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79137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连接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
技术背景想要连接左后制动硬管和右后制动硬管,需要用一根制动硬管穿过隔在发动机机舱和驾驶室之间的钢板下方才可将左后一号制动硬管和左后二号制动硬管连接,受制动硬管安装空间的限制,穿过发动机机舱和驾驶室之间的钢板下方的制动硬管离钢板较近,在变速及颠簸路面等不稳定状况下,制动硬管容易与钢板发生碰撞,容易对制动硬管表面涂层造成刮伤磨损,从而降低制动硬管的使用寿命,对行车安全造成危险。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不足,提供一种能防止钢板与制动硬管发生碰撞,且造成制动硬管刮伤磨损的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包括管体,该管体位于设于发动机机舱和驾驶室之间的钢板下方,在管体的外周壁上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套设一能防止管体与钢板发生碰撞磨损的护套层。本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主要由管体组成,在管体的外周壁上套设一护套层,该护套层在管体与钢板发生碰撞时,能避免管体表面涂层造成刮伤磨损,提高制动硬管的使用寿命。在上述的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中,所述的护套层套设在接近于钢板的管体上。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以防造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在上述的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中,所述的护套层为一橡胶护套层。该橡胶护套层本身具有弹性,在管体和钢板发生碰撞时,该橡胶护套层既可保护管体表面不会被刮伤磨损,还可在管体和钢板之间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消除管体和钢板因碰撞发出的声响。在上述的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中,所述护套层的厚度为5mm 10mm。该护套的厚度优选用10mm。在上述的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中,所述护套层的长度为40mm 60mm。该护套层的长度优选用5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在管体的外周壁上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套设一能防止管体与钢板发生碰撞磨损的护套层;在管体和钢板发生碰撞时,该护套层既可保护管体表面不会被刮伤磨损,还可在管体和钢板之间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消除管体和钢板因碰撞发出的声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避免管体表面涂层造成刮伤磨损,提高制动硬管的使用寿命。

图I是本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0012]图2是本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1、管体;2、护套层;3、钢板;4、发动机机舱;5、驾驶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I或图2所示,本汽车制动硬管主要由管体I组成,该管体I为了连接左后制动硬管和右后制动硬管,必须穿设在设于发动机机舱4和驾驶室5之间的钢板3下方,在接近于钢板3的管体I外周壁上沿管体I的长度方向套设一护套层2,该护套层2与管体I之间为过盈连接,实际选用时,该护套层2为一橡胶护套层,该橡胶护套层本身具有弹性,在管体I和钢板3发生碰撞时,该橡胶护套层既可保护管体I表面不会被刮伤磨损,还可在管体I和钢板3之间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消除管体I和钢板3因碰撞发出的声响;护套层2的厚度优选用IOmm ;该护套层2的长度优选用50mm。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包括管体(1),该管体(I)位于设于发动机机舱(4)和驾驶室(5)之间的钢板(3)下方,其特征在于,在管体(I)的外周壁上沿管体(I)的长度方向套设一能防止管体(I)与钢板(3)发生碰撞磨损的护套层(2)。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套层(2)套设在接近于钢板(3)的管体(I)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套层(2)为一橡胶护套层。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层(2)的厚度为5mm 10mnin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层(2)的长度为40mm 6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属于汽车连接管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制动硬管表面涂层容易造成刮伤磨损的问题。本汽车制动硬管的保护结构,包括管体,该管体位于设于发动机机舱和驾驶室之间的钢板下方,在管体的外周壁上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套设一能防止管体与钢板发生碰撞磨损的护套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避免管体表面涂层造成刮伤磨损,提高制动硬管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16L57/06GK202360995SQ201120369530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刘巍, 刘文凯, 潘之杰,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