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位口视式水封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241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液位口视式水封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煤气管道中输送的是水蒸气饱和的煤气,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由于管壁的散热引起煤气温度下降,促使原饱和存在于煤气中的部分水汽冷凝下来,形成冷凝液。煤气管道中的冷凝液若得不到排放,逐渐集聚在管道中,会极大的影响煤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故采用水封排水器来保证煤气冷凝液的连续、安全排放。

在煤气管道底部接出一根小煤气管道,并将小煤气管道插入到水封排水器(钢制的圆柱体型水容器)底部,利用排水器底部产生的静压,在封住煤气,防止煤气泄漏到空气中的同时,煤气冷凝液可以流入排水器,和排水器内的水混合,混合液到达一定的液位,就会从排水器的排水管排出。

现有产品的主要缺点在于,虽然有煤气冷凝液流入排水器,但液体蒸发量液大,排水器筒体内一定要有足够的液位,才能封住煤气,而排水器为钢制产品,液位不可视,为了煤气安全,就需要一直往排水器内给水,保证排水管一直有水流出,来保证排水器的液位,造成了很大的水源浪费。

因此,亟待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清晰观察水位避免水资源浪费的液位口视式水封排水装置。

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位口视式水封排水装置,包括排水筒体、插入排水筒体内且与煤气管道相连通的煤气下降管、以及位于排水筒体上的给水管、排水管和液位显示管。

其中,所述煤气下降管通过集水漏斗与煤气管道相连接,且在煤气下降管上、靠近集水漏斗处设置第一道闸阀,靠近排水筒体处设置第二道闸阀。

优选的,所述煤气下降管管口处的液体静压p大于煤气管道内的压力,其中p=ρgh,h为煤气下降管插入排水筒体内的液面深度。

再者,所述给水管位于排水筒体的上方,该给水管上还连接有给水漏斗。

优选的,所述液位显示管为标记有红色警示线的玻璃显示管,该液位显示管的上管口与排水筒体顶部等高,红色警示线距离排水筒体底部的距离h2≥h1+100mm,其中h1为排水筒体的液面高度h1。

进一步,所述排水管的下方依次设有接水漏斗和接水立管,该接水立管通过钢板固定于排水筒体上;所述排水管的接口位置h3≥h1+200mm,其中h1为排水筒体的液面高度。

再者,所述液位显示管通过液位接管与排水筒体相连接,且该液位接管与液位显示管之间通过法兰连接。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优点:首先本发明利用液位显示管,可以随时清晰的观察排水筒体内的水位,在确保排水筒体内的液位高度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再者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便于应用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液位口视式水封排水装置,包括排水筒体1、煤气下降管3、给水管4、排水管5和液位显示管6。煤气下降管3通过集水漏斗7与煤气管道2相连接,且在煤气下降管3上、靠近集水漏斗7处设置第一道闸阀8,靠近排水筒体1处设置第二道闸阀9。该煤气下降管3需插入排水筒体1的液体中,且煤气下降管3管口处的液体静压p大于煤气管道2内的压力,其中p=ρgh,h为煤气下降管3插入排水筒体1内的液面深度,保证液位能够封住煤气,不让煤气泄漏到空气中。

上述给水管4位于排水筒体1的上方,该给水管4上还连接有给水漏斗10,当排水筒体1内的水位不满足要求时,通过给水管4给排水筒体进水。

上述排水管5的下方依次设有接水漏斗11和接水立管12,该接水立管12通过钢板13固定于排水筒体1上。排水管5的接口位置h3≥h1+200mm,其中h1为排水筒体1的液面高度。当排水筒体1内的水位太高时,为了避免废水从排水筒体1溢出污染环境,需通过排水管5排出多余的废水。

上述液位显示管6为玻璃显示管,该玻璃显示管上设有红色警示线。该液位显示管6的上管口与排水筒体1顶部等高,红色警示线距离排水筒体1底部的距离h2≥h1+100mm,其中h1为排水筒体1的液面高度h1。本发明便于观察,当液位低于红色警戒线时,需通过给水管4给排水筒体进水,保障水位稳定能够封住煤气,不让煤气泄漏到空气中。液位显示管6通过液位接管14与排水筒体1相连接,且该液位接管14与液位显示管6之间通过法兰15连接。

本发明利用液位显示管,可以随时清晰的观察排水筒体内的水位,在确保排水筒体内的液位高度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再者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便于应用推广。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位口视式水封排水装置,包括排水筒体、插入排水筒体内且与煤气管道相连通的煤气下降管、以及位于排水筒体上的给水管、排水管和液位显示管。本发明利用液位显示管,可以随时清晰的观察排水筒体内的水位,在确保排水筒体内的液位高度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再者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便于应用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贺红美;孙素英;吴光有;鲁帅;乔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5.26
技术公布日:2017.08.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