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与阻尼器一体式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6107发布日期:2019-02-15 21:12阅读:1090来源:国知局
弹簧与阻尼器一体式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将弹簧内置于阻尼器中的一体式减震器。



背景技术:

通常,减震器是防震和震动吸收装置,安装在震动源的下方用来吸收削减震动,改善舒适性。而液压减震器的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不高。在汽车上使用,能减汽车驾驶过程中带给人体的震动冲击,也可以保证车身离地的高度不受负载大小的影响。但目前的减震器多数都是采用液压和弹簧减震单独安装的形式,其安装繁琐还占空间,给使用带来了很多不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多数都采用将弹簧与阻尼器设计为一体。但现有的技术均存在结构复杂、实现成本高、弹簧的刚度与阻尼器的阻尼力的配合难调节而影响到减震器整体的减震效果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实用新型一种原理简单、结构紧凑、工作稳定性好、寿命长、占用安装空间小的一种将弹簧内置于阻尼器中的一体式减震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弹簧与阻尼器一体式减震器,该装置主要包括液压阻尼装置、运动杆、密封装置以及连接法兰四大部分;所述的液压阻尼装置包含弹簧导向块布置在液压阻尼装置下端的中间处、其周围留有空隙用来加装弹簧,其外设有内径不同的圈环形挡板A和B,圈环形挡板A和B之间形成右液压腔;挡板B与壳体之间形成左液压腔,挡板B上方设有4个呈圆形对称的上节流孔,挡板下方设有4个对称布置的下节流孔,最外围设有一圈环形挡板构成左液压腔这些部件一起构成液压阻尼循环系统;所述的运动杆包含一号杆设置于液压阻尼装置内腔中,二号杆设置于右液压腔中;所述的密封装置包含:左液压腔密封圈置于左液压腔与上盖板之间;右液压腔密封圈置于右液压腔与上盖板之间;运动杆密封圈与二号杆接触,下端置于右液压腔中,上端与上盖板接触压紧;所述的连接法兰包含震动源连接孔与外界震动源固定连接,螺纹帽和螺纹杆、以及连接法兰配合作用以用于二号杆的固定,通过一号杆固定孔与一号杆连接。

上盖板与液压阻尼装置使用螺栓进行固定。

所述的一号杆的数量为4根,其呈圆形对称分布,其下端与圆形活塞固定连接,上方通过螺栓与连接法兰固定;弹簧内置于液压阻尼装置正中间,通过弹簧导向块定位,其上端与二号杆接触受力。

所述的二号杆下部设置环形凸台。

二号杆上方设置有螺纹,其作用在于可与连接法兰配合使用起到固定的作用。

所述的左液压腔密封圈置于左液压腔与上盖板之间;右液压腔密封圈置于右液压腔与上盖板之间;运动杆密封圈与二号杆接触,下端置于右液压腔中,上端与上盖板接触压紧,进而起到密封作用。上盖板与液压阻尼装置使用螺栓进行固定。

能量发生装置的功能作用如下:该实用新型中的液压阻尼装置与上盖板以及密封装置的配合构造了阻尼器;同时里面还加装了弹簧导向器,在承受力的同时保证弹簧的稳定性;其下有螺纹孔用来进行减震器的固定。

运动杆的功能作用如下:作为整个减震器中的力传递杆,向下运动时同时受到弹簧与阻尼器的阻力,向上运动时受阻尼器的阻力,弹簧的推动力。

密封装置的功能作用如下:由密封圈,运动杆密封,上盖板一起工作密封了整个液压阻尼器,时阻尼器构成的关键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合理的安排阻尼器与弹簧的位置,使的整个安装空间得到有效的减少,即可实现轻量化也可为其他部件的安装位置增大空间。

二、通过加装弹簧导向件,使工作时减震器更加稳定。

三、巧妙设计两根运动杆的安装位置,使得阻尼器与弹簧同步工作,还使阻尼器在上下震荡的过程中都起到减震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运动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板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运动杆密封圈;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法兰;

图中:11-上螺纹孔,12-下节流孔,15-上节流孔,13-右液压腔,14-左液压腔,16-下螺纹孔,17-弹簧导向块。21-弹簧,22-一号杆,23-二号杆,23(a)-活塞,24-螺纹,25-通孔。31-螺纹孔,32-左液压腔密封圈,33-右液压腔密封圈,34-运动杆密封圈,35-上盖板, 41-通孔,42-一号杆固定孔,43-螺纹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弹簧与阻尼器一体式减震器,如附图1-5所示,包括液压阻尼装置、运动杆、密封装置以及连接法兰四大部分。

所述的液压阻尼装置由下螺纹孔11、上螺纹孔16、下节流孔12、上节流孔15、右液压腔13、左液压腔14、弹簧导向块17构成的一体圆柱腔;所述的运动杆包括弹簧21、一号杆22、二号杆23、螺纹杆24、通孔25;所述的密封装置由螺纹孔31、左液压腔密封圈32、右液压腔密封圈33、运动杆密封圈34、上盖板35组成;所述的连接法兰由震动源连接孔41、一号杆固定孔42和螺纹帽43组成。

所述的液压阻尼装置包含弹簧导向块17布置在液压阻尼装置下端的中间处、其周围留有空隙用来加装弹簧21,其外设有内径不同的圈环形挡板A和B,圈环形挡板A和B之间形成右液压腔13;挡板B与壳体之间形成左液压腔14,挡板B上方设有4个呈圆形对称的上节流孔15,挡板下方设有4个对称布置的下节流孔15,最外围设有一圈环形挡板构成左液压腔14;所述的运动杆包含一号杆22设置于液压阻尼装置内腔中,二号杆设置于右液压腔13中;所述的密封装置包含:左液压腔密封圈32置于左液压腔14与上盖板35之间;右液压腔密封圈33置于右液压腔13与上盖板35之间;运动杆密封圈34与二号杆22接触,下端置于右液压腔13中,上端与上盖板35接触压紧;所述的连接法兰包含震动源连接孔41与外界震动源固定连接,螺纹帽43和螺纹杆24、以及连接法兰配合作用以用于二号杆23的固定,通过一号杆固定孔42与一号杆22连接。所述的上盖板35与液压阻尼装置通过螺纹孔31和下螺纹孔16使用螺栓进行固定。所述的一号杆22的数量为4根,其呈圆形对称分布,其下端与圆形活塞23a固定连接,上方通过螺栓与连接法兰固定;弹簧21内置于液压阻尼装置正中间,通过弹簧导向块17定位,其上端与二号杆23接触受力。所述的二号杆下部设置环形凸台。上螺纹孔11用来进行减震器的固定。

该实用新型主要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该实用新型装置的工作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当外界震源通过连接法兰将震动传递给运动杆,二号运动杆向下运动给弹簧一个向下的力,弹簧被压缩。一号杆给右液压腔中液体一个力,液体通过下节流阀经过左液压腔流到活塞上端右液压腔内。

第二阶段:二号运动杆受到弹簧的反作用力向上运动,带动一号杆向上运动,一号运动杆下连接的活塞挤压右液压腔中活塞上部的液体,液体通过上节流口流经左液压腔回到右液压腔的活塞下部。

两个阶段构成一个循环通过上下多次的运动,阻尼器不断的削弱震荡。达到减震的目的。

如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较好的实例,未对本实用新型作范围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实质上略作变化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