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10419219阅读:来源:国知局
角度Θ1例如小于40度。第一 接触部41c的外周面可W位于比第一支撑部31c的外周面更靠旋转轴Αχ的径向外侧(图3的 上侧)的位置。多个第一接触部41c在旋转轴Αχ的周向上彼此分离。
[0099] 第二配重件42具有与第一配重件41相同的形状。此外,第二配重件42的形状也可 W与第一配重件41的形状不同。第二配重件42具有第二板部42a、两个第二支撑部42b、多个 第二接触部42c。
[0100]第二板部4?形成为在旋转轴Αχ的周向上延伸的板状。此外,第二板部4?的形状 并不限定于此。第二板部4姑在旋转轴Αχ的轴向上,介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二侧面23与第 二摆动构件32的第二内侧面32b之间。在第二板部42a与第二侧面23 W及第二内侧面32b之 间,形成有第二板部42a能够在旋转轴Αχ的径向上移动的间隙。
[0101] 第二支撑部42b是从第二板部42a的旋转轴Αχ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延伸旋转轴Αχ的 轴向延伸的部分。第二支撑部42b分别配置在振子保持构件2的对应的第一开口部24中。在 第一开口部24中,第二支撑部42b与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支撑部4化在旋转轴Αχ的径向上平 行地重叠。
[0102] 第二接触部42c设置在第二板部4姑上,并向第二摆动构件32的第二支撑部32c伸 出。第二接触部42c是W越朝向旋转轴Αχ越接近振子保持构件2的方式倾斜的部分。换言之, 由第二板部42a与第二支撑部42c,形成越朝向旋转轴Αχ越细的模状部。
[0103] 第二接触部42c与旋转轴Αχ的径向所成的的倾斜角度和第二摆动构件32的第二支 撑部32c与旋转轴Αχ的径向所成的的倾斜角度大致相等。第二接触部42c的外周面可W位于 比第二支撑部32c的外周面更靠旋转轴Αχ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多个第二接触部42c配置为, 在旋转轴Αχ的周向上彼此分离。
[0104] 弹黃43是螺旋状的压缩弹黃。此外,例如,也可W使用橡胶那样的弹性体来代替弹 黃43。弹黃43分别被容纳在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一开口部24内。弹黃43的一侧的端部43a被 旋转轴Αχ的径向外侧的第一开口部24的内周面24a支撑。弹黃43的另一侧的端部43b被相互 重叠的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支撑部"bW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支撑部"b、42b支撑。
[0105] 被第一开口部24的内周面24a支撑的弹黃43通过按压第一 W及第二支撑部41b、 42b,向旋转轴Αχ的径向内侧按压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42。由此,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 触部41c与第一板部41a分别借助弹性力被按压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与振子 保持构件2的第一侧面22。而且,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与第二板部42a分别借助弹 性力被按压于第二摆动构件32的第二支撑部32c与振子保持构件2的第二侧面23。
[0106] 如图3所示,弹黃43借助第一力P1向旋转轴Αχ的径向内侧按压第一 W及第二配重 件41、42。第一力Ρ1例如是弹黃43的弹性力。另一方面,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42借助第二 力Ρ2向旋转轴Αχ的径向外侧按压弹黃43。第二力Ρ2是作用于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42的 第一力Ρ1的相反方向的力,例如离屯、力。当振子保持构件2围绕旋转轴Αχ旋转时,作为第二 力Ρ2的离屯、力作用于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42。
[0107] 通过弹黃43按压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42,使得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 W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1c、42c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W及第二摆 动构件32的第二支撑部31c、32c相抵接。在第一 W及第二接触部41c、42c与第一 W及第二支 撑部31C、32c相抵接的状态下,弹黃43被压缩。即,弹黃43被静态予压缩。
[0108] 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 W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借助第Ξ力 P3分别按压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W及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第Ξ 力P3是第一 W及第二接触部41c、42c分别向旋转轴Αχ的径向内侧按压第一W及第二支撑部 31c、32c的力。第Ξ力Ρ3例如表示为Ρ3 = (Ρ1-Ρ2)/2。
[0109] 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W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使第四力Ρ4 作用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W及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第四力P4是 第一 W及第二接触面41c、42c在垂直方向上作用于第一 W及第二支撑部31c、32c的负荷。第 四力P4例如表示为P4 = P3/sin01。
[0110] 第四力P4比第Ξ力P3大。借助运样的第四力P4,在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 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W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与第二摆动构件 32第二支撑部32c之间分别产生摩擦力。
[0111] 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 W及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借助第Ξ力 P3限制第一 W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在旋转轴Αχ的径向上移动。而且,第一 W及第二接触部 41c、42c通过由第四力Ρ4所产生的摩擦力,限制第一 W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在摆动中屯、C 的周向上移动。由此,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42限制离屯、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相 对摆动。
[0112] 图6是表示振子保持构件2旋转的状态下的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7是表 示力P1~P4的负荷与减振装置1的转速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7中,用粗线表示力P1,用 细线表示力P2,用虚线表示力P3,用双点划线表示力P4。如上所述,当振子保持构件2围绕旋 转轴Αχ旋转时,作为第二力P2的离屯、力作用于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42。如图7所示,第二 力Ρ2随着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增加而增大。
[0113] 当第二力Ρ2增大时,第Ξ力P3W及第四力Ρ4减小。由此,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 42限制离屯、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相对摆动的力减小。
[0114] 当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增加,W比图7的分离转速ω d快的速度旋转时,第二力Ρ2 即离屯、力比第一力P1的予压缩负荷大。分离转速wd是规定的转速的一个例子。如图6所示, 通过离屯、力(第二力P2),使得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42向旋转轴Αχ的径向外侧压缩弹黃 43。由此,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分离,且第二 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与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分离。
[0115] 上述的分离转速cod被设定为,例如比发动机的空转时的转速稍慢的速度。即,在 发动机空转时,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分离, 且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与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分离。此外,分离转速 wd并不限定于此。
[0116] 通过第一配重件41的第一接触部41c与第一摆动构件31的第一支撑部31c分离,且 第二配重件42的第二接触部42c与第二摆动构件32第二支撑部32c分离,使得离屯、振子3能 够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在摆动中屯、C的周向上摆动。换言之,当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比分 离转速wd快时,限制离屯、振子3摆动的制动构件4从离屯、振子3脱离。由此,减振装置1使发 动机的旋转变动衰减。
[0117] 当振子保持构件2的转速比分离转速cod慢时,弹黃43向旋转轴Αχ的径向内侧按压 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42,从而第一配重件41的接触部41c被按压于第一摆动构件31的支 撑部31c,且第二配重件42的接触部42c被按压于第二摆动构件32的支撑部32c。即,当振子 保持构件2的转速比分离转速ω d慢时,制动构件4再次限制离屯、振子3的摆动。
[0118] 第一 W及第二接触部41c、42c与第一 W及第二支撑部31c、32c分别进行表面处理。 因此,第一 W及第二接触部41c、42c的耐磨损性比第一 W及第二配重件41c、42c的其它部分 的耐磨损性高。而且,第一 W及第二支撑部31c、32c的耐磨损性比第一 W及第二摆动构件 31、32的其它部分的耐磨损性高。
[0119]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中,制动构件4的第一W及第二配重件41、42在旋转 轴Αχ的轴向上,介于振子保持构件2与离屯、振子3的第一 W及第二摆动构件31、32之间。制动 构件4的第一 W及第二接触部41c、42c借助使用斜面将弹性力增大而形成的负荷,分别按压 于离屯、振子3的第一内侧面3化的第一支撑部31cW及第二内侧面32b的第二支撑部32c,从 而限制离屯、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2的相对摆动。由此,与例如制动构件从离屯、振子3的 径向外侧限制离屯、振子3的相对摆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离屯、振子3变大。随着离屯、振子3的 重量变大,利用减振装置1使发动机的旋转变动的衰减效果变大。因此,通过将离屯、振子3变 大,能够进一步使利用离屯、振子3使旋转变动的衰减效果变大。
[0120] 而且,制动构件4的第一 W及第二接触部41c、42c分别与离屯、振子3的第一内侧面 31b的第一支撑部31cW及第二内侧面32b的第二支撑部32c接触。因此,与制动构件从旋转 轴Αχ的径向外侧支撑离屯、振子3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离屯、振子3与制动构件4抵接时所产 生的打击声。
[0121] 制动构件4借助弹性力,将W越朝向旋转轴Αχ越接近振子保持构件2的方式倾斜的 第一 W及第二接触部41c、42c分别按压在第一 W及第二支撑部31c、32c上。由此,制动构件4 借助由第四力P4在与离屯、振子3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限制离屯、振子3相对于振子保持构件 2的相对摆动。根据第一 W及第二接触部41c、42c的倾斜角度Θ1,第四力P4能够设定得比较 大。由此,与例如制动构件4从离屯、振子3的径向外侧限制离屯、振子3的相对摆动的情况相 比,能够进一步将制动构件4按压离屯、振子3的力(第一力P1、弹黃43的负荷)变小。因此,能 够进一步将制动构件4变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