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5178发布日期:2020-05-08 13:23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抽油机皮带护罩。



背景技术:

在油气井生产过程中,抽油机皮带作为软性连接件起到连接电机和抽油机减速箱的作用。为了避免雨水进入至抽油机皮带槽内而造成抽油机皮带打滑,通常在抽油机皮带的外部安装抽油机皮带护罩。

目前,上述抽油机皮带护罩包括:顶板,通过铰链与顶板的前端可转动连接的前侧板,与顶板的后端连接的后侧板。当更换抽油机皮带时,要先掀开前侧板。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当更换抽油机皮带时,由于油机皮带护罩的前侧板整体的重量过大,当操作人员更换皮带时,同时至少需要另一个操作人员向上掀前侧板,这浪费了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油机皮带护罩,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抽油机皮带护罩,所述抽油机皮带护罩包括:大轮护罩、中间护罩、顶部与所述中间护罩第一端铰接的小轮护罩、设置在所述中间护罩上的支撑件;

所述大轮护罩包括: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顶板的两端垂直连接的第一后侧板和可上、下滑动的第一前侧板;

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一后侧板均与所述中间护罩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前侧板与所述第一顶板之间设置有可开闭的第一锁紧件,所述第一前侧板与所述中间护罩之间设置有可开闭的第二锁紧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抽油机皮带护罩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顶板连接并向下延伸的第一导轨、与所述中间护罩连接并向下延伸的第二导轨;

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相对设置,且沿轴向均设置有滑槽;

所述第一前侧板可沿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上的滑槽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前侧板的外壁上设置有手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锁紧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前侧板的外壁上的第一卡紧块,所述第一卡紧块上设置有第一卡紧槽;

以及,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上的第一扳手,所述第一扳手可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直至卡紧至所述第一卡紧槽中;

所述第二锁紧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前侧板的外壁上的第二卡紧块,所述第二卡紧块上设置有第二卡紧槽;

以及,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中间护罩上的第二扳手,所述第二扳手可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卡紧至所述第二卡紧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卡紧块包括:第一框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

所述第一弹性片与所述第二弹性片相向凸起,且所述第一弹性片与所述第二弹性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卡紧槽;

所述第二卡紧块包括:第二框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三弹性片和第四弹性片;

所述第三弹性片与所述第四弹性片相向凸起,且所述第三弹性片与所述第四弹性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卡紧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扳手包括:相连接且具有夹角的第一卡紧段和第一操作段;

所述第一卡紧段与所述第一操作段之间的连接处通过第一销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上;

所述第二扳手包括:相连接且具有夹角的第二卡紧段和第二操作段;

所述第二卡紧段与所述第二操作段之间的连接处通过第二销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中间护罩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卡紧段的自由端宽度沿靠近所述第一卡紧块的方向逐渐减少;

所述第二卡紧段的自由端宽度沿靠近所述第二卡紧块的方向逐渐减少。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中间护罩包括:与所述第一顶板连接的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二顶板的两端竖直连接的第二后侧板和第二前侧板;

所述第二后侧板与所述第一后侧板连接;

所述支撑件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后侧板与所述第二前侧板上;

所述第二锁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前侧板与所述第一前侧板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小轮护罩包括:通过合页与所述第二顶板铰接的第三顶板,与所述第三顶板的两端竖直连接的第三后侧板和第三前侧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中间护罩外壁连接的竖直段,与所述竖直段的下端垂直连接的水平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抽油机皮带护罩,通过将大轮护罩的第一前侧板设置成可上、下滑动的结构,可以使得操作人员在更换减速箱轮上的皮带之前,只需下拉大轮护罩的第一前侧板即可,且在更换过程中,不用上翻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前侧板,以及在更换完后,利用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避免第一前侧板的下滑,可防止雨水落入至抽油机皮带护罩内;另外,通过将小轮护罩与中间护罩的第一端铰接,可以在更换电机驱动轮上的皮带时,只需上翻小轮护罩即可,不用整体上翻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前侧板。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抽油机皮带护罩,通过大轮护罩可上、下滑动的第一前侧板与可上翻的小轮护罩之间的配合,可使得操作人员在更换抽油机皮带时,不用整体上翻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前侧板,一个人便可完成抽油机皮带的更换,不仅可减少劳动强度,而且也节约人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抽油机皮带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卡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各个标号说明如下:

1-大轮护罩;

11-第一顶板,12-第一后侧板,12a-第一过轴槽,13-第一前侧板,14-手柄;

2-中间护罩;

21-第二顶板,22-第二前侧板;

3-小轮护罩;

31-第三顶板,32-第三前侧板,3a-第二过轴槽;

4-支撑件;

41-竖直段,42-水平段;

5-第二锁紧件;

51-第二卡紧块,51a-第二卡紧槽,511-第二框体,512-第三弹性片,513-第四弹性片,52-第二扳手,521-第二卡紧段,522-第二操作段,523-第二销轴;

61-导轨,62-第二导轨,6a-滑槽;

7-合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抽油机皮带护罩,如附图1所示,该抽油机皮带护罩包括:大轮护罩1、中间护罩2、顶部与中间护罩2第一端铰接的小轮护罩3、设置在中间护罩2上的支撑件4。进一步地,如附图1所示,大轮护罩1包括:第一顶板11,与第一顶板11的两端垂直连接的第一后侧板12和可上、下滑动的第一前侧板13;第一顶板11、第一后侧板12均与中间护罩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前侧板13与第一顶板11之间设置有可开闭的第一锁紧件(附图中未示出),第一前侧板13与中间护罩2之间设置有可开闭的第二锁紧件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大轮是指抽油机减速箱的驱动轮(简称减速箱轮),小轮是指安装在抽油机底座上的电机驱动轮。

下面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工作过程给予描述:

应用时,先将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大轮护罩1安装在抽油机减速箱的驱动轮的外部,以及将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小轮护罩3安装在电机驱动轮的外部,并将抽油机皮带护罩的支撑件4与抽油机底座焊接在一起,以实现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固定。

当需要更换抽油机皮带时,操作人员站在抽油机减速箱上,打开第一锁紧件、第二锁紧件5,大轮护罩1的第一前侧板13便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下滑至抽油机底座上。操作人员将旧皮带卸掉,并将新皮带放置在减速箱轮上。待皮带摆正位置后,上移大轮护罩1的第一前侧板13,并锁紧第一锁紧件、第二锁紧件5,以实现第一前侧板13的固定。然后,操作人员站在抽油机底座上上翻小轮护罩3,将皮带安装在电机驱动轮上,并对准减速箱轮的位置,调好电机位置,紧固电机螺栓,将小轮护罩3下翻至原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抽油机皮带护罩,通过将大轮护罩1的第一前侧板13设置成可上、下滑动的结构,可以使得操作人员在更换减速箱轮上的皮带之前,只需下拉大轮护罩1的第一前侧板13即可,且在更换过程中,不用整体上翻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前侧板,且在更换完后,利用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5,避免第一前侧板13的下滑,可防止雨水落入至抽油机皮带护罩内;以及通过将小轮护罩3与中间护罩2铰接,可以在更换电机驱动轮上的皮带时,只需上翻小轮护罩3即可,不用整体上翻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前侧板。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抽油机皮带护罩,通过大轮护罩1可上、下滑动的第一前侧板13与可上翻的小轮护罩3之间的配合,可使得操作人员在更换抽油机皮带时,不用整体上翻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前侧板,一个人便可完成抽油机皮带的更换,不仅可减少劳动强度,而且也节约人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抽油机皮带护罩还包括:与第一顶板11连接并向下延伸的第一导轨61、与中间护罩2连接并向下延伸的第二导轨62;第一导轨61与第二导轨62相对设置,且沿轴向均设置有滑槽6a(参见附图2);第一前侧板13可沿第一导轨61、第二导轨62上的滑槽6a滑动。

通过如上设置,可以使大轮护罩1的第一前侧板13朝着竖直方向下滑至抽油机底座上的预设位置处,避免第一前侧板13下落至抽油机底座上的非预设位置处,进而可避免砸伤操作人员。另外,也利于操作人员快速地将大轮护罩1的第一前侧板13上拉至合理的位置,以通过第一锁紧件、第二锁紧件5进行固定。

其中,第一导轨61可焊接在大轮护罩1的第一顶板11的前端上,第二导轨62可焊接在中间护罩2的前端外壁上。

另外,第一导轨61、第二导轨62上的滑槽6a均可设置成开口面向第一前侧板13设置的u形结构(参见附图2)。需要说明的是,该滑槽6a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第一前侧板13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第一前侧板13的外壁上设置有手柄14。通过如此设置,在上拉第一前侧板13之前,可先在手柄14上缠绕拉绳,操作人员可不用弯腰,直接向上拉拉绳,便可实现第一前侧板13的上拉。

其中,手柄14可以设置成圆柱状结构,并可采用螺栓或焊接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前侧板13的外壁上。

关于第一锁紧件、第二锁紧件5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给出一种示例:第一锁紧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前侧板13的外壁上的第一卡紧块,第一卡紧块上设置有第一卡紧槽;以及,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一顶板11上的第一扳手,第一扳手可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直至卡紧至第一卡紧槽中;如附图1所示,第二锁紧件5包括:设置在第一前侧板13的外壁上的第二卡紧块51,第二卡紧块51上设置有第二卡紧槽51a(参见附图3);以及,可转动的设置在中间护罩2上的第二扳手52,第二扳手52可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卡紧至第二卡紧槽51a中。

通过如上设置,当使大轮护罩1的第一前侧板13向下滑动时,先顺时针转动第一扳手,直至第一扳手从第一卡紧块的卡紧槽中脱离出来,并逆时针转动第二扳手52,直至第二扳手52从第二卡紧块51的卡紧槽中脱离出来,以实现第一锁紧件、第二锁紧件5的解锁。当更换完抽油机皮带后对大轮护罩1的第一前侧板13进行固定时,逆时针转动第一扳手,直至第一扳手卡入到第一卡紧块的卡紧槽中,并逆时针转动第二扳手52,直至第二扳手52卡入到第二卡紧块51的第二卡紧槽51a中,以实现第一锁紧件、第二锁紧件5对第一前侧板13的锁紧。

进一步地,第一卡紧块包括:第一框体、设置在第一框体内的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相向凸起,且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之间形成第一卡紧槽;如附图3所示,第二卡紧块51包括:第二框体511、设置在第二框体511内的第三弹性片512和第四弹性片513;第三弹性片512与第四弹性片513相向凸起,且第三弹性片512与第四弹性片513之间形成第二卡紧槽51a。

通过如上设置第一卡紧块的结构,可以使第一扳手更牢固地卡紧至第一卡紧块的第一卡紧槽中。同样地,通过如上设置第二卡紧块51的结构,可以使第二扳手52更牢固地卡紧至第二卡紧块51的第二卡紧槽51a中。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卡紧块的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的上端均与第一框体的内壁连接(例如焊接或螺钉连接),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的下端均与第一框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使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在压紧力的作用下进行变形,进而实现第一扳手的卡紧或释放。同样地,第二卡紧块51的第三弹性片512与第四弹性片513的下端均与第二框体511的内壁连接(例如焊接或螺钉连接),第三弹性片512与第四弹性片513的上端均与第二框体51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使第三弹性片512与第四弹性片513在压紧力的作用下进行变形,进而实现第二扳手52的卡紧或释放。

其中,第一框体、第二框体511均可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第一前侧板13的外壁上。

基于上述结构的第一卡紧件、第二卡紧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就第一扳手、第二扳手52的结构各给出两种示例:

第(1)种示例,第一扳手包括:相连接且具有夹角的第一卡紧段和第一操作段;第一卡紧段与第一操作段之间的连接处通过第一销轴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顶板11上;如附图4所示,第二扳手52包括:相连接且具有夹角的第二卡紧段521和第二操作段522;第二卡紧段521与第二操作段522之间的连接处通过第二销轴523可转动地设置在中间护罩2上。

通过如上设置,当实现第一扳手的卡紧或释放时,操作人员只需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第一扳手的第一操作段即可。同样地,当实现第二扳手52的卡紧或释放时,操作人员只需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第二扳手52的第二操作段522即可

其中,第一销轴的中轴线与第一卡紧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第二销轴523的中轴线与第二卡紧槽51a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另外,第一卡紧段和第一操作段通过一体化成型的方式进行连接,以提高第一扳手的连接强度。同样地,第二卡紧段521和第二操作段522通过一体化成型的方式进行连接,以提高第二扳手52的连接强度。

为了使第一扳手的第一卡紧段无阻碍的卡入至第一卡紧槽中,第一卡紧段的自由端宽度沿靠近第一卡紧块的方向逐渐减少。同样地,为了使第二扳手52的第二卡紧段521无阻碍地卡入至第二卡紧槽51a中,第二卡紧段521的自由端宽度沿靠近第二卡紧块51的方向逐渐减少。

基于上述结构的第二锁紧件5的结构,为了避免待第二锁紧件5将第一前侧板14固定之后,第一前侧板14依靠自身的重力压迫第二扳手5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扳手52与中件护罩2之间设置有第二扭簧,第二扭簧用于使第二扳手52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扳手52处于复位状态时,第二扳手52的第二卡紧段521位于第二扳手52的第二操作段522的上方。

其中,第二扭簧的簧体套装在第二销轴523上,第二扭簧的一只簧脚与第二扳手52的第二卡紧段521相抵,第二扭簧的另一只簧脚与中件护罩2的第二前侧板22相抵。

第(2)种示例,第一扳手包括:相垂直连接的第三卡紧段和第一转动段,第一转动段通过转轴可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顶板11上;第二扳手包括:相垂直连接的第四卡紧段和第二转动段,第二转动段通过转轴可在水平平面内转动地设置在中间罩体2的外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紧槽水平设置,第二卡紧槽竖直设置。

其中,第三卡紧段与第一转动段可一体化成型,第四卡紧段与第二转动段可一体化成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第一顶板11设置为向下凸起的弧状结构,可有效防止雨水进入至抽油机皮带护罩内。其中第一顶板11可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一后侧板12、中间护罩2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后侧板12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过轴槽12a(参见附图1),利于减速箱的转轴穿过。其中,该第一过轴槽可以设置成与减速箱的转轴的结构相适配的弧形结构。

考虑到上述结构的第一锁紧件的安装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大轮护罩1第一顶板11的前沿设置有竖直分布的安装板,第一锁紧件的第一扳手安装在安装板上。其中,安装板可焊接在大轮护罩1的第一顶板11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中间护罩2包括:与第一顶板11连接的第二顶板21,与第二顶板21的两端竖直连接的第二后侧板和第二前侧板22;第二后侧板与第一后侧板12连接;支撑件4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后侧板与第二前侧板22上;第二锁紧件5设置在第二前侧板22与第一前侧板13之间。

其中,第二顶板21与第一顶板11一体化形成,则第二顶板21与第一顶板11可由长方形铁板折弯而成。同样地,第二后侧板与第一后侧板11一体化形成,则第二后侧板与第一后侧板11可由长方形铁板切削而成。另外,第二前侧板22为梯形铁板。

上述第二顶板21可采用焊接的方式分别与第二前侧板22、第二后侧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小轮护罩3包括:通过合页7与第二顶板21铰接的第三顶板31,与第三顶板31的两端竖直连接的第三后侧板和第三前侧板32。

其中,第三顶板31设置为向下凸起的弧状结构,可有效防止雨水进入至抽油机皮带护罩内。另外,第三顶板31可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第三后侧板、第三前侧板32连接。

为了利于电机驱动轮轴的穿过,如附图1所示,第三前侧板32与第三后侧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过轴槽3a。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支撑件4包括:与中间护罩2外壁连接的竖直段41,与竖直段41的下端垂直连接的水平段42。

其中,支撑件4的竖直段41可与中间护罩2的外壁焊接,支撑件4的水平段42也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抽油机的底座上。

另外,支撑件4的竖直段41也可采用焊接的方式与竖直段41的下端连接。

基于上述所述的抽油机皮带护罩,下面就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安装过程给予描述:

在安装抽油机皮带护罩时,先选用边长为50mm×50mm×50mm、厚度为5mm的三角铁,在三角铁的任一平面上打两个比减速箱箱体紧固螺栓直径稍微大一点的孔,并卸掉减速箱箱体上的背母、紧固螺母,将三角铁套在紧固螺栓上,然后,拧紧紧固螺母、背母将三角铁的平面压实。然后,将抽油机皮带护罩的第二顶板21与焊接面焊接,并将支撑件4的水平段42与抽油机的底座焊接在一起。

其中,三角铁的平面作为焊接面,这样不仅可以增大焊接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加抽油机皮带护罩的安装稳定性,也不破坏减速箱的整体结构,不影响的减速箱检修工作。而且,也可保证抽油机皮带护罩与减速箱轮之间的间隙在80mm-120mm,便于摘、挂皮带。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