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测试方法

文档序号:6244916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拉伸测试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拉伸测试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提供二试片,各试片具有一上表面,各上表面定义出一胶体承载面及至少一覆材承载面。提供至少二覆材,各覆材覆盖于各试片的至少一覆材承载面。提供二拉伸组件,各拉伸组件具有一顶表面,并将各试片分别固定于各拉伸组件。以一胶体将各试片的胶体承载面相互黏合。朝平行于各顶表面的法线方向拉伸各拉伸组件。
【专利说明】拉伸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拉伸测试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包含提供至少二覆材的步骤的拉伸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实验器材的良莠,往往对于实验结果及实验数据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在现今高度的科技发展中,多数实验的实验器材或实验成品往往被要求微型化。更甚者,有要求其必需达到奈米的等级。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用以形容现今实验所要求的高精准度,亦不为过。
[0003]习知技术中,为了取得一胶体对于两种材料的黏力参数,往往会透过拉伸测试实验,并配合不同的薄型试片。举例而言,试片A以材料A所制成,试片B以材料B所制成。若欲取得胶体C对于A、B两种材料的黏力参数,须将试片A以及试片B分别固定于不同的拉伸组件,并将试片A以及试片B以胶体C黏合,以垫片控制胶体C的厚度。最后,以拉伸试验机拉伸各拉伸组件,并记录实验过程中,力与位移的历程。
[0004]然而,由于胶体C会产生溢胶,使用者难以将胶体C限制于一预定区域,如此,将容易造成实验失真。此外,于每次拉伸测试实验中,垫片摆放的位置及数量皆不固定,进一步地造成试片A每次黏合(通过胶体C)于试片B的黏合面积并不相同,试片A亦非百分之百地黏合于试片B,同样地,亦会造成实验失真。
[0005]承前所述,如何提供一种新的拉伸测试方法,除了令使用者能沿用故有的实验设备以进行实验外,同时亦能够提高实验精确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拉伸测试方法,用以解决上述习知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所揭露的一种拉伸测试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提供二试片,各试片具有一上表面,各上表面定义出一胶体承载面及至少一覆材承载面;提供至少二覆材,各覆材覆盖于各试片的至少一覆材承载面;提供二拉伸组件,各拉伸组件具有一顶表面,并将各试片分别固定于各拉伸组件;以一胶体将各试片的胶体承载面相互黏合;以及朝平行于各顶表面的法线方向拉伸各拉伸组件。
[0007]相较于习知技术,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应用至少二覆材,用以取代习知技术中的垫片。如此,将可确保每次拉伸测试实验中,使用者可将胶体限制于一预定区域,各试片对应胶体的胶体承载面的面积皆可保持相等,避免溢胶所造成的实验误差。因此,若应用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可提高拉伸测试实验的精确度。
[0008]以上关于本
【发明内容】
的说明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0010]图2A及图2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试片与覆材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0011]图3A及图3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试片与拉伸组件相互固定的立体示意图。
[0012]图4A及图4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试片应用于拉伸测试实验的立体示意图。
[0013]图4C为依据图4B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0014]图5A及图5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试片与覆材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
[0015]图6A及图6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试片与拉伸组件相互固定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7A及图7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试片应用于拉伸测试实验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7C为依据图7B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0019]需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关于方位的描述性用语(如:「上」、「下」、「侧」、「前」等等),仅为例示或相对性的用语,需依据使用者的不同或依据使用方式的差异,而作概念性地调整,其并非列举或绝对性的用语。此外,本说明书中关于各步骤的标号的安排,仅为便于说明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并非用以限制各步骤的顺序,合先叙明。
[0020]请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的流程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提供二试片,各试片具有一上表面,各上表面定义出一胶体承载面及至少一覆材承载面(S30)。接着,提供至少二覆材,各覆材覆盖于各试片的至少一覆材承载面(S32)。接着,提供二拉伸组件,各拉伸组件具有一顶表面,并将各试片分别固定于各拉伸组件(S34)。并且,以一胶体将各试片的胶体承载面相互黏合(S36)。最后,朝平行于各顶表面的法线方向拉伸各拉伸组件(S38)。
[0021]首先,对应于步骤S30以及步骤S32,请并参见图2A及图2B,图2A及图2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试片与覆材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覆材(15a、15b)的数量为二,试片la、Ib分别具有一覆材承载面102a、102b。
[0022]如图2A所不,提供一试片la。试片Ia具有一上表面100a,上表面10a定义出一胶体承载面1la及至少一覆材承载面102a。此外,提供一覆材15a。覆材15a包含一本体150a以及一穿孔151a。覆材15a的穿孔151a贯穿覆材15a的本体150a。覆材15a的本体150a覆盖于试片Ia的覆材承载面102a。覆材15a的穿孔151a迭覆于试片Ia的胶体承载面101a。于本实施例中,穿孔151a为圆形孔,对应于穿孔151a,胶体承载面1la亦为圆形。
[0023]同样地,如图2B所不,提供另一试片lb。试片Ib具有一上表面100b,上表面10b定义出一胶体承载面1lb及至少一覆材承载面102b。此外,提供一覆材15b。覆材15b包含一本体150b以及一穿孔151b。覆材15b的穿孔151b贯穿覆材15b的本体150b。覆材15b的本体150b覆盖于试片Ib的覆材承载面102b。覆材15b的穿孔151b迭覆于试片Ib的胶体承载面101b。同样地,于本实施例中,穿孔151b亦为圆形孔,对应于穿孔151b,胶体承载面1lb亦为圆形。
[0024]关于覆材15a、覆材15b与试片la、试片Ib的结合方式,举例而言,使用者得以黏贴,或以镀膜的方式,分别地将覆材15a覆盖于试片Ia上以及将覆材15b覆盖于试片Ib上。使用者可依据其便利性,以选择适合的结合方式,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了解。因此,本发明于此并不加以限制。
[0025]此外,由于本实施例中覆材15a及覆材15b的穿孔151a、151b皆为圆形孔,对应地,试片Ia及试片Ib的胶体承载面1laUOlb皆为圆形。如此,胶体承载面1laUOlb的边界距离中心点的长度皆相等,进一步地,胶体承载面1laUOlb的边界若受力,对中心点所造成的力矩皆相等。因此,圆形的胶体承载面1laUOlb于拉伸测试实验时,所受的应力分布可较为平均,以使等效力矩趋进于零,以提升试验的精确度。
[0026]接着,对应于步骤S34,请参见图3A以及图3B,图3A及图3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试片与拉伸组件相互固定的立体示意图。如图3A所示,于本实施例中,试片Ia进一步地具有一下表面104a,拉伸组件19a具有一顶表面191a。试片Ia的下表面104a为相对于上表面100a,并用以与一拉伸组件19a相互固定。同样地,如图3B所不,试片Ib亦进一步地具有一下表面104b,拉伸组件19b亦具有一顶表面191b。试片Ib的下表面104b为相对于上表面100b,并用以与一拉伸组件19b相互固定。
[0027]关于下表面104a、104b与拉伸组件19a、19b的固定方式,本发明于此亦不加以限制。举例而言,亦可以黏胶(未显示于图中)分别黏合下表面104a与拉伸组件19a以及黏合下表面104b与拉伸组件1%,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了解,故在此不予赘述。
[0028]接着,对应于步骤S36,请参见图4A、图4B以及图4C,图4A及图4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的试片应用于拉伸测试实验的立体示意图。图4C为依据图4B的立体剖示图。于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得以一胶体17,将试片Ia及试片Ib的胶体承载面1laUOlb
相互黏合。
[0029]首先,如图4A所示,将试片Ia的上表面10a的胶体承载面1la对准试片Ib的上表面10b的胶体承载面101b。此时,如图4B及图4C所示,将胶体17涂布于胶体承载面1la及胶体承载面101b,以将胶体17夹合于二胶体承载面1laUOlb之间。
[0030]此外,请再参见图4C,当胶体17的体积大于穿孔151a以及穿孔151b的总体积时,多余的胶体便会自穿孔151a以及穿孔151b中溢出,进而分布于覆材15a及覆材15b之间。举例而言,若覆材15a及覆材15b的厚度皆为D,试片Ia的胶体承载面1la及试片Ib的胶体承载面1lb的面积皆为W,当胶体17的体积大于WX 2D时,胶体17便会自穿孔151a以及穿孔151b中溢出。
[0031]需注意的是,胶体17对于覆材15a、覆材15b的黏着力,需小于胶体17对于试片la、试片Ib的黏着力,例如小于胶体17对于试片la、试片Ib的黏着力的百分之二十,可依测试需求调整。因此,关于覆材15a、覆材15b的材质的选择上,须选择相对于试片la、Ib为低黏性的覆材。于实际应用中,覆材的材质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
[0032]承前所述,由于胶体17对于覆材15a、覆材15b的黏着力,小于胶体17对于试片IaUb的黏着力,因此当拉伸测试实验开始时,覆材15a及覆材15b将迅速地与胶体17分离。因而,各试片la、lb的各穿孔151a、穿孔151b所迭覆的胶体承载面1la及胶体承载面1lb,即为真正等效地与胶体17相互黏合者。详细而言,胶体17对于试片Ia及试片Ib的接触面积,可被精准地控制为胶体承载面1laUOlb的面积大小。因此,以往使用者难以调控胶体的量,常常遇到胶体不足或者溢胶,使得实验耗时又浪费的问题,在此得以解决。在此,使用者对于胶体17的量,其控制可较为宽松,即可避免溢胶所造成的实验误差。进一步地,将可提高拉伸测试实验的精确度。
[0033]最后,对应于步骤S38,并参见图4B,朝平行于各顶表面(191a、191b)的法线方向拉伸各拉伸组件(19a、19b)。于本实施例中,拉伸测试实验以一正向拉伸的方式进行。此夕卜,于实务中,使用者可使用一拉伸实验机(未显示于图中)拉伸各拉伸组件(19a、19b),以进行拉伸测试实验,进而记录拉伸测试实验中力与位移的历程,以获得测试胶体17对应于试片Ia及试片Ib的黏力参数。
[0034]需注意的是,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并非仅限应用于本实施例所援引的正向拉伸的拉伸测试实验。于实际应用中,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亦可应用于一剪力破坏的拉伸测试实验。
[0035]首先,对应于步骤S30以及步骤S32,请参见图5A及图5B,并参见图1,图5A及图5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试片与覆材相互结合的立体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覆材(25a、25b)的数量为四,试片2a及2b各具有覆材承载面102a及102b。
[0036]如图5A所不,提供一试片2a。试片2a具有一上表面200a,上表面200a定义出一胶体承载面201a及二覆材承载面202a。此外,提供二覆材25a。二覆材25a覆盖于试片2a的二覆材承载面202a。于本实施例中,二覆材25a保持一间距,以令胶体承载面201a介于二覆材25a之间。对应地,胶体承载面201a的外形为长方形。
[0037]同样地,如图5B所不,提供另一试片2b。试片2b具有一上表面200b,上表面200b定义出一胶体承载面201b及二覆材承载面202b。此外,提供二覆材25b。二覆材25b覆盖于试片2b的二覆材承载面202b。同样地,于本实施例中,二覆材25b保持一间距,以令胶体承载面201b介于二覆材25b之间。对应地,胶体承载面201b的外形亦为长方形。
[0038]接着,对应于步骤S34,请参见图6A以及图6B,图6A及图6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试片与拉伸组件相互固定的立体示意图。如图6A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拉伸组件29a具有一顶表面293a,且拉伸组件29a的一端具有二夹合臂29la、292a,用以夹合试片2a,并使试片2a稳固地与拉伸组件29a相结合。同样地,如图6B所不,拉伸组件29b亦具有一顶表面293b,且拉伸组件29b的一端亦具有二夹合臂291b、292b,用以夹合试片2b,并使试片2b稳固地与拉伸组件29b相结合。此外,关于试片2a、2b与拉伸组件29a、29b的固定方式,本发明于此亦不加以限制。
[0039]接着,对应于步骤S36,请参见图7A、图7B以及图7C,图7A及图7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的试片应用于拉伸测试实验的立体示意图。图7C为依据图7B的立体剖示图。于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得以一胶体27,将试片2a及试片2b的胶体承载面201a、201b相互黏合。
[0040]首先,如图7A所示,将试片2a的上表面200a的胶体承载面201a对准试片2b的上表面200b的胶体承载面201b,复将覆盖于试片2a的覆材25a对准覆盖于试片2b的覆材25b。此外,于黏合胶体承载面201a、201b时,拉伸组件29ba与拉伸组件29b需保持于相反二侧(例如,如图7A所示的上、下二侧)。此时,如图7B及图7C所示,由于覆盖于试片2b的二覆材25b保持有间距,而覆材25b本身亦有厚度,故可形成一容置空间B,用以容置胶体27。同样地,试片2a与覆盖于试片2a的二覆材25a亦可形成一容置空间A,以容置胶体27。同时,胶体27被夹合于二胶体承载面20la、20Ib之间。
[0041]此外,请再参见图7C,当胶体27的体积大于容置空间A及容置空间B的总体积时,多余的胶体便会自容置空间A及容置空间B中溢出,进而分布于覆材25a及覆材25b之间。举例而言,若覆材25a及覆材25b的厚度皆为D,试片2a的胶体承载面201a及试片2b的胶体承载面201b的面积皆为W,当胶体27的体积大于WX 2D时,胶体27便会自容置空间A及容置空间B中溢出。
[0042]同样地,胶体27对于覆材25a、覆材25b的黏着力,需小于胶体27对于试片2a、试片2b的黏着力,例如小于胶体27对于试片2a、试片2b的黏着力的百分之二十,可依测试需求调整。因此当拉伸测试实验开始时,覆材25a及覆材25b将迅速地与胶体27分开。因而,真正等效地与胶体27相互黏合的,仅有各试片2a、2b的胶体承载面201a、201b。此时,胶体27、覆材25a、25b及试片2a、2b间的相互关系,相似于第一实施例,故于此不再赘述。
[0043]最后,对应于步骤S38,并参见图7B,朝平行于各顶表面(293a、293b)的法线方向拉伸各拉伸组件(29a、29b)。于本实施例中,拉伸测试实验以一剪力破坏的方式进行。此夕卜,于实务中,使用者亦可使用一拉伸实验机(未显示于图中)拉伸各拉伸组件29a、29b。
[0044]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所援引的正向拉伸及剪力破坏的拉伸测试实验,仅为例示说明,而非列举。凡运用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的,皆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了解。因此,本发明对于拉伸测试方法运用的方式,并不加以限制。
[0045]综上所述,于习知技术中,由于胶体会产生溢胶,使用者难以将胶体控制于一预定区域,如此,将容易造成实验失真。此外,于每次拉伸测试实验中,垫片摆放的位置及数量皆不固定,进一步地造成试片每次黏合(通过胶体)于另一试片时,其黏合面积并不相同,试片亦非百分之百地黏合于另一试片,如此同样地会造成实验失真。相较于习知技术,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应用至少二覆材,用以取代习知技术中的垫片。如此,将可确保每次拉伸测试实验中,使用者可将胶体限制于一预定区域,各试片对应胶体的胶体承载面的面积皆可保持相等,避免溢胶所造成的实验误差。此外,由于胶体对于各覆材的黏着力小于胶体对于各试片的黏着力,令使用者于实验中可忽略溢胶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使用者对于胶体的量,其控制可较为宽松。因此,若应用本发明的拉伸测试方法,可提高拉伸测试实验的精确度。
[0046]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拉伸测试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提供二试片,各所述试片具有一上表面,各所述上表面定义出一胶体承载面及至少一覆材承载面; 提供至少二覆材,各所述覆材覆盖于各所述试片的所述至少一覆材承载面; 提供二拉伸组件,各所述拉伸组件具有一顶表面,并将各所述试片分别固定于各所述拉伸组件; 以一胶体将各所述试片的所述胶体承载面相互黏合;以及 朝平行于各所述顶表面的法线方向拉伸各所述拉伸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测试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二覆材的数量为二,各所述试片的所述覆材承载面的数量为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伸测试方法,其中各所述覆材包含一本体以及贯穿所述本体的一穿孔,各所述本体覆盖于各所述试片的所述覆材承载面,各所述穿孔显现出各所述胶体承载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伸测试方法,其中各所述穿孔为圆形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测试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二覆材的数量为四,各所述试片的所述覆材承载面的数量为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伸测试方法,其中各所述试片的所述上表面设置有二所述覆材,各所述二覆材保持一间距,以令各所述胶体承载面介于各所述二覆材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伸测试方法,其中各所述胶体承载面的外形为长方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测试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覆材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文档编号】G01N3/08GK104316403SQ201410563731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1日
【发明者】黃冠霖, 陈学良 申请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