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量机油滤清器综合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3869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车机油滤清器测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流量机油滤清器综合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内燃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滤清器的性能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大流量的机油滤清器的要求,在原有的检测项目基础上引入了新的要求,如耐高压降、循环试验(热)等检测项目。目前国内主要检测技术集中的乘用车滤清器,即小流量滤清器的检测已相对成熟,但不能满足大型工程、铁路机车内燃机用大流量的滤清器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完成多个检测项目的大流量机油滤清器综合试验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大流量机油滤清器综合试验系统,包括:

循环试验装置,包括依次串联在循环管路中的试验油箱、循环泵、启闭阀、流量计、滤清器、压力调节阀,所述滤清器的两端接有差压监测部件,在滤清器与流量计之间的管路上接有散热器和温度变送器;

注污装置,接入所述试验油箱,对试验油箱提供试验杂质;

净化过滤装置,连接试验油箱的进口与出口,净化过滤装置与循环管路配有切换部件;

加热装置,连接试验油箱的进口与出口,用于对试验油箱加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启闭阀为电动三通阀,所述净化过滤装置的入口连接电动三通阀从而电动三通阀作为切换部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滤清器的两端分别设有上游取样阀和下游取样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污装置包括注污油箱和在注污油箱内设置的搅拌器,注污油箱的出口通过管道和管道上的注污泵连接至试验油箱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污油箱配有加热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污装置还包括注污加油泵和注污排油泵,注污加油泵的进口和出口通过管路分别连接试验油箱和注污油箱,注污排油泵的进口和出口通过管路分别连接注污油箱和试验油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综合试验系统还包括接入试验油箱的循环试验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循环试验装置包括储油箱、试验加油泵和试验排油泵,所述试验加油泵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试验油箱,试验加油泵的进口接有过滤器,过滤器进口连接储油箱,所述试验排油泵的进口和出口通过管路分别连接试验油箱和储油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试验加油泵为齿轮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循环试验装置、净化过滤装置、注污装置以及加热装置的配合使用,能够在一套系统里面完成滤清器的原始阻力试验、耐高压降试验和堵塞寿命试验,从而提高了试验的效率,使得实验室人员使用起来更便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综合试验系统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大流量机油滤清器综合试验系统,包括循环试验装置、注污装置、净化过滤装置和加热装置。

其中,循环试验装置包括依次串联在循环管路中的试验油箱2、循环泵7、启闭阀、流量计10、滤清器11、压力调节阀25,滤清器11的两端接有差压监测部件,在滤清器11与流量计10之间的管路上接有散热器17和温度变送器13。

所述的循环泵7为螺杆泵,以便于精确控制流量;所述的压力调节阀25为电动节流阀,所述的差压监测部件可以为一差压变送器,也可以如图1所示的在滤清器11的进口端、出口端均分别连接压力变送器23。另外,在流量计10与滤清器11之间的管道上还接有温度变送器13和电磁阀12。

所述的注污装置接入试验油箱2,能够对试验油箱2提供试验杂质。

所述的净化过滤装置连接试验油箱2的进口与出口,能够对进入试验油箱2的油进行净化过滤,提供干净的油质。净化过滤装置与循环管路配有切换部件,以实现循环试验装置与净化过滤装置的单独使用。净化过滤装置的主要部件为过滤器9。

所述的加热装置连接试验油箱2的进口与出口,用于对试验油箱2加热,以提供合适的油温和粘度,为此,试验油箱2还设置有粘度传感器3。所述的加热装置包括串联在试验油箱2进、出口的螺杆泵6和加热器1。

优选的实施例中,启闭阀为电动三通阀8,净化过滤装置的入口连接电动三通阀8从而电动三通阀8作为切换部件。电动三通阀8除了有利于净化过滤装置与循环试验装置的切换之外,还可以调节循环管路中的流量,以满足工艺需求。另外,注污油箱30还配有加热带29,对注污油箱30内的油污混合物进行加热。

所述的注污装置包括注污油箱30和在注污油箱30内设置的搅拌器28,注污油箱30的出口通过管道和管道上的注污泵26连接至试验油箱2内,所述的注污泵26优选为蠕动泵。

上述实施例的综合试验装置可以用于原始阻力试验,其过程如下:

a. 把清洁试验油按需要量加入试验油箱2,并使用净化过滤装置循环净化,此时试验油不通过滤清器11;

b. 启动加热装置,把油温调整到所要求的温度;

c. 当试验油箱2中的油温稳定后,以试验油而定流量的50%通过滤清器11,使温度满足要求;

d. 当温度变送器13显示滤清器11油温已稳定在需要值时开始测量通过滤清器11的压降。在其额定流量的10%~110%范围内,至少测取6个等量递增流量值的压降值。流量和压力稳定后,用差压监测部件记录每一个压降的读数;

e. 取出滤清器11滤芯,重复上述步骤b-步骤d试验,记录每一个压降的读数;

f. 根据公式计算滤芯压降。

上述实施例的综合试验装置可以用于耐高压降试验,其过程如下:

a. 把清洁试验油按需要量加入试验油箱2,并使用净化过滤装置循环净化,此时试验油不通过滤清器11;

b. 打开循环管路,关闭净化过滤装置,使试验油流经滤清器11滤芯。逐渐增加流量并调整至而定流量的80%~100%,直至滤芯两端的压降达到规定值;

c. 在不超过额定流量下,按步骤b规定程序进行试验。如果试验油不能达到所要求的压降,可通过注污装置在试验油中加入一些不影响滤芯强度的杂质,使滤芯局部堵塞。也可以通过加热器1、散热器17降低试验油温度、增加其黏度的方法增加滤芯压降;

d. 在达到规定压降之前,当流量增大而压降突然下降或停止上升时,应结束试验;

e. 试验完成后,拆去滤清器11的滤芯,排尽滤芯内的试验液,观察并记录滤芯有无裂纹、变形或其他异常情况。

上述实施例的综合试验装置可以用于堵塞寿命试验,其过程如下:

a. 将注污油箱30中的试验油加热至75℃±1℃,并保持稳定;

b. 试验油杂质浓度按每升0.1g的比例加入注污油箱30中,利用搅拌器28搅拌试验油至少30min;

c. 将注污油箱30中的试验油加入试验油箱2和循环管路,控制试验油为额定工况,滤清器11滤芯额定流量为75℃±1℃,每隔2min记录一次流量、温度、压力、滤芯压降、杂质加入量和时间;

d. 当滤芯压降达到规定压降值时,试验结束。记录流量、温度、压力、滤芯压降、杂质加入量和时间;

e. 将每次试验杂质加入量相加,得到加入系统的试验杂质容量;

f. 试验过程中,如果试验时间正常而滤芯阻力不增高或者突然下降,应停止试验,记录出现这一情况的时间和滤芯压降;

g. 试验技术后,待油温降至室温,拆下滤芯检查有无短路或者其他情况。

优选的,注污装置还包括注污加油泵和注污排油泵,注污加油泵的进口和出口通过管路分别连接试验油箱2和注污油箱30,注污排油泵的进口和出口通过管路分别连接注污油箱30和试验油箱2。

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滤清器11的两端分别设有上游取样阀22和下游取样阀24,用于安装取样用的容器,从而综合试验系统还可以用于进行原始滤清效率试验,其过程如下:

a. 注污油箱30中加入清洁试验油,并加热至规定温度;

b. 按试验油杂质浓度每升0.1g比例把试验杂质加入注污油箱中,充分搅拌30min;

c. 将注污油箱30中的油加入试验油箱2和循环管路,调整油温和流量到额定状态;

d. 试验油稳定后,立即同时从滤清器11前后用取样容器取样三次,每次各300mL。

优选的实施例中,综合试验系统还包括接入试验油箱2的循环试验装置,循环试验装置所进行的试验是循环试验(热)。

其中,循环试验装置包括储油箱14、试验加油泵19和试验排油泵,试验加油泵19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试验油箱2,试验加油泵19的进口接有过滤器18,过滤器18进口连接储油箱14,试验排油泵的进口和出口通过管路分别连接试验油箱2和储油箱14,这些管路上还设有单向阀20。

优选的,试验加油泵19为齿轮泵,从而满足大流量的需求。

上述实施例的综合试验装置可以用于循环试验(热),其过程如下:

a.通过储油箱14、试验加油泵19为试验油箱2加入机油;

b.调节机油温度至额定温度,在额定流量的10%~100%范围呢,至少测取5个等量递增流量值的压降值,绘制流量与压降曲线;

c.调整机油温度至71℃,并在机油中加入2%的水,在50%额定流量下,让油水混合物通过滤芯15min;

d.降低机油温度至32℃,并调整流量,知道滤芯内外压降值为原始阻力的133%时,运行至少15min;

e.调整机油温度至93℃,重复绘制流量与压降曲线。在额定流量的100%时,运行至少15min;

f.降低机油温度至32℃,并调整流量,直到滤芯内外压降值为原始阻力的200%时,运行至少15min;

g.加热机油温度至93℃,重复绘制流量与压降曲线,在额定流量时,曲线的压降变化应满足要求;

h.试验结束后,待油温降至室温,拆下滤清器11滤芯检查,记录有无裂纹、变形或其他异常情况。

以上实施例中,试验油箱2、注污油箱30均设有排空阀4、31和液位计5、27。循环管路中在滤清器11的前端还设有压力表21,散热器17还配套有冷却泵16,储油箱14也设有排空阀15。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