本体连接至该固定框的第一固定部及向该固定框内延伸,而与该第二巻 曲件连接。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固定框设有四个第一固定 部分别连接至每一组致动部分上。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每一组致动部另设有一第 一巻曲件,使该弹性本体由该第一巻曲件连接至该固定框的第一固定部。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第二巻曲件设有一第二固
定部。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固定框及多组致动部为一 体成型。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弹臂本体大致上为长条形状。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弹臂本体大致上为巻曲波 纹形状。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弹性本体为规则的方波形状。
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中,该弹性本体为不规则的波纹 形状。
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其提供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具有较佳的 挠性效果。


图1为公知用于相机自动变焦的音圈马达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平板弹片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音圈马达构造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的第一实施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的第二实施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的第三实施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的第四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固定 框,其设有多个第一个固定部;及多组致动部,该每一组致动部设有一弹 臂本体向该固定框内延伸,以及连接该弹臂本体的一第一巻曲部,由该第
一巻曲部使弹臂本体与该固定框的第一固定部连接;及一第二巻曲部连接 弹性本体向该固定框内延伸端。
由具体实施例配合附图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请参阅图3,为本实用新型音圈马达的分解图,该音圈马达包括有一 上盖200、 一底盖205、 一外框架210、 一动件220及二个平板弹片230。
二平板弹片230固定设置于外框架210的两端,用于将动件220限定 于外框架210内。外框架210 —端面的四个角分别设有一第一连接座211, 第一连接座211与第二连接座221可以分别为一凸柱或螺孔结构(图未显 示)。动件220可为一相机镜头、镜头支架或一磁头等。外框架210四周设 有磁铁215。动件220上固定有线圈225,当线圈225通不同方向的电流 时,线圈225产生磁场与磁铁215的磁场相吸引或相排斥,从而带动动件 220在外框架210内相对于外框架210向上或向下运动。
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的第一实施例, 平板弹片230包括有一固定框231及四组致动部232。其中
固定框231为一方形框体,其四个角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一固定部23U。

四组致动部232与固定框231 —体成型,且分别连接于固定框231的
第一固定部2311;每一组致动部232设有一弹臂本体2321、 一第一巻曲 件2322及一第二巻曲件2323。弹臂本体2321大致呈长条状,由第一巻曲 件2322连接至固定框231的第一固定部2311,并向固定框231内延伸, 而连接第二巻曲件2323;第二巻曲件2323形成有一第二连接部2324。
请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的第二实施例, 其中弹臂本体3321为规则性的巻曲波纹形状。
请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的第三实施例, 其中弹性本体4321为规则性的方波形状。
请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的第四实施例, 其中弹性本体5321为不规则性的波纹形状。
由多组致动部232的弹臂本体2321所形成的第一巻曲件2322及第二 巻曲件2323的挠性,可提高平板弹性整体的挠性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使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当不能以此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 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固定框,其设有多个第一固定部;及多组致动部,该每一组致动部设有一弹臂本体及一连接该弹臂本体的第一卷曲件,该弹臂本体由该第一卷曲件连接至该固定框的固定部,并向该固定框内延伸。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固定框设有四个第一固定部分别连接于每一组致动部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每一组致动部另设有一第二巻曲件,连接至该弹臂本体向该固定框内 延伸端。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第二巻曲件设有一第二固定部。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固定框及多组致动部为一体成型。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弹臂本体大致上为长条形状或巻曲波纹形状或规则的方波形状或不 规则的波纹形状。
7、 一种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固定框,其设有多个第一固定部;及多组致动部,该每一组致动部设有一弹臂本体及一第二巻曲件,该弹 臂本体连接至该固定框的第一固定部及向该固定框内延伸,而与该第二巻 曲件连接。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固定框设有四个第一固定部分别连接至每一组致动部分上。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每一组致动部另设有一第一巻曲件,使该弹性本体由该第一巻曲件连 接至该固定框的第一固定部。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巻曲件设有一第二固定部。
11、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固定框及多组致动部为一体成型。
12、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弹臂本体大致上为长条形状或巻曲波纹形状或规则的方波形状或不 规则的波纹形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音圈马达的平板弹片构造,其包括有一固定框,其设有多个第一个固定部;及多组致动部,该每一组致动部设有一弹臂本体、一第一卷曲件及一第二卷曲件,该弹臂本体由该第二卷曲件连接至该固定框的第一固定部,并向该固定框内延伸,以连接该第一卷曲件。
文档编号F16F1/02GK201185383SQ200820006840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7日
发明者张文嘉 申请人:鸿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