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19983发布日期:2020-09-15 19:1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装置应用市场越来越受市场青睐。柔性屏手机是指采用可弯曲、柔韧性佳屏幕的手机,相较于传统屏幕,柔性屏幕优势明显,不仅在体积上更加轻薄,功耗上也低于传统发光器件,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基于其可弯曲以及柔韧性佳的特性,其耐用程度也大大高于传统屏幕,降低柔性显示设备意外损伤的概率。柔性屏幕的展开方式除了外折叠以及内折叠外,还有多种其他方式,其中卷曲伸缩的展开方式为其中之一。柔性显示屏在卷曲伸缩过程中很难实现柔性显示屏在预定位置的固定以使柔性显示屏停留。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提供一种卷曲柔性显示装置可以在预定位置停留。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该柔性显示装置可以在支撑面的面积为预设面积时,使柔性显示装置稳定地固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包括:

柔性显示模组;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用于相对滑动以为所述柔性显示模组提供面积变化的支撑面,以及

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转子以及限位槽,所述限位转子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上,所述限位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上,所述支撑面的面积为预定面积时,所述限位转子卡接于所述限位槽中。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上的滑槽,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相对滑动时,所述限位转子沿着所述滑槽滑动。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上且对应所述滑槽设置的旋转辅助件,所述滑槽和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的同一端面且对应设置,

所述限位转子用于在处于第二状态时,按预设轨迹相对旋转辅助件移动且止抵于所述旋转辅助件,以从所述第二状态向第一方向旋转90度至第一状态,

其中,所述限位转子卡接于所述限位槽时,所限位转子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所述限位转子沿着所述滑槽滑动时,所述限位转子处于第二状态。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限位转子用于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止抵于所述旋转辅助件时,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至第一过渡状态;

所述限位转子还用于在处于第一过渡状态时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至第二过渡状态;

所述限位转子还用于在处于第二过渡状态且止抵于所述旋转辅助件时,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至所述第一状态。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限位转子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限位转子还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四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限位转子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为卡接端,所述限位转子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均为滑动端;

所述限位转子卡接于所述限位槽中时,所述限位转子的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卡接于所述限位槽中;

所述限位转子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限位转子的所述第三端或所述第四端位于所述滑槽中;

所述限位转子处于所述第一过渡状态和所述第二过渡状态时,所述限位转子的所述卡接端与所述滑动端之间的交界面与所述滑槽接触。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旋转辅助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的第二端面上,所述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相互垂直,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滑槽靠近所述旋转辅助件的一端。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所述支撑面的背面且与所述支撑面平行,所述第二端面位于所述支撑面的背面且与所述支撑面垂直。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预定面积对应所述支撑面的最大面积。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旋转辅助件包括v型凸起,所述限位转子包括v型凹槽,所述v型凸起的顶角的角度与所述v型凹槽的顶角的角度相异。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v型凸起的顶角的角度小于所述v型凹槽的顶角的角度。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多个第二支撑板,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在垂直于所述支撑面的方向上相互咬合。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纵截面为t型或倒t型中的一者,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纵截面为t型或倒t型中的另一者。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纵截面为倒t型,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纵截面为t型,

所述第二支撑机构靠近所述支撑面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凸条,相邻两个所述凸条之间设置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凸条上,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间隙中,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撑板的相邻两个所述凸条之间的间隙与设置有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间隙相邻。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收卷组件,所述收卷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包括保护盖板,

所述保护盖板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收卷组件,所述保护盖板的第二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上,所述保护盖板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保护盖板包括耐拉伸层,所述耐拉伸层的制备材料选自透明聚酰亚胺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单向阻尼机构,所述收卷组件包括卷轴以及卷簧机构,所述卷簧机构连接于所述卷轴的第一端且用于向所述卷轴施加向第二方向旋转的驱动力,所述单向阻尼机构连接于所述卷轴的第二端且用于向所述卷轴施加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的阻力,所述卷轴的第一端和所述卷轴的所述第二端相对。

在上述柔性显示装置中,所述收卷组件还包括卷筒,所述卷筒具有容纳空腔,所述卷轴设置于所述卷筒的所述容纳空腔内,所述卷簧机构包括卷簧以及第一端盖,所述卷簧的一端与所述卷轴连接,所述卷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所述第一端盖固定连接于所述卷筒上。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柔性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模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用于相对滑动以为柔性显示模组提供面积变化的支撑面,以及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限位转子以及限位槽,限位转子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支撑机构上,限位槽设置于第二支撑机构上,支撑面的面积为预定面积时,限位转子处于第一状态且卡接于限位槽中。柔性显示装置通过限位转子卡接于限位槽中,以对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提供预定面积时对两者进行稳定地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柔性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收卷状态时一种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收卷状态时另一种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部分收卷状态时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部分收卷状态时一种视角的第二种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部分收卷状态时的另一种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7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部分收卷状态时的第三种示意图;

图8为沿图7所示柔性显示装置的a-a切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沿图7所示柔性显示装置的b-b切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柔性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柔性显示装置的收卷组件以及单向阻尼机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柔性显示装置的限位转子从第二状态旋转至第一状态的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示如下:

100柔性显示装置;100a支撑面;10柔性显示模组;101后盖板;102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103偏光片;104保护盖板;20收卷组件;201卷筒;202卷轴;202a第一凹槽;2021第一连接部;202b第二凹槽;202c连接孔;2031卷簧;2032第一端盖;2033轴承;30支撑组件;301第一支撑机构;3011第一支撑板;30111第一竖直部;30112第一横向部;3012第二连接部;302第二支撑机构;3021第二支撑板;30211第二竖直部;30212第二横向部;3022支撑本体;3023凸条;302a间隙;302b第一端面;302c第二端面;40单向阻尼机构;401单向阻尼器本体;402旋转部;403第二端盖;50限位组件;501限位转子;502旋转辅助件;50a限位槽;50b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2,图1为本申请柔性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收卷状态时一种视角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收卷状态时另一种视角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部分收卷状态时的第一种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部分收卷状态时一种视角的第二种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部分收卷状态时的另一种视角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7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部分收卷状态时的第三种示意图,图8为沿图7所示柔性显示装置的a-a切线的截面示意图,图9为沿图7所示柔性显示装置的b-b切线的截面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柔性显示模组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柔性显示装置的收卷组件以及单向阻尼机构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柔性显示装置的限位转子从第二状态旋转至第一状态的过程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柔性显示装置为可卷曲式显示装置。柔性显示装置100包括柔性显示模组10、收卷组件20、支撑组件30、单向阻尼机构40以及限位组件50。

柔性显示模组10用于显示图像。柔性显示模组10用于通过卷绕以及展开以实现显示面大小的切换。柔性显示装置100处于完全收卷状态时,柔性显示模组10处于展开状态的显示面的面积最小,柔性显示装置100可以作为手机使用。柔性显示装置100处于部分收卷状态时,柔性显示模组10处于展开状态的显示面的面积增大。柔性显示装置10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柔性显示模组10处于展开状态的显示面的面积最大。柔性显示装置10处于部分收卷状态和完全展开状态时,柔性显示装置10可以作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使用。

如图10所示,柔性显示模组10包括依次叠置的后盖板101、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102、偏光片103以及保护盖板104。后盖板101、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102、偏光片103以及保护盖板104中任意相邻两者之间通过透明胶粘层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盖板104的长度大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102的长度,保护盖板104的一端固定于收卷组件20,保护盖板104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支撑机构上,以为柔性显示模组10的卷绕以及展开提供拉伸层。具体为,保护盖板104的一端贴合或锁紧在第二支撑机构302(中框盒)内表面,保护盖板104的另一端贴合或固定在卷轴上。保护盖板104作为柔性显示模组10的最外层,保护盖板104在外力作用下处于拉紧状态,为柔性显示模组10提供了具有良好平整性的显示面,保护盖板104的硬度也相应地提高。若保护盖板104在柔性显示装置10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保护盖板104更方便更换。以保护盖板104作为拉伸层,可以避免对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102等关键功能层造成损伤,提升柔性显示装置100的使用寿命,且相对于以柔性显示模组10的多个膜层作为拉伸层,可以避免出现膜层收卷过程中形变差异导致膜层之间的剥离。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盖板104包括耐拉伸层。耐拉伸层的制备材料为光学级的耐拉伸材料,例如为透明聚酰亚胺(clearpolyamide,cpi)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保护盖板104还包括硬化层,通过保护盖板104的内部形成硬化层等,以提高保护盖板104的硬度。硬化层可以为无机层,例如氮化硅层或氧化硅层;硬化层也可以为有机层,例如为有机硅层等。硬化层104设置于保护盖板104对应于显示区的部分,以提高对柔性显示装置显示面的保护。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相对设置。

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用于相对滑动以为柔性显示模组10提供面积变化的支撑面100a。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相向滑动时,支撑面100a的面积减小,对应地,柔性显示模组10收卷使得显示面减小;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背向滑动时,支撑面100a的面积增大,对应地,柔性显示模组10展开使得显示面增大。柔性显示装置100处于完全收卷状态时,支撑面100a的面积最小,如图1所示。柔性显示装置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支撑面100a的面积最大,如图6所示。

第一支撑机构301呈梳齿型。第一支撑机构301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板3011,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板3011之间的间隙相等。第二支撑机构302包括多个第二支撑板3021,任意相邻两个第二支撑板3021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个第二支撑板3021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板3011之间。第一支撑板3011和第二支撑板3021在垂直于支撑面100a的方向上相互咬合,以对第一支撑板3011和第二支撑板3021在垂直于支撑面100a的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第一支撑板3011和第二支撑板3021在垂直于支撑面100a的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造成支撑面100a不平整而导致柔性显示模组10出现不平整的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3011的纵截面为t型或倒t型中的一者,第二支撑板3021的纵截面为t型或倒t型中的另一者,以使第一支撑板3011和第二支撑板3021在垂直于支撑面100a的方向上相互咬合。

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板3011的纵截面为倒t型,第二支撑板3021的纵截面为t型。第一支撑板3011包括第一竖直部30111和与第一竖直部30111垂直的第一横向部30112,第一竖直部30111位于第一横向部30112的中间位置。第二支撑板3021包括第二竖直部30211和与第二竖直部30211垂直的第二横向部30212,第二竖直部30211位于第二横向部30212中的中间位置。第一支撑板3011的第一横向部30112与第二支撑板3021的第二横向部30212相互咬合。第一支撑板3011的第一竖直部30111和第二支撑板3012的第二横向部30212构成支撑面100a。

第二支撑机构302还包括支撑本体3022,支撑本体3022为板状。第二支撑机构302靠近支撑面100a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凸条3023,相邻两个凸条3023之间设置有间隙302a,第一支撑板3011设置于部分相邻两个凸条3023上,每个第一支撑板3011沿着两个凸条3023滑动。第二支撑板3021设置于部分间隙302a中,每个第二支撑板3021沿着围合成间隙302a的内壁滑动。设置有第一支撑板3011的相邻两个凸条3023之间的间隙与设置有第二支撑板3021的间隙相邻。第一支撑板3011与第二支撑机构302靠近支撑面100a的表面的部分区域之间具有间隙,以减小第一支撑板3011在滑动过程中的摩檫力,第一支撑板3011滑动更加顺畅。具体地,第一支撑板3011的第一横向部30112设置于相邻两个凸条3023上,第二支撑板3021的第二竖直部30211设置于间隙302a中。

第一支撑板3011的第一竖直部30111的宽度等于第二支撑板3021的第二横向部30212的宽度。第二支撑板3021的第二竖直部30211的宽度等于间隙302a的宽度,第一支撑板3011的第一横向部30112的宽度等于间隙302a的宽度与两个凸条3023的宽度之和。

收卷组件20包括卷筒201、卷轴202以及卷簧机构。卷筒201具有容纳空腔,卷轴202设置于卷筒201的容纳空腔中。卷簧机构连接于卷轴202的第一端且用于向卷轴202施加向第二方向旋转的驱动力,单向阻尼机构40连接于卷轴202的第二端且用于向卷轴202施加向第二方向旋转的阻力,卷轴202的第一端和卷轴202的第二端相对,以使柔性显示装置100可以停留在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提供的任意支撑面100a,且使柔性显示模组10处于对应的显示面,使得柔性显示装置100可以在任意位置停留以适应不同的显示画面应用场景。其中,第二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也可以为逆时针方向。

卷轴202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202a以及设置于第一凹槽202a中且位于卷轴202的旋转中心轴c-c上的第一连接部2021。卷轴202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凹槽202b以及位于卷轴202的旋转中心轴c-c上的连接孔202c。

卷簧机构包括卷簧2031、第一端盖2032以及轴承2033。卷簧2031的一端连接于卷轴202的第一连接部2021,卷簧203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端盖2032,且卷簧2031收容于第一凹槽202a中。轴承2033套设在第一连接部2021靠近第一端盖2032的端部。第一端盖3032固定于卷筒201上。卷簧用于产生收卷扭力。

单向阻尼机构40包括单向阻尼器本体401、旋转部402以及第二端盖403。旋转部402的一端连接单向阻尼器本体401,旋转部402的另一端卡接于连接孔202c中,单向阻尼器本体401位于第二凹槽202b中,单向阻尼器本体401与第二端盖403连接,第二端盖403固定于卷筒201上。调整或选择单向阻尼机构的阻力值等于卷簧的收卷扭力与摩擦力的和,其中,摩擦力包括指卷簧与轴承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之间的摩擦力等。

单向阻尼器本体401包括壳体、单向滚针轴承以及阻尼转子等。单向滚针轴承与旋转部402连接,阻尼转子与单向滚针轴承连接,阻尼油填充于壳体内,单向滚针轴承以及阻尼转子位于壳体内。通过单向滚针轴承与阻尼油搭配,以调整单向阻尼机构40产生的阻力。由于阻尼油用特殊硅油配制而成,阻尼转子转动时接触阻尼油会产生扭矩,扭矩传递至单向滚针轴承。单向阻尼机构40产生的阻力的大小由阻尼油的粘度以及阻尼油与阻尼转子的接触面积决定。阻尼油的粘度高,且阻尼油与阻尼转子的接触面积大,单向阻尼器40产生的阻力越大。反之,阻尼油的粘度低,且阻尼油与阻尼转子的接触面积小,单向阻尼器40产生的阻力越小。

限位组件50用于支撑面100a的面积为预定面积时,限位组件50使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之间进行硬件固定连接,避免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之间在支撑面100a的面积为预定面积时两者发生滑动,使得柔性显示模组对应固定的显示面进行显示。

限位组件50包括限位转子501、限位槽50a、滑槽50b以及旋转辅助件502。

限位转子501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机构301上,第一支撑机构301一侧的第一支撑板3011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012,第二连接部3012位于第一支撑机构301靠近第二支撑机构302的一端,限位转子501通过转子铆柱连接在第二连接部3012上。

限位转子50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限位转子501还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连接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四端连接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限位转子501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卡接端,限位转子501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均为滑动端。限位转子501从卡接端旋转至滑动端需要旋转90度。

限位槽50a设置于第二支撑机构302上,支撑面100a的面积为预定面积时,限位转子501卡接于限位槽50a,以使得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之间通过限位转子501以及限位槽50a之间的配合作用而牢固地固定。限位转子501卡接于限位槽50a中时,限位转子501处于第一状态,处于第一状态的限位转子是指限位转子501的工作端为卡接端。限位转子501卡接于限位槽50a中时,限位转子501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卡接于限位槽50b中。

滑槽50b设置于第二支撑机构302上,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相对滑动时,限位转子501沿着滑槽50b滑动。限位转子501沿着滑槽50b滑动时,限位转子处于第二状态,处于第二状态的限位转子501是指限位转子501的工作端为滑动端。限位转子处于第二状态时,限位转子的第三端或第四端位于滑槽中。

限位转子501用于通过旋转(例如90度)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适应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之间相对滑动以及固定的状态。

旋转辅助件502设置于第二支撑机构302上且对应滑槽50b设置,滑槽50b和限位槽50a位于第二支撑机构302的同一端面且对应设置。

具体地,旋转辅助件502设置于第二支撑机构302的第二端面302c上,滑槽50b设置于第二支撑机构302的第一端面302b上,第一端面302b和第二端面302c相互垂直。第一端面302b位于支撑面100a的背面且与支撑面100a平行,第二端面302c位于支撑面100a的背面且与支撑面100a垂直。第一端面302b为支撑本体3022背离支撑面100a的表面。第二端面302c为第二支撑机构302靠近第一支撑机构301的侧板的内侧表面。旋转辅助件502与第二连接部3012位于柔性显示装置100的同一侧。滑槽50b位于第二支撑机构302靠近第二连接部3012的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预定面积对应支撑面100a的最大面积,以避免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滑动至支撑面100a最大时两者之间分离,且使得第一支撑机构301和第二支撑机构302之间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辅助件502包括v型凸起,限位转子501包括v型凹槽,v型凸起的顶角的角度与v型凹槽的顶角的角度相异,以使得旋转辅助件502起到辅助限位转子501转动的作用,限位转子501的v型凹槽止抵于旋转辅助件502的v型凸起时,限位转子501旋转预设角度,预设角度小于90度,避免v型凸起的顶角的角度与v型凹槽的顶角的角度相等时,限位转子501卡于旋转辅助件502而无法转动。限位转子501具有v型凹槽的端面为卡接端,与限位端相邻的两个端面为滑动端,滑动端为平面。

进一步地,v型凸起的顶角的角度小于v型凹槽的顶角的角度,例如v型凸起的顶角为锐角,v型凹槽的顶角为钝角,以有利于限位转子501止抵于旋转辅助件502时更容易发生转动。

限位转子501用于处于第二状态时,按预设轨迹相对旋转辅助件移动且止抵于旋转辅助件502,以从第二状态向第一方向旋转90度至第一状态。

以下以第一支撑机构301静止不动,第二支撑机构302移动为例对限位转子从第二状态向第一方向旋转90度至第一状态进行描述。

第二支撑机构302背向第一支撑机构301移动,限位转子501用于使滑动端沿着滑槽50b滑动,限位转子501止抵于旋转辅助件502,如图12(a)所示。

第二支撑机构302继续背向第一支撑机构301移动,限位转子501用于在处于第二状态且止抵于旋转辅助件502时,向第一方向旋转至第一过渡状态。其中,限位转子501在止抵于旋转辅助件502时,限位转子501的卡接端止抵于旋转辅助件502,限位转子501的卡接端在与旋转辅助件502碰撞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旋转至第一过渡状态,从第二状态旋转至第一过渡状态的角度小于90度,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如图12(b)所示。限位转子501处于第一过渡状态时,限位转子501的卡接端与滑动端之间的交界面与滑槽50b接触。

第二支撑机构302朝向第一支撑机构301的方向移动,限位转子501还用于在处于第一过渡状态时沿着滑槽50b滑动,即限位转子501的卡接端与滑动端之间的交界面沿着滑槽50b移动,如图12(c)所示。

第二支撑机构302继续朝第一支撑机构301的方向移动,限位转子501还用于在处于第一过渡状态时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第一方向旋转至第二过渡状态,如图12(d)所示。限位转子501从第一过渡状态旋转至第二过渡状态时的旋转角度小于90度。限位转子501从第一过渡状态旋转至第二过渡状态的过程中,限位转子501的卡接端与滑动端之间的交界面沿着滑槽50b移动。

旋转辅助件502距离限位转子501一段距离后,第二支撑机构302朝背向第一支撑机构301的方向移动,旋转辅助件502止抵于限位转子501的滑动端,如图12(e)所示。

第二支撑机构302继续背向第一支撑机构301的方向移动,限位转子501还用于在处于第二过渡状态且止抵于旋转辅助件502时,向第一方向旋转至第一状态。限位转子501的滑动端在旋转辅助件502施加的撞击力的作用下,限位转子从第二过渡状态旋转至第一状态。由于限位槽50a靠近旋转辅助件502设置,限位转子501的卡接端卡接于限位槽50a,如图12(f)所示。

第二支撑机构302朝向第一支撑机构301的方向移动,旋转辅助件502与限位转子501之间的间距增大,如图12(g)所示。

第二支撑机构302继续朝向第一支撑机构301的移动,限位转子501从第一状态旋转90度至第二状态,且沿着滑槽50b移动,如图12(h)所示。限位转子可以自动转向解除限位。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