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阻尼模块、振动抑制装置、抑振方法及风力发电机组与流程

文档序号:22323333发布日期:2020-09-23 02:0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混合阻尼模块、振动抑制装置、抑振方法及风力发电机组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抑制振动的混合阻尼模块、振动抑制装置、抑振方法及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是一种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的绿色能源设备,其可大致分为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无论是陆上风力发电机组还是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的外部环境复杂且伴随不确定性。这些因素构成了风力发电机组运行中对应的各种激励源,其包括外部激励源(诸如外部不确定的风载荷、没有规律可循的波浪载荷等)和自身激励源(诸如叶轮自身的不平衡、叶轮自身旋转等)。

这些激励源的输入,会引起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特征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异常的表现,最为直观的响应就是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例如,在外部激励源的作用下,风力发电机组会发生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振动(例如,摆动)。这样的振动直接影响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在振动相对大的情况下,会导致风力发电机组启动停机保护,从而造成发电量损失。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抑制振动的装置,以抑制风力发电机组由于外部和内部的复杂多变的激励源而导致的振动,从而确保风力发电机组持续可靠运行,减小风力发电机组由于停机而引起的发电量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抑制振动的混合阻尼模块、振动抑制装置、抑振方法及风力发电机组,以解决风力发电机组由于振动停机而导致的发电量损失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混合阻尼模块,混合阻尼模块包括:第一阻尼单元,第一阻尼单元包括转子部和与转子部平行设置的定子部,并且转子部被构造为能够相对于定子部转动以产生电磁阻尼,转子部和定子部中的至少一者中形成有流道,第二阻尼单元,第二阻尼单元包括液体阻尼器,液体阻尼器与流道连通并且形成循环回路,阻尼器中的液体能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

可选地,转子部和定子部中的一者可包括磁体,并且转子部和定子部中的另一者可包括导体,以使得转子部相对于定子部转动时产生电磁阻尼。

可选地,定子部可包括磁体,并且流道可形成在定子部中。

可选地,流道可包括:多个子流道,多个子流道沿转子部和定子部中的所述至少一者的周向形成为环形;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中的每者可沿转子部和定子部中的所述至少一者的径向延伸且连通多个子流道,进液口和出液口均可与液体阻尼器连通。

可选地,流道可包括:子流道,子流道以平面螺旋形状形成在转子部和定子部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中;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形成在子流道的第一端,出液口形成在子流道的第二端,并且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液体阻尼器连通。

可选地,液体阻尼器可设置在第一阻尼单元的上方。

可选地,进液口侧可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液体的当前温度值,和/或,第一阻尼单元上可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和/或,进液口侧还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或稳压罐,和/或,出液口侧可设置有过滤器。

可选地,液体阻尼器可包括容纳液体的容器、散热翅片和/或冷却装置,其中,散热翅片可设置在容器的外表面上,并且冷却装置可设置在散热翅片周边,用于冷却散热翅片。

可选地,混合阻尼模块还可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被配置为执行如下操作:当确定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液体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

可选地,控制器还可被配置为:基于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调节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液体的流速,其中,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越高,则液体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流速越快,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越低,则液体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流速越慢。

可选地,控制器还可被配置为:当确定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处于第一温度异常状态时,控制液体以第一流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当确定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处于第二温度异常状态时,控制液体以第二流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其中,第二流速大于第一流速,第一温度异常状态可包括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第二温度异常状态可包括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温度阈值。

可选地,控制器还可被配置为执行如下操作:当确定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处于第二温度异常状态时,控制冷却装置运行。

可选地,控制器还可被配置为确定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处于第一温度异常状态持续的时间,其中,当确定第一温度异常状态持续的时间小于第一时间阈值时,控制液体以第一流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当确定第一温度异常状态持续的时间大于或者等于第一时间阈值时,控制液体以第二流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振动抑制装置,振动抑制装置包括上述的混合阻尼模块、悬吊装置、摆杆和质量块,其中,质量块通过摆杆连接到悬吊装置以使摆杆能够带动质量块摆动,并且混合阻尼模块的第一端连接到质量块,混合阻尼模块的第二端可用于连接到待抑振的振动装置。

可选地,振动抑制装置还可包括调频组件,调频组件可用于调节振动抑制装置的频率并且可包括弹性构件和固定在待抑振的振动装置上的调频平台,其中,弹性构件的第一端可连接到质量块,弹性构件的第二端可连接到调频平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上述的振动抑制装置和塔架,其中,振动抑制装置设置在塔架内,并且混合阻尼模块的第二端连接到塔架的内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的混合阻尼模块抑制振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测量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当测量的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液体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

可选地,基于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调节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液体的流速,其中,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越高,则液体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流速越快,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越低,则液体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流速越慢。

可选地,当测量的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处于第一温度异常状态时,控制液体以第一流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当测量的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处于第二温度异常状态时,控制液体以第二流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其中,第二流速大于第一流速,第一温度异常状态可包括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第二温度异常状态可包括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温度阈值。

可选地,该方法还可包括:当测量的第一阻尼单元的当前温度值处于第二温度异常状态时,控制设置于液体阻尼器外部的冷却装置运行,以对液体进行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混合阻尼模块,通过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二阻尼单元组合使用,可提高混合阻尼模块的抑制振动的效果。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混合阻尼模块,通过在第一阻尼单元中配置冷却流道,在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二阻尼单元之间构建连接管路,使第二阻尼单元中的阻尼液体作为循环冷却介质流经第一阻尼单元中的冷却流道,并根据第一阻尼单元的实时温度动态调节阻尼液体的流速,从而可实现对第二阻尼单元的自动化的、高效的、节能地冷却和散热,解决第一阻尼单元由于温度升高而引起的退磁和阻尼力衰减等问题。该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为永磁涡流阻尼装置布置额外的冷却设备带来的结构复杂,成本过高的问题,也实现了永磁涡流阻尼装置和调谐液体阻尼器之间的交互与协同,充分发挥了两种阻尼装置的优势特性,实现tmd(tunedmassdamper,调谐质量阻尼器)、tld(tunedliquiddamper,调谐液体阻尼器)联动进行协同复合抑振的同时,通过tld来优化增强tmd的工作性能,防止tmd因过温引起退磁或阻尼力衰减。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调谐质量阻尼器的物理模型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混合阻尼模块的第一阻尼单元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a剖面的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混合阻尼模块的第二阻尼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混合阻尼模块的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二阻尼单元构成循环回路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使用混合阻尼模块抑制振动的控制逻辑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振动抑制装置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阻尼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轮毂;2:叶片;3:发电机4:机舱;5:塔架;6:悬吊装置;7:摆杆;8:第一阻尼单元;9:连接管路;10:第二阻尼单元;11:弹性构件;12:质量块;13:悬吊平台;14:调频平台;

8a:转子部;8b:定子部;8c:旋转轴;8b1:定子支撑盘;8b2:磁体;8b3:外侧流道;8b4:中间流道;8b5:内侧流道;8b6:进液口;8b7:出液口;10a:第一阀;

10b:循环泵;10c:第二阀;10d:压力传感器;10e:稳压罐;10f:第一温度传感器;10g:第二温度传感器;10h:第三阀;10m:过滤器;10n:容器;10p:液体;10r:散热翅片;10s:冷却装置;

15:支撑框架;16:齿条;17:第一连接件;18:第二连接件;81:第一端;8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示相同的组件。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结合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调谐液体阻尼器(tld)的复合抑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解决了永磁涡流阻尼装置由于温升阻尼力衰减的问题。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通常,调谐质量阻尼器被用来抑制振动,图1中示出了调谐质量阻尼器的物理模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m、k、c分别表示主结构(即,发生振动的结构,例如,风力发电机组)的质量、刚度、阻尼;md、kd、cd分别为附加结构(即,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质量、刚度、阻尼。

通过设置调谐质量阻尼器并且调整其质量(md)、刚度(kd)和阻尼(cd),在主结构发生振动的情况下,调谐质量阻尼器可发生与主结构的运动反相位的运动,从而吸收和耗散主结构的振动能量。也就是说,通过调谐质量阻尼器抑制振动的过程为振动能量转移和耗散的过程。

目前,调谐质量阻尼器在建筑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其阻尼元件基本上为流体粘滞型阻尼元件。这种阻尼元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但其仅适合于相对低的晃动频次且摆幅为厘米级的建筑业的应用场景。风力发电机组的晃动频次相对高且摆幅大约为米级,因此这种类型的阻尼元件并不适合单独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

基于此,一种新型的永磁涡流阻尼装置应运而生,其阻尼特性具有如下优点:(1)具有优异的线性且易于设计和调整;(2)在相对宽的温度范围上具有稳定的阻尼特性;(3)无需机械接触,容易设置,可避免不必要的摩擦;(4)在真空环境中也可使用,因此其适用于抑制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

然而,对于永磁涡流阻尼装置,随着温度升高,磁场强度会有一定程度的衰减,而磁场强度与阻尼力相对应,温度升高直接导致永磁涡流阻尼装置输出力不足或能耗不足,这样会直接影响抑制振动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温度升高,永磁体退磁的风险提高,进而导致整个永磁涡流阻尼装置失效。

另外,就风力发电机组而言,不同容量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应用场景不同,例如,陆上机组和海上机组对应的外部激励源不同,因此对于振动抑制的效果需求不同;而且,不同风力发电机组内部的布局不同,阻尼器通常安装于塔架内,但塔架内的诸如电缆、电梯、爬梯等装置占据了塔架内的大部分空间,因此所开发的阻尼器还需考虑安装空间问题。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混合阻尼模块。下面,将参照图2至图7来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混合阻尼模块的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混合阻尼模块可包括第一阻尼单元8(如图2所示)和第二阻尼单元10(如图4所示)。第一阻尼单元8可以为永磁涡流阻尼器,例如,可包括转子部和与转子部平行设置的定子部,转子部可被构造为能够相对于定子部转动以产生电磁阻尼。第二阻尼单元10可包括液体阻尼器,例如,调谐液体阻尼器。由于同时设置永磁涡流阻尼器和调谐液体阻尼器,因此可通过永磁涡流阻尼器产生的电磁阻尼以及调谐液体阻尼器中的液体的振动,将主结构(诸如,风力发电机组)产生的振动能量转移和耗散(将在后续描述)。

此外,第一阻尼单元8的转子部和定子部中的至少一者中可形成有流道,调谐液体阻尼器可通过连接管路9与该流道连通并且形成循环回路,调谐液体阻尼器中的液体能够在该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通过使调谐液体阻尼器中的液体在第一阻尼单元8的流道中循环流动,可对第一阻尼单元8进行冷却或散热,因此可解决第一阻尼单元8由于温升导致阻尼力衰减的问题,从而可确保第一阻尼单元8的输出力。

下面,将参照图2和图3具体描述第一阻尼单元的结构。

第一阻尼单元8可包括转子部8a和与转子部8a平行设置的定子部8b,转子部8a和定子部8b中的一者包括磁体,转子部8a和定子部8b中的另一者包括导体,以使得转子部8a相对于定子部8b转动时产生电磁阻尼。

如图2所示,转子部8a可设置为多个,定子部8b也可设置为多个。多个转子部8a和多个定子部8b可沿转子部8a的旋转轴8c的轴线依次交替布置。每个转子部8a可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定子部8b之间,转子部8a的旋转轴8c可穿过定子部8b并且相对于定子部8b旋转。转子部8a和定子部8b中的每者可形成为盘状。

定子部8b可包括定子支撑盘8b1和设置在定子支撑盘8b1的两个表面上的磁体8b2。转子部8a可整体地形成为导体盘,并且面对磁体8b2。从模块化设计维度,磁体8b2形成在定子支撑盘8b1的两个表面上,但不限于此,例如,设置在最外侧的定子部8b可仅在面对转子部8a的一个表面上设置磁体8b2。磁体8b2可以为盘状,或者可包括多个磁体条,多个磁体条以辐射状设置在定子支撑盘8b1的表面上。

虽然描述了第一阻尼单元8的转子部8a和定子部8b的设置形式,但其设置形式不限于此,例如,磁体可设置在转子部8a上,相应的导体盘可设置在定子部8b上。即,转子部8a和定子部8b的设置形式可基于需求而改变。

此外,定子部8b中可形成有流道,用于与第二阻尼单元10连通。流道可尽量形成在整个定子部8b中,以增大散热面积。作为示例,流道可形成为多个子流道,如图3所示,多个子流道可形成在定子部8b的定子支撑盘8b1中,多个子流道可包括外侧流道8b3、中间流道8b4和内侧流道8b5。外侧流道8b3、中间流道8b4和内侧流道8b5可沿定子支撑盘8b1的周向形成为环形,环形的各个子流道可便于液体10p的流动,并且可使冷却更均匀,且可兼顾径向分布冷却能力,更有利于磁体8b2的冷却。另外,流道还可包括进液口8b6和出液口8b7,液体10p可经由进液口8b6流入外侧流道8a3、中间流道8a4和内侧流道8a5,对磁体8b2进行冷却而吸收热量的液体10p可经由出液口8b7流回第二阻尼单元10中,也就是说,进液口8b6用于流入温度相对低的液体,出液口8b7用于流出温度相对高的液体。进液口8b6和出液口8b7可形成在彼此分开的位置(例如,在定子支撑盘8b1的直径方向上的两侧),并且可沿定子支撑盘8b1的径向延伸且与外侧流道8b3、中间流道8b4和内侧流道8b5连通。进液口8b6和出液口8b7可通过连接管路9与调谐液体阻尼器连通,以形成循环回路。图中示出了一个进液口8b6和一个出液口8b7,如此可减少接口数量,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减少故障点;当然也可设置多个进液口8b6和多个出液口8b7,或者一个进液口8b6和多个出液口8b7,或者可通过转接结构将多个进液口8b6单独合并为一个且将多个出液口8b7单独合并为一个。

以上仅以示例的形式示出了流道的形式,但不限于此。例如,流道可包括子流道、进液口和出液口,子流道可形成为平面螺旋形状,进液口形成在子流道的第一端,而出液口形成在子流道的第二端,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调谐液体阻尼器连通。平面螺旋形状的流道可增加液体10p在定子部8b中的流动时间,因此可带走相对多的热量,从而可提高磁体8b2的冷却效率。又例如,子流道可根据磁体8b2的分布而设置为辐射状流道,从而对磁体8b2有针对性地进行冷却。当然,流道的形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其可实现冷却磁体8b2的作用即可。

此外,在上述示例中,流道形成在定子部8b中,如此可便于对设置在定子支撑盘8b1上的磁体8b2直接冷却散热,但流道的形成位置不限于此,其也可形成在转子部8a中。在流道形成在转子部8a中的情况下,第二阻尼单元10可通过连接管路9和液体滑环(用于360度旋转并传输各种介质的器件)与第二阻尼单元10连通。通过设置液体滑环,可避免连接管路9随着转子部8a转动。

下面,将参照图4和图5描述第二阻尼单元的结构。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阻尼单元10为调谐液体阻尼器,并且包括液体10p和用于容纳液体10p的容器10n。液体10p可在循环泵10b的作用下通过连接管路9的第一部分经由进液口8b6流入第一阻尼单元8的外侧流道8a3、中间流道8a4和内侧流道8a5,流入第一阻尼单元8中的液体10p可吸收第一阻尼单元8所产生的热量,吸收热量的液体10p可经由出液口8b7通过连接管路9的第二部分流回容器10n中,从而对第一阻尼单元8进行一次散热。可选地,为了减小循环泵10b的功耗,在待减振的主结构的竖直方向上,第一阻尼单元8可设置在调谐液体阻尼器的下方,如此可形成高度差,从而液体10p可容易流入第一阻尼单元8中。

由于磁体8b2设置在第一阻尼单元8的定子部8b的两个表面上并且流道形成在定子部8b中,因此液体10p可直接对磁体8b2进行散热,从而可减小磁体8b2因温度升高而导致的磁场强度衰减,进而可减小磁体8b2退磁的风险。优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容器10n的外表面上可设置有散热翅片10r,用于对吸收了热量的液体10p进行散热。进一步地,容器10n的外部还可设置有冷却装置10s(例如,冷却风扇、水冷装置或其他类似冷却装置),冷却装置10s设置在散热翅片10r周边,用于对散热翅片10r进行冷却。另外,定子部8b上还可设置有吸热材料层或者散热翅片,吸热材料层或者散热翅片可在磁体8b2的温度相对低时通过吸收磁体8b2产生的热量且与外部空气换热对磁体8b2进行散热,因此可减少上述循环回路中的循环泵10b的频繁启停,从而在实现散热效果的同时,还可节能。当然,吸热材料层还可进一步设置(涂覆)在流道上,以快速高效地吸收磁体8b2产生的热量,进而通过循环回路中的液体10p将热量带走。

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阻尼单元8的进液口侧可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0f,用于测量液体10p进入第一阻尼单元8之前的温度值。第一阻尼单元8可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0g,用于测量第一阻尼单元8自身的当前温度值。此外,在第一阻尼单元8的进液口侧还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0d和稳压罐10e,用于测量并且调整液体10p的压力。在第一阻尼单元8的出液口侧可设置有过滤器10m,用于过滤液体10p中的杂质,以避免管路堵塞。另外,为了便于控制整个循环回路,连接管路9上还可设置有多个开关阀,例如,第一阀10a设置在第二阻尼单元10与循环泵10b之间,第二阀10c可设置在循环泵10b与压力传感器10d之间,第三阀10h可设置在过滤器10m与第一阻尼单元8的出液口8b7之间。当然,阀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其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计。

为了避免由于长时间运行或激励过大所造成的混合阻尼模块负荷过大所引起的温度升高,进而导致阻尼力下降所带来的抑振效果变差的问题,需要适当调节混合阻尼模块的温度。为此,混合阻尼模块还可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10g所测量的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来控制液体10p是否流经第一阻尼单元8。具体地,当第一阻尼单元8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器可控制循环泵10b关闭,而不使液体10p流经第一阻尼单元8,此时,第一阻尼单元8可通过外部空气自行散热;当第一阻尼单元8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器可控制循环泵10b开启使液体10p流经第一阻尼单元8,以对第一阻尼单元8进行散热。此外,控制器还可基于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调节液体10p的流速,以对第一阻尼单元8有效进行散热的同时实现节能。例如,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越高,则液体10p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流速越快,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越低,则液体10p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流速越慢。

作为示例,可将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的状态可简单分为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处于过温状态(也可称作第一温度异常状态)和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处于高温状态(也可称作第二温度异常状态)。这里,过温状态可包括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高温状态可包括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温度阈值。

当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处于过温状态(即,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控制循环泵10b半负荷运行,以使液体10p以第一流速在循环回路中流动。当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处于高温状态(即,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可控制循环泵10b全负荷运行,以使液体10p以大于第一流速的第二流速在循环回路中流动。优选地,为了提高散热效率,当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处于高温状态(即,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还可控制冷却装置10s(例如,冷却风扇)运行,以对液体10p进行冷却。

此外,为了基于温度升高过度过程更好地进行温度控制,控制器还可被配置为能够确定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处于过温状态持续的时间,当过温状态持续的时间小于第一时间阈值时,可使液体10p以第一流速在循环回路中流动。如若过温状态持续的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即,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仍处于过温状态,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此时控制器可控制循环泵10b全负荷运行,以使液体10p以第二流速在循环回路中流动。如若控制器直接确定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处于高温状态,则控制器可直接控制循环泵10b全负荷运行,以使液体10p以第二流速在循环回路中流动。另外,为了提高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可在预定时间段内测量第一阻尼单元8的温度值,以更准确地确定第一阻尼单元8所处的温度状态,以避免由于第一阻尼单元8的温度值不稳定而导致循环泵10b不必要的操作。

因此,基于上述对混合阻尼模块进行温度调节的描述,本发明还可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的混合阻尼模块抑制振动的方法。下面,将参照图6来详细描述使用混合阻尼模块抑制振动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测量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t;当测量的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t大于第一温度阈值t1时,可控制液体10p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

具体地,当测量的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t大于第一温度阈值t1且小于第二温度阈值t2(即,处于过温状态)时,控制液体10p以第一流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当测量的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t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t2(即,处于高温状态)时,控制液体10p以大于第一流速的第二流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并且此时可控制冷却装置10s(例如,冷却风扇)运行以对液体10p进行冷却。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处于过温状态持续的时间t,当过温状态持续的时间t小于第一时间阈值t1时,控制循环泵10b半负荷运行,以使液体10p以第一流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当过温状态持续的时间t大于或者等于第一时间阈值t1时,控制循环泵10b全负荷运行,以使液体10p以大于第一流速的第二流速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以加快散热。可选地,考虑到第一阻尼单元8的温度值存在不稳定性,因此可在高温状态持续预定时间后,控制冷却装置10s运行来对液体10p进行冷却。

以上仅以示例的形式描述了混合阻尼模块的温度调节,但不限于此,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不限于划分为两个状态(即,过温状态和高温状态),为了精准控温,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还可继续详细划分,例如,可分为三个状态或更多的状态,并且基于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所处的状态来精细调节液体10p的流速,以实现节能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阻尼单元8的当前温度值所处的温度状态来控制液体10p的流动,可对第一阻尼单元8进行有效的散热的同时实现节能,因此可防止混合阻尼模块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阻尼力下降,从而可确保混合阻尼模块的抑振效果。此外,通过调谐液体阻尼器中的液体10p对第一阻尼单元8进行散热,可解决为第一阻尼单元8布置额外的冷却设备带来的结构复杂、成本过高的问题,也实现了永磁涡流阻尼装置和调谐液体阻尼器之间的交互与协同,充分发挥了两种阻尼装置的优势特性,实现tmd、tld联动进行协同复合抑振的同时,通过tld来优化增强tmd的工作性能,防止永磁涡流阻尼装置因过温引起退磁或阻尼力衰减。

以上描述了混合阻尼模块的结构以及使用混合阻尼模块抑制振动的方法,下面将以其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为例来具体描述混合阻尼模块抑制振动的原理。

如图7所示,风力发电机组可包括轮毂1、叶片2、发电机3、机舱4和塔架5。第一阻尼单元8可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塔架5内,例如,第一阻尼单元8的第一端81可连接到质量块12,第一阻尼单元8的第二端82可连接到塔架5的内壁。质量块12可通过摆杆7连接到安装在悬吊平台13上的悬吊装置6,以使得在风力发电机组振动时,摆杆7可带动质量块12进行与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反相位的单摆运动,使得质量块12的单摆运动的动能可通过第一阻尼单元8耗散,从而可起到抑制振动的效果。

第一阻尼单元8、第二阻尼单元10、悬吊装置6、摆杆7和质量块12可整体称为振动抑制装置。可选地,振动抑制装置还可包括调频组件,调频组件可与质量块12和第一阻尼单元8连接。例如,调频组件可包括弹性构件11和调频平台14,弹性构件11的第一端可与质量块12连接,进而与第一阻尼单元8连接,并且弹性构件11的第二端可连接到固定在塔架5的内壁上的调频平台14上。此外,振动抑制装置可包括多个第一阻尼单元8和多个第二阻尼单元10,多个第一阻尼单元8可在沿塔架5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并且在塔架5的径向上以预定的角度间隔设置,相应地,多个第二阻尼单元10可在塔架5的径向上以预定的角度间隔设置并且与第一阻尼单元8连通。另外,第二阻尼单元10可设置在调频平台14上,可选地,如上所述,第二阻尼单元10还可设置在第一阻尼单元8的上方,以减小循环泵10b的功耗。

下面,将具体描述振动抑制装置的抑振原理。

质量块12的单摆运动的动能可通过齿轮齿条被第一阻尼单元8耗散。参照图8,第一阻尼单元8的一个定子部8b可固定在支撑框架15的外侧并且与另一定子部8b固定连接。转子部8a的旋转轴8c可从支撑框架15的外侧插设在支撑框架15中并且形成为齿轮结构,支撑框架15内设置有与旋转轴8c相啮合的齿条16,齿条16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17安装在塔架5的内壁上。质量块12可通过第二连接构件18连接在支撑框架15上,因此在质量块12摆动时,质量块12可通过旋转轴8c与齿条16啮合而带动支撑框架15在齿条16上直线运动。而且,随着支撑框架15在齿条16上运动,转子部8a可相对于定子部8b旋转,因此形成为导体盘的转子部8a可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感应电动势。若转子部8a的外电路闭合,则产生感应电流,磁场对感应电流将产生安培力,形成与转子部8a的原转动方向相反的力偶矩,因此对转子部8a的转动起阻尼作用。由于转子部8a和定子部8b为圆盘形,因此转子部8a相对于定子部8b旋转时会由于电磁感应产生环形感应电流,形成涡流的现象,从而在转子部8a和定子部之间产生阻尼力,该阻尼力可耗散质量块12的单摆运动的动能。上述示例仅为能量传递的一种实现形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能量传递还可通过滚珠丝杠、齿形带等方式实现,其原理与上述类似,不再赘述。

另外,在风力发电机组振动时,调谐液体阻尼器中的液体10p发生与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反相位的运动,液体10p会撞击容器10n的内壁并且沿着内壁上下运动,并且液体10p运动过程中会发热,因此调谐液体阻尼器将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能量转化为动能和热能,从而耗散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能量而抑制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混合阻尼模块,通过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二阻尼单元组合使用,可提高混合阻尼模块的抑制振动的效果。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混合阻尼模块,通过在第一阻尼单元中配置冷却流道,在第一阻尼单元和第二阻尼单元之间构建连接管路,使第二阻尼单元中的阻尼液体作为循环冷却介质流经第一阻尼单元中的冷却流道,并根据第一阻尼单元的实时温度动态调节阻尼液体的流速,从而可实现对第二阻尼单元自动化的、高效的、节能地冷却和散热,因此可解决第一阻尼单元由于温度升高而引起的退磁和阻尼力衰减等问题。此外,该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为永磁涡流阻尼装置布置额外的冷却设备带来的结构复杂,成本过高的问题,也实现了永磁涡流阻尼装置和调谐液体阻尼器之间的交互与协同,充分发挥了两种阻尼装置的优势特性,实现tmd、tld联动进行协同复合抑振的同时,通过tld来优化增强tmd的工作性能,防止永磁涡流阻尼装置因过温引起退磁或阻尼力衰减。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振动抑制装置可具有与上述相同的技术效果,因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包括振动抑制装置和塔架并且具有与上述相同的技术效果,因此也不再赘述。

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形。但是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形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