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51985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底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减震器的缓冲块结构。
背景技术
用弹性材料制造而成的缓冲块作为轿车悬架的重要部件,与弹簧配合共同承受 汽车运动过程中主要来自车轮的振动力,特别是对大的冲击载荷予以缓冲,但是现有技 术的缓冲块由于设计上的原因,在缓冲块压缩和回弹过程中极易产生吸、排气噪声,现 有技术对此并未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例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 201196237Y,名称为“伸缩型限位缓冲块”的实用新 型专利,公开一种缓冲块,它主要包括限位缓冲块,所述的限位缓冲块是两端面均为平面 的空心柱体,在外侧高度方向上设有一组齿形。这种缓冲块两端面为平面形状,两端面与 减震器支架的安装垫安装时为紧密贴合,这种贴合面成为密封面,对缓冲块的空心柱体 内部产生闷气作用,使缓冲块空心柱体内部的气体处于近似封闭状态,在汽车减震器支 架的振动压力作用下,处于封闭状态的空气柱的容积和压力也随之以相同频率急速变化 着,当空气柱的压力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压缩气体从缓冲块端面与减震器支架的接触面 之间迸发出来,即排出高速气流,而后随着缓冲块回弹,空气柱的压力降低,又从外界 吸进气体,这一排一吸引起周围空气振动产生强烈的噪声,并成为减震器噪声的主要噪 声源之一。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缓冲块易产生吸排气噪声 的不足,提供一种低噪声的减震器缓冲块,这种低噪声的减震器缓冲块能有效地减低其 在压缩和回弹过程的吸排气对周围空气的激振作用,从而大幅降低减震器的噪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 块,所述缓冲块呈圆筒状结构,圆筒状结构的两端面是可与减震器安装支架的上下两个 安装垫分别抵压的平面,圆筒状结构的内孔上端部是可与减震器的活塞杆过盈配合的圆 柱孔,在所述缓冲块的圆筒状结构的内部与外部之间设有导气通道。导气通道可以降低 缓冲块内外气体的压差,避免高压差的气流引起噪声。作为优选,所述导气通道由设在所述缓冲块端面的凹槽或凸台以及在缓冲块与 减震器的活塞杆配合的圆柱孔壁上设有的凹槽所构成,所述凹槽或凸台将缓冲块端面及 内壁面与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安装垫及活塞杆之间分隔出内外连通的导气通道。作为优选,所述圆筒状结构的缓冲块其内部为阶梯状圆柱孔,缓冲块内部上端 的圆柱孔直径尺寸较小,该段圆柱孔与减震器的活塞杆过盈配合;缓冲块内部下端的圆 柱孔直径尺寸较大,该段圆柱孔与减震器的活塞杆之间设有一个环状间隙;上段圆柱孔 与活塞杆过盈配合的意义是可以使缓冲块在使用过程中位置能可靠固定,下段圆柱孔与 活塞杆保留一定的环状间隙有利于缓冲块在受力变形时不受阻碍,充分发挥缓冲块减震的作用。作为优选,在与活塞杆配合的缓冲块内部上端面沿轴向均布设有至少两道凹 槽,该凹槽顺轴向延伸至缓冲块的上端面,并与设在缓冲块上端面的至少两道凹槽分别 连通;所述缓冲块内部上端面沿轴向设置的凹槽与缓冲块上端面设置的凹槽数量相同且 一一对应连通;当缓冲块受到来自减震器的振动力时,缓冲块被压缩变形并挤压内部空 气,部分受压缩气体由缓冲块内部上端面沿轴向设置的凹槽经缓冲块上端面的凹槽排向 外界,当缓冲块回弹时又从外界吸进空气,由于吸、排气顺畅,噪声被大大地减低,因 此这种缓冲块具有低噪声的优点。作为优选,所述缓冲块内部上端面及沿轴向设置的凹槽数量为2 6道。作为优选,在缓冲块下端面均布设有若干个凸台,凸台的高度和弹力满足缓冲 块在受压缩的极限位置时各凸台与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安装垫之间留有间隙。缓冲块的下 端面与所述安装垫之间始终留有间隙,能保证缓冲块内部与外界的气流通道一直顺畅。作为优选,所述凸台的个数为4 8个。作为优选,所述圆筒状结构的缓冲块的外周面设有若干个波纹状回转环;设置 波纹状回转环可极大地改善缓冲块的应力特性,这种缓冲块在受到小幅振动力作用时, 其各个波纹的谷底优先压缩变形,弹性力呈线性规律变化,这种呈线性变化的缓冲力使 乘坐者感觉平稳舒适;由于所述波纹状回转环仅仅是外表面呈波纹形状,而其内部乃是 实体结构,并非真正的壁厚相等的波纹管结构,当振动力剧增时,波纹状回转环受到强 力压缩而变形,由于波纹状回转环的刚度呈近似指数函数的规律变化,虽然缓冲块此时 变形逐渐变小,但弹性力却大幅增加,尽管此时由于缓冲块未能平稳有效地消除来自车 辆的变加速度的振动力而使乘坐者有不适之感,但总归是能够使乘坐者避免受到刚性碰 撞之困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所述缓冲块设有导气通道,能够保证缓冲块有效地减低减震器缓冲块在压缩 和回弹过程的吸排气对周围空气的激振作用,从而大幅降低减震器的噪声。2.作为导气通道的凹槽和凸台制造容易,仅在原有模具上作些改进,而且改进 方便,减震器其余零部件都无需变动;3.由于设有导气通道,缓冲块可避免受高压气流冲击,可延长使用寿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1,呈圆筒状结构,在 圆筒状结构的两端面可与减震器安装支架的上下两个安装垫31、32分别抵压,圆筒状结 构的内孔上端部可与减震器的活塞杆2过盈配合,在缓冲块的圆筒状结构的内部与外部 之间设有导气通道。[0022]导气通道由设在缓冲块1端面的凹槽11及凸台15以及在缓冲块1与减震器的活 塞杆2配合的内壁面设有的凹槽12所构成,所述凹槽11、12及凸台15将缓冲块1的端 面及内壁面与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安装垫31、32及活塞杆2之间分隔出内外连通的导气通道。圆筒状结构的缓冲块1其内部为阶梯状圆柱孔,缓冲块1内部上端的圆柱孔13 直径尺寸较小,该段圆柱孔13与减震器的活塞杆2过盈配合;缓冲块1内部下端的圆柱 孔14直径尺寸较大,该段圆柱孔14与减震器的活塞杆2之间保留一定的环状间隙。在与活塞杆2配合的缓冲块内部上端面沿轴向均布设有两道凹槽12,该凹槽12 顺轴向延伸至缓冲块1的上端面,并与设在缓冲块1上端面的两道凹槽11分别连通;缓 冲块1内部上端面沿轴向设置的凹槽11与缓冲块1上端面设置的凹槽12数量相同且一一 对应连通;在缓冲块1下端面均布设有6个凸台15,凸台为圆台形状,凸台高度为10mm, 凸台的上下底面直径分别为IOmm和15mm,凸台15的高度和弹力满足缓冲块在受压缩的 极限位置时各凸台与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安装垫31、32之间留有可流通空气的间隙。圆筒状结构的缓冲块1的外周面设有若干个波纹状回转环17,波纹状回转环外 表面呈波纹形状,其内部为实体结构,所述波纹形状为正弦波形,或根据安装需要将正 弦波形的波顶削去一小部分;缓冲块在受振动力作用时,其各个波纹的谷底16优先压缩 变形,弹性力呈线性规律变化;当振动力剧增时,波纹状回转环受到强力压缩而变形, 由于波纹状回转环的刚度呈近似指数函数的规律变化,虽然缓冲块此时变形逐渐变小, 但弹性力却大幅增加。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所述缓冲块呈圆筒状结构,圆筒状结构的两端面是 可与减震器安装支架的上下两个安装垫分别抵压的平面,圆筒状结构的内孔上端部是可 与减震器的活塞杆过盈配合的圆柱孔,其特征是,在所述缓冲块的圆筒状结构的内部与 外部之间设有导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其特征是,所述导气通道由设 在所述缓冲块端面的凹槽或凸台以及在缓冲块与减震器的活塞杆配合的圆柱孔壁上设有 的凹槽所构成,所述凹槽或凸台将缓冲块端面及内壁面与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安装垫及活 塞杆之间分隔出内外连通的导气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其特征是,所述圆筒状结 构的缓冲块其内部为阶梯状圆柱孔,缓冲块内部上端的圆柱孔直径尺寸较小,该段圆柱 孔与减震器的活塞杆过盈配合;缓冲块内部下端的圆柱孔直径尺寸较大,该段圆柱孔与 减震器的活塞杆之间设有一个环状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其特征是,在与活塞杆配 合的缓冲块内部上端面沿轴向均布设有至少两道凹槽,该凹槽顺轴向延伸至缓冲块的上 端面,并与设在缓冲块上端面的至少两道凹槽分别连通;所述缓冲块内部上端面沿轴向 设置的凹槽与缓冲块上端面设置的凹槽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其特征是,所述缓冲块内部上 端面及沿轴向设置的凹槽数量为2 6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其特征是,在缓冲块下端 面均布设有若干个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其特征是,在缓冲块下端面均 布设有若干个凸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其特征是,所述凸台的个数为 4 8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其特征是,所述圆筒状结 构的缓冲块的外周面设有若干个波纹状回转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悬架减震器缓冲块,克服现有技术的缓冲块易产生吸排气噪声的不足,提供一种低噪声的减震器缓冲块,其要义是,所述缓冲块呈圆筒状结构,圆筒状结构的两端面是可与减震器安装支架的上下两个安装垫分别抵压的平面,圆筒状结构的内孔上端部是可与减震器的活塞杆过盈配合的圆柱孔,在所述缓冲块的圆筒状结构的内部与外部之间设有导气通道。本实用新型在缓冲块上设有导气通道,能够保证缓冲块有效地减低在压缩和回弹过程的吸排气的噪声;而且凹槽和凸台制造容易,仅在原有模具上作些改进,减震器其余零部件都无需变动;由于设有导气通道,缓冲块可避免受高压气流冲击,可延长缓冲块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16F9/32GK201802797SQ20102053004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6日
发明者余见山, 李书福, 杨健, 潘之杰, 胡思明, 赵福全, 陈巍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