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模拟面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49358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模拟面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环境污染控制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模拟面
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
背景技术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当前点源污染治理已经初见成效,但面源污染由于其量大面广、变化快等特点决定了其治理难度相当大。众多研究、实践表明,构建由陆域向水域过渡的缓冲带体系,通过植物体系的综合作用,能有效防止陆域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同时,由于缓冲带是介于河溪和陆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特殊的地理位置还决定了其具有营造滨岸景观、提供生物栖息地、连接生态廊道、改良土壤生境、保持水土等多种功能。 20世纪80年代欧、美、澳大利亚等利用掌握的缓冲带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生产实践活动,为当地水生态环境的维持和改善作出了贡献。国内主要停留在河岸缓冲区域土地利用、生态护坡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缓冲带技术的研究,实践应用相对较少。缓冲带技术一方面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不能将缓冲区无限放宽;另一方面作为缓冲带重要变量的植物体系、坡度结构等因素又影响着缓冲带各方面功能的发挥。[0004] 经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尚未发现本领域中与本发明主题相同或者类似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模拟面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开展缓冲带植物选择与配置、坡度结构构建、最佳宽度确定的研究,增强缓冲带技术控制面源污染实践应用的可操作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缓冲带控制面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配水板、集水板、缓冲带槽体、缓冲带边界、漏斗和支架撑脚,其中配水板和集水板分别活动设置于缓冲带槽体的两端,缓冲带边界固定设置于配水板、集水板和缓冲带槽体的四周,漏斗设置于集水板中部,支撑脚架固定设置于缓冲带槽体下方。 所述的缓冲带槽体的下部沿横向和纵向分别设有若干出水口,分别用于收集模拟径流水和模拟渗流水; 所述的缓冲带边界分别与配水板、集水板和缓冲带槽体密封连接; 所述的支撑脚架包括若干支撑脚和支撑框,其中支撑脚垂直固定于支撑框上,
该支撑脚的高度可调; 所述的配水板与缓冲带槽体以及集水板与缓冲带槽体之间均为转动连接,用以分别调节配水板、集水板与缓冲带槽体之间的倾斜角度。[0011] 所述的缓冲带槽体内部设有土壤基质和污染控制模拟植物,其中土壤基质铺设于缓冲带槽体内,污染控制模拟植物以2% 5%的坡度种植于土壤基质内,污染控制模拟植物沿配水板至集水板方向依次为草本带、灌木带、湿生植物带和水生植物带,各植物带
的长度比例为3 :2:2:i。 所述的草本带是指百慕大、白花三叶草、高羊茅、黑麦草或香根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的植物。 所述的灌木带是指杞柳、美人蕉、黄杨、水竹或桃叶珊瑚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的植物。 所述的湿生植物是指芦苇、水葱、菖蒲或千屈菜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的植物。[0015] 所述的水生植物是指菹草、睡莲、金鱼藻或苦草中的一种或其组合。[0016]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利用模拟装置,可以在可控条件下进行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受干扰因素小,结果可信度高;第二,利用模拟装置,可根据需要同时开展多种不同条件下的缓冲带面源污染防治试验,包括不同基质、不同植被、不同坡度等;第三,根据试验结果和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等现状条件,可以筛选出合适的缓冲带植被种类,确定适宜的坡度、宽度等,可直接应用于当地的缓冲带实践应用;第四,利用模拟装置试验结果进行的缓冲带生产建设活动,可操作性强,不仅能提高污染物削减能力,还能避免建设的盲目性,从而节约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l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配水板1、集水板2、缓冲带槽体3、缓冲带边界4、漏斗5和支架撑脚6,其中配水板1和集水板2分别活动设置于缓冲带槽体3的两端,缓冲带边界4固定设置于配水板1、集水板2和缓冲带槽体3的四周,漏斗5设置于集水板2中部,支撑脚架6固定设置于缓冲带槽体3下方。 所述的缓冲带槽体3的下部沿横向和纵向分别设有若干出水口 7,分别用于收集模拟径流水和模拟渗流水; 所述的缓冲带边界4分别与配水板1、集水板2和缓冲带槽体3密封连接;[0022] 所述的支撑脚架6包括若干支撑脚8和支撑框9,其中支撑脚8垂直固定于支撑框9上,该支撑脚8的高度可调; 所述的配水板1与缓冲带槽体3以及集水板2与缓冲带槽体3之间均为转动连接,用以分别调节配水板1、集水板2与缓冲带槽体3之间的倾斜角度。 所述的缓冲带槽体3内部设有土壤基质和污染控制模拟植物,其中土壤基质铺设于缓冲带槽体3内,污染控制模拟植物以2%的坡度种植于土壤基质内,污染控制模拟植物沿配水板1至集水板2方向依次为草本带、灌木带、湿生植物带和水生植物带,各植物带的长度比例为3 :2:2:i。 选择污染控制模拟植物依次为百慕大(Cynodon dactylon)、高羊茅 (FestucaArundinacea)、白花三口十草(Trifolium r印ens)、黑麦草(Lolium perenne)禾口马 蹄金(Dichondra r印ens)种植于土壤基质内。 本实施例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模拟面源污染控制模拟降雨量40mm,降雨历时30min,温度20 37°C, TN进水负荷范围为16. 7 83. 3g/m2 h, TN进水负荷范围为2. 34 10. 13g/m2 h, TP为0. 18 0. 39g/m2 h。 结果显示,百慕大和白花三叶草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最好,生物量最高,SS截留 率均达到65%以上,耐高温和高污染负荷,而黑麦草和高羊茅则不耐高温。综合比较,确定 百慕大和白花三叶草作为现场缓冲带草本植被种类。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污染控制模拟植物在2%坡度下SS截留率达到80%以上。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模拟面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水板、集水板、缓冲带槽体、缓冲带边界、漏斗和支架撑脚,其中配水板和集水板分别活动设置于缓冲带槽体的两端,缓冲带边界固定设置于配水板、集水板和缓冲带槽体的四周,漏斗设置于集水板中部,支撑脚架固定设置于缓冲带槽体下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模拟面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缓 冲带槽体的下部沿横向和纵向分别设有若干出水口。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模拟面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缓 冲带边界分别与配水板、集水板和缓冲带槽体密封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模拟面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支 撑脚架包括若干支撑脚和支撑框,其中支撑脚垂直固定于支撑框上,该支撑脚的高度可 调。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模拟面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配 水板与缓冲带槽体以及集水板与缓冲带槽体之间均为转动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模拟面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缓 冲带槽体内部设有土壤基质和污染控制模拟植物。
专利摘要一种环境污染控制技术领域的用于模拟面源污染控制的缓冲带装置,包括配水板、集水板、缓冲带槽体、缓冲带边界、漏斗和支架撑脚,其中配水板和集水板分别活动设置于缓冲带槽体的两端,缓冲带边界固定设置于配水板、集水板和缓冲带槽体的四周,漏斗设置于集水板中部,支撑脚架固定设置于缓冲带槽体下方。本实用新型受干扰因素小,结果可信度高;可根据需要同时开展多种不同条件下的缓冲带面源污染防治试验,不仅能提高污染物削减能力,还能避免建设的盲目性,从而节约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
文档编号G01N33/18GK201439502SQ20092007219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4日
发明者吴健, 吴建强, 唐浩, 王敏, 黄宇驰 申请人: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