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锥齿轮箱及其箱体和一种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777665发布日期:2020-05-19 20:56阅读:6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锥齿轮箱及其箱体和一种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锥齿轮箱箱体和一种设置有该箱体的锥齿轮箱,以及一种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锥齿轮用来传递两相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在一般机械中,锥齿轮两轴之间的交角等于90°(但也可以不等于90°)。

齿轮箱是在风力发电机组中应用很广泛的一个重要的机械部件。其主要功用是将风轮在风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动力传递给发电机并使其得到相应的转速。

锥齿轮箱是一种能够实现变速、改变传动方向的齿轮箱。

现有技术中,锥齿轮箱输出轴轴承窜量及锥齿轮啮合印迹均为外侧端盖与调整垫控制,结构较为普遍。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0620106679.3的一篇专利文献,介绍了一种常用的锥齿轮副安装间隙调整机构,其齿轮箱为剖分结构,并通过调整钉来调整锥齿轮副安装间隙;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0820072426的一篇专利文献,介绍了一种利用调整垫调整安装距的主减速器总成,也是一种常规的外侧调整方法。这两种结构的锥齿轮箱,均需要靠近车轮安装,并且箱体封闭性差、刚度也较弱。

现有技术中,如何提供一种新型的箱体刚度较高的锥齿轮箱,以及如何解决锥齿轮箱的密闭箱体内的轴承轴向调整及锥齿轮啮合印迹调整难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果该问题得到解决,则为锥齿轮箱的设计提供多种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锥齿轮箱及其箱体,还提供了一种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能够解决锥齿轮箱的密闭箱体内的轴承轴向调整及锥齿轮啮合印迹调整难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锥齿轮箱箱体,包括左箱体和右箱体,所述左箱体和所述右箱体扣合连接后构成所述锥齿轮箱箱体,其中:

所述左箱体的左侧设置有空心筒状结构的左悬臂,所述左悬臂内设置有与左半轴适配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左悬臂的外侧能够通过左轮安装轴承安装左车轮;

所述右箱体的右侧设置有空心筒状结构的右悬臂,所述右悬臂内设置有与右半轴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右悬臂的外侧能够通过右轮安装轴承安装右车轮,并且,所述右箱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输入锥齿轮轴的输入安装孔。

优选地,在上述锥齿轮箱箱体中,所述左箱体和所述左悬臂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结构;

所述右箱体和所述右悬臂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结构。

一种锥齿轮箱,所述锥齿轮箱包括如上文中所述的锥齿轮箱箱体,还包括输入锥齿轮轴、输出锥齿轮轴、左半轴和右半轴,其中:

所述输入锥齿轮轴和所述输出锥齿轮轴构成一级锥齿轮副;

所述左半轴的左端位于所述左悬臂的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外侧,用于驱动所述左车轮转动,所述左半轴的右端伸入所述左箱体内与所述输出锥齿轮轴传动连接;

所述右半轴的右端位于所述右悬臂的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外侧,用于驱动所述右车轮转动,所述右半轴的左端伸入所述右箱体内与所述输出锥齿轮轴传动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锥齿轮箱中,所述输出锥齿轮轴通过差速器与所述左半轴传动连接,并且,所述输出锥齿轮轴通过所述差速器与所述右半轴传动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锥齿轮箱中,所述差速器为四分流的直锥齿轮行星差速器。

优选地,在上述锥齿轮箱中,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阶梯孔,所述差速器的左侧壳体通过左侧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一阶梯孔的右侧大孔内,所述第一阶梯孔的阶梯面和所述左侧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一定距环和第一输出轴调整垫;

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左侧设置有第二阶梯孔,所述差速器的右侧壳体通过右侧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二阶梯孔的左侧大孔内,所述第二阶梯孔的阶梯面和所述右侧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二定距环和第二输出轴调整垫。

一种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适用于如上文中所述的锥齿轮箱,所述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包括齿侧间隙测量过程,所述齿侧间隙测量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拆掉或者先不安装左半轴、所述第一定距环、所述第一输出轴调整垫、右半轴、所述第二定距环和所述第二输出轴调整垫;

步骤s102:在所述左悬臂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安装左侧调整杆,在所述左悬臂的左端与左侧锁定螺母螺纹连接,所述左侧调整杆的左端和所述左侧锁定螺母连接,所述左侧调整杆的右端为阶梯轴且与所述左侧轴承的外圈相抵;

步骤s103:在所述右悬臂的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安装右侧调整杆,在所述右悬臂的右端与右侧锁定螺母螺纹连接,所述右侧调整杆的右端和所述右侧锁定螺母连接,所述右侧调整杆的左端为阶梯轴且与所述右侧轴承的外圈相抵;

步骤s104:所述输入锥齿轮轴上远离所述输出锥齿轮轴的外端安装有等效轮,所述等效轮的直径与所述输出锥齿轮轴的直径相等;

步骤s105:通过旋转所述左侧锁定螺母和所述右侧锁定螺母,将所述左侧轴承和所述右侧轴承的轴承窜量消除至零,然后旋转所述输入锥齿轮轴,将测量仪的指针接触到所述等效轮的轴向端面,所述测量仪测得的位移最大值和位移最小值的差值,所述差值为所述输入锥齿轮轴和所述输出锥齿轮轴之间的齿侧间隙。

优选地,在上述安装调整方法中,还包括齿轮啮合印迹测量过程,所述齿轮啮合印迹测量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通过所述左侧调整杆和所述右侧调整杆将所述左侧轴承和所述右侧轴承的轴承窜量消除至零,然后取出所述输入锥齿轮轴,并在所述输入锥齿轮轴的锥齿面上涂抹染色剂;

步骤s202:将涂抹有所述染色剂的所述输入锥齿轮轴安装到所述锥齿轮箱箱体中;

步骤s203:转动所述输入锥齿轮轴和所述输出锥齿轮轴,以令所述输出锥齿轮轴拓上所述染色剂,得到齿轮啮合印迹。

优选地,在上述安装调整方法中,若所述齿侧间隙的测量结果不合格,则执行齿轮啮合位置调整过程;和/或,若所述齿轮啮合印迹的测量结果不合格,则执行所述齿轮啮合位置调整过程;

所述齿轮啮合位置调整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调整垫来调整所述输入锥齿轮轴的轴向安装位置;

通过所述左侧调整杆和所述右侧调整杆来调整所述输出锥齿轮轴的轴向安装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安装调整方法中,所述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中还包括输出轴承窜量调整过程,其中:

所述输出轴承窜量调整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11:测量所述左侧调整杆的右侧轴段的长度,得到第一长度值b1;

步骤s312:所述齿侧间隙和所述齿轮啮合印迹合格后,测量所述左侧锁定螺母到所述左箱体的指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调前距离值m1;

步骤s313:调整所述左侧调整杆的所述右侧轴段与所述第一阶梯孔的阶梯面相抵,然后测量所述左侧锁定螺母到所述左箱体的指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调后距离值n1;

步骤s314:计算所述第一定距环和所述第一输出轴调整垫的总厚度a1,a1=n1-m1+b1-u/2,其中,u为所述左侧轴承的轴承窜量要求值;

或者,所述输出轴承窜量调整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21:测量所述右侧调整杆的左侧轴段的长度,得到第二长度值b2;

步骤s322:所述齿侧间隙和所述齿轮啮合印迹合格后,测量所述右侧锁定螺母到所述右箱体的指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二调前距离值m2;

步骤s323:调整所述右侧调整杆的所述左侧轴段与所述第二阶梯孔的阶梯面相抵,然后测量所述右侧锁定螺母到所述右箱体的指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二调后距离值n2;

步骤s324:计算所述第二定距环和所述第二输出轴调整垫的总厚度a2,a2=n2-m2+b2-u/2;其中,u为所述右侧轴承的轴承窜量要求值。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锥齿轮箱箱体和锥齿轮箱,是一种新型结构的锥齿轮箱及箱体,盖箱体采用左右剖分式结构,通过左悬臂和右悬臂来安装车轮,不仅齿轮箱的箱体整体刚度较高,可作为车辆的主要承载位置,可承载整车载荷,而且,锥齿轮箱和车轮及其传动系统的整体强度较高,可靠性更好。此外,采用左悬臂和右悬臂来安装车轮,并取消了螺栓、螺钉和端盖等连接结构,从而有利于提高箱体的封闭性;而且,通过左悬臂和右悬臂,拉长了锥齿轮箱主体和车轮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齿轮箱的检查维修。

本发明提供的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通过专用工装和方法能够解决锥齿轮箱的密闭箱体内的轴承轴向调整及锥齿轮啮合印迹调整难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锥齿轮箱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的传动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专用工装和锥齿轮箱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中测量第二测量值时调整杆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中测量第三测量值时调整杆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输入锥齿轮轴,2-上侧轴承,3-下侧轴承,4-轴承隔圈,

5-输入轴调整垫,6-输出锥齿轮轴,7-差速器,

13-左箱体,14-右箱体,15-等效轮,

81-左侧轴承,82-右侧轴承,

91-第一定距环,92-第二定距环,

101-第一输出轴调整垫,102-第二输出轴调整垫,

111-左侧半轴齿轮,112-右侧半轴齿轮,

121-左半轴,122-右半轴,

161-左侧调整杆,162-右侧调整杆

171-左侧紧定螺母,172-右侧紧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锥齿轮箱,并提高其箱体以及传动系统的整体强度及可靠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锥齿轮箱箱体和一种设置有该箱体的锥齿轮箱,该箱体采用左右剖分式结构。由于该锥齿轮箱的技术难点是输出轴承轴向窜量调整及锥齿轮啮合印迹调整困难,所以,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专用工装,以及一种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第一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锥齿轮箱箱体及其内部传动系统构成的锥齿轮箱的剖视图(即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锥齿轮箱的剖视图)。

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锥齿轮箱箱体(可简称为箱体),该锥齿轮箱箱体包括左箱体13和右箱体14,左箱体13和右箱体14扣合连接后构成锥齿轮箱箱体。其中:

左箱体13的左侧设置有空心筒状结构的左悬臂,左悬臂内设置有与左半轴121适配的第一安装孔,左悬臂的外侧能够通过左轮安装轴承安装左车轮;

右箱体14的右侧设置有空心筒状结构的右悬臂,右悬臂内设置有与右半轴122适配的第二安装孔,右悬臂的外侧能够通过右轮安装轴承安装右车轮,并且,右箱体14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输入锥齿轮轴1的输入安装孔。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锥齿轮箱箱体,采用左右剖分式结构,通过左悬臂和右悬臂来安装车轮,不仅齿轮箱的箱体整体刚度较高,可作为车辆的主要承载位置,可承载整车载荷,而且,锥齿轮箱和车轮及其传动系统的整体强度较高,可靠性更好。此外,采用左悬臂和右悬臂来安装车轮,并取消了螺栓、螺钉和端盖等连接结构,从而有利于提高箱体的封闭性;而且,通过左悬臂和右悬臂,拉长了锥齿轮箱主体和车轮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齿轮箱的检查维修。

优选地,左箱体13和左悬臂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结构,右箱体14和右悬臂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结构。

第二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锥齿轮箱的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的传动原理图。

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锥齿轮箱,该锥齿轮箱包括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锥齿轮箱箱体,还包括输入锥齿轮轴1、输出锥齿轮轴6、左半轴121和右半轴122。其中:

输入锥齿轮轴1和输出锥齿轮轴6构成一级锥齿轮副;

左半轴121的左端位于左悬臂的第一安装孔的外侧,用于驱动左车轮转动,左半轴121的右端伸入左箱体13内与输出锥齿轮轴6传动连接;

右半轴122的右端位于右悬臂的第二安装孔的外侧,用于驱动右车轮转动,右半轴122的左端伸入右箱体14内与输出锥齿轮轴6传动连接。

具体地,左半轴121的左端连接左车轮的轮毂,轮毂连接轮辋,轮辋连接左车轮的行走轮本体,实现驱动转动;同时,左车轮的轮毂还通过轴承安装到左箱体13的左悬臂上,以令箱体承载车身重量。

同理地,右半轴122的右端连接右车轮的轮毂,轮毂连接轮辋,轮辋连接右车轮的行走轮本体,实现驱动转动;同时,右车轮的轮毂还通过轴承安装到右箱体14的右悬臂上,以令箱体承载车身重量。

进一步地,在上述锥齿轮箱中还设置有差速器7。其中:输出锥齿轮轴6通过差速器7与左半轴121传动连接,并且,输出锥齿轮轴6通过差速器7与右半轴122传动连接。具体地,左半轴121的右端和差速器7之间通过左侧半轴齿轮111传动连接;右半轴122的左端和差速器7之间通过右侧半轴齿轮112传动连接。

优选地,上述差速器7为四分流的直锥齿轮行星差速器。

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锥齿轮箱的工作过程为:电机的转速转矩通过输入锥齿轮轴1传递到输出锥齿轮轴6,实现一级锥齿轮减速;再经过差速器7和左侧半轴齿轮111将转速转矩传递到左半轴121,同时经过差速器7和右侧半轴齿轮112将转速转矩传递到右半轴122,进而驱动左、右车轮转动。

具体地,在上述锥齿轮箱中,左悬臂内的第一安装孔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阶梯孔,差速器7的左侧壳体通过左侧轴承81安装在第一阶梯孔的右侧大孔内,第一阶梯孔的阶梯面和左侧轴承81之间设置有第一定距环91和第一输出轴调整垫101,用与对左侧轴承81的外圈进行轴向定位。其中,第一阶梯孔包括直径相对较大的右侧大孔和直径相对较小的左侧小孔,并且,左侧小孔的直径相对上述第一安装孔的直径更大,右侧大孔的直径相对左侧小孔的直径更大。

具体地,在上述锥齿轮箱中,右悬臂内的第二安装孔的左侧设置有第二阶梯孔,差速器7的右侧壳体通过右侧轴承82安装在第二阶梯孔的左侧大孔内,第二阶梯孔的阶梯面和右侧轴承82之间设置有第二定距环92和第二输出轴调整垫102,用与对右侧轴承82的外圈进行轴向定位。其中,第二阶梯孔包括直径相对较大的左侧大孔和直径相对较小的右侧小孔,并且,右侧小孔的直径相对上述第二安装孔的直径更大,左侧大孔的直径相对右侧小孔的直径更大。

具体地,左侧轴承81和右侧轴承82均为圆锥滚子轴承,且面对面相对布置。

具体地,输入锥齿轮轴1通过套筒和端盖安装在右箱体14的输入安装孔内。其中,套筒的外沿和右箱体14之间设置有调整垫5;套筒和输入锥齿轮轴1之间设置有对称布置的上侧轴承2和下侧轴承3,上侧轴承2和下侧轴承3之间设置有轴承隔圈4。

其中,上侧轴承2和下侧轴承3统称为输入轴承。输入轴承窜量调整过程为:输入锥齿轮轴1依靠背对背安装的上侧轴承2和下侧轴承3进行支撑和轴向限位,输入轴承窜量(轴向窜量)通过轴承隔圈4进行调整,即通过磨配轴承隔圈4,来控制上侧轴承2和下侧轴承3的轴向尺寸。

综上可见,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为锥齿轮箱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第三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3至图5,图3为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专用工装和锥齿轮箱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中测量第二测量值时调整杆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中测量第三测量值时调整杆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针对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锥齿轮箱,提供了一种锥齿轮箱的安装调整方法,该方法包括齿侧间隙测量过程、齿轮啮合印迹测量过程、齿轮啮合位置调整过程和输出轴承窜量调整过程,以及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输入轴承窜量调整过程。

具体地,上述齿侧间隙测量过程中采用了专用工装代替左半轴121、第一定距环91和第一输出轴调整垫101,以及右半轴122、第二定距环92和第二输出轴调整垫102。该专用工装包括左侧调整杆161、左侧锁定螺母171、右侧调整杆162和右侧锁定螺母172。优选地,左侧锁定螺母171和右侧锁定螺母172的尾部分别设置有m24的外六角头,以便于通过力矩扳手操作旋转。

并且,上述齿侧间隙测量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拆掉或者先不安装左半轴121、第一定距环91和第一输出轴调整垫101,以及右半轴122、第二定距环92和第二输出轴调整垫102;

步骤s102:在左箱体13的左悬臂的第一安装孔内安装左侧调整杆161,在左悬臂的左端与左侧锁定螺母171螺纹连接,左侧调整杆161的左端和左侧锁定螺母171连接(例如采用螺钉或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左侧调整杆161的右端为阶梯轴且与左侧轴承81的外圈相抵;

步骤s103:在右箱体14的右悬臂的第二安装孔内安装右侧调整杆162,在右悬臂的右端与右侧锁定螺母172螺纹连接,右侧调整杆162的右端和右侧锁定螺母172连接(例如采用螺钉或螺栓实现可拆卸连接),右侧调整杆162的左端为阶梯轴且与右侧轴承82的外圈相抵;

步骤s104:输入锥齿轮轴1上远离输出锥齿轮轴6的外端安装有等效轮15,等效轮15的直径与输出锥齿轮轴6的直径相等;

步骤s105:通过旋转左侧锁定螺母171和右侧锁定螺母17,将左侧轴承81和右侧轴承82的轴承窜量消除至零;然后,旋转输入锥齿轮轴1,将测量仪的指针接触到等效轮15的轴向端面,测量仪测得的位移最大值和位移最+小值的差值,由于输入锥齿轮轴1和输出锥齿轮轴6的转角相等,从而,该差值便为输入锥齿轮轴1和输出锥齿轮轴6之间的齿侧间隙(即锥齿轮啮合侧隙)。

具体地,上述步骤s105中,“通过旋转左侧锁定螺母171和右侧锁定螺母17,将左侧轴承81和右侧轴承82的轴承窜量消除至零”的具体操作为:旋转左侧锁定螺母171,以令左侧调整杆161右移,从而通过左侧轴承81和差速器7顶紧输出锥齿轮轴6的左侧;旋转右侧锁定螺母172,以令右侧调整杆162左移,从而通过右侧轴承82和差速器7顶紧输出锥齿轮轴6的右侧;此时,左侧轴承81和右侧轴承82的轴承间隙消除至零(即输出轴承窜量消除至零)。

进一步地,在上述齿侧间隙测量过程中,若齿侧间隙的测量结果不合格,则执行齿轮啮合位置调整过程,然后重新测量。该齿轮啮合位置调整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调整垫5来调整输入锥齿轮轴1的轴向安装位置;

通过左侧调整杆161和右侧调整杆162的轴向移动来调整输出锥齿轮轴6的轴向安装位置。具体为:需要向左侧移动输出锥齿轮轴6时,旋松左侧锁定螺母171,使左侧调整杆161向左侧移动;然后旋紧右侧锁定螺母172,使右侧调整杆161向左侧移动;最后再紧固左侧锁定螺母171和左侧调整杆161,从而消除轴向间隙。反之亦然。直到合格。

具体地,上述齿轮啮合印迹测量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通过旋转左侧锁定螺母171和右侧锁定螺母172,将左侧轴承81和右侧轴承82的轴承窜量消除至零(具体操作可参见上述步骤s105的具体操作),然后,取出输入锥齿轮轴1,并在输入锥齿轮轴1的锥齿面上涂抹染色剂;具体地,染色剂可采用红丹油,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材料进行印染。

步骤s202:将涂抹有染色剂的输入锥齿轮轴1安装到锥齿轮箱箱体中;

步骤s203:转动输入锥齿轮轴1和输出锥齿轮轴6,以令输出锥齿轮轴6拓上染色剂,得到齿轮啮合印迹。

进一步地,在上述齿轮啮合印迹测量过程中,若齿轮啮合印迹的测量结果不合格,则执行上文中所述的齿轮啮合位置调整过程,即:通过调整垫5来调整输入锥齿轮轴1的轴向安装位置;通过左侧调整杆161和右侧调整杆162来调整输出锥齿轮轴6的轴向安装位置。然后重新测量。

具体地,齿轮啮合印迹测量(或者说是锥齿轮齿面啮合印痕着色检查)过程中,通过模拟发动机传动方式,以着色检查预期的色迹印痕保证齿轮副在额定静负荷下齿面接触印痕的分布情况,以色迹印痕的位置和面积的大小来评定齿轮传动副的啮合质量;啮合质量对齿轮传动的可靠性及齿轮的使用寿命有较大的影响。

综上,通过上述齿侧间隙测量过程和上述齿轮啮合印迹测量过程,有利于锥齿轮箱进一步压缩空间尺寸,使得锥齿轮箱设计更加紧凑。

具体地,上述输出轴承窜量调整过程作用于左侧调整杆161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11:测量左侧调整杆161的右侧轴段(即左侧调整杆161位于第一阶梯孔的右侧大孔内的最后一个轴段)的长度,得到第一长度值b1;(即左侧调整杆161和右侧调整杆162装入齿轮箱之前,按图4中的调整杆所在状态测量出第一测量值b)

步骤s312:齿侧间隙和齿轮啮合印迹合格后,测量左侧锁定螺母171到左箱体13的指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调前距离值m1;(即按图4中的调整杆所在状态测量出第二测量值m)

步骤s313:调整左侧调整杆161的右侧轴段与第一阶梯孔的阶梯面相抵,然后测量左侧锁定螺母171到左箱体13的指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一调后距离值n1;(即按图5中的调整杆所在状态测量出第三测量值n)

步骤s314:计算第一定距环91和第一输出轴调整垫101的总厚度a1,a1=n1-m1+b1-u/2,其中,u为左侧轴承81的轴承窜量要求值。

上述输出轴承窜量调整过程作用于右侧调整杆162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21:测量右侧调整杆162的左侧轴段(即右侧调整杆162位于第二阶梯孔的左侧大孔内的最后一个轴段)的长度,得到第二长度值b2;(即左侧调整杆161和右侧调整杆162装入齿轮箱之前,按图4中的调整杆所在状态测量出第一测量值b)

步骤s322:齿侧间隙和齿轮啮合印迹合格后,测量右侧锁定螺母172到右箱体14的指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二调前距离值m2;(即按图4中的调整杆所在状态测量出第二测量值m)

步骤s323:调整右侧调整杆162的左侧轴段与第二阶梯孔的阶梯面相抵,然后测量右侧锁定螺母172到右箱体14的指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第二调后距离值n2;(即按图5中的调整杆所在状态测量出第三测量值n)

步骤s324:计算第二定距环92和第二输出轴调整垫102的总厚度a2,a2=n2-m2+b2-u/2;其中,u为右侧轴承82的轴承窜量要求值。

一般情况下,左侧调整杆161和右侧调整杆162的结构相同。从而:第一长度值b1和第二长度值b2相等,均为第一测量值b;第一调前距离值m1和第二调前距离值m2相等,均为第二测量值m;第一调后距离值n1和第二调后距离值n2相等,均为第三测量值n;第一定距环91和第一输出轴调整垫101的总厚度a1,等于第二定距环92和第二输出轴调整垫102的总厚度a2,均为图4和图5中的总厚度值a,a=n-m+b-u/2,u为左侧轴承81和右侧轴承82的轴承窜量要求值。

从而,上文中提供的两种输出轴承窜量调整过程的测量结果一致,具体实施时选用其中一种执行即可。

通过上述输出轴承窜量调整过程,能够控制并测量轴承间隙值,以求出左右两侧调整机构的各自厚度(即第一定距环91和第一输出轴调整垫101的总厚度、第二定距环92和第二输出轴调整垫102的总厚度)。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锥齿轮箱可应用与轨道列车及陆路车辆的主传动系统。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本文中所说的“左”和“右”均以图1中的左右为准,与锥齿轮箱在生产、安装、使用时的放置状态无关。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