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浮动拉杆结构双面碟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307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浮动拉杆结构双面碟刹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重要零部件,尤其是一种新型浮动拉杆结构双面碟刹。



背景技术:

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是全世界拥有量巨大的交通、代步和健身工具,为了调节行进速度及制动,刹车是必备部件,夹器工作过程中,以往夹器中拉杆随上下顶杆间距变化对顶杆运动产生干涉,使上下顶杆作用方向不再保持在同一轴线上,以前通过压簧分力复位,对弹道空压大,手感不好,固定拉杆对上下顶杆相对靠近分离,骑行过程中频繁使用刹车,导致调节螺丝螺纹松退,制动力下降甚至丧失,松开拉杆后,市场上现有夹器普遍采用压簧分力回复拉杆,采用此结构,加大拉杆回复力同时,压簧对弹道压力同时增加,弹道摩擦力随之增加,影响手感,故拉杆回复力受到限制,现有的弹道,易退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浮动拉杆结构双面碟刹。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新型浮动拉杆结构双面碟刹,包括大钳体、拉杆和小钳体,所述大钳体上设有轴联体,轴联体与大扭簧一端相连接,大扭簧另一端与上顶杆盖连接,上顶杆盖下设有若干钢球,上顶杆盖中部设有上顶杆,上顶杆与活动法兰相连接,活动法兰下面设有上刹车片,上刹车片与下刹车片之间设有刹车片弹簧,下刹车片下设有活动法兰,活动法兰与下顶杆相连接,下顶杆与下顶杆盖相连接,下顶杆盖上设有若干钢球,下顶杆盖与小扭簧的一端相连接,小扭簧的另一端与拉杆相连接,拉杆与小钳体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小钳体上设有紧定螺丝和铝顶块。

作为优选,所述轴联体上设有调节螺丝,调节螺丝与轴联体上均设有有防松齿。

作为优选,所述上顶杆、顶杆盖弹道设计成弹道后角高出钢球受力中心点,弹道底部为0~0.5毫米弹道槽。

作为优选,所述下顶杆与下顶杆盖弹道为右旋螺旋滚道,下顶杆盖由紧定螺丝和铝顶块及小钳体上定位槽固定在小钳体上。

作为优选,所述上顶杆与上顶杆盖弹道为左旋螺旋滚道。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新型浮动拉杆结构双面碟刹,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利用拉杆与轴联体齿键浮动相连实现上下顶杆同步转动及避免固定拉杆对上下顶杆相对靠近分离的限制的结构,防止骑行过程中频繁使用刹车,导致调节螺丝螺纹松退,制动力下降甚至丧失,采用大扭簧,小扭簧扭力回复拉杆代替压簧,通过调整两扭簧回复力,可轻松设计拉杆回复力,采用防退弹道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轴连体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大扭簧和小扭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受力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弹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弹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5、7所示,一种新型浮动拉杆结构双面碟刹,包括大钳体16、拉杆9和小钳体15,所述大钳体16上设有轴联体1,轴联体1与大扭簧2一端相连接,大扭簧2另一端与上顶杆盖3连接,上顶杆盖3下设有若干钢球4,上顶杆盖3中部设有上顶杆5,上顶杆5与活动法兰6相连接,活动法兰6下面设有上刹车片7-1,上刹车片7-1与下刹车片7-2之间设有刹车片弹簧8,下刹车片7-2下设有活动法兰6,活动法兰6与下顶杆10相连接,下顶杆10与下顶杆盖11相连接,下顶杆盖11上设有若干钢球4,下顶杆盖11与小扭簧12的一端相连接,小扭簧12的另一端与拉杆9相连接,拉杆9与小钳体15相连接,所述小钳体15上设有紧定螺丝13和铝顶块14。所述轴联体1上设有调节螺丝19,调节螺丝19与轴联体1上均设有有防松齿20,所述上顶杆5和顶杆盖3弹道设计成弹道后角高出钢球4受力中心点,弹道底部为0~0.5毫米弹道槽,所述下顶杆10与下顶杆盖11弹道为右旋螺旋滚道,下顶杆盖11由紧定螺丝13和铝顶块14及小钳体15上定位槽固定在小钳体15上,所述上顶杆5与上顶杆盖3弹道为左旋螺旋滚道。

实际工作时,逆时针扳动拉杆 9下顶杆 10 随之转动,推动下刹车片 07-2向上运动,下顶杆10与下顶杆盖 11弹道为右旋螺旋滚道,下顶杆盖11由紧定螺丝 13铝顶块 14及小钳体 15上定位槽固定在小钳体15上,在下顶杆盖11固定条件下,下顶杆10表现为逆时针向上运动,拉杆9逆时针转动时,通过圆齿键相连带动轴联体1一起转动,轴联体1与上顶杆5通过六角固定,轴联体1转动时带动上顶杆5一起逆时针转动,上顶杆5与上顶杆盖3弹道为左旋螺旋滚道,上顶杆盖3与大钳体 16组合后由大钳体16上定位槽限制上顶杆盖3自由运动,在上顶杆盖3固定条件下,上顶杆5只能表现为逆时针向下运动,上顶杆5逆时针向下运动,带动活动法兰6向下运动,从而推动上刹车片 07-1向下运动,在上下顶杆副螺旋螺距相同条件下,表现为两侧刹车片向中间位置等距离靠近,实现双刹效果,夹器在拉杆9放松条件上顶杆5通过大扭簧2,下顶杆10通过小扭簧 12同时复位,刹车片弹簧8带动上刹车片7-1和下刹车片7-2随上顶杆5和下顶杆10同时复位,夹器工作过程中,拉杆9与轴联体1间表现为随上顶杆5和下顶杆10运动导致间距变化而上下浮动,避免了以往夹器中拉杆9随上顶杆5和下顶杆10间距变化对顶杆运动产生干涉,使上顶杆5和下顶杆10作用方向不再保持在同一轴线上,使用扭簧复位较以前通过压簧分力复位,可减少对弹道空压,获得更理想的手感,且通过调整大扭簧2和小扭簧 12扭距能更方便调整夹器回弹力,利用拉杆9与轴联体1齿键浮动相连实现上顶杆5和下顶杆10同步转动及避免固定拉杆对上顶杆5和下顶杆10相对靠近分离的限制的结构。

如图4所示,调节螺丝19与轴联体1上附有防松齿20,通过调节调节螺丝19调整活动法兰6顶出位置以调整上刹车片7-1和下刹车片7-2间隙,为防止骑行过程中频繁使用刹车,导致调节螺丝19螺纹松退,制动力下降甚至丧失,在调节螺丝19与轴联体1上附有防松齿20,在大扭簧2,兼起压簧作用的作用力下,轴联体1被压在调节螺丝19上,防松齿咬合,阻止调节螺丝19螺纹松退。

如图5、6所示,松开拉杆9后,市场上现有夹器普遍采用压簧分力回复拉杆,采用此结构,加大拉杆9回复力同时,压簧对弹道压力同时增加,弹道摩擦力随之增加,影响手感,故拉杆9回复力受到限制,采用大扭簧2,小扭簧 12 扭力回复拉杆代替压簧,通过调整两扭簧回复力,可轻松设计拉杆9的回复力。

如图7、8所示,采用防退弹道设计,上顶杆5和上顶杆盖3弹道设计成弹道后角高出钢球4受力中心点,即 h2 > r ,当上顶杆5和上顶杆盖3反向扭转时,弹道 a点阻挡钢球4滚动,实现弹道防退格,仅留弹道底部0~0.5毫米弹道槽,可有效避免加工去毛刺过程中翻边卷边干涉弹道。

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