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衬套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684308阅读:来源:国知局
线表示图7所示的以往例。在此状态下,外筒侧挡块50的前端与除了内筒侧挡块40以外的部分中的内筒10的外周线G大致一致,正交线V0上的交点B和C接近,C在G上。
[0074]外筒侧挡块50的前端被设定成在此外周线G上或进一步进入到扭转中心A侧的内筒侧挡块40的凹部空间内。
[0075]在内筒10因扭转而向外筒侧挡块50接近了时,正交线V0成为VI,与VI上的交点B相向的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的点向D移动,从C到D的偏移量成为c。但是,此偏移量与图7所示的以往例的偏移量a相比显著变小。
[0076]图3表示扭转输入时的状态。首先,若内筒10仅扭转角度Θ,则中心轴线L0以扭转中心A为中心仅倾斜角度0,成为1^1。此时,正交线V0成为VI,正交线V0上的交点B向VI上转移,C向VI上的D转移。此时的偏移量是c。
[0077]接着,若内筒10因横输入而沿VI位移,从L1成为L2,则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的一部分与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的一部分在点F接触。图示表示此状态。
[0078]从此阶段开始由外筒侧挡块50进行的内筒10的位移限制,若位移进一步变大,则使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及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弹性变形,将其压扁,同时,内筒侧挡块40向外筒侧挡块50接近,若不久压扁到界限,则停止内筒10的位移。
[0079]接着,根据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图4是说明内筒侧挡块40及外筒侧挡块50的动作的与图8相同的图。
[0080]图4的(1)是中立时,交点B、C在正交线V0上。
[0081]若在此状态下存在横方向的输入,则如(2)所示,内筒10沿正交线V0位移,外筒侧挡块50的大致整体进入到内筒侧挡块40的大致整体中,交点B和C抵接,整体也成为重叠的状态。此时的支承面积成为与两E-E之间的距离对应的大的S0。
[0082](3)表示在⑴的状态下存在扭转输入的状态。若内筒10因扭转而倾斜,则中心轴线L0以扭转中心A为中心仅倾斜角度Θ,成为L1,正交线V0成为VI。
[0083]此时,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的一部分与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的一部分F接触。F大致在E的延长线上。
[0084](4)是在(3)的状态下进一步存在横输入的状态,内筒10 —面将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及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由弹性变形压扁一面沿VI向外方位移,若不久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及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压扁到界限,则内筒侧挡块40和外筒侧挡块50的一部分抵接,使内筒10的进一步的位移停止。
[0085]为了方便,将此状态作为内筒侧挡块40的表面和外筒侧挡块50的表面接触的状态来表示。
[0086]此时,内筒侧挡块40在左侧的E上,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在右侧的E附近在点Η与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相接。因此,支承面积成为与左侧的点Ε和点Η之间的距离对应的比较大的S2。因为此S2成为与S0大致相同程度地大的面积,所以即使在扭转输入及横输入时,也能够确保大的支承面积。
[0087]因此,通过扭转输入及横输入,也能够抑制内筒侧挡块40及外筒侧挡块50中的磨损、破损,能够使耐久性提尚。
[0088]另外,上述说明是在扭转输入后存在横输入的状态下,但在内筒10因大的扭转输入而倾斜得比角度Θ大的情况下也同样。
[0089]另外,由于使内筒侧挡块40成为凹曲面,所以在扭转输入时,能够使与外筒侧挡块50的间隔变化减少,能够使接触面积变大,能够使内筒侧挡块及外筒侧挡块中的耐久性提高。此外,由于在内筒10上设置了由凹部构成的内筒侧挡块40,所以能够轻量化。
[0090]另外,由于使外筒侧挡块50的与内筒侧挡块40面对的部分成为凸曲面状,所以在扭转输入时,能够使内筒侧挡块40的表面和外筒侧挡块50的表面的间隔变化减少,能够抑制偏磨损,使内筒侧挡块40及外筒侧挡块50中的耐久性提高。
[0091]进而,通过使内筒侧挡块40成为凹曲面,使外筒侧挡块50的与内筒侧挡块40面对的部分成为凸曲面状,能够使上述间隔变化进一步减少。另外,通过使外筒侧挡块50的内方向前端进入到内筒侧挡块40的凹部空间内,能够使外筒侧挡块50尽可能地向内筒侧挡块40接近。因此,由于能够使外筒侧挡块50和内筒侧挡块40的间隔变化尽可能地减少,所以接触面积的变化尽可能地减少,因局部接触而产生的偏磨损尽可能地减少,因此,耐久性进一步提尚。
[0092]另外,内筒侧挡块40没有必要一定做成凹曲面状,也可以做成截面呈大致3字状等的环状槽。
[0093]另外,包括上述大致3字状等截面的情况在内,也可以不将内筒侧挡块40形成为环状,而是与外筒侧挡块50相应地局部地设置在周方向。在此情况下,外筒侧挡块50也不是环状,而是例如以180°间隔等局部地设置在周方向,内筒侧挡块40也以与此对应的方式局部地设置在周方向。
[0094]进而,外筒侧挡块50的内周侧最前端也可以在中立时进入到内筒侧挡块40内。越进入到内筒侧挡块40内,越能够抑制在扭转输入时的支承面积的减少。另外,即使在不使外筒侧挡块50进入到内筒侧挡块40内的情况下,也使在中立时的外筒侧挡块50的内周侧最前端在内筒10的外周线G(图2)附近。
[0095]另外,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及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也可省略任意一方或双方。进而,也可以不是液封形式,而是不封入液体的非液封式的衬套。
[0096]另外,用途不限于悬架,也可以是其它的各种用途。此外,不限于纵插式,也可以是使中心轴线L0成为朝向横向的横插式。
[0097]符号的说明
[0098]10:内筒;20:外筒;30:隔离件;38: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40:内筒侧挡块;50:外筒侧挡块;56: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
【主权项】
1.一种防振衬套,其具备同心地配置的内筒(10)及外筒(20)和将它们连结的隔离件(30),在外筒(20)的内侧设置了向内筒(10)方向突出的外筒侧挡块(50),其特征在于, 在与外筒侧挡块(50)对应的内筒(10)的外周部,设置了向内筒(10)的中心方向凹入的内筒侧挡块(40)。2.如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内筒侧挡块(40)呈凹曲面状。3.如上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外筒侧挡块(50)的与内筒侧挡块(40)面对的部分呈凸曲面状。4.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在内筒侧挡块(40)及外筒侧挡块(50)的表面上形成了内筒侧挡块弹性体层(38)及外筒侧挡块弹性体层(56)ο5.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外筒侧挡块(50)的内方向前端进入到内筒侧挡块(40)的凹部空间内。
【专利摘要】一种防振衬套,其具备同心地配置的内筒(10)及外筒(20)和将它们连结的隔离件(30),在外筒(20)的内侧设置了向内筒(10)方向突出的外筒侧挡块(50),其中,在与外筒侧挡块(50)对应的内筒(10)的外周部,设置了向内筒(10)的中心方向凹入的内筒侧挡块(40)。因为在扭转输入时,外筒侧挡块(50)在内筒侧挡块(40)的凹空间内进行相对移动,所以能够使外筒侧挡块(50)的相对于内筒侧挡块(40)的支承面积变大,能够提高内筒侧挡块(40)及外筒侧挡块(50)中的耐久性。
【IPC分类】F16F13/10
【公开号】CN105443646
【申请号】CN201510598887
【发明人】门胁宏和
【申请人】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8日
【公告号】US20160084340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