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3503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将来自原动机的驱动力分配到主驱动轮和副驱动轮的四轮驱动车辆的驱动力分配装置中供给油压的油压供给装置,该油压用于产生驱动力分配装置所具有的离合器的接合压力。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这样的四轮驱动车辆该四轮驱动车辆具备用于将由发动机等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分配到主驱动轮和副驱动轮的驱动力分配装置。在这种四轮驱动车辆中,例如在前轮为主驱动轮而后轮为副驱动轮的情况下,由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经由前驱动轴和前差速器传递至前轮,并且经由传动轴传递至具有多片式离合器的驱动力分配装置。接着, 通过从油压供给装置向驱动力分配装置供给预定压力的工作油,从而控制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接合压力。由此,使得驱动源的驱动力以预定的分配比传递至后轮。并且,作为用于向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多片式离合器供给油压的油压供给装置,以往存在专利文献1、2所示的油压供给装置。专利文献1、2所示的油压供给装置为如下结构其具备向活塞室供给工作油的电动油泵,电动油泵与活塞室通过油压供给通路连接,其中该活塞室产生用于按压多片式离合器的油压。并且,在专利文献I的油压供给装置中,对电动泵的转速进行控制以使电动泵的输出值成为油压离合器的要求工作压力。此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油压供给装置中,对电动泵的马达驱动进行控制以产生与驱动力的分配比对应的油压。此外,作为专利文献1、2所示的结构以外的结构,还存在如下结构的油压供给装置通过在电动油泵与活塞室之间的油路中设置止回阀或电磁阀等能够封入工作油的阀,从而在与活塞室连通的油路中封入工作油。在该油压供给装置中,在封入阀与活塞室之间的油路中设置用于将该油路的工作油排出的电磁阀等开闭阀。并且,通过在开闭阀关闭的状态下驱动电动油泵,从而向从封入阀通至活塞室的油路压送工作油而对活塞室加压。当活塞室达到离合器的接合所需的压力后停止电动油泵。由此,利用从封入阀通至活塞室的油路的压力使离合器接合。另一方面,在释放离合器时,通过打开开闭阀,将从封入阀通至油室的油路的工作油放出。由此,对活塞室进行减压,减小离合器的接合力。不过,上述结构的油压供给装置采用的是如下结构通过打开电磁阀等开闭阀来排出油路的工作油而对活塞室减压。然而,万一开闭阀因异物(污垢)的堵塞等发生故障而无法正常地打开,则无法进行活塞室的减压,存在无法释放离合器的可能。以往有这样的问题由于在这样的活塞室的油压封入故障时未采取恰当的故障保护动作,存在车辆的驱动状态保持在四轮驱动状态,车辆陷入不稳定举动的可能性。另外,在如上所述的从封入阀通至活塞室的油路中设有强制排出阀,该强制排出阀用于在该油路的油压或温度超过容许范围而异常上升的情况下排出工作油。然而,以往的强制排出阀并非设想为通过通常的油压控制动作而工作,因此被设计成随着工作而破损。因此,在万一该强制排出阀进行了工作的情况下,需要油压供给装置的拆解/修理以及强制排出阀的部件更换。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1976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1-2060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其具备封入型的油压回路,该封入型的油压回路将工作油封入到与用于使离合器接合的活塞室连通的油路中,该油压供给装置在油路中设置的开闭阀发生故障等不良情况而使油压异常上升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油路的减压而不会导致部件的破损等。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为四轮驱动车辆(I)中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60),该四轮驱动车辆(I)具备驱动力传递路径(20),该驱动力传递路径(20)将来自驱动源(3)的驱动力传递至主驱动轮(W1、W2)和副驱动轮(W3、W4);以及驱动力分配 装置(10),该驱动力分配装置(10)配置在所述驱动力传递路径(20)中的所述驱动源(3)与所述副驱动轮(W3、W4)之间,所述驱动力分配装置(10)由摩擦接合要素构成,该摩擦接合要素具有活塞室(15)和层叠的多个摩擦件(13),所述活塞室(15)对活塞(12)产生油压,所述活塞(12)在层叠方向上按压所述摩擦件(13)而使所述摩擦件(13)接合,所述油压供给装置(60)具有油压回路(30),该油压回路(30)包括油泵(35),该油泵(35)由马达(37)驱动,用于向所述活塞室(15)供给工作油;工作油封入阀(39),该工作油封入阀
(39)用于将工作油封入到从所述油泵(35)通至所述活塞室(15)的油路(49)中;以及开闭阀(43),该开闭阀(43)用于对所述工作油封入阀(39)与所述活塞室(15)之间的所述油路(49)进行开闭,该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0)的特征在于,该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0)具有溢流阀(70),该溢流阀(70)在封入到所述工作油封入阀(39)与所述活塞室(15)之间的所述油路(49)中的工作油的油压为预定阈值(PO)以上时释放该油压,所述溢流阀(70)具有由来自所述油泵(35)的工作油所流通的所述油路(49)分支而成的第一流入孔(81a)和第二流入孔(81b);滑阀(76),该滑阀(76)具有承受来自所述第一流入孔(81a)的工作油的压力的第一受压面(76a)和承受来自所述第二流入孔(81b)的工作油的压力的第二受压面(76b);阀芯(79),该阀芯(79)通过被所述滑阀(76)按压而从封闭所述油路(49)的关闭位置向打开所述油路(49)的打开位置移动;以及施力构件
(85),该施力构件(85)向离开所述阀芯(79)的一侧对所述滑阀(76)施力,所述滑阀(76)的所述第一受压面(76a)的面积与所述第二受压面(76b)的面积彼此不同,由此在所述油路(49)的油压为所述阈值(PO)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滑阀(76)克服所述施力构件(85)的作用力而移动,从而按压所述阀芯(79)而打开所述油路(49)。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在工作油封入阀与活塞室之间的油路中设置的开闭阀发生故障等不良情况而该油路的油压异常上升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打开溢流阀来释放油路的油压。由此,能够进行油路的减压而不会像以往的紧急排出阀那样伴随着部件的破损。因此,在万一溢流阀进行了工作的情况下,也可减轻维护油压供给装置的麻烦。此外,由于是溢流阀即使工作也不会破损的结构,因此部件能够继续使用。此外,由于是与油路的油压连动地打开溢流阀的结构,因此能够确保油路的油压上升时的迅速的动作响应性。并且,本发明的溢流阀兼具以往的油路中设置的紧急排出阀的作用,因此不会导致油压供给装置的部件数量的增加或结构的复杂化。此外,本发明的溢流阀是与油路的油压相应地工作的所谓控制型的阀,因此与在工作时破损的以往结构的紧急排出阀相比,具有工作油压的精度高的优点。并且,上述溢流阀是通过滑阀驱动而按压阀芯打开油路这样的简单结构的阀,而且构成为与施加于滑阀的第一受压面和第二受压面上的工作油载荷的变化对应地由滑阀进行驱动,因此在油路的油压异常上升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释放该油压。此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具备控制构件(50),该控制构件(50)控制由所述马达(37)实现的所述油泵(35)的驱动以及所述开闭阀(43)的开闭;以及油压检测构件(45),该油压检测构件(45)检测所述油路(49)的油压,所述控制构件(50)在向所述开闭阀(43)发出打开指令后,经过了预定时间(TO)而由所述油压检测构件(45)检测到的所述油路(49)的油压仍未成为预定压力以下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所述油泵(35)来进行强制地使所述油路(49)的压力上升至所述阈值(PO)的控制。
在该结构中,在判断为工作油封入阀与活塞室之间的油路(封入油路)中设置的电磁阀等开闭阀发生了关闭状态下的粘连故障等的情况下(活塞室油压封入故障时),通过产生比通常的调压高的油压来强制地使溢流阀工作,能够排出封入在油路中的工作油。这样,由于在判断为开闭阀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使溢流阀工作,因此能够释放油路的油压。此外,由于通过关闭开闭阀驱动油泵这样的简单过程使油路的油压上升而使溢流阀工作,因此无需复杂的结构和控制构件,通过与进行通常的活塞室的油压控制的情况同样的简单结构和控制,就能够可靠地使溢流阀工作。另外,上面记在括号内的参照标号是作为参考而举例示出后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的标号。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其具备封入型的油压回路,该封入型的油压回路将工作油封入到与用于使离合器接合的活塞室连通的油路中,在该油路中设置的开闭阀发生故障等不良情况而油压异常上升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油路的减压而不会导致部件的破损等。


图I是示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的四轮驱动车辆的概要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油压供给装置的油压回路的图。图3是示出溢流阀的详细结构的侧剖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溢流阀的工作的图,(a)是示出在通常时溢流阀未工作的状态的图,(b)是示出在电磁阀的故障时溢流阀进行了工作的状态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使溢流阀工作时的油压供给装置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图6是示出溢流阀打开前后的油路的油压(实际油压)、马达(油泵)的运转状态、电磁阀的开闭状态的变化的时序图。标号说明I:四轮驱动车辆;10 :前后转矩分配用离合器(离合器);
15 :活塞室;30 :油压回路;35 :油泵;37 :马达;39 :止回阀(工作油封入阀);43:电磁阀(开闭阀);45 :油压传感器(油压检测构件);47 :油温传感器; 49 :油路(封入油路);5O :ECU (控制构件);60 :油压供给装置;70 :溢流阀;71 :活塞壳体;72 :泵体;72b:第二流入口;73 :泵盖;74 :滑阀壳体;74a:第一流入口;74c :流出口 ;74d:紧急排出口;75 :滑阀室;76 :滑阀;76a :上端面(第一受压面);76b :下端面(第二受压面);76c :弹簧卡合槽;76d :按压部;77:内筒;78 :外筒;79 :溢流球体(阀芯);81a :第一流入孔;81b :第二流入孔;81c :流出孔;81d:紧急排出口;85 :第一螺旋弹簧(施力构件);86 :第二螺旋弹簧;87 :球体收纳室;89:阀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I是示出具备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的四轮驱动车辆的概要结构的图。该图所示的四轮驱动车辆I具备发动机(驱动源)3,其横置地搭载于车辆的前部;自动变速器4,其与发动机3 —体地设置;以及驱动力传递路径20,其用于将来自发动机3的驱动力传递至前轮Wl、W2和后轮W3、W4。发动机3的输出轴(未图示)经由自动变速器4、前差速器5、左右的前驱动轴6、6而与作为主驱动轮的左右前轮W1、W2连接。并且,发动机3的输出轴经由自动变速器4、前差速器5、传动轴7、后差速单元8、左右的后驱动轴9、9而与作为副驱动轮的左右后轮W3、W4连接。后差速单元8中设有后差速器19,其用于将驱动力分配到左右的后驱动轴9、9 ;以及前后转矩分配用离合器10,其用于连接/切断从传动轴7到后差速器19的驱动力传递路径。前后转矩分配用离合器10是油压式的离合器,是用于在驱动力传递路径20中控制分 配到后轮W3、W4的驱动力的驱动力分配装置。此外,还设置有油压供给装置60,该油压供给装置60具备油压回路30,其用于向前后转矩分配用离合器10供给工作油;以及4WD -ECU50,其是用于控制油压回路30的供给油压的控制构件。4WD ECU 50由微计算机等构成。4WD *E⑶50 (以下简称为“E⑶”)50通过控制油压回路30的供给油压,从而控制由前后转矩分配用离合器(以下简称为“离合器”)10分配给后轮W3、W4的驱动力。由此,进行以前轮W1、W2为主驱动轮、以后轮W3、W4为副驱动轮的驱动控制。即,ECU 50基于用于检测车辆的行驶状态的各种检测手段(未图示)的检测来计算分配给后轮W3、W4的驱动力和与其对应的对离合器10的油压供给量,并且向离合器10输出基于该计算结果的驱动信号。由此,在离合器10释放(断开)时,传动轴7的旋转不会传递至后差速器19侧,发动机3的转矩全部传递至前轮W1、W2,从而成为前轮驱动(2WD)状态。另一方面,在离合器10连接时,传动轴7的旋转传递至后差速器19侧,从而发动机3的转矩分配至前轮W1、W2和后轮W3、W4双方,成为四轮驱动(4WD)状态。此时,通过适当控制离合器10的接合力来控制分配给后轮W3、W4的驱动力。图2是示出油压回路30的详细结构的油压回路图。该图所示油压回路30具备油泵35,其经由过滤器33吸入储存在油箱31中的工作油并进行压送;马达37,其驱动油泵35 ;以及油路40,其从油泵35连通至离合器10的活塞室15。离合器10具备缸壳体11 ;以及活塞12,其通过在缸壳体11内进退移动来按压层叠的多个摩擦件13。在缸壳体11内,在与活塞12之间限定了导入工作油的活塞室15。活塞12与多个摩擦件13的层叠方向的一端相对配置。因此,通过供给至活塞室15的工作油的油压,活塞12在层叠方向上按压摩擦件13,从而使离合器10以预定的接合压力接合。在从油泵35连通至活塞室15的油路40中按顺序设置有止回阀39、溢流阀70、电磁阀(开闭阀)43、油压传感器45。止回阀39构成为使工作油从油泵35侧向活塞室15侧流通,但阻止工作油在相反方向上的流通。由此,在油泵35的驱动下,能够将送入到止回阀39的下游侧的工作油封入到止回阀39与活塞室15之间的油路(以下有时称作“封入油路”)49中。通过设有上述止回阀39和油泵35的油路49,构成了封入型的油压回路3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回阀39是用于将工作油封入到从油泵35通至活塞室15的油路49中的工作油封入阀。
溢流阀70是如下构成的阀其在止回阀39与活塞室15之间的油路49的压力超过预定阈值(后述的阈值PO)而异常上升时打开,从而排出工作油而释放油路49的油压。从溢流阀70排出的工作油经油路41回到油箱31。溢流阀70的详细结构在后面叙述。电磁阀43是通断型的开闭阀,基于ECU 50的指令受到PWM控制(占空比控制),从而能够控制油路49的开闭。由此,能够控制活塞室15的油压。另外,电磁阀43打开而从油路49排出的工作油回到油箱31。此外,油压传感器45是用于检测油路49和活塞室15的油压的油压检测构件,其检测值被送至E⑶50。此外,活塞室15与蓄能器18连通。蓄能器18具有在后述的油压保持时抑制活塞室15和油路49内的油压变化的作用。此外,在油箱31内设有用于检测工作油的温度的油温传感器47。油温传感器47的检测值被送至E⑶50。接着,对溢流阀7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溢流阀70的详细结构的侧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提到上或者下时,表示的是图3所示状态下的上或者下。该图所示的溢流阀70被设置在活塞壳体71与在该活塞壳体71的下侧重叠设置的泵体72和泵盖73之间。活塞壳体71、泵体72和泵盖73均是构成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外壳的一部分的部件,该驱动力分配装置包括油压供给装置60。溢流阀70具备滑阀壳体74,其设置在活塞壳体 71内;滑阀室75,其形成于从滑阀壳体74的内部到泵体72的内部的范围;滑阀76,其设置在滑阀室75内;以及溢流球体(阀芯)79,其被滑阀76驱动。从油泵35连通至溢流阀70的油路49 (参考图2)通过溢流阀70的作用而分为两支(省略了分支部的图示),其中一方通至活塞壳体71上设置的第一流入孔81a,另一方通至泵体72和泵盖73之间设置的第二流入孔81b。另一方面,活塞壳体71上设置的流出孔81c通至油路49,该油路49从溢流阀70连通至活塞室15。此外,设于活塞壳体71的上端部的紧急排出孔81d与油路41 (参考图2)连通,该油路41从溢流阀70通至油箱31。此外,在滑阀壳体74上设有第一流入口 74a,其将第一流入孔81a与滑阀室75连通;流出口 74c,其将流出孔81c与滑阀室75连通;以及紧急排出口 74d,其将紧急排出孔81d与滑阀室75连通。此外,在泵体72上设有第二流入口 72b,该第二流入口 72b将第二流入孔81b与滑阀室75连通。滑阀76是外形呈大致圆柱状的部件,是内筒77和外筒78的两重结构,在这些内筒77和外筒78之间形成有弹簧卡合槽76c,该弹簧卡合槽76c供后述的第一螺旋弹簧85的一端卡合。滑阀室75由凹部构成,该凹部具有从滑阀壳体74到阀体72设置的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的内周面,配置于滑阀室75中的滑阀76沿轴向滑动(进退移动)自如。另外,将滑阀76形成为内筒77和外筒78的两重结构是为了在它们之间设置深度尺寸大的弹簧卡合槽76c。由此,只要能够设置弹簧卡合槽76,滑阀76并不一定是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由内筒77和外筒78这两个部件构成,也可以是由一个部件一体地构成。另外,在设置于活塞壳体71内的滑阀壳体74和活塞壳体71之间设置有用于对它们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0型圈(密封部件)83。此外,在滑阀76的外周面和泵体72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对它们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0型圈(密封部件)84。在滑阀76的弹簧卡合槽76c和与其对置的滑阀室75的内壁(上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旋弹簧(施力构件)85。借助第一螺旋弹簧85的弹力对滑阀76向滑阀室75内下端侧(第二流入口 72b侧)施力。在该状态下,通过滑阀76的下端面76b封闭第二流入口72b。此外,滑阀76成为退避至滑阀壳体74内的滑阀室75下方的状态。由此,成为经由滑阀室75将第一流入口 74a (第一流入孔81a)与流出口 74c (流出孔81c)连通的状态。在活塞壳体71内的紧急排出孔81d和紧急排出口 74d之间形成有球体收纳室87。在球体收纳室87内设置有用于封闭紧急排出口 74d的溢流球体(阀芯)79。在滑阀79的上部和与其对置的球体收纳室87的内壁(上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旋弹簧86。另一方面,在滑阀壳体74的紧急排出口 74d上设有用于使溢流球体79落座的阀座部89。借助第二螺旋弹簧86的弹力对溢流球体79向球体收纳室87内下端侧(紧急排出口 74d侧)施力。由此,通过溢流球体79落座于阀座部89,从而由溢流球体79封闭紧急排出口 74d。在滑阀76的外筒78上设有上端面(第一受压面)76a,其承受来自第一流入孔81a的工作油的压力;以及下端面(第二受压面)76b,其承受来自第二流入孔81b的工作油的压力。并且,上端面76a和下端面76b被设定为彼此不同的面积。由此,上端面76a从第一流入孔81a的工作油受到的载荷与第一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的合力从上侧作用于滑阀76,下端面76b从第二流入孔81b的工作油受到的载荷从下侧作用于滑阀76,由此使得滑阀76与这些力的大小关系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驱动)。 此外,在滑阀76的内筒77的上端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状的按压部76d。按压部76d形成为外径比紧急排出口 74d的内径小的尺寸。由此,在滑阀76在滑阀室75内向上方移动到尽头的状态下,插入到紧急排出口 74d的按压部76d按压溢流球体79的下端,从而克服第二螺旋弹簧86的作用力而将溢流球体79顶起。由此,溢流球体79离开阀座部89,紧急排出口 74d打开。此外,滑阀壳体74上设置的第一流入口 74a和流出口 74c配置在夹着滑阀室75而在其两侧对置的位置处。并且,将流出口 74c的开口高度设定为比第一流入口 74a的开口高度大的尺寸。由此,在滑阀76在滑阀室75内向上方移动到尽头的状态下,第一流入口74a成为由滑阀76完全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流出口 74c形成为其一部分打开的状态。接着,对上述结构的溢流阀7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说明溢流阀70的工作的图,(a)是示出在通常时溢流阀70未工作的状态的图,(b)是示出在电磁阀43的故障时溢流阀70工作了的状态的图。从油泵35输送至油路49的工作油流入溢流阀70。该工作油从第一流入孔81a和第二流入孔81b双方流入溢流阀70。如上述那样,在溢流阀70中,根据上端面76a从第一流入孔81a (第一流入口 74a)的工作油受到的载荷与下端面76b从第二流入孔81b (第二流入口 74b)的工作油受到的载荷之间的平衡,滑阀室75内的滑阀76移动。具体来说,以如下方式设定当油路49内的工作油的油压低于预定的阈值(后述的阈值PO)时,由第一流入口 74a的工作油施加于滑阀76的上端面76a的载荷与第一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的合力大于由第二流入口 72b的工作油施加于滑阀76的下端面76b的载荷。另一方面,以如下方式设定当油路49内的工作油的油压高于阈值PO时,由第二流入口 72b的工作油施加于滑阀76的下端面76b的载荷大于由第一流入口 74a的工作油施加于滑阀76的上端面76a的载荷与第一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的合力。因此,如图4(a)所示,当油路49的油压低于阈值PO时,滑阀76位于滑阀室75的下端。由此,第二流入孔81b (第二流入口 72b)被封闭,并且第一流入孔81a(第一流入口74a)与流出孔81c (流出口 74c)经由滑阀室75连通。此外,溢流球体79落座于阀座部89,成为紧急排出孔81d(紧急排出口 74d)被封闭的状态。因此,油路49的工作油不会从溢流阀70排出。另一方面,如图4 (b)所示,如果油路49的油压高于阈值PO,则滑阀76克服第一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而移动到滑阀室75的上端侧。由此,由滑阀76封闭第一流入孔81a (第一流入口 74a)。另外,第二流入孔81b (第二流入口 72b)继续保持被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流出孔81c(流出口 74c)成为由滑阀76部分地封闭而其一部分保持打开的状态。此外,移动到滑阀室75的上端侧的滑阀76的按压部76d顶起溢流球体79,从而溢流球体79离开阀座部89。由此,紧急排出孔81d(紧急排出口 74d)打开。因此,流出孔81c和紧急排出孔81d经由滑阀室75连通。由此,被封入油路49中的工作油从溢流阀70的紧急排出孔81d排出到油箱31。因此,油路49的油压降低。另外,经由溢流阀70将工作油排出而使油路49的油压降低时,通过第一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再次使滑阀76下降,回到图4(a)所示的状态。由此,紧急排出孔81d(紧急排出口 74d)封闭而回到原来的状态。

接着,对上述溢流阀70工作时控制油压回路30的油压的过程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该控制的过程的流程图。此外,图6是示出溢流阀70打开时的油路49的油压(实际油压)、马达37(油泵35)的运转状态、电磁阀43的开闭状态的变化的时序图。首先,沿图5的流程图说明该控制的过程。ECU 50在向油路49封入工作油而在活塞室15中产生了油压的状态下,判断电磁阀43是否发生了故障(油压过大故障)(步骤ST1)。此处的电磁阀43的故障为电磁阀43因异物(污垢)堵塞等而粘连为关闭状态从而产生的油压过大故障。如后所述,根据在发出电磁阀43的打开指令时是否能够观察到适当的油压降低,来判断该油压过大故障。结果,如果未发生油压过大故障(否),则就此结束处理,而如果发生了油压过大故障(是),即油路49的油压超过阈值PO,则启动马达37和油泵35,向油路49输送工作油,提高油路49的压力(步骤ST2)。此后,判断是否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设定时间T0)(步骤ST3)。此处根据计时器的加法值来判断是否经过了设定时间T0。结果,如果未经过设定时间TO (否),则对计时器进行递加(步骤ST4)。另一方面,如果经过了设定时间TO (是),则停止马达37和油泵35 (步骤ST5)。此后,初始化计时器(步骤ST6),结束处理。接着,参考图6的时序图说明上述控制的过程。在该控制中,在预先关闭电磁阀43而将油路49封闭的状态下,在时刻Tl启动油泵35 (马达37)而开始油路49的加压。由此,油路49内的工作油的油压上升。此后,在时刻T2停止油泵35 (马达37),结束油路49的加压。此后,在短暂的时间内,持续封入到油路49中的工作油的油压保持大致固定的压力的状态。接着,在时刻T3向电磁阀43发出打开指令。此时,如果电磁阀43不存在粘连故障而正常地工作,则电磁阀43打开而将油路49的工作油排出,因而此后如该图的虚线所示,活塞室15的油压降低。与此相对,在电磁阀43发生粘连故障而无法恰当地打开的情况下,由于无法经由电磁阀43排出油路49的工作油,因而此后如该图的实线所示,活塞室15的油压不降低而维持在较高程度。像这样在虽然发出了电磁阀43的打开指令但观察不到油压降低的情况下,等待预先确定的预定等待时间(设定时间T0),然后在时刻T4通过故障检测确定油压过大故障。在该时刻,通过启动油泵35 (马达37)向油路49输送工作油,从而对油路49进一步加压。通过该油泵35的加压使油路49的油压上升,在时刻T5,该油压超过打开溢流阀70的阈值PO。由此,溢流阀70的紧急排出孔81d被打开,油路49的工作油经溢流阀70排出。此外,在时刻T5停止油泵35(马达37)而结束油路49的加压,因而此后通过将油路49的工作油从溢流阀70的紧急排出孔81d排出,从而油路49的油压降低。如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油压供给装置60所具备的溢流阀70通过在滑阀76的上端面76a与下端面76b的受压面积之间设置差值,从而构成为与油路49的油压对应地使滑阀76移动的结构。由此,即使是简单结构的溢流阀70,也能够在油路49的油压异常上升的情况下可靠地释放该油压。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溢流阀70采用的是将滑阀壳体74和滑阀76夹在层叠的活塞壳体71与泵体72及泵盖73之间设置的结构。由此,无需用于固定滑阀壳体74和滑阀76的另外的部件等,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以及结构的简化。此外,作为与以往的油压回路的紧急排出阀中使用的现有部件通用的部件,溢流阀70具备泵盖73、泵体72、活塞壳体71、溢流球体79、溢流球体用的螺旋弹簧(第二螺旋弹簧)86等。因此,在将现有的紧急排出阀更换为本实施方式的溢流阀70的时候,新设的部件较少即可。由此,能够在不增加新部件个数和总部件个数的情况下构成具备溢流阀70的油压供给装置6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油压供给装置60具有将工作油封入到与用于使离合器10接合的活塞室15连通的油路49中的封入型的油压回路30,并且具有溢流阀70,该溢流阀70在封入到止回阀39与活塞室15之间的油路49中的工作油的油压为阈值PO以上时释放该油压,因此在该油路49中设置的电磁阀(开闭阀)43发生粘连故障等不良情况而油路49的油压异常上升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溢流阀70释放油路49的油压。由此,能够进行油路49的减压而不会像以往结构的紧急排出阀那样伴随着部件的破损。因此,减少了油压供给装置60的维护的麻烦。此外,即使溢流阀70工作了也能继续使用部件。此外,由于是与油路49的油压连动地打开溢流阀70的结构,因此油路49油压上升时的动作响应性快。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溢流阀70兼具一直以来设置于油路49中的紧急排出阀的作用,因此不会导致油压供给装置60的部件数量的增加或结构的复杂化。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溢流阀70是与油路49的油压对应地工作的控制型的阀,因此与在工作时破损的以往结构的紧急排出阀相比,具有工作油压的精度高的优点。并且,上述的溢流阀70具备第一流入孔81a和第二流入孔81b,其由来自油泵35的工作油所流通的油路49分支而成;滑阀76,其具有承受来自第一流入孔81a的工作油的压力的上端面(第一受压面)76a和承受来自第二流入孔81b的工作油的压力的下端面(第二受压面)76b ;溢流球体(阀芯)79,其通过被滑阀76按压而从封闭油路49的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油路49的打开位置;以及第一螺旋弹簧85,其向离开溢流球体79的一方对滑阀76施力。并且,滑阀76的上端面76a的面积与下端面76b的面积彼此不同,因此在油路49的油压达到阈值PO以上的时候,滑阀76克服第一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而移动,从而按压溢流球体79而将油路49打开。由此,成为与油路49的油压对应地驱动滑阀76的简单结构的溢流阀70,并且能够在油路49的油压异常上升的情况下可靠地释放该油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油压供给装置60中,E⑶50在向电磁阀43发出打开指令后,经过了预定时间TO但油压传感器45检测到的油路49的油压仍未低于预定压力的情况下,判断为电磁阀43的故障,并通过驱动油泵35来强制地使油路49的压力上升至阈值PO,使溢流阀70打开。S卩,在判断为设于止回阀39与活塞室15之间的油路(封入油路)49中的电磁阀43发生了粘连故障的情况下(活塞室油压封入故障时),通过产生比通常的调压更高的油压来强制地使溢流阀70工作,将油路49中封入的工作油排出。由此,由于在判断为电磁阀43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使溢流阀70工作,因此能够可靠地释放油压。此外,通过驱动油泵35使油路49的油压上升来使溢流阀70工作,因此无需复杂的结构和控制手段,通过与进行通常的活塞室15的油压控制的情况同样的简单的结构和控制,就能够可靠地使溢流阀70工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以及说明书和附图中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四轮驱动车辆中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 该四轮驱动车辆具有驱动力传递路径,该驱动力传递路径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至主驱动轮和副驱动轮;以及所述驱动力分配装置,该驱动力分配装置配置在所述驱动力传递路径中的所述驱动源与所述副驱动轮之间, 所述驱动力分配装置由摩擦接合要素构成,该摩擦接合要素具有活塞室和层叠的多个摩擦件,所述活塞室对活塞产生油压,所述活塞在层叠方向上按压该摩擦件而使该摩擦件接合, 所述油压供给装置具有油压回路,该油压回路包括油泵,该油泵由马达驱动,用于向所述活塞室供给工作油;工作油封入阀,该工作油封入阀用于将工作油封入到从所述油泵通至所述活塞室的油路中;以及开闭阀,该开闭阀用于对所述工作油封入阀与所述活塞室之间的所述油路进行开闭, 该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具有溢流阀,该溢流阀在封入到所述工作油封入阀与所述活塞室之间的所述油路中的工作油的油压为预定阈值以上时释放该油压, 所述溢流阀具有 由来自所述油泵的工作油所流通的所述油路分支而成的第一流入孔和第二流入孔;滑阀,该滑阀具有承受来自所述第一流入孔的工作油的压力的第一受压面和承受来自所述第二流入孔的工作油的压力的第二受压面; 阀芯,该阀芯通过被所述滑阀按压而从封闭所述油路的关闭位置向打开所述油路的打开位置移动;以及 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向离开所述阀芯的一侧对所述滑阀施力, 所述滑阀的所述第一受压面的面积与所述第二受压面的面积彼此不同,由此在所述油路的油压为所述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滑阀克服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移动,从而按压所述阀芯而打开所述油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具有 控制构件,该控制构件控制由所述马达实现的所述油泵的驱动以及所述开闭阀的开闭;以及 油压检测构件,该油压检测构件检测所述油路的油压, 所述控制构件进行如下控制在向所述开闭阀发出打开指令后,经过了预定时间而所述油压检测构件检测到的所述油路的油压仍未变成预定压力以下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所述油泵来强制地使所述油路的压力上升至所述阈值。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油压供给装置,其具备将工作油封入到与离合器的活塞室连通的油路中的封入型的油压回路,在该油路中设置的开闭阀发生故障而使油路的油压异常上升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油路的减压而不会导致部件的破损等。其具备当封入到止回阀(39)与活塞室(15)之间的油路(49)中的工作油的油压达到预定阈值(P0)以上时释放该油压的溢流阀(70),在判断为止回阀(39)与活塞室(15)之间的油路(封入油路)49中设置的电磁阀(43)发生粘连故障时(活塞室油压封入故障时),通过驱动油泵(35)而使油路(49)产生比通常的调压高的油压,强制地使溢流阀(70)工作,从而将油路(49)的工作油排出。
文档编号F16H48/22GK102729815SQ201210101689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3日
发明者手塚朋彦, 菅野裕, 须合泰彦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