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1241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振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振机构,特别涉及动力传动系统中用于降低扭转振动的减振机构。
背景技术
车辆的动力传递系统中,为了降低扭转振动,使用减振机构。在这里,以传递及切断来自发动机的扭矩的离合器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离合器装置具有配置在飞轮附近的离合器盘组件和将离合器盘组件压向飞轮所需的离合器盖组件。通过离合器盘组件实现离合器功能及减振功能。
离合器盖组件具有被固定在飞轮上的环状离合器盖、相对离合器盖可轴向移动且被设置成可一体旋转的压板、向飞轮侧推挤压板的膜片弹簧。
离合器盘组件具有被夹持在压板与飞轮之间的离合器盘、固定有离合器盘且相互相向配置的一对输入侧板、配置在一对输入侧板的轴向之间的毂缘、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一对输入侧板与毂缘的螺旋弹簧、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在毂缘上的输出侧轮毂。由一对输入侧板、毂缘及螺旋弹簧构成减振机构。
以往的离合器盘组件中,作为在规定的扭转角度范围内限制输入侧板与毂缘的相对旋转的部件,使用止动销。该止动销连结一对输入侧板,并贯穿形成于毂缘上的孔部。通过止动销与孔部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实现止动机构。
但是,为了确保强度,止动销需要一定的直径,并且需要将其从一对输入侧板的外周缘更向半径方向内侧配置。因此,无法使一对输入侧板与毂缘的相对扭转角度足够大。此时,即使使用刚性高的螺旋弹簧,无法获得足够的相对扭转角度。因此,在原有的止动销型止动机构中,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螺旋弹簧的能力。
因此,提出了采用能够不使用止动销的止动机构的减振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O 专利文献1 特开平9-1960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组装这种减振机构时,难以固定相对输入侧板的毂缘的安装角度,其结果,降低减振机构的组装作业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组装作业效率的减振机构。
本发明涉及的减振机构,其包括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和多个弹性部件。第1旋转体具有,第ι部件、在轴向上与第1部件并排配置的第2部件以及连接第1部件与第2部件的多个连接部。第2旋转体,配置在第1及第2部件的轴向之间,且被设置成与第1旋转体可进行相对旋转。多个弹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及第2旋转体,且配置在连接部的旋转方向之间。第2旋转体具有,在连接部的旋转方向之间,与连接部在旋转方向上可抵接的一对突出部。第1部件,具有隔着旋转轴配置在相互相向的位置上的一对第1孔。组装时使用的定位销可插入一对第1孔中,同时,一对第1孔与一对突出部在旋转方向上相邻配置。
该减振机构中,由于可插入定位销的第1孔在旋转方向上与突出部相邻配置,因此,一旦将突出部组装在第1部件上以使定位销与突出部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相对第1部件容易地将第2旋转体安装在正确的位置上。根据该构成,可提高减振机构的组装作业效率。


图1为离合器盘组件的纵剖示意图; 图2为离合器盘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减振机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毂缘的平面图; 图5为输入旋转体的平面图; 图6为减振机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7为减振机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8为缓冲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减振机构的机械回路图; 图10为减振机构的机械回路图; 图11为减振机构的机械回路图; 图12为减振机构的机械回路图; 图13为减振机构的扭转特性线形图。
(符号说明) 1离合器盘组件 2输入旋转体(第1旋转体的示例) 3花键毂 4减振机构 5摩擦产生机构 6毂缘(第2旋转体的示例) 7第1螺旋弹簧 8第2螺旋弹簧(弹性部件的示例) 9第1止动件 10第2止动件 28第1主体部(第1部件的示例) 28a 第 1 孑L 29第2主体部(第2部件的示例) 29a 第2孔 35保持部 31连接部 32抵接部 33固定部 43 缺口 41 第 1 窗口 42 第 2 窗口 45第1突出部 45a第1突出部主体 45b 突起 46第2突出部 46a第2突出部主体 P定位销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减振机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这里,以搭载有减振机构的离合器盘组件为例进行说明。
〔1.离合器盘组件的整体结构〕 利用图1及图2,对搭载了涉及本发明减振机构4的离合器盘组件1进行说明。图 1为离合器盘组件1的纵剖示意图,图2为离合器盘组件1的平面示意图。图1的0-0线为离合器盘组件1的旋转轴线。此外,图1的左侧配置有发动机及飞轮(图中未示出),图1 的右侧配置有变速箱(图中未示出)。还有,图2的Rl侧为离合器盘组件1的旋转方向驱动侧(正侧),R2侧为其相反侧(负侧)。
离合器盘组件1是用于构成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离合器装置的机构,具有离合器功能和减振功能。离合器功能是指,通过离合器盘组件1由压板(图中未示出)按压在飞轮(图中未示出)上或解除按压,传递或切断扭矩的功能。减振功能是指,通过螺旋弹簧等减少以及吸收从飞轮侧输入的扭转振动的功能。
如图1及图2所示,离合器盘组件1主要包括从飞轮输入扭矩的离合器盘23、减少及吸收从离合器盘23输入的扭转振动的减振机构4。
离合器盘23是被按压到飞轮(图中未示出)上的部分,主要包括一对环状的摩擦片25、固定摩擦片25的缓冲板24。缓冲板24被固定在减振机构4的外周部。在下文中对缓冲板24进行详细说明。
〔2.减振机构的构成〕 在这里,利用图3 图7对构成减振机构4的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图3为减振机构4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毂缘6的平面图、图5为输入旋转体2的平面图、图6及图7 所示减振机构4的局部剖面图。
减振机构4主要具有固定离合器盘23的输入旋转体2 (第1旋转体的示例)、相对输入旋转体2可进行旋转地配置的毂缘6 (第2旋转体的示例)、相对毂缘6可进行旋转地配置的花键毂3、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毂缘6和花键毂3的第1螺旋弹簧7、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输入旋转体2与毂缘6的第2螺旋弹簧8 (弹性部件的示例)。花键毂3与变速箱(图中未示出)的输入轴端部花键啮合。
输入旋转体2,具有离合器片21及支撑板22。离合器片21及支撑板22为金属制成的圆板状或环状部件,在轴向上间隔固定距离配置。离合器片21配置在发动机侧,支撑板22配置在变速箱侧。离合器片21和支撑板22被后述的连接部31相互固定。因此,离合器片21及支撑板22,在轴向上保持固定间距的状态下可一体旋转。还有,离合器盘23的第1固定部24c及第2固定部24e,通过铆钉27被固定在离合器片21的外周部。
离合器片21及支撑板22,具有保持第2螺旋弹簧8的功能。具体而言,支撑板22, 具有环状的第1主体部28(第1部件的示例)、四个切起部35a和四个切起部35b。离合器片21,具有第2主体部29 (第2部件的示例)、两个切起部35a、两个切起部35b、四个连接部31。通过切起部35a及35b形成可弹性变形地保持第2螺旋弹簧8的保持部35。连接部31配置在保持部35的旋转方向之间。
保持部35的内周侧及外周侧具有切起部35a、35b。切起部35a、35b限制第2螺旋弹簧8朝轴向及半径方向的移动。而且,保持部35的旋转方向尺寸与第2螺旋弹簧8的长度大致相同。保持部35的圆周方向两端形成有接近第2螺旋弹簧8的端部或与其相抵接的抵接面36。另外,四个保持部35配置成使相邻的间距不同(参照图5)。具体而言,图5 的左右保持部35相对上下保持部35仅向旋转方向偏移角度θ 4。
第1主体部28,具有四个孔34、间隔旋转轴0配置在相互相向的位置上的一对第1 孔28a。孔34是用于插入铆钉27的孔,孔34的内径被设定成略大于铆钉27的头部外形。
第1孔28a是组装时插入定位销P (参照图4)的孔,配置在孔34的Rl侧。第1孔 28a的内径与定位销P的外径尺寸设定成大致相同,以使支撑板22在定位销P插入第1孔 28a的状态下,相对定位销P无法移动。第1孔28a与第1突出部45在旋转方向上相邻配置。更具体而言,第1孔28a配置在没有向减振机构4输入动力的中立状态下,第1孔28a 的轮廓线与毂缘6第1突出部45 (后述)的旋转方向端部(更具体而言,R2侧的端部)的轮廓线相接触的位置。因此,通过将毂缘6组装成使定位销P与第1突出部45相抵接,可相对支撑板22将毂缘6安装在中立状态的位置。
第2主体部29,具有四个孔29b、间隔旋转轴0配置在相互相向的位置上的一对第 2孔29a。第2孔29a是组装时插入定位销P的孔,配置在轴向上与第1孔28a相向的位置。 第2孔29a的内径与定位销P的外径尺寸设定成大致相同,以使离合器片21在定位销P插入第2孔29a的状态下,相对定位销P无法移动。
第2孔29a配置在连接部31与第1突出部45的旋转方向之间。第2孔29a与第 1突出部45在旋转方向上相邻配置。更具体而言,第2孔29a配置在没有向减振机构4输入动力的中立状态下,第2孔29a的轮廓线与第1突出部45的旋转方向端部(更具体而言, R2侧的端部)的轮廓线相接触的位置。
连接部31配置在第1主体部28的外周部,连接第1主体部28及第2主体部29。 具体而言,连接部31具有从第1主体部28的外周缘向第2主体部29轴向延伸的抵接部 32、从抵接部32的端部朝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固定部33 (参照图7)。连接部31与第1主体部28—体成形。固定部33具有插入铆钉27的孔33a。固定部33与离合器盘23的固定部24c —同,通过铆钉27被固定在离合器片21的第2主体部29上。
毂缘6配置成在离合器片21及支撑板22之间可进行相对旋转,且通过第2螺旋弹簧8与离合器片21及支撑板22弹性连接。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毂缘6具有环状部48、 一对第1突出部45、一对第2突出部46、一对第1窗口 41、一对第2窗口 42。
第1突出部45是从环状部48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间隔旋转轴0配置在相向位置。一对第1突出部45具有以旋转轴0为中心的点对称形状。
第1突出部45具有形成有第1窗口 41的第1突出部主体45a、从第1突出部主体 45a朝旋转方向突出的突起45b、从第1突出部主体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第1抵接部49。 第1抵接部49可与连接部31的抵接部32相抵接。第1抵接部49的旋转方向端部形成有一对止动面50。止动面50可与连接部31的止动面39相抵接。如图4所示,突起45b与第1抵接部49相比配置在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突起45b配置在,例如毂缘6里外相反地组装在第2主体部29时与第2孔29a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还有,突起45b配置在,毂缘 6里外相反地组装在第2主体部29时与第1孔28a的一部分相重叠的位置。
第2突起部46是从环状部48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间隔旋转轴0配置在相向位置。一对第2突出部46具有以旋转轴0为中心的点对称形状。
第2突出部46具有形成有第2窗口 42的第2突出部主体46a、从第2主体部主体 46a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第2抵接部57。第2抵接部57可与连接部31的抵接部32相抵接。第2抵接部57的旋转方向端部形成有一对止动面51。止动面51可与连接部31的止动面39相抵接。
第1突出部45及第2突出部46的旋转方向之间,形成有配置连接部31的四个缺口 43。把第1突出部45的旋转方向中心线作为第1中心线Li。把第2突出部46的旋转方向中心线作为第2中心线L2。第1中心线Ll与第2中心线L2垂直交叉。
一对第1窗口 41及一对第2窗口 42,配置在与四个保持部35相对应的位置。一对第1窗口 41,在半径方向上相向配置,一对第2窗口 42,在半径方向上相向配置。
第1窗口 41及第2窗口 42中容纳有第2螺旋弹簧8。第1窗口 41的旋转方向尺寸被设定成比保持部35长,第2窗口 42的旋转方向尺寸被设定成与保持部35的长度大致相同。第1窗口 41及第2窗口 42的圆周方向两端形成有接近第2螺旋弹簧8的端部或与其相抵接的第1抵接面44及第2抵接面47。
还有,离合器片21及支撑板22的中心孔37、38内配置有花健毂3。花健毂3具有轴向延伸的筒状轴毂52、和从轴毂52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凸缘54。轴毂52的内周部上形成有与变速箱的输入轴(图中未示出)相接合的花键孔53。
如图3所示,形成于凸缘54外周部上的多个外周齿55和形成于毂缘6内周部上的多个内周齿59相啮合。凸缘54的外周缘及毂缘6的内周缘上形成有容纳第1螺旋弹簧 7的第1缺口 56及第2缺口 58。第1螺旋弹簧7的端部安装有一对弹簧座。第1螺旋弹簧7没有被压缩的状态下,外周齿55与内周齿59的旋转方向之间形成有间隙。与该间隙相对的扭转角度为间隙角度θ Ip及θ In。形成在外周齿55R1侧的间隙与间隙角度θ Ip 相对应,形成在外周齿55R2侧的间隙与间隙角度θ In相对应。
此外,第2螺旋弹簧8具有配置在同心上且不同半径的一对螺旋弹簧。与第1螺旋弹簧7相比第2螺旋弹簧8不仅半径大且长度也长。第2螺旋弹簧8的弹簧系数被设定成远大于第1螺旋弹簧7的弹簧系数的值。即,第2螺旋弹簧8的刚性远比第1螺旋弹簧 7的刚性高。因此,一旦向输入旋转体2输入扭矩,第1螺旋弹簧7则开始在毂缘6及花健毂3之间被压缩,一旦毂缘6及花健毂3 —体旋转,第2螺旋弹簧8则开始在输入旋转体2 及毂缘6之间被压缩。
如上所述,输入至输入旋转体2的扭矩通过第2螺旋弹簧8传递至毂缘6,毂缘6 与花健毂3进行相对旋转。其结果,第1螺旋弹簧7则在毂缘6与花健毂3之间被压缩。一旦毂缘6与花健毂3的相对扭转角度达到规定角度,外周齿55及内周齿59则相抵接且两部件6、3 —体旋转,输入旋转体2与毂缘6进行相对旋转。其结果,第2螺旋弹簧8在输入旋转体2与毂缘6之间被压缩。根据该构成,吸收及降低从离合器盘23输入至输入旋转体 2的扭转振动。另外,第1螺旋弹簧7并排作用,第2螺旋弹簧8也并排作用。
(2. 2 止动机构) 还有,为了直接传递输入至输入旋转体2的扭矩,减振机构4中设有作为止动机构发挥功效的第1止动件9及第2止动件10。
第1止动件9是用于将毂缘6和花健毂3的相对旋转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机构, 具有花健毂3的外周齿55和毂缘6的内周齿59。在间隙角度θ ρ及θ η的范围内,第1 止动件9允许毂缘6与花健毂3进行相对旋转。
第2止动件10是用于将输入旋转体2和毂缘6的相对旋转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机构,通过输入旋转体2的连接部31、毂缘6的第1抵接部49及第2抵接部57来实现。
图3所表示的中立状态下,连接部31与第1抵接部49及第2抵接部57的旋转方向之间,确保有间隙。与该间隙相对应的扭转角度为间隙角度Θ3ρ或θ3η。形成于连接部31的Rl侧的间隙与间隙角度θ 3ρ相对应,形成于连接部31的R2侧的间隙与间隙角度 θ 3η相对应。根据该构成,第2止动件10在间隙角度Θ3ρ及θ 3η的范围内,允许输入旋转体2与花健毂3进行相对旋转。
(2. 3 摩擦产生机构) 为了更有效地吸收·减少扭转振动,减振机构4上还设有利用摩擦阻力产生磁滞扭矩的摩擦产生机构5。具体而言,摩擦产生机构5具有第1摩擦垫圈79、第2摩擦垫圈 72、第3摩擦垫圈85。
第1摩擦垫圈79配置在花健毂3的凸缘54与支撑板22内周部的轴向之间,且配置在轴毂52的外周侧。第1摩擦垫圈79为树脂制品。第1摩擦垫圈79主要具有环状的主体81、从主体8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多个突起82。
主体81与凸缘54的变速箱侧的面相抵接,第1锥形弹簧80配置在主体81与支撑板22之间。第1锥形弹簧80被轴向压缩在主体81与支撑板22之间。因此,第1摩擦垫圈79摩擦面被第1锥形弹簧80压接在凸缘54。此外,多个突起82与第2摩擦垫圈72 的凹部77 (后述)相接合。根据该构成,第1摩擦垫圈79与第2摩擦垫圈72可进行一体旋转。
第2摩擦垫圈72配置在毂缘6的内周部与支撑板22的内周部之间,且配置在第 1摩擦垫圈79的外周侧。第2摩擦垫圈72主要具有环状的主体74、从主体74的内周部向变速箱侧延伸的多个接合部76、形成于主体74内周部的变速箱侧的凹部77。第2摩擦垫圈72,例如为树脂制品。
主体74与毂缘6的变速箱侧相抵接,第2锥形弹簧73配置在主体74与支撑板22 之间。第2锥形弹簧73被压缩在主体74与支撑板22之间。根据该构成,第2摩擦垫圈72 的摩擦面被第2锥形弹簧73压接在毂缘6。而且,接合部76贯穿支撑板22的孔部。根据该构成,第2摩擦垫圈72与支撑板22可进行一体旋转。还有,第1摩擦垫圈79的突起82与凹部77相接合。因此,第1摩擦垫圈79通过第2摩擦垫圈72可与支撑板22进行一体旋转。
另外,第1锥形弹簧80的推力被设计成小于第2锥形弹簧73的推力。而且,与第 2摩擦垫圈72相比第1摩擦垫圈79的摩擦系数小。因此,通过第1摩擦垫圈79产生的摩擦(磁滞扭矩)远小于通过第2摩擦垫圈72产生的摩擦(磁滞扭矩)。
第3摩擦垫圈85配置在凸缘54与离合器片21的内周部之间,且配置在轴毂52 的外周侧。第3摩擦垫圈85,例如为树脂制品。第3摩擦垫圈85主要具有环状主体87、从主体87向发动机侧延伸的多个接合部88。
主体87与凸缘54及毂缘6的发动机侧的面相抵接,并与离合器片21的变速箱侧的面相抵接。接合部88贯穿形成于离合器片21的孔部。第3摩擦垫圈85通过接合部88 与离合器片21可进行一体旋转。而且,主体87与离合器片21的中心孔37相对不能旋转地相接合,其内周面与轴毂52的外周面可进行滑动地相抵接。即,离合器片21通过第3摩擦片85被轴毂52定位在半径方向上。
如上所述,由第1摩擦垫圈79及第3摩擦垫圈85构成大摩擦产生机构14,由第2 摩擦垫圈72及第3摩擦垫圈85构成小摩擦产生机构15。而且,一旦输入旋转体2、毂缘6 及花健毂3进行相对旋转,通过大摩擦产生机构14及小摩擦产生机构15产生磁滞扭矩,并通过减振机构4更有效地减少及吸收扭转振动。
(2. 4:缓冲板) 利用图8对缓冲板24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缓冲板24具有环状部24a、八个缓冲部24b、一对第1固定部24c、一对第2固定部24e。
缓冲部24b是固定有摩擦片25的部分,设置在环状部24a的外周侧。缓冲部24b, 在旋转方向上以相同间距配置。
一对第1固定部24c是从环状部24a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部分,被夹持在连接部31的固定部33与第2主体部29的轴向之间。第1固定部24c上形成有与连接部31的孔33a及第2主体部29的孔29b相对应的孔24d。
一对第2固定部24e是从环状部24a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部分,被夹持在连接部31的固定部33与第2主体部29的轴向之间。第2固定部24e上形成有与连接部31的孔33a及第2主体部29的孔29b相对应的孔24f。还有,第2固定部24e上形成有与孔24f 相邻配置的第3孔24g。第3孔24g是用于插入定位销P的孔,配置在与第1孔28a及第2 孔29a相对应的位置。
[3.连接部的配置] 在这里,对连接部31的配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四个多个连接部31并非以相同间距配置,而配置被成使相邻的间距不同。换句话说,连接部31的固定部33旋转方向中心被配置成使相邻的间距不同。例如, 配置在第1突出部45的旋转方向两侧的两个连接部31形成的角度Al大于配置在第2突出部46的旋转方向两侧的两个连接部31形成的角度A2。在这里,角度Al及A2的标准(间距的标准)是固定连接部31固定部33的铆钉27的旋转方向中心(或铆钉27贯穿的孔 33a的旋转方向中心)。配置在两个第1突出部45的Rl侧的两个连接部31,间隔旋转轴0
9配置在相向位置。而且,配置在两个第2突出部46的R2侧的两个连接部31,间隔旋转轴0 配置在相向位置。
根据这些构成,毂缘6的缺口 43配置与以往不同。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缺口 43 的形状与对应的固定部33的形状相辅,且略大于固定部33。这是,为了组装时,固定部33 可轴向通过缺口 43。因此,如上所述连接部31被配置成使相邻间距不同时,与此相对应地缺口 43也被配置成使相邻间距不同。其结果,配置在第2区域A2的第2窗口 42相比,配置在第1区域Al的第1窗口 41,可获得大的旋转方向尺寸,其中,第2区域的连接部31的间距小,且第1区域的连接部31的间距大。
例如,图3所示,虽然四个第2螺旋弹簧8的大小相同,但第1窗口 41的旋转方向尺寸可大于第2窗口 42。因此,第1窗口 41的第1抵接面44与第2螺旋弹簧8端部的旋转方向之间可确保间隙。与该间隙相对应的扭转角度为间隙角度Θ2ρ及θ 2η。形成于第 2螺旋弹簧8端部的Rl侧的间隙与θ 2ρ相对应,形成于第2螺旋弹簧8端部的R2侧的间隙与θ 2η相对应。间隙角度θ 2ρ被设定成小于间隙角度θ 2η。
如上所述,由于只有第1窗口 41确保有间隙,在该减振机构4中利用第2螺旋弹簧8可实现如后述的第2阶段的扭转特性。
此外,如图3所示,加上上述结构,抵接部32的旋转方向中心与固定部33的旋转方向中心,其旋转方向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抵接部32的旋转方向中心相对于与该抵接部32相对应的固定部33的旋转方向中心,其旋转方向的位置向间距较小的方向偏移,其中,所述间距是与该抵接部32相对应的连接部31作为标准的相邻间距。例如,如图3所示, 考虑配置在第1突出部45的Rl侧的连接部31,相对于固定部33的旋转方向中心,抵接部 32的旋转方向中心配置在Rl侧。而且,将该连接部31作为标准时,抵接部32的旋转方向中心向相邻间距小的角度Α2侧偏移。这对于其他三个连接部31也相同。
如上所述,由于抵接部32的位置相对于固定部33偏向旋转方向,止动面50与第 1突出部主体45a的位置关系与以往不同。具体而言,该减振机构4中,形成于第1抵接部 49上的两个止动面50与形成于第1窗口 41上的两个第1抵接面44相比配置在更靠近旋转方向外侧。Rl侧的止动面50与Rl侧的第1抵接面44相比配置在更靠近Rl侧,R2侧的止动面50与R2侧的第1抵接面44相比配置在更靠近R2侧。因此,第1抵接部49的旋转方向长度比第1窗口 41的旋转方向长度长。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间隙角度θ 3ρ,形成于第2抵接部57上的两个止动面51与形成于第2窗口 42上的两个第2抵接面47相比配置在更靠近旋转方向内侧。具体而言,Rl 侧的止动面51与Rl侧的第2抵接面47相比配置在更靠近R2侧,R2侧的止动面51与R2 侧的第2抵接面47相比配置在更靠近Rl侧。因此,第2抵接面57的旋转方向长度比第2 窗口 42的旋转方向长度短。
根据上述构成,可获得大的第1窗口 41的半径方向尺寸,可将与第1窗口 41相对应的第2螺旋弹簧8的直径进一步变大。
在这里,旋转方向外侧是指以第1突出部45的旋转方向中心、第1抵接部49的旋转方向中心或第1窗口 41的旋转方向中心为标准的旋转方向外侧。而且,旋转方向内侧是指以第2突出部46的旋转方向中心、第2抵接部57的旋转方向中心或第2窗口 42的旋转方向中心为标准的旋转方向内侧。另外,本实施例中,第1突出部45、第1抵接部49及第1窗口 41的旋转方向中心相同,且配置在第1中心线Ll上。此外,第2突出部46、第2抵接部57及第2窗口 42的旋转方向中心相同,且配置在第2中心线L2上。
[4.机械回路图] 以机械回路图所示如上所述的减振机构4,则成图9的状态。该机械回路图为,模块式地描绘减振机构中各部件的旋转方向关系的图。因此,一体旋转的部件作为同一部件对待。
如图9所示,毂缘6配置在输入旋转体2与花健毂3的旋转方向之间。毂缘6通过第1螺旋弹簧7在旋转方向上与花健毂3弹性连接。而且,毂缘6与花健毂3之间形成有第1止动件9。第1螺旋弹簧7可压缩在第1止动件9的第1间隙角度θ Ip及θ In的范围内。毂缘6通过第2螺旋弹簧8在旋转方向上与输入旋转体2弹性连接。而且,毂缘 6与输入旋转体2之间形成有第2止动件10。第2螺旋弹簧8可压缩在第2止动件10的间隙角度Θ3ρ及θ 3η的范围内。如上所述,输入旋转体2及花健毂3经由毂缘6,通过串联配置的第1螺旋弹簧7及第2螺旋弹簧8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
在这里,毂缘6作为配置在两种螺旋弹簧之间的中间部件发挥功效。而且,如上所述的结构也可考虑成由并列配置的多个第1螺旋弹簧7和第1止动件9构成的第1减振器、 与由并列配置的多个第2螺旋弹簧8和第2止动件10构成的第2减振器串联配置的结构。 另外,第1螺旋弹簧7整体的刚性被设定成远远小于第2螺旋弹簧8整体的刚性。因此,到第1间隙角度θ Ip及θ In为止的扭转角度范围内,第2螺旋弹簧8在旋转方向上几乎不会被压缩。
[4.动作] 接下来,利用图9 图13对离合器盘组件1的减振机构动作及扭转特性进行说明。图10 图12为动作中的机械回路图,图13为扭转特性线形图。另外,以下说明是从图9所示的中立状态输入旋转体2相对花健毂3向Rl侧扭转的正侧扭转特性的说明,对于负侧扭转特性,由于相同省略其说明。
输入旋转体2相对花健毂3从图9的中立状态向Rl侧,即旋转方向驱动侧扭转。 此时,由于第1螺旋弹簧7的弹簧系数小于第2螺旋弹簧8的弹簧系数,因此,第2螺旋弹簧8不会被压缩,第1螺旋弹簧7在花健毂3与毂缘6之间朝旋转方向压缩。而且,通过花健毂3与毂缘6的相对旋转,在小摩擦产生机构15产生滑动。其结果,如图13所示,从扭转角度0至扭转角度θ Ip的范围内,可获得低刚性及低磁滞扭矩。图10的状态中,凸缘54 的外周齿55与毂缘6的内周齿59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第1止动件9开始起作用。因此, 一旦输入旋转体2的扭转角度从图10的状态进一步变大,花健毂3与毂缘6则一体旋转。
一旦输入旋转体2从图10的状态进一步向Rl侧扭转,第2螺旋弹簧8则在毂缘6 与输入旋转体2之间朝旋转方向压缩。此时,第1窗口 41的第1抵接面44与第2螺旋弹簧8的端部之间确保有间隙角度θ 2ρ。因此,如图11所示,只有容纳于第2窗口 42的两个第2螺旋弹簧8在扭转角度θ Ip至扭转角度θ Ip+θ 2ρ的范围内被压缩。此时,加上小摩擦产生机构15在内,大摩擦产生机构14中也产生摩擦阻力。
还有,一旦输入旋转体2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向Rl侧扭转,加上容纳于第2窗口 42的两个第2螺旋弹簧8,容纳于第1窗口 41的两个第2螺旋弹簧8被压缩。而且,一旦扭转角度达到θ Ip+ θ 3ρ,连接部31与第1抵接部49及连接部31与第2抵接部57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第2止动件10开始起作用。S卩,如图13所示,该减振机构中,从扭转角度θ Ip+θ 2p至扭转角度θ Ip+θ 3p的范围内实现三段扭转特性,且一旦扭转角度达到 θ Ip+ θ 3ρ,输入旋转体2、毂缘6及花健毂3则一体旋转,输入至输入旋转体2的扭矩从花健毂3输出。
如上所述,该离合器盘组件1中,通过第1螺旋弹簧7、第2螺旋弹簧8、及间隙角度θ 1ρ、θ 2ρ、θ 3ρ实现三段扭转特性。
[5.离合器盘组件的组装作业] 在这里,对离合器盘组件1的组装作业进行说明。组装离合器盘组件1使用组装用的夹具(图中未示出)。该夹具被设置成使离合器盘组件1的旋转轴与垂直方向大致平行。夹具中安装有定位销P。
首先,夹具中安装四个铆钉27。安装完铆钉27后,将支撑板22安装在夹具中,以使铆钉27插入支撑板22的孔34及孔33a中。此时,由于夹具中安装有定位销P,因此有必要以定位销P插入支撑板22的第1孔28a的方向安装支撑板22。S卩,通过定位销P可防止里外相反地安装支撑板22。
接下来,将第1锥形弹簧80、第2锥形弹簧73、第1摩擦垫圈79及第2摩擦垫圈 72组装在支撑板22上。之后,将毂缘6组装在支撑板22的上侧。第1孔28与毂缘6的第 1突出部45在旋转方向上相邻配置。更具体而言,相对支撑板22以正确的安装角度组装毂缘6的状态下,第1孔28a的位置得以确定,使定位销P在旋转方向上与第1突出部45相抵接。因此,通过定位销P可进行毂缘6的定位,相对支撑板22可容易地将毂缘6配置在正确的位置。其结果,之后的工序中容易地将第2螺旋弹簧8插入第1窗口 41及第2窗口 42中。
还有,由于毂缘6的第1突出部45具有突起45b,一旦将毂缘6里外相反地组装在支撑板22上,突起45b则与定位销P发生冲突。例如,即使使突起45b与定位销P不发生冲突地将毂缘6里外相反地组装起来,由于突起45b与定位销P在旋转方向上发生冲突,所以第1窗口 41与保持部35在旋转方向的位置,以及第2窗口 42与保持部35在旋转方向的位置不吻合。其结果,组装第2螺旋弹簧8的工序中,无法将第2螺旋弹簧8插入第1窗口 41及第2窗口 42。S卩,通过设置突起45b,可有效防止将毂缘6里外相反地组装在支撑板22上。
组装完毂缘6后,将第1螺旋弹簧7及花健毂3组装在毂缘6上。之后,将两个第 2螺旋弹簧8插入第2窗口 42。此时,由于通过定位销P将毂缘6以正确的角度组装,容易地组装第2螺旋弹簧8。由于第2窗口 42的旋转方向尺寸与第2螺旋弹簧8的自由长度大致相同,通过将第2螺旋弹簧8组装在第2窗口 42,可决定毂缘6相对于支撑板22的位置。
组装完两个第2螺旋弹簧8后,将离合器盘23组装在支撑板22上以使铆钉27插入孔24d及孔24f。此时,离合器盘23组装到支撑板22的方向必须保证能够向缓冲板24 的第3孔24g插入定位销P的方向,因此能够防止里外相反地安装离合器盘23。
组装完离合器盘23后,剩下的两个螺旋弹簧8组装到第1窗口 41。然后,以第2 铆接铆钉27能够插入到孔29b的状态下将离合器片21安装在支撑板22上。
由于有必要把离合器片21以定位销P插入第2孔29a的方向安装在支撑板22上,因此,可防止里外相反地安装离合器片21。另外,离合器片21上预先安装有第3摩擦垫圈 85。
组装完离合器片21后,铆接铆钉27的端部,完成离合器盘组件1的组装作业。
[5.离合器盘组件的特征] 下面,对以上说明的离合器盘组件1的特征进行总结。
(1) 该离合器盘组件1中,由于可插入定位销P的第1孔28a与第1突出部45在旋转方向上相邻配置,因此,一旦将毂缘6安装在支撑板22上,以使定位销P与第1突出部45 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则容易地将毂缘6安装在支撑板22的正确位置(安装角度)上。根据该构成,可提高离合器盘组件1的组装作业效率。
(2) 该离合器盘组件1中,当毂缘6里外相反地组装在支撑板22上时,与第2孔29a 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位置上配置有突起45b。因此,一旦将毂缘6里外相反地组装在支撑板22,插入第2孔29a的定位销P与突起45b发生冲突,无法将毂缘6安装在正确位置(安装角度)。因此,操作员容易地识别里外相反地安装了毂缘6的现象,可防止组装作业的差讲
T曰ο 特别是,由于突起45b的尺寸被决定在使突起45b与第1孔28a的一半以上重叠, 且第2窗口 42的旋转方向尺寸与第2螺旋弹簧8的自由长度大致相同,因此,一旦里外相反地组装毂缘6,则无法将第2螺旋弹簧8组装在第2窗口 42中。因此,在这个阶段操作员可识别安装作业的差错。
(3) 该离合器盘组件1中,由于离合器片21具有第2孔29a,可防止将离合器片21里外相反地组装在支撑板22上。
(4) 该离合器盘组件1中,由于第1孔28a与毂缘6的第1抵接部49相比配置在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第1抵接部49以外的部分,即第1突出部主体45a用于毂缘6的定位。因此,可防止组装时第1抵接部49受到损坏。
[6.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改。
(A)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搭载有减振机构4的离合器盘组件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仅仅限于此。例如,该减振机构4还可适用于双质量飞轮或流体式扭矩传动装置的锁定装置或其它动力传动装置。
(B)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定位销P用的孔分别在支撑板22上设置了第1孔28a,在离合器片21上设置了第2孔29a,但也可只有任意一侧的孔(例如,第1孔28a)。
(C) 突起45与第1孔28a及第2孔29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即可,此外,突起45b与第
131孔28a及第2孔29a的全部重叠也可。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减振机构,由于可提高组装作业的效率,所以本发明可应用于动力传动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减振机构,其包括第ι旋转体,其包括第1部件、与所述第1部件在轴向上并排配置的第2部件以及连接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的多个连接部;第2旋转体,在轴向上配置在所述第1部件及第2部件之间,且被设置成与第1旋转体能够进行相对旋转;多个弹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第2旋转体,且配置在所述连接部的旋转方向之间;其中,所述第2旋转体具有在所述连接部的旋转方向之间,与所述连接部在旋转方向上能够抵接的一对突出部,所述第1部件包括一对第1孔,该一对第1孔能够插入组装时使用的定位销,且间隔旋转轴配置在相互相向的位置上,所述一对第1孔,与所述一对突出部在旋转方向上相邻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包括突出部主体与突起;其中,所述突出部主体具有容纳所述弹性部件的开口,所述突起从所述突出部主体向旋转方向突出,且配置在当所述第2旋转体里外相反地组装在所述第1部件时,所述突起与所述第1孔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部件包括一对第2孔,所述一对第2孔具有能够插入所述定位销,且在轴向上与所述一对第1孔配置在相向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旋转方向上能够与所述连接部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第1孔配置在与所述抵接部相比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连接部配置成使相邻的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不同,所述突出部在旋转方向上配置在间距大的所述连接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从所述第1部件朝轴向延伸的抵接部,和从所述抵接部的端部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且被固定在所述第2部件上的固定部,所述第1孔,配置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突出部的旋转方向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的旋转方向中心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中心向所述第1孔相反侧偏移。
全文摘要
一种减振机构(4),其包括在轴向上并排配置的离合器片(21)及支撑板(22)、配置成在两板(21、22)的轴向之间可进行相对旋转的毂缘(6)、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两板(21、22)及毂缘(6)的第2螺旋弹簧(8)。支撑板(22)具有间隔旋转轴(O)配置在相向位置上的一对第1孔(28a)。组装时使用的定位销P可插入第1孔(28a)。一对第1孔(28a)与一对第1突出部(45)在旋转方向上相邻配置。
文档编号F16F15/134GK102187117SQ20098014239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4日
发明者吉村佳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