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0584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装置,尤其涉及通过启动分离机构切断从输入侧部件向输 出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两轮机动车或小机动车等摩托车中,为了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或将 其切断采用多板离合器装置。这种多板离合器装置包括与发动机的曲轴侧相连的离合器 盖、与变速箱侧相连的输出侧旋转体、用于在上述装置之间传递、切断动力的离合器部、用 于按压离合器部的压板。在离合器部交替配置有与离合器盖接合的第1离合片及与输出旋 转体接合的第2离合片。用压板使这些离合片被弹簧等按压部件压接,曲轴的旋转被传递至变速箱侧。当 离合器0FF(切断动力传递)时,驾驶员通过操作离合器杆启动分离机构,并通过分离机构 解除按压部件对离合片的按压,使第1及第2离合片之间的动力传递得以切断。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特开2003-2221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已有的离合器装置上设置有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曲轴和离合器盖的减振机构。 减振机构具有连接在曲轴上的输入齿轮、及弹性连接离合器盖与输入齿轮的多个橡胶部 件。通过橡胶部件可抑制输入至输入齿轮的扭转振动向离合器盖传递。但是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是利用橡胶部件的弹力吸收扭转振动,因此无法确保在 减振机构中的大的扭转角度。此外,由于减振机构的扭转刚性几乎被橡胶部件的材质所决 定,因此,扭转刚性的调整幅度小。如上所述,已有的离合器装置中,减振机构的设计自由度低,且很难根据摩托车的 特性调整减振机构的扭转特性。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中,提高设计自由度。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是通过启动分离机构切断从输入侧 部件向输出侧部件的动力传递的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包括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 第1螺旋弹簧和离合器机构。第1旋转体为,与输入侧部件及输出侧部件中的一侧相连的 部件,具有多个第1抵接部。第2旋转体为配置成相对第1旋转体可进行旋转的部件,具有 第2抵接部,其中所述第2抵接部配置在相邻的第1抵接部的旋转方向之间,使其在旋转方 向上可与第1抵接部相抵接。第1螺旋弹簧配置在第1抵接部的径向内侧,在旋转方向上 弹性连接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离合器机构,切断从第1旋转体向输入侧部件及输出 侧部件中的另一侧传递动力。在离合器机构中开始传递动力时,第1螺旋弹簧开始在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 之间压缩,一旦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进一步进行相对旋转,第2抵接部则与第1抵接部相抵接。其结果,吸收扭转振动的同时,从第1旋转体向第2旋转体传递动力。该离合器装置中,第1螺旋弹簧配置在第1抵接部的径向内侧。换句话说,第1抵 接部配置在第1螺旋弹簧的径向外侧。因此,可将第1抵接部与第2抵接部相抵接为止的 第1及第2旋转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设定成较大。即,该离合器装置中,可将减振机构的 扭转角度设定成较大,可提高设计自由度。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离合 器装置中,第1旋转体具有配置在第1抵接部的径向内侧,且能够容纳第1螺旋弹簧的第1 开口。第1抵接部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小于第1开口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在该离合器装置中,由于第1抵接部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小于第1开口的圆周方 向长度尺寸,可将第1抵接部与第2抵接部相抵接所需的第1及第2旋转体之间的相对旋 转角度设定成更大。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 的离合器装置中,第1旋转体包含具有第1开口的主体部、从主体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多个 第1抵接部以及配置在多个第1抵接部的径向外侧、且连接多个第1抵接部的环状部。该离合器装置中,由于多个第1抵接部通过环状部相连,因此可提高第1抵接部周 边部的强度。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离合 器装置中,第1旋转体具有主体部、由第1抵接部及环状部形成的第2开口。第2抵接部配 置在第2开口内。该离合器装置中,由于加上第1开口,配置有第2抵接部的第2开口形成第1旋转 体,第1旋转体的开口比率变高。根据该构成,可实现离合器装置的轻型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离合 器装置中,第2开口具有形成于相邻的第1抵接部的旋转方向之间,且向旋转方向延伸的长 孔。第2抵接部配置在长孔内。该离合器装置中,由于第2抵接部配置在长孔内,因此确保第1旋转体的强度的同 时,可确保第1及第2旋转体之间的大的相对旋转角度。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方面 的任意一项离合器装置中,第2旋转体具有离合器盖及固定板。离合器盖配置在第1旋转 体的轴向第1侧,与离合器机构相连。固定板为配置在第1旋转体的轴向第2侧的部件,固 定在离合器盖上,且具有第2抵接部。第1螺旋弹簧被离合器盖及固定板在旋转方向上可 弹性变性地支撑着。在该离合器装置中,由于第1螺旋弹簧被离合器盖及固定板在旋转方向上可弹性 变性地支撑,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可实现支撑第1螺旋弹簧的构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离合 器装置中,固定板具有固定板主体、第2抵接部、固定部。第2抵接部,从固定板主体的外周 部朝轴向延伸。固定部,从第2抵接部朝径向内侧延伸,且被固定在离合器盖上。该离合器装置中,由于第2抵接部从固定板主体的外周部朝轴向延伸,因此最小 限度地抑制固定板的外径尺寸的同时,可将第2抵接部的半径方向位置设置在外侧。根据 该构成,确保第1及第2旋转体之间的大的相对旋转角度的同时,可实现离合器装置的轻型化。而且,由于固定部从第2抵接部的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可提高对第2抵接部及固 定部的离心力的强度。因此,可将第2抵接部及固定部设置成板状部分,可实现离合器装置 的轻型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或第七方面 的离合器装置中,离合器盖具有盖主体和连接部。盖主体被固定在固定板上。连接部,从盖 主体的外周部朝轴向延伸,且与离合器机构相连。该离合器装置中,由于连接部从固定有固定板的盖主体外周部朝轴向延伸,因此 具有离合器盖及固定板的第2旋转体的整体强度变高。因此,可降低离合器盖的板厚,可实 现离合器装置的轻型化。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至第八方面 的任意一项离合器装置中,离合器盖是金属板制成。该离合器装置中,由于离合器盖是金属板制成,因此可实现离合器盖的轻型化的 同时,可实现装置整体的轻型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九方面 的任意一项离合器装置中,还包括第2螺旋弹簧。第2螺旋弹簧是在旋转方向上把第1旋 转体弹性连接在第2旋转体上所需的部件,被设定成通过第1及第2旋转体的相对旋转开 始压缩第1螺旋弹簧后,使其在第1及第2旋转体之间压缩。该离合器装置中,由于第1螺旋弹簧被压缩后开始压缩第2螺旋弹簧,因此通过第 1及第2螺旋弹簧可实现具有多段特性的减振机构。根据该构成,可根据摩托车的特性调整 扭转特性,可提高减振性能。


图1为离合器装置的纵剖示意图;图2为离合器装置的平面图。其中,符号标记100离合器装置1中间旋转体(第2旋转体)2输出旋转体31 合器部4压板5膜片弹簧6支撑板71 合器盖8输入齿轮(第1旋转体)9固定板12第1螺旋弹簧13第2螺旋弹簧16橡胶部件
71盖主体72连接部73第1支撑部74第2支撑部81主体部82第1突出部83第2突出部84第1开口85第2开口86长孔87第1抵接部88环形齿轮(环状部)89缺口93第2抵接部94固定板主体95固定部99止动部S止动机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整体构成>图1为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100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离合器装置100的平面示 意图。图1为图2中I-I的剖面图。图2中省略了离合器机构C。图1的右侧为轴向外侧 (轴向第1侧的示例),图1的左侧为轴向内侧(轴向第2侧的示例)。图1及图2所示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100,从曲轴向变速箱侧传递由发动机产生的 动力,并通过启动分离机构切断动力传递。该离合器装置100中,通过向轴向内侧按压分离 轴承解除动力传递。离合器装置100,其包括吸收及降低扭转振动的减振机构D、和切断动力传递的离 合器机构C。<减振机构>
减振机构D具有输入齿轮8 (第1旋转体的示例)、中间旋转体1 (第2旋转体的示 例)、两个第1螺旋弹簧12、两个第2螺旋弹簧13、四个橡胶部件16。(1)输入齿轮输入齿轮8是输入由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的大致环状的部件,与被固定在发动机曲 轴上的驱动齿轮(图中未示出)相啮合。具体而言,输入齿轮8具有主体部81、四个第1抵 接部87、环形齿轮88 (环状部的示例)。输入齿轮8,例如为锌压铸制作,且主体部81、第1 抵接部87及环形齿轮88 —体成形。主体部81为大致成圆板状的部件,具有四个第1开口 84、四个缺口 89。第1开口 84中容纳有第1螺旋弹簧12及第2螺旋弹簧13。第1开口 84配置在第1抵接部87的径向内侧。缺口 89配置在第1开口 84的旋转方向之间。从轴向观察时,缺口 89的形状与固 定板9的固定部95的形状大致相同。第1开口 84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与第1螺旋弹簧12的自由长度大致相同,但比 第2螺旋弹簧13的自由长度长。S卩,第2螺旋弹簧13的自由长度小于第1螺旋弹簧12的 自由长度。因此,第2螺旋弹簧13与第1开口 84的端部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确保有缝隙。根 据该构成,开始压缩第1螺旋弹簧12之后,才开始压缩第2螺旋弹簧13。S卩,根据这些结 构,可将减振机构D的扭转特性分为两个阶段。第1抵接部87是从主体部81朝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与固定板9的第2抵接部 93 (后述)一同实现止动机构S。第1抵接部87配置在第1开口 84的径向外侧。第1抵 接部87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小于第1开口 84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第1抵接部87的旋 转方向中心与第1开口 84的旋转方向中心大致相同。第1抵接部87具有朝轴向外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82、朝轴向内侧突出的第2突出 部83。第1突出部82,在轴向上可与中间旋转体1的离合器盖7相抵接。第2突出部83, 在轴向上可与中间旋转体1的固定板9相抵接。第2突出部83与第1突出部82的半径方 向及旋转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第1抵接部87通过第1突出部82及第2突出部83,加上 止动机构S的功效在内,实现使输入齿轮8的轴向位置相对中间旋转体1稳定的功效。环形齿轮88,配置在主体部81及第1抵接部87的径向外侧,与四个第1抵接部 87相连。环形齿轮88是与驱动齿轮(图中未示出)相啮合的部分。输入齿轮8具有主体部81、由第1抵接部87及环状齿轮88形成的四个第2开口 85。第2开口 85,配置在相邻的第1开口 84的旋转方向之间,具有主体部81的缺口 89、朝 旋转方向圆弧状延伸的长孔86。长孔86是固定板9的第2抵接部93 (后述)朝旋转方向移动的空间,形成于相邻 的第1抵接部87的旋转方向之间。长孔86中配置有第2抵接部93。长孔86的半径方向 位置与第1抵接部87的半径方向位置大致相同。长孔86延伸至第1开口 84的径向外侧。 即,从半径方向观察时,长孔86的端部与第1开口 84的端部相互重叠。(2)中间旋转体中间旋转体1,被设置成相对输入齿轮8可进行旋转,且作为减振机构D的输出侧 部件发挥功效。具体而言,中间旋转体1具有离合器盖7、固定在离合器盖7上的固定板9。离合器盖7,例如为金属板制成的部件,配置在输入齿轮8的轴向外侧。离合器盖 7具有盖主体71、设置在盖主体71外周部的连接部72。盖主体71为被固定在固定板9上的部分,在轴向上可与输入齿轮8的第1突出部 82相抵接。连接部72是与离合器机构C相连接的部分,可一体旋转地支撑离合器部3的两 个第1离合片31。如图2所示,连接部72大致成波形状,朝径向内侧及外侧弯曲。连接部 72,例如可通过冲压加工与盖主体71 一同一体成形。连接部72上啮合有第1离合片31的 多个外齿31a。因此,第1离合片31与连接部72可一体旋转的同时,可朝轴向移动。固定板9是被固定在离合器盖7上的金属板制成的部件,配置在输入齿轮8的轴 向内侧。固定板9具有固定板主体94、被设置在固定板主体94的外周部上的止动部99。固 定板主体94的外周部,在轴向上可与第2突出部83相抵接。止动部99是与第1抵接部87 一同构成止动机构S的部分,具有第2抵接部93、固定部95。第2抵接部93,从固定板主体94的外周部朝轴向延伸。固定部95,从第2抵接部 93的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通过铆钉18被固定在盖主体71上。第2抵接部93轴向贯穿第2开口 85。更具体而言,轴向贯穿第2开口 85的长孔 86,在长孔86内可朝旋转方向移动。第2抵接部93配置在与第1抵接部87大致相同的半 径方向的位置上,使其在旋转方向上可与第1抵接部相抵接。通过第1抵接部87及止动部 99,实现将中间旋转体1与输入齿轮8的相对旋转限制在规定角度范围内的止动机构S。通过止动部99,在离合器盖7及固定板9的轴向之间确保有规定间隔。离合器盖 7与固定板9的轴向之间配置有上述输入齿轮8。主体部81的内周部与固定板主体94的 内周部之间配置有锥形弹簧11。主体部81的内周部被锥形弹簧11压向盖主体71的内周 部。根据这些构成,稳定相对中间旋转体1的输入齿轮8的轴向位置。该状态下,第1突出 部82及盖主体71的轴向之间确保有一点缝隙,第2突出部83及固定板主体94的轴向之 间确保有一点缝隙。即,第1突出部82及第2突出部83,补助性地进行输入齿轮8相对中 间旋转体1的定位。(3)第1螺旋弹簧、第2螺旋弹簧、橡胶部件第1螺旋弹簧12及第2螺旋弹簧13,被离合器盖7及固定板9在旋转方向上可弹 性变形地支撑着。具体而言,由离合器盖7及固定板9形成两个第1支撑部73和两个第2 支撑部74。第1支撑部73是支撑第1螺旋弹簧12的部分,第2支撑部74是支撑第2螺旋弹 簧13的部分。由于第1支撑部73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与第1螺旋弹簧12的自由长度大 致相同,因此,第1螺旋弹簧12的端部在旋转方向上被第1支撑部73所支撑。由于第2支 撑部74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与第2螺旋弹簧13的自由长度大致相同,因此,第2螺旋弹簧 13的端部在旋转方向上被第2支撑部74所支撑。在该实施例中,减振机构D具有三段扭转特性。具体而言,扭转特性的第1段中, 第1螺旋弹簧12被压缩。扭转特性的第2段中,第1螺旋弹簧12及第2螺旋弹簧13被压 缩。扭转特性的第3段中,第1螺旋弹簧12、第2螺旋弹簧13及橡胶部件16被压缩。第1 螺旋弹簧12及第2螺旋弹簧13的内侧配置有在第3段中被压缩的橡胶部件16。两个第1螺旋弹簧12配置成,使其并列发挥作用。两个第2螺旋弹簧13配置成, 使其并列发挥作用。四个橡胶部件16配置成,使其并列发挥作用。第2螺旋弹簧13的自 由长度比第1螺旋弹簧12的自由长度短。橡胶部件16的自由长度比第2螺旋弹簧13的 自由长度短。根据这些构成,可将减振机构D的扭转特性分成三段。<离合器机构>离合器机构C具有输出旋转体2、离合器部3、压板4、膜片弹簧5、支撑板6。输出旋转体2配置在离合器盖7的连接部72的径向内侧,与变速箱的输入轴 17 (输出侧部件)相连。环状支撑板6通过多个螺栓44被固定在输出旋转体2上。离合器部3,具有两个第1离合片31、配置在第1离合片31的轴向之间的第2离 合片32 ο第1离合片31被连接部72可一体旋转且可朝轴向移动地支撑着。第2离合片32 被输出旋转体2可一体旋转且可朝轴向移动地支撑着。切断动力传递的状态下,第1离合片31与第2离合片32之间确保有一点缝隙。压板4是与输出旋转体2相向配置的环状部件,被输出旋转体2及支撑板6可一 体旋转且可朝轴向移动地支撑着。膜片弹簧5,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输出旋转体2与支撑板6的轴向之间。离合器 部3被膜片弹簧5的弹力夹持在输出旋转体2与压板4之间。切断动力传递时,膜片弹簧 5的杆部51被分离机构的分离轴承10压向轴向内侧。〈离合器装置的动作〉图1所表示的状态Clutch ON状态)中,压板4被膜片弹簧5以规定的弹力按压 轴向内侧,离合器部3的第1离合片31及第2离合片32被夹持在输出旋转体2与压板4 之间。该状态下,通过减振机构D从曲轴向离合器机构C传递动力。更具体而言,输入至输 入齿轮8的动力,介由中间旋转体1传递至第1离合片31,且通过第2离合片32及输出旋 转体2传递至变速箱的输入轴17。此时,第1抵接部87与第2抵接部93相抵接,且通过止 动机构S传递动力。另一方面,一旦驾驶员操作离合器杆,该操作力,例如则通过离合器拉线传递至分 离轴承10,分离轴承10朝轴向内侧移动。其结果,膜片弹簧5的杆部51朝轴向内侧移动, 解除向压板4的按压力。第1离合片31及第2离合片32成在输出旋转体2与压板4之间 可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通过这些动作,切断从中间旋转体1向输出旋转体2的动力传递 (Clutch OFF 状态)。而且,变速动作后,一旦驾驶员慢慢松开离合器杆,通过离合器装置100开始传递 动力。具体而言,分离轴承10朝轴向外侧移动,离合器部3被夹持在压板4与输出旋转体2 之间。其结果,输入齿轮8相对中间旋转体1进行旋转,且第1螺旋弹簧12开始在输入齿 轮8与中间旋转体1之间压缩。一旦输入齿轮8与中间旋转体1进一步进行相对旋转,包 含第1螺旋弹簧12在内,两个第2螺旋弹簧13开始被压缩。一旦,输入齿轮8与中间旋转 体1更进一步进行旋转,则四个橡胶部件16开始被压缩。最终,止动机构S中,固定板9的 第2抵接部93与离合器盖7的第1抵接部87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通过止动机构S从输 入齿轮8向中间旋转体1传递动力。〈特征〉下面,总结离合器装置100的特征。(1)该离合器装置100中,由于第1抵接部87配置在第1螺旋弹簧12的径向外侧,因 此将第ι抵接部87与第2抵接部93相抵接为止的输入齿轮8与中间旋转体1之间的相对 旋转角度设定成大于传统的角度。即,该离合器装置100中,能够将减振机构D的扭转角度 设定成大于传统的角度,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2)该离合器装置100中,由于第1抵接部87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小于第1开口 84 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因此能够将第1抵接部87与第2抵接部93相抵接所需的输入齿轮 8与中间旋转体1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设定成更大。(3)该离合器装置100中,由于多个第1抵接部87通过环形齿轮88相连,因此与没有环形齿轮88时相比,能够提高第1抵接部87周边部的强度。根据该构成,能够降低输入齿 轮8的板厚,能够实现离合器装置100的轻型化。(4)该离合器装置100中,加上第1开口 84在内,由于配置有第2抵接部93的第2开 口 85形成于输入齿轮8上,因此输入齿轮8的开口比率变高。根据该构成,能够进一步实 现离合器装置100的轻型化。(5)该离合器装置100中,由于第2抵接部93配置在长孔86内,因此确保输入齿轮8 强度的同时,能够确保输入齿轮8与中间旋转体1之间的大的相对旋转角度。(6)该离合器装置100中,由于第1螺旋弹簧12被离合器盖7及固定板9在旋转方向 上可弹性变形地支撑,因此可通过简单的构造实现支撑第1螺旋弹簧12的结构。(7)该离合器装置100中,由于第2抵接部93从固定板主体94的外周部朝轴向延伸, 因此可最小限度地抑制固定板9的外径尺寸的同时,可将第2抵接部93的半径方向位置设 置在外侧。根据该构成,可确保输入齿轮8与中间旋转体1之间的大的旋转角度的同时,可 实现离合器装置100的轻型化。此外,由于固定部95从第2抵接部93的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因此可提高相对第 2抵接部93及固定部95的离心力的强度。因此,可将第2抵接部93及固定部95设置成板 状部分,可实现离合器装置100的轻型化。(8)该离合器装置100中,由于连接部72从固定有固定板9的盖主体71外周部朝轴 向延伸,可提高中间旋转体1整体的强度。因此,可降低离合器盖7的板厚,可实现离合器 装置100的轻型化。(9)该离合器装置100中,由于离合器盖7是金属板制成,因此,可实现离合器盖7的 轻型化的同时,可实现装置整体的轻型化。(10)该离合器装置100中,由于第1螺旋弹簧12被压缩后开始压缩第2螺旋弹簧13, 因此通过第1螺旋弹簧12及第2螺旋弹簧13可实现具有多段特性的减振机构D。这样,可 根据摩托车的特性调整减振机构D的扭转特性,可提高减振性能。〈其他实施例〉本发明的具体构成,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以 进行各种变更及修改。(1)离合器机构C的结构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不仅是拉动式,推动式离合器 装置也可适用于本发明。(2)上述实施例中,虽然输入齿轮8与输入侧部件相连,但输出旋转体2也可与输入侧部件相连。(3)上述实施例中,减振机构D的扭转特性具有三段特性,但减振机构D的扭转特性不 仅限于三段特性。产业上可利用性本发明涉及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中,由于可提高设计自由度,因此本发明适用 于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领域。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通过启动分离机构切断从输入侧部件向输出侧部件的动 力传递,该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包括第1旋转体,其与所述输入侧部件及输出侧部件中的一侧相连,该第1旋转体具有多个 第1抵接部;第2旋转体,其配置成能够相对所述第1旋转体进行旋转,该第2旋转体具有配置在相 邻的所述第1抵接部的旋转方向之间的第2抵接部,使所述第2抵接部在旋转方向上可与 所述第1抵接部相抵接;第1螺旋弹簧,其配置在所述第1抵接部的径向内侧,用于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所述 第1旋转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离合器机构,其用于切断从所述第1旋转体向所述输入侧部件及输出侧部件中的另一 侧传递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旋转体具有第1开口,该第1开口配置在所述第1抵接部的径向内侧,且能够 容纳所述第1螺旋弹簧,所述第1抵接部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1开口的圆周方向长度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旋转体包括具有所述第1开口的主体部、从所述主体部朝径向外侧延伸的所 述多个第1抵接部、配置在所述多个第1抵接部的径向外侧且与所述多个第1抵接部相连 的环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旋转体具有由所述主体部、所述第1抵接部及所述环状部形成的第2开口; 所述第2抵接部配置在所述第2开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开口具有形成于相邻的所述第1抵接部的旋转方向之间且朝旋转方向延伸的 长孔;所述第2抵接部被配置在所述长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旋转体具有离合器盖和固定板;其中,离合器盖被配置在所述第1旋转体轴向的第1侧,且与所述离合器机构相连; 固定板被配置在所述第1旋转体轴向的第2侧的部件,且具有被固定在所述离合器盖 上的所述第2抵接部;所述第1螺旋弹簧被所述离合器盖及固定板在旋转方向上可弹性变形地支撑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具有固定板主体、从所述固定板主体的外周部朝轴向延伸的所述第2抵接 部、以及从所述第2抵接部的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且被固定在所述离合器盖上的固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盖具有被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的盖主体以及从所述盖主体的外周部朝轴 向延伸且被连接在所述离合器机构上的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机动脚查车用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盖是由金属板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2螺旋弹簧,该第2螺旋弹簧为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所述第1选转体与所 述第2旋转体所需的部件,通过所述第1及第2旋转体的相对旋转开始压缩所述第1螺旋 弹簧后,该第2螺旋弹簧在所述第1及第2旋转体之间被压缩。
全文摘要
在摩托车用离合器装置中,可提高设计自由度。离合器装置(100),包括输入齿轮(8)、中间旋转体(1)、第1螺旋弹簧(12)、离合器机构(C)。输入齿轮(8)具有多个第1抵接部(87)。中间旋转体(1)具有配置在相邻的第1抵接部(87)的旋转方向之间的第2抵接部(93),使第2抵接部(93)在旋转方向上可与第1抵接部(87)相抵接。第1螺旋弹簧(12)配置在第1抵接部(87)的径向内侧,用于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输入齿轮(8)与中间旋转体(1)。
文档编号F16D13/64GK102057175SQ200980122219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1日
发明者吉田智, 阿部稔, 鹤田浩吉 申请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