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及换挡操纵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902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及换挡操纵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及换挡操纵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客户对汽车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性能要求的提高,车内各个机构的NVH性能均需提升,因此换挡操纵机构在换挡过程中的NVH性能也要有所改善。

现有技术中,换挡操纵机构的换挡轨迹槽两侧未增加任何减振措施,如图1所示,是现有技术中的换挡操纵机构的换挡杆在各种挡位的一种立体图。其中,1’为换挡面板,11’为换挡轨迹槽,2’为换挡杆,在换挡过程中,换挡杆2’在各种挡位之间换挡时,如P挡位和D挡位之间换挡时,换挡杆2’会与换挡轨迹槽11’边缘发生撞击声,尤其在D-M互换过程中更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及换挡操纵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挡操纵机构在换挡过程中的NVH性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包括:

换挡面板、换挡杆和减震橡胶圈,所述换挡面板固定安装在换挡操纵机构上,所述换挡面板上设置换挡轨迹槽,所述换挡杆位于所述换挡轨迹槽中,所述减震橡胶圈固定在所述换挡杆上,且位于所述换挡杆能与所述换挡轨迹槽发生干涉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换挡面板的材料为聚甲醛树脂。

优选地,所述减震橡胶圈硫化固定在所述换挡杆上。

优选地,所述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还包括:

两个二次注塑凸起结构,两个二次注塑凸起结构固定在所述换挡面板的换挡轨迹槽的内表面上,且分别位于所述换挡面板的D挡和M挡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二次注塑凸起结构的材料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优选地,所述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还包括:

换挡杆注塑台,所述换挡杆注塑台与所述减震橡胶圈同心设置在所述换挡杆上且位于所述减震橡胶圈和所述换挡杆之间;

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换挡面板的换挡轨迹槽的内表面处且位于所述换挡面板的P挡和S挡的位置处;所述换挡杆注塑台和所述限位槽共同配合以对所述换挡杆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换挡杆注塑台的材料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优选地,所述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还包括:

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设置在所述换挡面板上且位于所述换挡面板的N挡和M挡之间,所述限位凸块和所述换挡杆注塑台共同配合以阻止所述换挡杆从N挡斜向挂至M挡。

优选地,所述换挡面板螺接在所述换挡操纵机构上。

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包括如上所述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包括:换挡面板、换挡杆和减震橡胶圈,所述换挡面板固定安装在换挡操纵机构上,所述换挡面板上设置换挡轨迹槽,所述换挡杆位于所述换挡轨迹槽中,所述减震橡胶圈固定在所述换挡杆上,且位于所述换挡杆能与所述换挡轨迹槽发生干涉的位置处。由于减震橡胶圈固定在所述换挡杆上在换挡过程中能有效避免所述换挡杆与所述换挡面板碰撞发出噪音和所述换挡面板易损坏的问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还包括:两个二次注塑凸起结构,两个二次注塑凸起结构固定在所述换挡面板的换挡轨迹槽的内表面上,且分别位于所述换挡面板的D挡和M挡的位置处。由于在换挡过程中,D-M两挡位之间互换的噪音是最大的,因此在D挡和M挡的位置两侧增加了二次注塑的减振结构,该结构采用极软的TPU材料,此结构与减振橡胶圈配合使用,大大降低换挡噪音。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还包括:换挡杆注塑台,所述换挡杆注塑台与所述减震橡胶圈同心设置在所述换挡杆上且位于所述减震橡胶圈和所述换挡杆之间;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换挡面板的换挡轨迹槽的内表面处且位于所述换挡面板的P挡和S挡的位置处;所述换挡杆注塑台和所述限位槽共同配合以对所述换挡杆进行限位。这样可以在P挡位和S挡位之间换挡时,限制换挡杆的左右晃动,同时配合所述减振橡胶圈,降低换挡噪音。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还包括: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设置在所述换挡面板上且位于所述换挡面板的N挡和M挡之间,所述限位凸块和所述换挡杆注塑台共同配合以阻止所述换挡杆从N挡斜向挂至M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从N挡斜向换至M挡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换挡操纵机构的换挡杆在各种挡位的一种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的一种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杆和减震橡胶圈装配后的一种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处于P挡时的一种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处于S挡时的一种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处于D挡时的一种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处于M挡时的一种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处于N挡时的一种俯视图。

附图标记:

在图1-图8中:

1 换挡面板 1’ 换挡面板

11 换挡轨迹槽 11’ 换挡轨迹槽

111 限位槽 2’ 换挡杆

2 换挡杆

3 减震橡胶圈

4 二次注塑凸起结构

5 换挡杆注塑台

6 限位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的一种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该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包括:换挡面板1、换挡杆2和减震橡胶圈3,所述换挡面板1固定安装在换挡操纵机构上,所述换挡面板1上设置换挡轨迹槽11,所述换挡杆2位于所述换挡轨迹槽11中,所述减震橡胶圈3固定在所述换挡杆2上,且位于所述换挡杆2能与所述换挡轨迹槽11发生干涉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换挡面板1的材料为聚甲醛树脂。其中,聚甲醛树脂Polyoxymethylene(Polyformaldehyde,POM),适于制作减磨耐磨零件,传动零件,以及化工,仪表等零件。此外还可以采用增强POM,主要增强材料为玻璃纤维、玻璃球或碳纤维等,并且玻璃纤维最常用,增强后的力学性能可提高2~3倍,热变形温度提高50℃以上。此外,还可以采用高润滑POM以提升操作舒适感,例如,在POM中加入石墨、F4、二硫化钼、润滑油及低分子量PE等,可提高其润滑性能。例如,在POM中加入5份F4,可降低摩擦因数60%,耐磨性提高1~2倍。再如,在POM中加入液体润滑油,可大幅度提高耐磨性和极限PV值。为提高由油的分散效果,需加入炭黑、氢氧化铝硫酸钡或乙丙橡胶等吸油载体。加入5%油POM的摩擦性提高72%,极限PV值可达3.9MPa·m/s(纯POM为0.213MPa·m/s),为其他工程塑料的3~20倍。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减震橡胶圈3硫化固定在所述换挡杆2上。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杆和减震橡胶圈装配后的一种主视图。当然,也可以采用胶粘等方式固定所述减震橡胶圈3,在此不做限定。为了便于拆卸或安装所述换挡面板1,所述换挡面板1螺接在所述换挡操纵机构上,此外,还可以采用卡接等方式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包括:换挡面板1、换挡杆2和减震橡胶圈3。由于减震橡胶圈3固定在所述换挡杆2上且位于所述换挡杆2能与所述换挡轨迹槽11发生干涉的位置处,在换挡过程中能有效避免所述换挡杆2与所述换挡面板1碰撞发出噪音和所述换挡面板1易损坏的问题。

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处于P挡时的一种俯视图。如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处于S挡时的一种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还包括:换挡杆注塑台5,所述换挡杆注塑台5与所述减震橡胶圈3同心设置在所述换挡杆2上且位于所述减震橡胶圈3和所述换挡杆2之间;限位槽111,所述限位槽111设置在所述换挡面板1的换挡轨迹槽11的内表面处且位于所述换挡面板1的P挡和S挡的位置处;所述换挡杆注塑台5和所述限位槽111共同配合以对所述换挡杆2进行限位。这样可以当所述换挡杆2在P挡位和S挡位之间换挡时,限制换挡杆2的左右晃动,同时配合所述减振橡胶圈3,降低换挡噪音。

优选地,所述换挡杆注塑台5的材料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是一类可加热可以塑化,溶剂可以溶解的聚氨酯。TPU介于橡胶和塑料之间,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1、优异的耐磨性能:它的Taber磨耗值为0.35-0.5mg,是塑料中最小的。加入润滑剂可降低磨擦,从而进一步提高耐磨程度;2、拉伸强度和拉伸率:TPU的拉伸强度是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2-3倍,聚酯型的TPU拉伸强度大于60Mpa,伸长率约410%,聚氨酯TPU的拉伸强度为50Mpa,伸长率550%;3、耐油:TPU的耐油性能优异于丁腈橡胶,具有极好的耐油寿命;4、耐低温、耐候性和耐臭氧性能,TPU的耐气候老化性能优于天然橡胶和其它合成橡胶,它的耐臭氧和耐射线的特点在航天工业有特殊的用途;5、硬度范围:TPU的硬度为10A-80D,在15A以下都有相似的压缩变形特性。在硬度85A以上时仍保持弹性,这是其它弹性体所没有的特性,所以TPU具有高负载支撑能力和良好的吸排效果。

在P挡位和S挡位之间换挡时,换挡杆2上增加的换挡杆注塑台5的凸出部分与换挡轨迹槽11的限位槽111配合,可限制换挡杆2的左右晃动,同时换挡杆注塑台5中间增加了减振橡胶圈3,在换挡杆2换至P挡时,减振橡胶圈3先撞击换挡轨迹槽11,起到缓冲作用,降低换挡噪音。

如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处于D挡时的一种俯视图。如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处于M挡时的一种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还包括:两个二次注塑凸起结构4,两个二次注塑凸起结构4固定在所述换挡面板1的换挡轨迹槽11的内表面上,且分别位于所述换挡面板1的D挡和M挡的位置处。当然,为了增强降噪效果,可以在其余挡位处也设置二次注塑凸起结构4,在此不做限定。优选地,所述二次注塑凸起结构4的材料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

在实际使用中,D-M两挡位之间互换的噪音是最大的,因此在D挡位和M挡的位置两侧增加了二次注塑凸起结构4,该二次注塑凸起结构4采用极软的TPU材料,此结构与减振橡胶圈3配合使用,大大降低换挡噪音。具体地,从D挡位换至M挡位时,一级减振是减振橡胶圈3与换挡轨迹槽11发生撞击,降低部分噪音,但当换挡力较大时,减振橡胶圈3就被压缩,换挡杆2就会与二级减振结构,即换挡轨迹槽11两侧的二次注塑凸起结构4接触,两级减振结构配合使用,有效降低换挡噪音。

如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处于N挡时的一种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还包括:限位凸块6,所述限位凸块6设置在所述换挡面板1上且位于所述换挡面板1的N挡和M挡之间,所述限位凸块6和所述换挡杆注塑台5共同配合以阻止所述换挡杆2从N挡斜向挂至M挡。

在车辆处在N挡的状态下,驾驶员有可能会在不小心情况下将换挡杆2从N挡位斜向挂至M挡位,正常情况下从N挡位换至M挡位必须先踩制动踏板,向下将挡位换至D挡位,再向右至M挡位,因此,如果车辆直接从N挡位至M挡位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的,因此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换挡杆2上注塑的换挡杆注塑台5可以配合限位凸块6共同起限位作用,防止从N挡位斜向换至M挡位发生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还包括:限位凸块6,所述限位凸块6设置在所述换挡面板1上且位于所述换挡面板1的N挡和M挡之间,所述限位凸块6和所述换挡杆注塑台5共同配合以阻止所述换挡杆2从N挡斜向挂至M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从N挡斜向换至M挡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包括如上所述的换挡操纵机构减震装置。

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构思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