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鼓刹式电子驻车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5414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鼓刹式电子驻车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鼓刹式电子驻车制动装置,属于电子驻车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步提升,现有的汽车上很多都配备了电子驻车的功能,而现有的汽车上的电子驻车制动装置,通常都是碟刹式制动,但是碟刹式制动也存在制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大型车辆而言,碟刹式的电子驻车制动装置已经不太能满足这类车型,这个问题上,鼓刹式制动要明显好于碟刹式制动,但是现在市面上采用鼓刹式的电子驻车制动装置还不普遍,已有的鼓刹式电子驻车装置也存在制动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鼓刹式电子驻车制动装置,制动力大,而且让两边制动蹄对制动鼓的制动力更平衡,保证制动效果更稳定。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鼓刹式电子驻车制动装置,包括用于压迫制动鼓的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所述第一制动蹄和第二制动蹄之间设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包括传动杆套,所述传动杆套的一端连接有用于推动第一制动蹄的第一推头,所述传动杆套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推动第二制动蹄的第二推头,所述驱动器包括电机,所述电机通过减速齿轮组驱动所述传动杆套转动,所述减速齿轮组包括从动齿轮,所述传动杆套插装在从动齿轮内并可沿从动齿轮轴向移动,第一推头与传动杆套螺纹连接,第二推头与传动杆套转动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将传统的电子驻车制动装置由碟刹式改为鼓刹式,用电机驱动来控制驻车动作,相对于碟刹式电子驻车而言从而大大提升了制动力,可以满足一些中大型车辆来使用,当然同样可以应用在小型车辆上。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一个传动杆套,该传动杆套是活动式的,即可沿从动齿轮轴向移动,而传动杆套一端是与第一推头螺纹连接,另一端是与第二推头转动连接。与第一推头螺纹连接的那端为主动端,当传动杆套转动时,第二推头会主动推动第二制动蹄,而与第二推头转动连接那端是从动端,第一制动蹄运动与制动鼓相抵后,传动杆套会受到第一制动蹄的反向作用力,由于传动杆套是活动式,传动杆套会相背于第一推头移动,此时相当于第二推头会被动发生移动。这种运动方式,其实就是第一推头主动发生移动时,会被动推动第二推头发生移动,从而让第一推头和第二推头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自动调整的效果,这样可以避免一端制动力大、一端制动力小的问题,可以让两边的制动力更加平衡,制动效果更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杆套的外周侧设有定位筋,所述从动齿轮上设有供传动杆套插入的齿轮孔,所述齿轮孔上设有与所述定位筋匹配的定位槽。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器还包括用于定位传动杆套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安装在制动鼓上。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架上设有插孔,所述传动杆套转动安装在插孔内并可在插孔内轴向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杆套与第二推头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圆槽,所述第二推头上设有插装在圆槽内的圆台,所述传动杆套与第二推头之间设有平面轴承。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杆套上设有内孔,所述第一推头包括螺杆头,所述螺杆头与内孔之间通过单向自锁螺纹实现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机连接有与所述减速齿轮组连接的输出轴,所述制动鼓上固定安装有轴承座,所述输出轴转动安装在轴承座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制动蹄、第二制动蹄,传动杆套安装在制动鼓的内侧,所述电机、输出轴安装在制动鼓的外侧,所述制动鼓上设有供减速齿轮组穿过的避让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推头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制动蹄有部分定位在所述第一凹槽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推头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制动蹄有部分定位在所述第二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鼓刹式电子驻车制动装置,主要是用于驻车时制动用,本实施例包括用于压迫制动鼓1的第一制动蹄21和第二制动蹄22,所述第一制动蹄21和第二制动蹄22之间设有驱动器,制动鼓1如图1中所示呈圆盘状,包括底板10和设在底板10外周的一圈侧围壁11,第一制动蹄21和第二制动蹄22则位于制动鼓1内,第一制动蹄21、第二制动蹄22往两侧转动时压迫制动鼓1的侧围壁11,以完成制动效果,由于这是鼓刹结构的常规结构,不作过多阐述。所述驱动器包括传动杆套3,所述传动杆套3的一端连接有用于推动第一制动蹄21的第一推头41,所述传动杆套3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推动第二制动蹄22的第二推头42,所述驱动器包括电机,所述电机通过减速齿轮组驱动所述传动杆套3转动,所述减速齿轮组包括从动齿轮51,所述传动杆套3插装在从动齿轮51内并可沿从动齿轮51轴向移动,第一推头41与传动杆套3螺纹连接,第二推头42与传动杆套3转动连接,这里所指的转动连接,是指仅仅发生周向相对转动,而不发生轴向相对移动。

本实施例中,首先将传统的电子驻车制动装置由碟刹式改为鼓刹式,用电机驱动来控制驻车动作,相对于碟刹式电子驻车而言从而大大提升了制动力,可以满足一些中大型车辆来使用,当然同样可以应用在小型车辆上。

另外,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一个传动杆套3,该传动杆套3是活动式的,即可沿从动齿轮51轴向移动,而传动杆套3一端是与第一推头41螺纹连接,另一端是与第二推头42转动连接。与第一推头41螺纹连接的那端为主动端,当传动杆套3转动时,第二推头42会主动推动第二制动蹄22,而与第二推头42转动连接那端是从动端,第一制动蹄21运动与制动鼓1相抵后,传动杆套3会受到第一制动蹄21的反向作用力,由于传动杆套3是活动式,传动杆套3会相背于第一推头41移动,此时相当于第二推头42会被动发生移动。这种运动方式,其实就是第一推头41主动发生移动时,会被动推动第二推头42发生移动,从而让第一推头41和第二推头42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自动调整并趋于平衡的效果,这样可以避免一端制动力大、一端制动力小的问题,可以让两边的制动力更加平衡,制动效果更稳定。

具体结构:

所述传动杆套3的外周侧设有定位筋,所述从动齿轮51上设有供传动杆套3插入的齿轮孔,所述齿轮孔上设有与所述定位筋匹配的定位槽,定位槽优选采用花键槽的形式,这样设计后,传动杆套3可在从动齿轮51的驱动下发生同步转动,同时传动杆套3还可以在从动齿轮51内发生轴向移动,以图2为参照,轴向移动即左右方向的移动。

为了让传动杆套3的左右移动更为稳定,所述驱动器还包括用于定位传动杆套3的固定架13,所述固定架13固定安装在制动鼓1上,这样相当于传动杆套3有两端定位,一端是被从动齿轮51定位,另一端是被固定架13定位,具体而言,所述固定架13上设有插孔,所述传动杆套3转动安装在插孔内并可在插孔内轴向移动。

对于传动杆套3与第二推头42的具体连接方式:所述传动杆套3与第二推头42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圆槽,所述第二推头42上设有插装在圆槽内的圆台421,传动杆套3发生转动时,第二推头42不转动,相当于圆台421在圆槽内相对转动,此外为了减少第二推头42与传动杆套3之间的摩擦力,所述传动杆套3与第二推头42之间设有平面轴承43。

对于第一推头41与传动杆套3的连接结构:所述传动杆套3上设有内孔,所述第一推头41包括螺杆头411,所述螺杆头411与内孔之间通过单向自锁螺纹实现连接,单向自锁螺纹的设计,使得螺杆头411与内孔之间只能在电动驱动下才能实现轴向移动,当电机不转动时,螺杆头411与内孔之间不会回位,只有在电机发生反转的情况下,螺杆头411与内孔才会回位。这样设计,第二推头42不会自由移动,只有在电机控制下才能轴向移动。

为了加强第一推头41对第一制动蹄21的定位效果,防止推动时发生前后方向位移,所述第一推头41上设有第一凹槽412,所述第一制动蹄21朝向第一推头41一侧延伸有第一凸筋211,所述第一凸筋211定位在所述第一凹槽412中;同理,为了加强第二推头42对第二制动蹄22的定位效果,所述第二推头42上设有第二凹槽422,所述第二制动蹄22朝向第二推头42一侧延伸有第二凸筋221,第二凸筋221定位在所述第二凹槽422中。

此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连接有与所述减速齿轮组连接的输出轴61,所述制动鼓1上固定安装有轴承座14,所述输出轴61转动安装在轴承座14内,为了减少输出轴61与轴承座14之间的摩擦,轴承座14内安装有圆柱轴承。

所述减速齿轮组包括主动齿轮52和从动齿轮51,所述输出轴61与主动齿轮52连接,为了减少减速齿轮组在制动鼓1内的占用空间,所述第一制动蹄21、第二制动蹄22,传动杆套3安装在制动鼓1的内侧,即图2中底板10的上方,所述电机、输出轴61安装在制动鼓1的外侧,即图2中底板10的下方,所述制动鼓1上设有供主动齿轮52穿过的避让孔15,这样电机、一部分减速齿轮组与传动杆套3、另一部分减速齿轮组位于不同侧,可以减少对制动鼓1的空间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