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传动轴扭转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3507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传动轴扭转减震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扭转减震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传动轴扭转减震器。



背景技术:

国际上高端后轮/四轮驱动乘用车,于传动轴与后桥之间,装配橡胶扭转减震器。通过降低传动系末端扭转刚度,调整传动系固有频率,优化振型,最终减小由发动机激励引起的后端传动系振动幅值。橡胶扭转减震器主要依靠固体的摩擦阻尼来吸收干扰力矩输入系统的振动能量,转化成热能,扩散至空气中。如附图1所示,主要由外环1、骨架2及橡胶层3构成。其缺陷在于:

1、橡胶扭转减震器产品的关键技术是橡胶的配方、粘合剂,我国橡胶技术落后,无法开发出高寿命的产品,目前此类减震器由外资企业垄断;

2、橡胶扭转减震器依靠橡胶的摩擦阻尼来吸收扭转振动能量,因橡胶导热能力差,散热慢,使用时间越久,由高温引发的橡胶热老化问题无法解决,一般使用5年需要更换;

3、橡胶生产车间对环境有污染,容易伤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易于散热的新型传动轴扭转减震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包括壳体、惯性环,所述的壳体为封闭式结构,所述的惯性环置于壳体的容腔内,该惯性环与壳体容腔的内壁间通过限位圈隔离,且该壳体的容腔内注满有硅油阻尼液;所述的壳体上设有四个呈等均分布的固定孔,壳体通过该固定孔与传动轴固定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的惯性环的上壁与壳体容腔的内壁间通过第二限位圈隔离,惯性环的下壁与壳体容腔的内壁间通过第一限位圈隔离,惯性环的内侧壁与壳体容腔的内壁间通过第三限位圈隔离。

作为优选,所述的壳体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并采用铝合金氩弧焊焊接技术焊接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结构简单,生产制造难度低;2、主要依靠液体的粘性阻尼来吸收干扰力矩输入系统的振动能量,将扭转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硅油均匀分布在四周薄壁铝合金容腔内,易于散热且铝合金壳体更符合轻量化设计;3、采用高粘度硅油,为密封结构,有效保护阻尼材料,产品寿命长,不易损坏,理论上产品寿命可以超过整车;4、产品生产车间环保、无污染,无导致车间工人职业病的诱因。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扭转减震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减震器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减震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扭转减震器与传动轴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外环;2、骨架;3、橡胶层;4、壳体;5、惯性环;6、硅油阻尼液;7、第一限位圈;8、第二限位圈;9、第三限位圈;10、容腔;11、固定孔;12、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2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4、惯性环5,所述的壳体4为铝合金封闭式结构,所述的惯性环5置于壳体4的容腔10内,该惯性环5与壳体容腔10的内壁间通过限位圈隔离,且该壳体4的容腔10内注满有硅油阻尼液6;所述的壳体4上设有四个呈等均分布的固定孔11,壳体4通过该固定孔11与传动轴12固定相连。

所述的惯性环5的上壁与壳体容腔10的内壁间通过第二限位圈8隔离,惯性环5的下壁与壳体容腔10的内壁间通过第一限位圈7隔离,惯性环5的内侧壁与壳体容腔10的内壁间通过第三限位圈9隔离。

所述的壳体4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并采用铝合金氩弧焊焊接技术焊接成型;有效增加散热能力,降低产品对扭转振动的吸收衰减率;同时,降低产品重量,减少能耗。

所述的惯性环所采用的材质为HT100,有效降低产品成本;限位圈所采用的材质为PA66;硅油阻尼液所采用的材质为高粘度二甲基硅油。

本实用新型的传动轴扭转减震器与传动轴12同步转动;惯性环5受高粘度的硅油阻尼液6作用,当传动轴12转速有急剧变化时,惯性环5相对外部壳体4有速度滞后性;此部分滞后的速度搅拌硅油阻尼液6,依靠硅油阻尼液6的阻滞作用减少扭转振动的不良影响。阻滞运动过程产生的热量,通过铝合金壳体散热至外部空气中。相比传统的橡胶传动轴扭转减震器仅仅是调整频率,将扭转振动的单个峰值压缩至两个峰值,真正的扭转振动总量并没有改变;本实用新型的传动轴减震器的作用机理是真正的吸收扭转振动能量,不但能通过增加重量来调整频率将某段转速的峰值压缩某两段峰值,而且扭转振动总量可以得到有效降低。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传动轴扭转减震器,可以降低传动轴12的扭转振动输出,优化整车NVH性能。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各大整车厂越来越重视NVH性能,比如采用挠性联轴器或者等速万向节代替十字轴万向节、调整匹配中间支撑橡胶刚度等新型措施。扭转振动由离合器、传动轴与后桥输出齿轮结构上的惯量差产生,是汽车传动系振动的主要来源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传动轴扭转减震器通过调频与吸能双重手段,优化整车底盘NVH表现。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材料构成上作任何变化,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结构设计,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