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承载能力行星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8908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承载能力行星减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高承载能力行星减速器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传动技术领域,涉及对行星减速器的改进。
技术背景[0002]现有的行星减速器较小,如果需要大承载能力则必须增加尺寸和重量,不适合在航空产品中使用。《行星齿轮传动设计》公开了一种带有双联行星轮的减速器,其原理结构参见图1,它由输入轴1、左内齿圈2、左内齿圈轴承加、太阳轮3、3个双联行星齿轮4、行星架5、右端盖6、输出内齿圈7、左输出轴承8和右输出轴承9组成。左内齿圈2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固定在带有旋转驱动装置的基体上,左内齿圈2带有左内齿圈中心孔,输入轴[1]的左端从左内齿圈中心孔向左伸出与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在输入轴1与左内齿圈2的左内齿圈中心孔之间有左内齿圈轴承加。在输入轴1的中部有太阳轮3,太阳轮3与输入轴[1]通过键连接或者一体加工成形,输出内齿圈7位于左内齿圈2的右边, 在输出内齿圈7的左端与左内齿圈2的右端之间有左输出轴承8,输出内齿圈7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与被驱动机构连接。有一个固定在带有旋转驱动装置的基体上的右端盖 6,输入轴1的右端从右端盖6的中心孔向右伸出,右输出轴承9安装在右端盖6与输出内齿圈7的右端之间。在输入轴1与右端盖6的中心孔之间有右端盖轴承6a。右端盖6也可以与输出内齿圈7形成一体结构,这时右端盖6就不需固定在带有旋转驱动装置的基体上,同时可以省掉右输出轴承9。在左内齿圈2与输出内齿圈7之间有3个沿圆周均布的双联行星齿轮4,双联行星齿轮4由左行星齿轮4a、右行星齿轮4b和双联行星齿轮轴连接组成,左行星齿轮如与左内齿圈2的内齿啮合,右行星齿轮4b分别与输出内齿圈7的内齿以及太阳轮[3]啮合,每个双联行星齿轮4通过轴承和行星架5连接。该减速器左内齿圈 2固定,太阳轮3和输出内齿圈7同时和双联行星齿轮4啮合,依靠左内齿圈2和输出内齿圈7的齿数差实现减速传动。这种双联行星轮减速器的缺点是第一、体积和重量大,每个行星齿轮必须通过轴承和行星架连接,轴承和行星架的排布大幅增加了减速器的体积和重量。第二、承载能力仍然较低,不能满足航空产品的要求,在相同的体积下,该种结构中的齿轮必须采用较小的模数,导致承载能力不高。发明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体积和重量小、承载能力高、能满足航空产品要求的行星减速器。[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承载能力行星减速器,包括输入轴1、左内齿圈 2、左内齿圈轴承2a、太阳轮3、输出内齿圈7、左输出轴承8和右输出轴承9,左内齿圈2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固定在带有旋转驱动装置的基体上,左内齿圈2带有左内齿圈中心孔,输入轴1的左端从左内齿圈中心孔向左伸出与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在输入轴1与左内齿圈2的左内齿圈中心孔之间有左内齿圈轴承加,在输入轴1的中部有太阳轮 3,太阳轮3与输入轴1通过键连接或者一体加工成形,输出内齿圈7位于左内齿圈2的右边,在输出内齿圈7的左端与左内齿圈2的右端之间有左输出轴承8,输出内齿圈7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与被驱动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0005]有一个右内齿圈13,它的结构与左内齿圈2相同,右内齿圈13也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固定在带有旋转驱动装置的基体上,右内齿圈13的内齿与左内齿圈2的内齿相对并且相位相同,右内齿圈13上的右内齿圈中心孔与左内齿圈2左内齿圈中心孔同轴,输入轴1的右端从右内齿圈13的右内齿圈中心孔向右伸出,在输入轴1与右内齿圈13的右内齿圈中心孔之间有右内齿圈轴承13a,右输出轴承9安装在右内齿圈13的左端与输出内齿圈7的右端之间;[0006]在左内齿圈2与右内齿圈13之间有3 6个沿圆周均布的三联行星轮10,三联行星轮10由左行星轮10a、中行星轮10b、右行星轮IOc和三联行星轮轴连接组成,左行星轮10a、中行星轮IOb和右行星轮IOc的结构相同,左行星轮IOa与三联行星轮轴的左端连接,右行星轮IOc与三联行星轮轴的右端连接,中行星轮IOb位于左行星轮IOa和右行星轮 IOc的中间,左行星轮10a、中行星轮IOb和右行星轮IOc的相位相同;左行星轮IOa与左内齿圈2的内齿啮合,中行星轮IOb分别与输出内齿圈7的内齿以及太阳轮3啮合,右行星轮 IOc与右内齿圈13的内齿啮合;[0007]在所有的三联行星轮轴之间有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是结构相同的、截面为矩形的圆环,左支撑环11位于左行星轮IOa与中行星轮IOb之间,右支撑环12位于中行星轮IOb与右行星轮IOc之间,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的外径与所有的三联行星轮轴的外切圆间隙配合。[0008]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体积和重量小,承载能力高,满足了航空产品的要求。试验证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减速起最大输出扭矩1560Nm,外径Φ90πιπι,重量4. 2Kg,同等输出双联减速器,外径Φ 120mm,重量约为8Kg。


[0009]图1是现有的一种带有双联行星轮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2,一种高承载能力行星减速器,包括输入轴1、左内齿圈2、左内齿圈轴承加、太阳轮3、输出内齿圈7、左输出轴承8和右输出轴承9,左内齿圈2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固定在带有旋转驱动装置的基体上,左内齿圈2带有左内齿圈中心孔,输入轴1的左端从左内齿圈中心孔向左伸出与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在输入轴1与左内齿圈2的左内齿圈中心孔之间有左内齿圈轴承加,在输入轴 1的中部有太阳轮3,太阳轮3与输入轴1通过键连接或者一体加工成形,输出内齿圈7位于左内齿圈2的右边,在输出内齿圈7的左端与左内齿圈2的右端之间有左输出轴承8,输出内齿圈7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与被驱动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0012](1)有一个右内齿圈13,它的结构与左内齿圈2相同,右内齿圈13也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固定在带有旋转驱动装置的基体上,右内齿圈13的内齿与左内齿圈2的内齿相对并且相位相同,右内齿圈13上的右内齿圈中心孔与左内齿圈2左内齿圈中心孔同轴,输入轴1的右端从右内齿圈13的右内齿圈中心孔向右伸出,在输入轴1与右内齿圈13 的右内齿圈中心孔之间有右内齿圈轴承13a,右输出轴承9安装在右内齿圈13的左端与输出内齿圈7的右端之间;[0013](2)在左内齿圈2与右内齿圈13之间有3 6个沿圆周均布的三联行星轮10,三联行星轮10由左行星轮10a、中行星轮10b、右行星轮IOc和三联行星轮轴连接组成,左行星轮10a、中行星轮IOb和右行星轮IOc的结构相同,左行星轮IOa与三联行星轮轴的左端连接,右行星轮IOc与三联行星轮轴的右端连接,中行星轮IOb位于左行星轮IOa和右行星轮IOc的中间,左行星轮10a、中行星轮IOb和右行星轮IOc的相位相同;左行星轮IOa与左内齿圈2的内齿啮合,中行星轮IOb分别与输出内齿圈7的内齿以及太阳轮3啮合,右行星轮IOc与右内齿圈13的内齿啮合;[0014](3)在所有的三联行星轮轴之间有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是结构相同的、截面为矩形的圆环,左支撑环11位于左行星轮IOa与中行星轮 IOb之间,右支撑环12位于中行星轮IOb与右行星轮IOc之间,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 的外径与所有的三联行星轮轴的外切圆间隙配合。[001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该减速器左内齿圈2和右内齿圈13固定,太阳轮3和输出内齿圈7同时和三联行星齿轮10啮合,依靠左内齿圈2、右内齿圈13和输出内齿圈[7] 的齿数差实现减速传动,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实现三联行星齿轮10的轴承支撑功能。由于采用了三联行星齿轮,提高了承载能力,而采用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后,省略了行星架和轴承,从而缩小了体积,减轻了重量。[001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左内齿圈2与右内齿圈13之间有3个沿圆周均布的三联行星轮10。
权利要求1. 一种高承载能力行星减速器,包括输入轴(1)、左内齿圈O)、左内齿圈轴承( )、太阳轮(3)、输出内齿圈(7)、左输出轴承⑶和右输出轴承(9),左内齿圈⑵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固定在带有旋转驱动装置的基体上,左内齿圈( 带有左内齿圈中心孔,输入轴(1)的左端从左内齿圈中心孔向左伸出与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在输入轴(1) 与左内齿圈O)的左内齿圈中心孔之间有左内齿圈轴承( ),在输入轴(1)的中部有太阳轮(3),太阳轮C3)与输入轴(1)通过键连接或者一体加工成形,输出内齿圈(7)位于左内齿圈⑵的右边,在输出内齿圈(7)的左端与左内齿圈(2)的右端之间有左输出轴承(8), 输出内齿圈(7)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与被驱动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有一个右内齿圈(13),它的结构与左内齿圈(2)相同,右内齿圈(13)也通过法兰或者花键或者耳片固定在带有旋转驱动装置的基体上,右内齿圈(1 的内齿与左内齿圈(2)的内齿相对并且相位相同,右内齿圈(13)上的右内齿圈中心孔与左内齿圈(2)左内齿圈中心孔同轴,输入轴⑴的右端从右内齿圈(13)的右内齿圈中心孔向右伸出,在输入轴⑴与右内齿圈(13)的右内齿圈中心孔之间有右内齿圈轴承(13a),右输出轴承(9)安装在右内齿圈(13)的左端与输出内齿圈(7)的右端之间;在左内齿圈⑵与右内齿圈(13)之间有3 6个沿圆周均布的三联行星轮(10),三联行星轮(10)由左行星轮(10a)、中行星轮(10b)、右行星轮(IOc)和三联行星轮轴连接组成,左行星轮(10a)、中行星轮(IOb)和右行星轮(IOc)的结构相同,左行星轮(IOa)与三联行星轮轴的左端连接,右行星轮(IOc)与三联行星轮轴的右端连接,中行星轮(IOb)位于左行星轮(IOa)和右行星轮(IOc)的中间,左行星轮(IOa)、中行星轮(IOb)和右行星轮(IOc) 的相位相同;左行星轮(IOa)与左内齿圈(2)的内齿啮合,中行星轮(IOb)分别与输出内齿圈(7)的内齿以及太阳轮(3)啮合,右行星轮(IOc)与右内齿圈(13)的内齿啮合;在所有的三联行星轮轴之间有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是结构相同的、截面为矩形的圆环,左支撑环(11)位于左行星轮(IOa)与中行星轮(IOb)之间,右支撑环(12)位于中行星轮(IOb)与右行星轮(IOc)之间,左支撑环(11) 和右支撑环(1 的外径与所有的三联行星轮轴的外切圆间隙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传动技术领域,涉及对行星减速器的改进。它包括输入轴1、左内齿圈2、左内齿圈轴承2a、太阳轮3、输出内齿圈7、左输出轴承8和右输出轴承9,其特征在于有一个与左内齿圈2相同的右内齿圈13,在左内齿圈2与右内齿圈13之间有3~6个沿圆周均布的三联行星轮10,左行星轮10a与左内齿圈2的内齿啮合,中行星轮10b分别与输出内齿圈7的内齿以及太阳轮3啮合,右行星轮10c与右内齿圈13的内齿啮合,在所有的三联行星轮轴之间有左支撑环11和右支撑环12。本实用新型的体积和重量小,承载能力高,满足了航空产品的要求。
文档编号F16H1/28GK202280797SQ20112036722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6日
发明者司俊, 董林渊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