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封闭板的节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2779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基于封闭板的节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基于封闭板的节油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型机械设备中均需要润滑油对机械零部件进行润滑,从而降低零部件之间的磨损程度,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加润滑油方式是将润滑油通过管道小流速置于两个零件的接触面之间。由于大型设备的零部件很多,所以这样一方面会造成油路过于复杂,且会造成润滑油的浪费。因此,传统的加油方式不仅浪费油,还达不到预期的润滑效果。由此可知,如何研究出基于封闭板的节油装置,具有喷油均匀、节约用油的优点,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新型的基于封闭板的节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基于封闭板的节油装置,包括封闭环形的主管道和与所述主管道相连通的支管,所述支管的数量为多个且呈圆形阵列均匀分布在所述主管道的周遭,所述支管构成的圆形阵列与所述主管道共轴线设置,所述支管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排油小孔,所述主管道上连接有进油管,所述主管道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安装片,所述安装片呈圆形阵列均匀排布,所述安装片构成的圆形阵列与所述主管道共轴线设置,所述安装片上开设有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与所述主管道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排油小孔的直径为6-8mm。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的每个所述排油小孔处安装有喷头,所述喷头下端面设有喷油孔,所述喷油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排油小孔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片与所述主管道通过点焊方式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为直通管,远离所述主管道的所述支管末端设有防止漏油的旋塞。

本实用新型基于封闭板的节油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基于封闭板的节油装置中通过设置环形的所述主管道使每个与之相连的支管均能快速充满润滑油,该设计简化了输油管路,使用更加便捷。通过在所述支管上开设多个喷油小孔使润滑油形成小油滴均匀弥漫在整个大型设备中,进而使各个零部件之间均能得到润滑油的润滑作用,该设计可显著提高润滑油喷洒的均匀性,还具有节约用油的优点,因此该设计可大幅降低大型机械设备的润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中:1、进油管,2、安装片,3、喷头,4、支管,5、主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基于封闭板的节油装置,包括封闭环形的主管道5和与所述主管道5相连通的支管4。所述支管4的数量为多个且呈圆形阵列均匀分布在所述主管道5的周遭。所述支管4构成的圆形阵列与所述主管道5共轴线设置,所述支管4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排油小孔。所述主管道5上连接有进油管1。

通过设置环形的所述主管道5使每个与之相连的支管4均能快速充满润滑油,该设计简化了输油管路,使用更加便捷。通过在所述支管4上开设多个喷油小孔使润滑油形成小油滴均匀弥漫在整个大型设备中,进而使各个零部件之间均能得到润滑油的润滑作用,该设计可显著提高润滑油喷洒的均匀性,还具有节约用油的优点,因此该设计可大幅降低大型机械设备的润滑成本。

为了有效控制所述油滴的尺寸大小,所以将所述排油小孔的直径设计为6-8mm。即通过所述排油小孔的尺寸控制油滴的大小。

为了进一步减小所述油滴的尺寸大小,使所述油滴更加均匀的喷洒在零部件表面,所以在所述支管4的每个所述排油小孔处安装有喷头3,所述喷头3下端面设有喷油孔,所述喷油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排油小孔的直径。

由于所述主管道5为环形,所以为了所述主管道5安装更加稳固,便在所述主管道5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安装片2且所述安装片2呈圆形阵列均匀排布,所述安装片2构成的圆形阵列与所述主管道5共轴线设置。在所述安装片2上开设有便于与其他设备固定连接的安装孔。

为了提高所述支管4与所述主管道5之间的密封效果,所以将所述支管4与所述主管道5设计为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固定。与此同时,该设计该可以有效提高所述支管4与所述主管道5之间的连接强度。

同样为了提高所述安装片2与所述主管道5之间的连接强度,所以将所述安装片2与所述主管道5设计为通过点焊方式连接固定。该设计主要是考虑到本实用新型自身重量不是很大,而且点焊与其他焊接方式相比更加节约焊接时间,进而提高制造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效率。

为了便于清洗本实用新型,所以将所述支管4设计为直通管,这样一旦出现油污堵塞的情况可以用毛刷等进行疏通清洗工作。为了防止所述支管4在工作过程中存在漏油的情况,所以在远离所述主管道5的所述支管4末端设有防止漏油的旋塞。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