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7536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支撑垫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支撑垫结构,尤指一种用于装置或设备底部的支撑垫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可移动的装置多于其底部配置有脚垫,以提供支撑、震动缓冲等作用。为有效固定脚垫,多是通过锁固、胶粘等方式将脚垫固定于装置壳体的底部。如前者,其安装需使用螺丝起子旋转螺丝以锁固脚垫;如后者,通常在其安装前,先将双面胶带贴附于脚垫的贴附面,而后在安装时,再将双面胶带的离型膜撕离,以将脚垫贴附于装置壳体的底部。无论采前述何者固定方式,操作人员均需相当程度的安装技巧及专注,导致较高的组装成本。此外,当脚垫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且使用段时日后,可能因粘胶特性、环境温湿度及制作工艺疏忽(例如贴附不实)等因素,脚垫有因粘胶失效而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垫结构,其通过支撑垫与板件相互卡合的结构设计,可减少组装的困难度,同时提升组装后的可靠度及耐久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垫结构,其包含一板件、至少二爪及一支撑垫。该板件具有一第一侧面、一第二侧面及一通孔,该通孔其上定义一延伸轴,该通孔沿着该延伸轴延伸并贯穿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该至少二爪围绕设置于该通孔并突出该第一侧面斜向该延伸轴延伸,该爪呈悬臂结构。该支撑垫包含一垫部、一连接部及一卡持部,该垫部及该卡持部相对连接至该连接部,该垫部突出设置于该第二侧面,该至少二爪抵靠该卡持部,该连接部设置于该通孔中。由此,该垫部及该卡持部被卡持于该板件的相对两侧。当该支撑垫欲脱离该板件时,该卡持部将带动该至少二爪朝向该延伸轴偏转变形,使得该至少二爪对该支撑垫夹持的更紧,进而使得该支撑垫更难脱离板件。通过设计该爪的延伸长度、该通孔孔径及该卡持部的尺寸,可使该至少二爪可完全阻止该支撑垫脱离板件。因此,该爪斜向延伸的悬臂结构有助于安装,也能防止该支撑垫脱离该板件。

该第一爪在垂直于该第一延伸轴的一平面上的投影长度小于该第一通孔孔径的一半。

该第一卡持部呈一环状结构,突出于该第一连接部的侧表面。

该第一卡持部具有一平面,垂直于该第一延伸轴且朝向该第一侧面,该至少二第一爪抵靠该平面。

该第一卡持部具有一斜面或弧面,背向该第一侧面。

该支撑垫包含一抓持部,相对于该第一连接部连接至该第一卡持部。

该支撑垫的材质是弹性高分子材料。

该至少二第一爪在该第一通孔圆周上等距设置。

该板件与该至少二第一爪一体成形。

该至少二第一爪自该第一通孔的内侧壁上延伸。

该板件具有一凹槽,形成于该第二侧面上,该垫部突出地设置于该凹槽中。

该板件更具有一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其上定义一第二延伸轴,该第二通孔沿着该第二延伸轴延伸并贯穿该第一侧面及该第二侧面,该支撑垫结构还包含至少二第二爪,围绕设置于该第二通孔并突出该第一侧面斜向该第二延伸轴延伸,该第二爪呈悬臂结构且具弹性,该支撑垫还包含一第二连接部及一第二卡持部,该垫部及该第二卡持部相对连接至该第二连接部,该至少二第二爪抵靠该第二卡持部,该第二连接部设置于该第二通孔中。

该第一爪具弹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相较于先前技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垫结构直接以该支撑垫与该板件相互卡合的结构,即可使该支撑垫稳固定设置于该板件上,无需额外的配件(例如螺丝、双面胶等)。故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垫结构组装简单,且具有较佳的可靠度及耐久性。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施说明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的仰视图;

图2为图1中电子装置沿线X-X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电子装置的一支撑垫结构的一支撑垫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电子装置的一支撑垫结构的一板件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支撑垫向下移动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板件沿线X-X的剖视图;

图7为图4中板件的俯视图;

图8为图2中支撑垫组装至板件的剖视图;

图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支撑垫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电子装置

10 外壳

12、13 支撑垫结构

120 板件

120a 第一侧面

120b 第二侧面

1202 第一通孔

1202a 第一延伸轴

1202b 内侧壁

1204 凹槽

1206 第二通孔

1206a 第二延伸轴

122 第一爪

123 第二爪

124 支撑垫

1242 垫部

1244 第一连接部

1244a 侧表面

1245 第二连接部

1246 第一卡持部

1246a 平面

1246b 弧面

1247 第二卡持部

1248 抓持部

A1 夹角

L1 投影长度

L2 孔径

PL1 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根据一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1包含一外壳10及设置于外壳10底部的一支撑垫结构12,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使用了四个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垫结构12,分别位于外壳10底部的四个角落处。当电子装置1放置于一平面上时,例如桌面或地面,此四个支撑垫结构12即可提供电子装置1稳定的支撑。在实作上,支撑垫结构12于外壳10上的设置位置及数量不以此为限。又,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是一网络设备,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例如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垫结构可应用于电话机、电脑主机、小型箱柜等,在实作上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垫结构也可应用于更大型的装置或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垫结构12包含一板件120、至少二第一爪122及一支撑垫124,其中板件120即外壳10底部部分的板状结构。板件120具有一第一侧面120a、一第二侧面120b及一第一通孔1202。第一侧面120a及第二侧面120b位于板件120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二侧面120b即外壳10底部的外表面,第一侧面120a即外壳10底部的内表面。第一通孔1202其上定义一第一延伸轴1202a(以链线表示其位置于图2中),第一通孔1202沿着第一延伸轴1202a延伸并贯穿第一侧面120a及第二侧面120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202是一直的圆孔,故第一延伸轴1202a也为一直线,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例如略带弧度弯曲的通孔,其延伸轴即为弧线,也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垫结构中的第一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包含八个第一爪122,但在实作上,第一爪122的设置数量不以此为限。这些第一爪122围绕设置于第一通孔1202并突出第一侧面120a斜向第一延伸轴1202a延伸,即第一爪122相对于外壳10朝内延伸。以第一通孔1202的俯角来看,第一爪122均朝向第一通孔1202中心(即第一延伸轴1202a)延伸。此外,第一爪122呈悬臂结构,故原则上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又,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爪122是间隔设置,各个第一爪122可独立变形,可进一步增加第一爪122的弹性。在实作上,通过设计第一爪122的结构尺寸或其材质,可获得第一爪122所需弹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爪122自第一通孔1202的内侧壁1202b上延伸,第一爪122于第一侧面120a的投影均落于第一通孔1202内,此配置可减少支撑垫结构12对外壳10内其他零组件结构上的干涉;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爪122围绕第一通孔1202边缘并自第一侧面120a延伸。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板件120与第一爪122一体成形,例如以工程塑胶注塑成型,可避免增加零件数量,也有助于简化于外壳10上设置支撑垫结构12的制作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垫124包含一垫部1242、一第一连接部1244及一第一卡持部1246。垫部1242及第一卡持部1246相对连接至第一连接部1244,即第一连接部1244位于垫部1242与第一卡持部1246之间。于支撑垫124自第二侧面120b插入第一通孔1202以与板件120结合后,垫部1242突出设置于第二侧面120b,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共同抵靠第一卡持部1246,第一连接部1244设置于第一通孔1202中。由此,支撑垫124固定于板件120上,垫部1242及第一卡持部1246被卡持于板件1202的相对两侧,突出第二侧面120b的垫部1242即可作为支撑电子装置1的脚垫。

请并参阅图5,图5的视角与图2相同,虚线绘示第一爪122未弹性变形前的位置。当支撑垫124向下移动时(例如有外力拉扯垫部1242,使得支撑垫124整体向下移动),第一卡持部1246向下移动并带动第一爪122向下偏转变形(亦即向第一延伸轴1202a偏转变形,或谓向第一通孔1202偏转变形),使得该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相互靠近,更加紧靠支撑垫124。因此,支撑垫124越往下移动,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将挟持支撑垫124越紧,支撑垫124越难往下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部1244与该至少二第一爪122是分开的,亦即两者之间有间隙,故原则上当支撑垫124向下移动时,第一爪122起初可相对容易地向下偏转变形,直至第一爪122紧靠第一连接部1244。若第一连接部1244以较硬的材料制作(例如与板件120使用相同的工程塑胶材料),使得第一连接部1244原则上不具弹性,则该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难以更加相互靠近;换言之,支撑垫124无法再向下移动。若第一连接部1244以较软的材料制作(例如橡胶),使得第一连接部1244本身即具弹性,则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可更挤压第一连接部1244以使其自由端更加相互靠近。然而,当该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相互靠得更近时,容许第一连接部1244弹性变形的空间也越小,故支撑垫124也难以再向下移动。

因此,无论支撑垫124采用何种材质制作,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均能有效地阻止支撑垫124脱离板件120。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垫124的材质为弹性高分子材料,例如橡胶,由此,支撑垫124还可提供电子装置1震动缓冲的效果。另外,在实作上,仅需垫部1242以橡胶制作即可产生震动缓冲的效果,不以支撑垫124整个均采相同材质制作为限,例如以双料射出或埋入射出等方式即可实现各部位具有不同材质的支撑垫。另外,在实作上,于支撑垫124组装至板件120上后,该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可接触第一连接部1244,此时该至少二第一爪122仍能发挥阻止支撑垫124脱离板件120的功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持部1246呈一环状结构,突出于第一连接部1244的侧表面1244a,此配置使得该至少二第一爪122能有效抵靠第一卡持部1246,以阻止支撑垫124脱离板件120,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原则上,仅需于对应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处设置能供第一爪122有效地抵靠的结构以作为第一卡持部1246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板件120具有一凹槽1204,形成于第二侧面120b上,垫部1242突出地设置于凹槽1204中,亦即垫部1242部分容置于凹槽1204中,部分突出于凹槽1204。其中,凹槽1204的轮廓非圆形且与垫部1242的轮廓相匹配,故凹槽1204对垫部1242具有定位作用,亦即支撑垫124相对于板件120的结构关系是可得确定的,故前述仅于对应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处设置能供第一爪122有效地抵靠的结构即可轻易实现。此外,呈环状结构的第一卡持部1246也有助于增加对第一卡持部1246本身及第一连接部1244产生结构拘束,以增加其变形的困难度,也有助于阻止支撑垫124脱离板件12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持部1246具有一平面1246a,朝向垫部1242。在支撑垫124组装至板件120上后,该至少二第一爪122抵靠平面1246a。由于平面1246a垂直于第一延伸轴1202a且朝向第一侧面120a,故当支撑垫124相对于板件120向下移动时,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可直接提供第一卡持部1246平行于第一延伸轴1202a的反作用力,此反作用力可以抵抗支撑垫124脱离板件120。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例如当平面1246a与第一延伸轴1202a间形成其他非直角时,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对第一卡持部1246施加的反作用力仍具有平行于第一延伸轴1202a的分力,故仍能抵抗支撑垫124脱离板件120。其中,当平面1246a与第一延伸轴1202a间形成锐角时,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具有朝向第一连接部1244偏转变形的趋势,有助于防止第一卡持部1246自该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滑脱。

在本实施例中,该至少二第一爪122于第一通孔1202圆周上等距或等间隔设置,即平均设置于第一通孔1202圆周上,故可提供第一卡持部1246平衡的反作用力。又,该至少二第一爪122包含八个第一爪122,故这些第一爪122两两相对设置,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例如第一爪122的设置数量为奇数个,仍可通过平均设置于第一通孔1202圆周上,以提供第一卡持部1246平衡的反作用力。第一爪122对第一卡持部1246可提供的反作用力可通过对第一爪122结构尺寸的设计来控制。请参阅图6及图7,图6相当于图2中板件120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爪122于垂直于第一延伸轴1202a的一平面PL1(以链线表示于图6中,其平行于第一侧面120a及第二侧面120b)上的投影长度L1小于第一通孔1202孔径L2的一半;其中,孔径L2是第一通孔1202于第一爪122投影的延伸方向(以链线表示于图7中)上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202为圆孔,故孔径L2即其直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爪122的延伸方向(以键链表示于图6中)与第一延伸轴1202a的夹角A1为45,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例如夹角A1设计为30度或60度亦可。

在本实施例中,该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间存有空隙,此有利于支撑垫124组装至板件120上。原则上,第一卡持部1246的轮廓大于此空隙,故第一卡持部1246通过该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时,会产生结构干涉。请参图8。在组装时,支撑垫124自板件120下方向上穿过第一通孔1202,使得第一卡持部1246通过该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由于垫部1242大于第一通孔1202,故垫部1242将被挡止于第二侧面120b(并容置于凹槽1204)。第一卡持部1246小于第一通孔1202,故第一卡持部1246可通过第一通孔1202。虽然第一卡持部1246的轮廓大于该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间的空隙,但是第一爪122具有弹性,可向上偏转变形,以容许第一卡持部1246通过此空隙,或是第一卡持部1246也具弹性(例如以橡胶制成),第一卡持部1246也能弹性变形以通过此空隙。于第一卡持部1246通过该空隙后,第一爪122回弹或第一卡持部1246回复原状,使得该至少二第一爪122抵持靠第一卡持部1246,支撑垫124即稳固地固定于板件120上。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垫124还包含一抓持部1248,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244连接至第一卡持部1246,即第一卡持部1246位于抓持部1248与第一连接部1244之间。于组装支撑垫124至板件120时,操作人员可自板件120下方将支撑垫124插入第一通孔1202,使得抓持部1248先于第一卡持部1246通过该空隙。接着,操作人员再自板件120上方向上拉动抓持部1248,抓持部1248带动第一卡持部1246通过空隙,直至垫部1242容置于凹槽1204中。其中,抓持部1248小于空隙,有助于抓持部1248通过空隙,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此外,于支撑垫124已固定于板件120后,抓持部1248可去除(例如剪除第一卡持部1246上方的部分,即剪至图8中虚线的位置),以减少支撑垫124对外壳10内其他零组件结构上的干涉。当支撑垫124整体均以弹性高分子材料制作时,支撑垫124受压缩力时容易弯曲,前述以拉动抓持部1248的安装方式即十分适合。另外,在实作上,为便于第一卡持部1246通过该至少二第一爪122的自由端间的空隙,第一卡持部1246具有一弧面1246b,背向第一侧面120a,故弧面1246b与平面1246a位于第一卡持部1246的相对两侧。弧面1246b具有导引第一卡持部1246通过该空隙的功效。在实作上,弧面1246b也可以一斜面取代。又,该至少二第一爪122整体也呈漏斗状,凹口向下(即朝向第一通孔1202),此结构配置也有助于导引第一卡持部1246通过该空隙。

在前述实施例中,支撑垫124通过单一组卡合结构(包含第一连接部1244及第一卡持部1246)与板件120卡合,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9,其显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一支撑垫结构13的组合示意图。支撑垫结构13与前述支撑垫结构12结构逻辑相同,主要差异在于支撑垫结构13包含两组卡合结构,为便于说明支撑垫结构13,原则上,相同命名的元件仍延用支撑垫结构12的元件符号,其于支撑垫结构12中相关的说明,在此实施例也可适用,不另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垫结构13的板件120还包含一第二通孔1206,第二通孔1206其上定义一第二延伸轴1206a,第二通孔1206沿着第二延伸轴1206a延伸并贯穿第一侧面120a及第二侧面120b。支撑垫结构13还包含至少二第二爪123,围绕设置于第二通孔1206并突出第一侧面120a斜向第二延伸轴1206a延伸,该第二爪123呈悬臂结构且具弹性。支撑垫结构13的支撑垫124还包含一第二连接部1245及一第二卡持部1247,垫部1242及第二卡持部1247相对连接至第二连接部1245,该至少二第二爪123抵靠第二卡持部1247,第二连接部1245设置于第二通孔1206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206、第二连接部1245、第二卡持部1247及垫部1242间的相对结构关系,相当于第一通孔1202、第一连接部1244、第一卡持部1246及垫部1242间的相对结构关系,故请参阅前文说明,不另赘述。因此,本实施例的支撑垫结构13适用于较大的垫部1242,利用两组卡合结构以增加垫部1242与板件120的结合稳定度。本实施例为便于说明采用两组相同的卡合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