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9547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属于动力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该发动机适应性强、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绿色高效。本发明包括曲轴连杆机构、主架体、配油润滑系统和配气散热系统,曲轴连杆机构由曲轴、飞轮、双联链轮及若干个气缸、活塞销、连杆、活塞组成,主架体由主体、下曲轴箱及左、右端盖组成,主体由底座和前、后气缸臂组成,配油润滑系统由转子油泵、输油管和油底壳组成;配气散热系统由散热盖、排气歧管、进气歧管和前、后气缸盖组成。
【专利说明】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动力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特别是汽车运输行业必不可少的动力部件,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使用的蒸汽机将煤炭燃烧的火力作为其动力源,但效率低下,且排出大量污染环境的废气,后来出现的汽油(柴油)发动机采用汽油(柴油)燃烧释放的能量作为其动力源,且由于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因此获得较好的发展,并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汽车尾气污染日益加重,全球环境急剧恶化,汽油(柴油)发动机濒临淘汰,新一代甲醇发动机与天燃气发动机相继问世并进入市场,虽然其排放废气中不含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但由于甲醇、甲烷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该气体会加剧地球温室效应,因此并不能做到对环境无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该发动机适应性强、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绿色高效。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包括曲轴连杆机构、主架体、配油润滑系统和配气散热系统,曲轴连杆机构由曲轴、飞轮、双联链轮及若干个气缸、活塞销、连杆、活塞组成,曲轴一端与飞轮相连接,曲轴另一端与双联链轮相连接,曲轴中部的连杆颈与若干个连杆的大头端相铰接,连杆的小头端与活塞通过活塞销相铰接,活塞设置在气缸内;主架体由主体、下曲轴箱、左端盖及右端盖组成,主体由底座和前、后气缸臂组成,左、右端盖分别固定在底座的左、右两端,前、后气缸臂对称设置在底座的顶部,在底座的底面上设置有凹槽,下曲轴箱设置在凹槽内,在凹槽的底面上设置有上阶梯槽,在下曲轴箱的顶面上设置有下阶梯槽,上、下阶梯槽形成曲轴孔,所述曲轴孔为阶梯孔,与底座、下曲轴箱的两侧端面相互垂直设置,曲轴孔由第一圆孔、第二圆孔交替连通组成,第一圆孔、第二圆孔由上、下阶梯槽形成,第一圆孔的半径大于第二圆孔的半径,曲轴的旋转中心轴段设置在第二圆孔内;曲轴连杆机构的曲轴穿过曲轴孔,曲轴的两端分别穿过左、右端盖、飞轮和双联链轮分别设置在两端盖的外侧;配油润滑系统由转子油泵和油底壳组成,油底壳固定在主体的底部,转子油泵设置在左端盖或右端盖上,转子油泵的进油口和油底壳相连通,转子油泵的出油口与下曲轴箱的进油孔相连通;在转子油泵的输出轴上固定有转子油泵传动链轮,转子油泵传动链轮与曲轴连杆机构的双联链轮通过第二链条相连,在主体的前、后气缸臂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前、后气缸定位孔,气缸设置在气缸定位孔内,气缸外壁与气缸定位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在前、后气缸臂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散热排气孔和排油孔,一个散热排气孔对应贯穿一个气缸定位孔,排油孔与曲轴孔相连通,在主体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右连通孔;
[0005]配气散热系统由散热盖、排气歧管、进气歧管和前、后气缸盖组成,散热盖固定在主体的底座顶部、位于左、右气缸臂之间,在散热盖的底部设置有主气道和进气道,主气道与进气道相连通,在散热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孔与排气孔,进气孔、排气孔均与主气道相连通,进气道的两端分别与左、右气缸臂上的散热排气孔相连通,进气孔、排气孔分别与主体底座两侧的连通孔相连通;前、后气缸盖均由气缸定位块、配气轴和气缸顶盖组成,气缸顶盖设置在气缸定位块的顶部,在气缸顶盖的底面上设置有上变径凹槽,在气缸定位块的顶面上设置有下变径凹槽,上、下变径凹槽形成配气轴孔,配气轴穿过配气轴孔,在配气轴上设置有通气孔,前、后气缸盖的配气轴的一端均同轴固定有传动链轮,两个传动链轮与曲轴连杆机构的双联链轮通过第一链条相连,前、后气缸盖的气缸定位块分别固定在前、后气缸臂的顶部,在所述气缸定位块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进油孔,进油孔与转子油泵相连通,在气缸定位块的下变径凹槽的内壁上设置有前、后润滑油孔,后润滑油孔与进油孔相连通,前润滑油孔与主体的排油孔相连通,在气缸定位块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气缸定位套,气缸定位套与下变径凹槽相连通,所述配气轴具有通气孔的轴段与气缸定位套的通孔一一对应;气缸定位套设置在气缸定位孔内,气缸定位套的通孔为阶梯孔,阶梯孔上部通孔的内径小于其下部通孔的内径,气缸的顶部设置在阶梯孔的下部通孔内,且气缸的上端面与上部通孔的下端面接触,气缸定位套的内部与气缸的内部相连通,在气缸顶盖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排气歧管连通孔和进气歧管连通孔,排气歧管连通孔和进气歧管连通孔均与配气轴孔的内部相连通,排气歧管连通孔与主体的散热排气孔通过排气歧管相连通;进气歧管的一端与进气歧管连通孔相连通。
[0006]所述前气缸定位孔的轴线与后气缸定位孔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所述轴线不共面相交。
[0007]所述散热排气孔的轴线垂直于其所在气缸臂上的气缸定位孔的轴线,排油孔的轴线平行于其所在气缸臂上的气缸定位孔的轴线。
[0008]在与所述飞轮同侧的左端盖或右端盖上设置有散热风扇盖,左端盖或右端盖与散热风扇盖形成空气通道,空气通道与散热盖的进气孔相连通,在空气通道内设置有散热风扇,在散热风扇轴上同轴固定有风扇传动齿轮,飞轮上的齿轮与风扇传动齿轮相哨合。
[0009]所述配气轴孔为阶梯孔结构,与气缸顶盖、气缸定位块的两侧端面相互垂直设置,配气轴孔由第三圆孔和第四圆孔交替连通组成,第三圆孔、第四圆孔由上、下变径凹槽形成,第三圆孔的半径大于第四圆孔的半径,且第三圆孔与气缸定位套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前、后润滑油孔设置在配气轴孔的第四圆孔的内壁上。
[0010]所述配气轴由支承轴段和主体轴段组成,支承轴段与主体轴段同轴交替设置,主体轴段的直径大于支承轴段的直径,主体轴段设置在配气轴孔的第三圆孔内,支承轴段设置在配气轴孔的第四圆孔内,通气孔沿径向贯穿设置在主体轴段上,所述传动链轮同轴固定在配气轴的支承轴段上。
[0011]在所述配气轴与曲轴连杆机构的双联链轮同侧的一端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过渡轴肩和链轮轴段,过渡轴肩、链轮轴段均与支承轴段同轴设置,且过渡轴肩的直径大于链轮轴段的直径,形成凸台,所述传动链轮同轴固定在链轮轴段上。
[00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3]本发明采用曲轴连杆机构,结构简单,便于对普通汽油发动机进行改装,降低成本;本发明采用高压空气作为动力源,无燃烧过程,工作温度低,无须复杂的散热系统;本发明排放气体为空气,节能环保,无污染;本发明简化了配气散热系统,方便维修与更换零部件;本发明为多种机械提供稳定安全的动力源,应用范围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的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发明的左视图;
[0016]图3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0017]图4是本发明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发明的散热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是本发明的气缸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本发明的气缸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是本发明的配气轴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9是本发明一个气缸处于配气散热进气冲程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0是本发明一个气缸处于配气散热进气冲程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1是本发明一个气缸处于配气散热排气冲程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2是本发明一个气缸处于配气散热排气冲程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I—连杆,2—排气歧管,3 —飞轮,4一风扇传动齿轮,5—气缸顶盖,51—排气歧管连通孔,52—进气歧管连通孔,53—上变径凹槽,6—进气歧管,7—歧管固定片,8—散热盖,81—进气孔,82一进气道,83一排气孔,84一主气道,85一螺纹孔,9一主体,91 一底座,92—支承肋板,93—散热排气孔,94 一连通孔,95—气缸定位孔,96—排油孔,97—气缸臂,98—凹槽,99 一上阶梯槽,10—配气轴,101—支承轴段,102—主体轴段,103—通气孔,104—过渡轴肩,105—链轮轴段,11一第一链条,12—传动链轮,13—右端盖,14一排气管,15—第二链条,16—转子油泵,17—曲轴,18—双联链轮,19—油底壳,20—转子油泵传动链轮,21 一漏油口盖,22一下曲轴箱,221 一下阶梯槽,23一气缸定位块,231 一进油孔,232一润滑油孔,233一气缸定位套,234一下变径凹槽,24一左端盖,25一散热风扇盖,26一活塞,27一活塞销,28一散热风扇,29一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如图1?图8所示,一种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包括曲轴连杆机构、主架体、配油润滑系统和配气散热系统,曲轴连杆机构由曲轴17、飞轮3、双联链轮18及八个气缸29、八个活塞销27、八个连杆1、八个活塞26组成,曲轴17 —端通过螺栓与飞轮3相连接,曲轴17另一端与双联链轮18相连接,曲轴17中部的连杆颈与八个连杆I的大头端相铰接,连杆I的小头端与活塞26通过活塞销27相铰接,活塞26设置在气缸29内,活塞26可在气缸29内沿轴线运动;主架体由主体9、下曲轴箱22、左端盖24、右端盖13组成,主体9采用铸造成型,主体9由底座91和前、后气缸臂97组成,左、右端盖分别通过支撑肋板92固定在底座91的左、右两端,前、后气缸臂97对称设置在底座91的顶部,前、后气缸臂相互垂直设置,在底座91的底面上设置有凹槽98,下曲轴箱22设置在凹槽98内,在凹槽98的底面上横向设置有上阶梯槽99,在下曲轴箱22的顶面上横向设置有下阶梯槽221,上、下阶梯槽形成曲轴孔,所述曲轴孔为阶梯孔,与底座91、下曲轴箱22的两侧端面相互垂直设置,曲轴孔由第一圆孔、第二圆孔交替连通组成,第一圆孔、第二圆孔由上、下阶梯槽形成,第一圆孔的半径大于第二圆孔的半径,第一圆孔为曲轴17旋转提供空间,曲轴17的旋转中心轴段设置在第二圆孔内;曲轴连杆机构的曲轴17穿过曲轴孔,曲轴17的两端分别穿过左、右端盖,飞轮3和双联链轮18分别设置在左、右端盖的外侧,
[0029]配油润滑系统由转子油泵16和油底壳19组成,油底壳19固定在主体9底座91的底部,转子油泵16设置在右端盖13上,转子油泵16的进油口和油底壳19之间通过输油管相连通,在转子油泵16的输出轴上固定有转子油泵传动链轮20,转子油泵传动链轮20与曲轴连杆机构的双联链轮18通过第二链条15相连,转子油泵16的出油口与下曲轴箱22的进油孔通过输油管相连通;在前、后气缸臂97的顶面上分别设置有四个前、后气缸定位孔95,气缸29设置在气缸定位孔95内,气缸29外壁与气缸定位孔95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形成散热空腔;在前、后气缸臂97上均设置有四个散热排气孔93和八个排油孔96,散热排气孔93和排油孔96均贯穿其所在气缸臂97,且一个散热排气孔93对应贯穿一个气缸定位孔95,即与气缸定位孔95内壁与气缸29外壁之间的散热空腔相连通,排油孔96与曲轴孔相连通,在主体9底座91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右连通孔94 ;
[0030]配气散热系统由散热盖8、排气歧管2、进气歧管6和前、后气缸盖组成,散热盖8为倒梯形结构,在散热盖8的底面中部横向设置有主气道84,在散热盖8的底面上纵向设置有进气道82,主气道84与进气道82相连通,在主气道84内设置有螺纹孔85,散热盖8通过穿过螺纹孔85的螺栓固定在主体9的底座91上、位于左、右气缸臂97之间,在散热盖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孔81与排气孔83,进气孔81、排气孔83均与主气道84相连通,进气道82的两端分别与左、右气缸臂97上的散热排气孔93相连通,进气孔81、排气孔83分别与主体9底座91两侧的左、右连通孔94相连通;在主体9底座91的右侧固定有排气管14,排气管14通过右连通孔94与散热盖8的排气孔83相连通;前、后气缸盖均由气缸定位块23、配气轴10和气缸顶盖5组成,气缸顶盖5为梯形结构、设置在气缸定位块23的顶部,在气缸顶盖5的底面上设置有上变径凹槽53,在气缸定位块23的顶面上设置有下变径凹槽234,上、下变径凹槽形成配气轴孔,配气轴10穿过配气轴孔,在配气轴10上设置有4个通气孔103 ;前、后气缸盖的配气轴10的右端均同轴固定有传动链轮12,两个传动链轮12与曲轴连杆机构的双联链轮18通过第一链条11相连,前、后气缸盖的气缸定位块23分别固定在前、后气缸臂97的顶部,在所述气缸定位块23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进油孔231,进油孔231与转子油泵16的出油口通过输油管相连通,在气缸定位块23的下变径凹槽234的内壁上设置有前、后润滑油孔232,后润滑油孔232与进油孔231相连通,前润滑油孔232与主体
9的排油孔96相连通,前润滑油孔232由两段直孔组成,在气缸定位块23的中部由倾斜向下变为竖直向下,在气缸定位块23上设置有四个气缸定位套233,气缸定位套233与下变径凹槽234相连通,所述配气轴10具有通气孔103的轴段与气缸定位套233的通孔——对应;气缸定位套233设置在气缸定位孔95内,气缸定位套233的通孔为阶梯孔,阶梯孔上部通孔的内径小于其下部通孔的内径,气缸29的顶部设置在阶梯孔的下部通孔内,且气缸29的上端面与上部通孔的下端面接触,使气缸29定位,气缸定位套233的内部与气缸29的内部相连通,在气缸顶盖5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四个排气歧管连通孔51和四个进气歧管连通孔52,排气歧管连通孔51和进气歧管连通孔52均与配气轴孔相连通,排气歧管2、进气歧管6通过歧管固定片7固定在气缸顶盖5上,排气歧管2的一端与排气歧管连通孔51相连通,排气歧管2的另一端与主体9的散热排气孔93相连通,且排气歧管2的另一端通过歧管固定片7固定在主体9上;进气歧管6的一端与进气歧管连通孔52相连通。
[0031]所述前气缸定位孔95的轴线与后气缸定位孔95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所述轴线不共面相交。
[0032]所述散热排气孔93的轴线垂直于其所在气缸臂97上的气缸定位孔95的轴线,排油孔96的轴线平行于其所在气缸臂97上的气缸定位孔95的轴线。
[0033]在左端盖24上设置有散热风扇盖25,左端盖24与散热风扇盖25形成空气通道,空气通道与散热盖8的进气孔81相连通,在空气通道内设置有散热风扇28,在散热风扇轴上同轴固定有风扇传动齿轮4,飞轮3上的齿轮与风扇传动齿轮4相啮合,驱动散热风扇28转动。
[0034]所述配气轴孔为阶梯孔结构,与气缸顶盖5、气缸定位块23的两侧端面相互垂直设置,配气轴孔由第三圆孔和第四圆孔交替连通组成,第三圆孔、第四圆孔由上、下变径凹槽形成,第三圆孔的半径大于第四圆孔的半径,且第三圆孔与气缸定位套233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前、后润滑油孔232设置在配气轴孔的第四圆孔的内壁上。
[0035]所述配气轴10由支承轴段101和主体轴段102组成,支承轴段101与主体轴段102同轴交替设置,主体轴段102的直径大于支承轴段101的直径,主体轴段102设置在配气轴孔的第三圆孔内,支承轴段101设置在配气轴孔的第四圆孔内,通气孔103沿径向贯穿设置在主体轴段102上。
[0036]在所述配气轴10的右端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过渡轴肩104和链轮轴段105,过渡轴肩104、链轮轴段105均与支承轴段101同轴设置,且过渡轴肩104的直径大于链轮轴段105的直径,形成凸台,用于传动链轮12的限位固定,所述传动链轮12同轴固定在链轮轴段105 上。
[0037]在油底壳19的底部设置有漏油口盖21。
[0038]所述配油润滑系统工作时分为曲轴连杆机构润滑循环与配气散热系统润滑循环,曲轴连杆机构润滑循环如下:润滑油位于油底壳19内,经过转子油泵16后,一部分润滑油通过输油管流向下曲轴箱22的进油孔内,进入曲轴连杆机构内进行润滑循环,润滑油通过下曲轴箱22的进油孔进入曲轴17内部油道,并从油道流入曲轴孔内,对曲轴17进行润滑,并通过贯通连杆I的油孔流入其与活塞26相连的一端,并对活塞销27进行润滑,同时通过活塞销27上的油孔进入其内部,并最终从活塞销27的两侧喷射到气缸29内壁上,对活塞26进行润滑与密封,再经过曲轴孔,最终落入到油底壳19内;配气散热系统润滑循环如下:润滑油位于油底壳19内,经过转子油泵16后,另一部分润滑油通过输油管进入气缸定位块23的进油孔231内,并通过与进油孔231连通的后润滑油孔232进入配气轴孔内,对配气轴
10进行润滑与密封,并从前润滑油孔232流出,落入主体9的排油孔96中,再经过曲轴孔,最终落回到油底壳19中。
[0039]下面结合【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工作过程:
[0040]如图9?图12所示,使用前,将一台汽车的发动机拆下,然后将本发明发动机安装在原发动机的位置上,并且曲轴17与启动电机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使启动电机带动曲轴17旋转,为本发明发动机提供初始动力;本发明气缸29的一次循环工作过程分为配气散热进气行程与配气散热排气行程两部分,循环初始为配气散热进气行程,如图9所示,本发明右侧的一个气缸29处于配气散热进气冲程的初始状态,此时曲轴17处于最上方的位置,配气轴10的主体轴段102上与所述右侧气缸29对应的通气孔103不与进气歧管6相连通;开启启动电机,曲轴17在启动电机的带动下顺时针旋转,并通过第一链条11带动配气轴10同向旋转,从而所述通气孔103与进气歧管6相连通,所述通气孔103处于进气状态,且所述通气孔103的开口随着配气轴10的顺时针旋转逐渐变大;所述通气孔103处于进气状态后,启动电机停止提供动力,高压气体从进气歧管6入口处进入,通过所述通气孔103进入所述气缸29内,在此气缸29内的活塞26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向下运动,由于所述活塞26通过活塞销27与连杆I相铰接,连杆I带动曲轴17顺时针旋转,同时曲轴17通过第一链条11带动配气轴10同向旋转,当曲轴17转过90°位于最右侧的位置,配气轴10顺时针转过45°时,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如图10所示,此时所述气缸29处于配气散热进气冲程中间状态,所述通气孔103完全打开,高压气体继续进入所述气缸29,推动所述活塞26向下运动,所述曲轴17继续带动配气轴10顺时针旋转,进气状态下所述通气孔103开口随着配气轴10的顺时针旋转逐渐变小;当所述曲轴17再转过90°位于最下方的位置,配气轴10顺时针旋转45°时,如图11所示,此时所述通气孔103完全关闭,进气行程终止;同时所述右侧的气缸29处于配气散热排气冲程的初始状态,曲轴17在其它气缸29与飞轮3惯性的作用下继续顺时针旋转,并同时带动配气轴10继续顺时针旋转,所述通气孔103与排气歧管2相连通,配气轴10进入排气阶段,随着配气轴10的顺时针旋转,排气状态下的通气孔103开口逐渐变大,此时所述活塞26向上运动,气缸29内气体在所述活塞26的作用下开始向排气歧管2排气,气缸29中的气体在排气歧管2中被冷却,并通过排气歧管2流向主体9的散热排气孔93,并最终进入气缸定位孔95内壁与气缸29外壁之间的散热空腔,带走气缸29内的热量,随后气体29通过与散热空腔连通的散热盖8的进气道82进入散热盖8的主气道81,散热风扇28将外界的空气通过左端盖24与散热风扇盖25形成的空气通道,吹向散热盖8的主气道81,并将其内部的气体从排气管14吹出,完成散热排气过程;当曲轴17转过90°位于最左侧,配气轴10顺时针旋转45°时,如图12所示,此时所述右侧的气缸29处于配气散热排气冲程中间状态,所述通气孔103完全开启,曲轴17在其它气缸29与飞轮3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带动配气轴10顺时针旋转,排气状态下的通气孔103开口随着配气轴10的顺时针旋转逐渐变小,当曲轴17再次转过90°位于最下方,配气轴(10)顺时针旋转45°时,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如图9所示:此时所述通气孔103完全关闭,即与排气歧管2不连通,排气行程终止,所述右侧的一个气缸29的本轮工作循环结束,下一轮循环的配气散热进气行程开始;发动机在气缸29的循环过程中将气体压力转化为曲轴17的转矩,向汽车输出机械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包括曲轴连杆机构、主架体、配油润滑系统和配气散热系统,曲轴连杆机构由曲轴、飞轮、双联链轮及若干个气缸、活塞销、连杆、活塞组成,主架体由主体、下曲轴箱及左、右端盖组成,主体由底座和前、后气缸臂组成,配油润滑系统由转子油泵、输油管和油底壳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前、后气缸臂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前、后气缸定位孔,气缸设置在气缸定位孔内,气缸外壁与气缸定位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在前、后气缸臂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散热排气孔和排油孔,一个散热排气孔对应贯穿一个气缸定位孔,排油孔与曲轴孔相连通,在主体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右连通孔,配气散热系统由散热盖、排气歧管、进气歧管和前、后气缸盖组成,散热盖固定在主体的底座顶部、位于左、右气缸臂之间,在散热盖的底部设置有主气道和进气道,主气道与进气道相连通,在散热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孔与排气孔,进气孔、排气孔均与主气道相连通,进气道的两端分别与左、右气缸臂上的散热排气孔相连通,进气孔、排气孔分别与主体两侧的连通孔相连通;前、后气缸盖均由气缸定位块、配气轴和气缸顶盖组成,气缸顶盖设置在气缸定位块的顶部,在气缸顶盖的底面上设置有上变径凹槽,在气缸定位块的顶面上设置有下变径凹槽,上、下变径凹槽形成配气轴孔,配气轴穿过配气轴孔,在配气轴上设置有通气孔,前、后气缸盖的配气轴的一端均同轴固定有传动链轮,两个传动链轮与曲轴连杆机构的双联链轮通过第一链条相连,前、后气缸盖的气缸定位块分别固定在前、后气缸臂的顶部,在所述气缸定位块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进油孔,进油孔与转子油泵相连通,在气缸定位块的下变径凹槽的内壁上设置有前、后润滑油孔,后润滑油孔与进油孔相连通,前润滑油孔与主体的排油孔相连通,在气缸定位块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气缸定位套,气缸定位套与下变径凹槽相连通,所述配气轴具有通气孔的轴段与气缸定位套的通孔一一对应;气缸定位套的下部设置在气缸外壁与气缸定位孔内壁之间的间隙内,气缸定位套的内部与气缸的内部相连通,在气缸顶盖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排气歧管连通孔和进气歧管连通孔,排气歧管连通孔和进气歧管连通孔均与配气轴孔的内部相连通,排气歧管连通孔与主体的散热排气孔通过排气歧管相连通,进气歧管连通孔与进气歧管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气缸定位孔的轴线与后气缸定位孔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所述轴线不共面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排气孔的轴线垂直于其所在气缸臂上的气缸定位孔的轴线,排油孔的轴线平行于其所在气缸臂上的气缸定位孔的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飞轮同侧的左端盖或右端盖上设置有散热风扇盖,左端盖或右端盖与散热风扇盖形成空气通道,空气通道与散热盖的进气孔相连通,在空气通道内设置有散热风扇,在散热风扇轴上同轴固定有风扇传动齿轮,飞轮上的齿轮与风扇传动齿轮相哨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定位套的通孔为阶梯孔,阶梯孔上部通孔的内径小于其下部通孔的内径,气缸的顶部设置在阶梯孔的下部通孔内,且气缸的上端面与上部通孔的下端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气轴孔为阶梯孔结构,与气缸顶盖、气缸定位块的两侧端面相互垂直设置,配气轴孔由第三圆孔和第四圆孔交替连通组成,第三圆孔、第四圆孔由上、下变径凹槽形成,第三圆孔的半径大于第四圆孔的半径,且第三圆孔与气缸定位套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前、后润滑油孔设置在配气轴孔的第四圆孔的内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气轴由支承轴段和主体轴段组成,支承轴段与主体轴段同轴交替设置,主体轴段的直径大于支承轴段的直径,主体轴段设置在配气轴孔的第三圆孔内,支承轴段设置在配气轴孔的第四圆孔内,通气孔沿径向贯穿设置在主体轴段上,所述传动链轮同轴固定在配气轴的支承轴段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置活塞式气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气轴与曲轴连杆机构的双联链轮同侧的一端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过渡轴肩和链轮轴段,过渡轴肩、链轮轴段均与支承轴段同轴设置,且过渡轴肩的直径大于链轮轴段的直径,形成凸台,所述传动链轮同轴固定在链轮轴段上。
【文档编号】F16M1/00GK104358591SQ201410494834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4日
【发明者】丛佩超, 雷耀龙, 张欣 申请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