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串联碟形膜片联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33899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串联碟形膜片联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传动装置的联轴器,是原动机(如电动机、内燃 机等)与工作机(如泵、减速机等)之间的运动、动力传递的联接装置。
技术背景
膜片联轴器是一种新型联轴器,具有能传递较大的转矩、允许较大的位移 误差、允许高速旋转、缓和冲击振动, 一般不需润滑、便于安装维修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军事、造船、航空、石油化工、机械等行业,可以取代齿轮联轴器、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等联接装置。碟形膜片联轴器(专利号200720025065.7)公
开了一种碟形膜片联轴器(见附图o,它由膜片组r ,螺栓组2〃 ,键3〃 ,
半轴4〃 ,半联轴节5〃组成,其特征是,膜片组1〃中膜片制成碟形,外侧分 别通过螺栓组2〃固定在半联轴节5〃上。这种碟形膜片的外形和固定联接方式, 可以在有轴向等位移时,有效地降低膜片承受额外的弯扭载荷,提高联轴器的 使用寿命。但是,由于有些工作场合存在较大的轴向、径向、角向位移,要求 联轴器有更高的补偿努力,为此发明了 一种串联碟形膜片联轴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补偿较大角向、轴向、径向 位移,降低膜片所受应力,改善工作条件,提高联轴器的使用寿命的联轴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一种串联碟形 膜片联轴器。它由膜片组l,螺栓组2、 9,键3、 8,半轴4、 7,半联轴节5、 6 组成。其特点是,将膜片10设计成碟形,四组碟形膜片组中外侧两组背靠背安 装在一起,中间两组面对面安装在一起,组成的串联碟形膜片组两个外端面分别与半联轴节5、 6相联。
本技术解决方案一种较好的实施方式是,这种碟形膜片的外形和半联轴节 固定联接方式,可以在有轴向、径向、角向位移时,有效地降低膜片承受额外 的弯扭载荷,提高联轴器的使用寿命。
本技术解决方案另一种较好的实施方式,其特征是,膜片组1的金属片数 量为2-10片,膜片10的形状为碟形。这种结构和联接方式,可以提高联接的 可靠性。
本技术解决方案第三种较好的实施方式是,膜片组1串联联接,可以有效 地提高补偿轴向、径向、角向位移能力。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碟形膜片,使膜片组的受力更加合理,降低了轴向、 角向等位移的影响,从而减少了膜片发生损坏的可能性,达到提高联轴器使用 寿命的目的。


图1——碟形膜片联轴器结构示意图
图2--种串联碟形膜片联轴器结构示意图
图3——图2中碟形膜片组结构示意图
图4——图2中串联碟形膜片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用来进一步说明技术解决方案。 实施例l,参考图2,由附图看出, 一种串联碟形膜片联轴器由膜片组l, 螺栓组2、 9,键3、 8,半轴4、 7,半联轴节5、 6组成。其特点是,将膜片设
计成碟形,四组碟形膜片组中外侧两组背靠背安装在一起,中间两组面对面安 装在一起,组成的串联碟形膜片组两个外端面分别与半联轴节5、 6相联参考图3,膜片组1是由2-10片制成碟形的薄金属片10组成,中间为圆形 孔,通过压紧扣环组ll连接在一起。
参考图4,膜片组1串联连接用扣环组12、 13完成。也可以采用图1所示 的螺栓连接方式。
工作原理扭矩由轴4经键3传到半联轴节5上。因为半联轴节5和膜片组 采用铰制孔螺栓联接,即螺栓组2和半联轴节5以及膜片组1采用配合联接, 所以扭矩从半联轴节5传到螺栓组2上,通过螺栓组2将扭矩传到串联膜片组 上。而串联膜片组又将扭矩传到另一侧的螺栓组9,该螺栓组和另一侧的半联轴 节6相联,于是将扭矩传到键8,轴7,完成动力及运动的传递。
同理,根据本实用新型给出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可以给出其它实施例。 如与以上实施例1相比,其它部分的结构不变,而仅仅改变过渡膜片上金 属片数量的实施例。
权利要求1. 一种串联碟形膜片联轴器,它由膜片组(1),螺栓组(2、9),键(3、8),半轴(4、7),半联轴节(5、6)组成,其特征是,将膜片(10)设计成碟形,四组碟形膜片组中外侧两组背靠背安装在一起,中间两组面对面安装在一起,组成的串联碟形膜片组两个外端面分别与半联轴节(5、6)相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碟形膜片联轴器,其特征是,膜片组(l) 的金属片数量为2-10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串联碟形膜片联轴器,属于机械传动装置的联轴器。它由膜片组1,螺栓组2、9,键3、8,半轴4、7,半联轴节5、6组成。其特征在于,将膜片10设计成碟形,四组碟形膜片组中外侧两组背靠背安装在一起,中间两组面对面安装在一起,组成的串联碟形膜片组两个外端面分别与半联轴节5、6相联。这种碟形膜片的外形和固定联结方式,能补偿较大角向、轴向、径向位移,降低膜片所受应力,改善工作条件,提高联轴器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16D3/56GK201306393SQ20082018822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0日
发明者于京诺, 杰 侯, 王亮申, 田忠民, 谢在玉 申请人:鲁东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