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14706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气助力换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为了使变速器换挡轻便、减轻驾驶员强度且增加舒适性,变速器换挡会利用整车高压气体通过气缸来助力。但是,由于高压气体很难控制,换挡冲击较大,如果离合器未完全分离用气助力换挡会导致变速器同步器早期损坏。[0003]如图I所示,现有的变速器气助力换挡气路控制装置包括离合器踏板10、总泵11、 储气筒12、助力器13、换挡气缸控制阀14和换挡助力气缸15。其中,助力器13包括随动阀131、油缸132和气缸133。油缸132内的推力活塞与气缸133内的助力活塞通过一活塞杆134连接,且活塞杆134伸出气缸133的一端通过拨叉与离合器(未图示)连接。离合器踏板10位于总泵11的控制杆111上方,总泵11的输出口 u与随动阀131的开启控制端x 和油缸132连接,随动阀131的进气口 a和关闭控制端y均与储气筒12连接,随动阀131 的出气口 b与气缸133连接,气缸133与换挡气缸控制阀14的进气口 c连接,换挡气缸控制阀14的第一出气口 d和第二出气口 e分别与换挡助力气缸15的前腔151和后腔152连通。工作时,换挡气缸控制阀14从助力器13取气来控制换挡助力气缸15进行换挡,从而实现对变速器的换挡助力。[0004]然而,在上述变速器气助力换挡气路控制装置中,由于离合器踏板10踩下后,不一定能保证离合器完全分离,这样,当离合器未完全分离时,换挡气缸控制阀14也能从助力器13中取气并控制换挡助力气缸15进行换挡,从而导致变速器同步器的早期损坏。[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它保证换挡时离合器完全分离时才实现变速器的气助力换挡,从而延长了变速器同步器的使用寿命。[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包括离合器踏板、总泵、储气筒、助力器、换挡气缸控制阀、换挡助力气缸、控制阀和连杆,其中,助力器包括随动阀、油缸和气缸,油缸内的推力活塞与气缸内的助力活塞通过一活塞杆连接,且活塞杆伸出气缸的一端通过拨叉与离合器连接,离合器踏板位于总泵的控制杆上方,总泵的输出口与随动阀的开启控制端和油缸连接,随动阀的进气口和关闭控制端均与储气筒连接,随动阀的出气口与气缸连接,连杆的上端与控制阀的开启控制端正对,连杆的下端与气缸内的助力活塞固定连接,且连杆的上端与控制阀的开启控制端之间的距离与离合器完全分离时气缸内的助力活塞的位移相等,控制阀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与储气筒和换挡气缸控制阀的进气口连接,换挡气缸控制阀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换挡助力气缸的前腔和后腔连接。[0008]较佳地,控制阀为二位三通阀。[0009]较佳地,储气筒内的气压为6 lOBar。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气路控制装置设有控制阀和连杆,一方面,由于连杆的上端与控制阀的开启控制端正对,连杆的下端与气缸内的助力活塞固定连接,这样实现了控制阀与助力器的联动,另一方面,由于连杆的上端与控制阀的开启控制端之间的距离与离合器完全分离时气缸内的助力活塞的位移相等,这样在控制阀与助力器联动的前提下,可确保只有在离合器完全分离时,控制阀才能由连杆控制开启,使整个气路导通,从而实现变速器的安全换挡。[0011]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12]图I为现有变速器气助力换挡气路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速器气助力换挡气路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0015]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包括离合器踏板20、总泵21、储气筒22、助力器23、控制阀24、连杆25、换挡气缸控制阀26和换挡助力气缸27。其中,助力器23包括随动阀231、油缸232和气缸233。油缸232内的推力活塞与气缸233内的助力活塞234通过一活塞杆235连接,且活塞杆235伸出气缸233的一端通过拨叉与离合器(未图示)连接。[0016]具体地,离合器踏板20位于总泵21的控制杆211上方。总泵21的输出口 uO与随动阀231的开启控制端xO和油缸232连接。随动阀231的进气口 aO和关闭控制端yO 均与储气筒22连接,随动阀231的出气口 b0与气缸233连接。连杆25的上端与控制阀24 的开启控制端f0正对,连杆25的下端与气缸233内的助力活塞234固定连接,且连杆25 的上端与控制阀24的开启控制端f0之间的距离与离合器完全分离时气缸233内的助力活塞234的位移相等。控制阀24的进气口 g0和出气口 h0分别与储气筒22和换挡气缸控制阀26的进气口 CO连接。换挡气缸控制阀26的第一出气口 d0和第二出气口两个出气口 e0 分别与换挡助力气缸27的前腔271和后腔272连接。[001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连杆上25上还安装有限位件(未图示)。当离合器磨损后,气缸233中的助力活塞234会向左移动,但是,由于连杆25上装有限位件对连杆25 向左移动的位移进行限定,因而,当气缸233中的助力活塞234向左移动时,连杆25的上端仍然能保持与控制阀24的开启控制端f0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从而保证本实施例的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的长期使用效果。[0018]下面结合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做一详细的说明。[0019]踩下离合器踏板20时可使总泵21的控制杆211动作,从而开启总泵21。总泵21开启后输出液压油,液压油一路使随动阀231开启,液压油另一路进入油缸232中,推动油缸232中的推力活塞向右运动。随动阀231开启后,储气筒22中的高压气体通过随动阀 231进入气缸233中推动气缸233中的助力活塞234向右运动。这样,在油缸232作为主动力源且气缸233作用辅助动力源的情况下,活塞杆235可向右移动即气缸233内的助力活塞234向右移动,从而通过拨叉使离合器分离。而且,在助力活塞234向右运动的同时,连杆25在助力活塞234的带动下也向右运动相同的位移。当助力活塞234运动至离合器完全分离时,连杆25的上端与控制阀24的开启控制端恰好接触,控制阀24开启,从而使控制阀24的气路导通,这时,储气筒22的高压气体可依次经过控制阀24和换挡气缸控制阀26 进入换挡助力气缸27,实现换挡的操作。[0020]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气路控制装置设有控制阀和连杆,一方面,由于连杆的上端与控制阀的开启控制端正对,连杆的下端与气缸内的助力活塞固定连接,这样实现了控制阀与助力器的联动,另一方面,由于连杆的上端与控制阀的开启控制端之间的距离与离合器完全分离时气缸内的助力活塞的位移相等,这样在控制阀阀与助力器联动的前提下,可确保 只有在离合器完全分离时,控制阀才能由连杆控制开启,使整个气路导通,从而实现变速器的安全换挡。
权利要求1.一种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包括离合器踏板(20)、总泵(21)、储气筒(22)、助力器(23)、换挡气缸控制阀(26)和换挡助力气缸(27),其中,助力器(23)包括随动阀(231)、油缸(232)和气缸(233),油缸(232)内的推力活塞与气缸(233)内的助力活塞通过一活塞杆(235)连接,且活塞杆(235)伸出气缸(233)的一端通过拨叉与离合器连接,离合器踏板(20)位于总泵(21)的控制杆(211)上方,总泵(21)的输出口(uO)与随动阀(231) 的开启控制端(x0)和油缸(232)连接,随动阀(231)的进气口(a0)和关闭控制端(y0)均与储气筒(22)连接,随动阀(231)的出气口(b0)与气缸(233)连接,换挡气缸控制阀(26) 的两个出气口( d0,eO)分别与换挡助力气缸(27)的前腔(271)和后腔(272)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阀(24)和连杆(25),连杆(25)的上端与控制阀(24)的开启控制端(f0) 正对,连杆(25)的下端与气缸(233)内的助力活塞(234)固定连接,且连杆(25)的上端与控制阀(24)的开启控制端(f0)之间的距离与离合器完全分离时气缸(233)内的助力活塞 (234)的位移相等,控制阀(24)的进气口(g0)和出气口(h0)分别与储气筒(22)和换挡气缸控制阀(26)的进气口(CO)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阀(24) 为二 位三通阀。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储气筒(22) 内的气压为6 lOBar。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速器气助力换挡的气路控制装置包括离合器踏板、总泵、储气筒、助力器、换挡气缸控制阀、换挡助力气缸、控制阀和连杆,助力器包括随动阀、油缸和气缸,离合器踏板位于总泵上方,总泵的输出口与随动阀的开启控制端和油缸连接,随动阀的进气口和关闭控制端与储气筒连接,出气口与气缸连接,连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控制阀的开启控制端正对和与气缸内的助力活塞固定,连杆上端与控制阀的开启控制端之间的距离与离合器完全分离时气缸内助力活塞的位移相等,控制阀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储气筒和换挡气缸控制阀的进气口连接,换挡气缸控制阀的两个出气口分别与换挡助力气缸两个腔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气路控制装置能实现变速器的安全换挡。
文档编号F16H61/28GK202790489SQ20122043078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8日
发明者蔚连浩, 张常武, 谢浩, 黄遵国, 叶爱凤, 何秀校 申请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