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染色装置以及涂抹标本制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0141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标本染色装置以及涂抹标本制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标本染色装置和涂抹标本制作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对载玻片上的标本进行染色的标本染色装置。专利文献1的玻片染色装置中排列配置有用于储存染色液的复数个染色槽。关于染色槽,载玻片从上方插入染色槽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144018号说明书。

实用新型概要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染色槽内放置复数个载玻片时,染色槽内的染色液液面位置会根据载玻片的放置数目上下变动。要避免液面位置的变动导致载玻片中的标本染色区域不能充分浸入染色液或载玻片的印制区域接触到染色液而被污染,就需要在染色槽中确保液面面积相较于载玻片的水平截面积来说足够大,缩小液面的变动幅度。

另一方面,标本染色用染色液多含有有机溶剂等挥发成分。因此,液面面积大时,染色液易蒸发。因此,人们希望能在充分确保染色液液面面积的同时维持染色槽内染色液的量。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第一层面的标本染色装置具有:槽部件,其能够配置复数个载玻片,并用于储存染色载玻片上的标本的染色液;盖部件,其具有用于插入载玻片的插口,并从上方覆盖槽部件;移送部件,其用于通过插口将载玻片移送到槽部件。

优选地,所述盖部件包括从上方覆盖所述槽部件的顶板和用于安放所述载玻片的玻片安放部件;所述玻片安放部件从所述盖部件向所述槽部件的底部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载玻片浸渍于所述染色液的状态下安放所述载玻片。

优选地,所述插口是能插入一个所述载玻片的窄缝,其在所述盖部件上设有复数个。

优选地,所述玻片安放部件以所述载玻片的纵长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直立状态安放所述载玻片,并在所述载玻片的厚度方向上排列的复数个安放位置分别安放所述载玻片;所述槽部件包括:第一部分,其通过所述玻片安放部件安放所述载玻片;第二部分,其在所述槽部件内配置的所述载玻片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分相邻,所述染色液在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流通;所述盖部件的顶板从上方覆盖所述槽部件的所述第二部分。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分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深度;在所述槽部件内配置的所述载玻片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槽部件上部的内部尺寸大于所述槽部件下部的内部尺寸。

优选地,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槽部件内配置的所述载玻片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两侧相邻配置并分别被所述顶板覆盖。

优选地,所述顶板在所述槽部件内配置的所述载玻片的宽度方向上从所述槽部件的内侧面向所述插口一侧延伸;所述盖部件包括内壁,所述内壁从所述顶板的所述插口一侧的端部向所述槽部件的底部一侧延伸直至浸入所述染色液的液面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盖部件包括通气部件,所述通气部件用于将所述槽部件的内侧面、所述顶板、所述内壁和所述染色液的液面围成的空间内的气体放到所述槽部件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顶板覆盖从所述槽部件的内侧面到所述玻片安放部件之间的区域;所述内壁与所述玻片安放部件接触并沿所述玻片安放部件向下方延伸。

优选地,所述移送部件绕过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载玻片上方并经过覆盖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顶板的上方来移送所述载玻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槽部件内配置的所述载玻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分别在所述载玻片的宽度以上。

优选地,所述槽部件还包括用于限定储存在所述槽部件内的所述染色液的液面上限位置的排出口。

优选地,所述移送部件安放一个所述载玻片并进行移送,将所述载玻片逐一取出、插入所述插口。

优选地,所述玻片安放部件以所述载玻片的纵长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直立状态安放所述载玻片。

优选地,所述盖部件设置在所述槽部件上且能够取下。

优选地,所述盖部件包括安放所述载玻片的下端部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玻片安放部件安装在所述盖部件和所述底部且能够取下。

优选地,所述盖部件包括连接所述底部和所述顶板的侧面部;所述侧面部包括用于让储存在所述槽部件内的所述染色液流通的流通口。

优选地,所述槽部件的内侧面或所述盖部件的外侧面包括间隔部分,所述间隔部分用于在所述槽部件的内侧面与所述盖部件的外侧面之间形成间隙。

优选地,所述槽部件和所述盖部件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颜色为黑色。

优选地,所述槽部件和所述盖部件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由聚苯硫醚树脂、聚丙烯树脂或聚醚酰亚胺树脂中的其中之一制成。

优选地,所述槽部件包括玻片安放部件,所述玻片安放部件用于在所述载玻片浸渍于所述染色液的状态下安放所述载玻片。

优选地,所述玻片安放部件在按一定方向排列的复数个安放位置上分别安放所述载玻片;所述插口是沿复数个所述载玻片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开口,其能够插入复数个所述载玻片。

优选地,还包括:流体构件,向所述槽部件供应所述染色液;控制部件,在所述槽部件至少配置有一个所述载玻片的状态下,其控制所述流体构件来向所述槽部件内补充所述染色液。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件能够接受关于向所述槽部件内供应所述染色液的时机的设定。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件能够接受关于自补充所述染色液起经过的时间和一定时刻中的至少一者的设定,并将其作为向所述槽部件内供应所述染色液的时机;所述控制部件包括计时的时钟部件,且所述控制部件基于所述时钟部件所计出的自补充所述染色液起经过的时间以及一定时刻中的至少一者来控制所述流体构件向所述槽部件内补充所述染色液。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件能够接受关于自补充所述染色液起的所述载玻片的制作个数的设定,并将其作为向所述槽部件内供应所述染色液的时机;所述控制部件包括存储所述载玻片的制作个数的存储部件,且所述控制部件基于所述存储部件存储的自补充所述染色液起的所述载玻片的制作个数来控制所述流体构件向所述槽部件内补充所述染色液。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件接受了针对所述载玻片的染色操作指示后控制所述流体构件向所述槽部件内补充所述染色液。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流体构件,以使得:在没有针对所述载玻片的染色操作指示时,使染色操作暂停并停止向所述槽部件内补充所述染色液;在再次接受了针对所述载玻片的染色操作指示后,再次开始染色操作并向所述槽部件内补充所述染色液。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件包括计时的时钟部件,且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流体构件在针对所述载玻片的染色操作经暂停后又再次开始时向所述槽部件内补充与时钟部件所计出的暂停时间相应量的所述染色液。

优选地,所述控制部件包括存储向所述槽部件内补充的所述染色液的量的存储部件,且所述控制部件比较一定量和所述存储部件存储的向所述槽部件内补充的所述染色液的量,且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流体构件以所述一定量为上限向所述槽部件内补充所述染色液。

优选地,所述槽部件包括复数个用于配置复数个所述载玻片的所述槽部件;所述控制部件控制所述流体构件优先向上游的所述槽部件补充所述染色液。

优选地,所述槽部件包括用于供应所述染色液的供应口和用于排出所述染色液的排出口;所述排出口配置于所述供应口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第二层面的标本染色装置具有:槽部件,其能够配置复数个载玻片,并用于储存染色载玻片上的标本的染色液;流体构件,其向槽部件供应染色液;控制部件,其在槽部件配置有载玻片的状态下控制流体构件来向槽部件内补充染色液。

本实用新型第三层面的涂抹标本制作装置具有:将样本涂抹于载玻片的涂抹部件、以及包含上述第一或第二层面的标本染色装置的染色部件。

实用新型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维持标本染色装置中的染色槽内的染色液的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标本染色装置的概要示意图;

图2为标本染色装置的槽部件及盖部件其他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3为说明涂抹标本制作装置的整体结构一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为涂抹标本制作装置的染色部件的具体结构例的斜视图;

图5为涂抹标本制作装置的染色槽具体结构例的斜视图;

图6为从图5的槽部件取下盖部件后的状态的分解斜视图;

图7为图5的染色槽和清洗槽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沿图7的800-800线得到的放大截面图;

图9为沿图8的900-900线得到的部分截面图;

图10为说明染色部件的作业例的流程图;

图11为图10中染色处理及清洗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染色液的补充时机的设定界面的一例的示图;

图13是槽部件的使用例的示图;

图14是流体回路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染色液补充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就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标本染色装置的概要)

下面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标本染色装置100的概要。

标本染色装置100是一种对放置有标本的载玻片10进行标本染色处理的装置。标本是采自于受检体(受检者)的生物试样,比如血液、细胞等。

如图1所示,标本染色装置100具有带有插口21的盖部件23、以及槽部件24。此外,标本染色装置100还具有移送部件30。在图1的结构例示中,槽部件24和盖部件23分别构成了用于进行染色处理的染色槽20的一部分或全部。

槽部件24为能装液体的容器形状。槽部件24内部能够配置复数个载玻片,且其内部储存用于对载玻片10上的标本进行染色的染色液11。

关于染色液11,可根据染色处理步骤使用各种物质。有时,染色液11所含有的主要成分是甲醇、乙醇或二甲苯等挥发性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在涂抹在载玻片10上的标本的固定处理中使用。固定处理是避免标本中的细胞因分解和腐坏等而变质的处理。通过在槽部件24内将载玻片10在染色液11浸渍一定时间来进行染色处理。

载玻片10比如是长方形的板状件。载玻片10比如具有放置标本的染色区域10a、以及用于显示样本信息等各种信息的印制区域10b。染色区域10a例如在纵长方向的中央部分且在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一定范围内。例如,印制区域10b在纵长方向的一端部且与染色区域10a有间隔地设置。印制区域10b比如是用树脂等材料涂覆载玻片而进行了处理的、能够进行印制的部位。印制区域10b上能够印上样本号、日期、条形码或二维码等。

染色处理中需要使整个染色区域10a充分接触染色液11。而印制区域10b接触到染色液11的话,印制区域10b会被污染,将难以读取印刷内容。因此,染色液11的液面11a最好维持在染色区域10a和印制区域10b之间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能够放置复数个载玻片10的染色槽20中,液面11a的位置会随着槽部件24内载玻片10的放置数目而上下(Z方向)变动。如果液面位置的变动幅度大的话,很难使液面11a维持在染色区域10a和印制区域10b之间的位置。为了缩小液面11a的变动幅度,在槽部件24中,至少要使染色液11液面位置处的内部空间的水平截面积(即液面11a的面积)比槽部件24内配置的载玻片10的水平截面积大足够多。

液面11a的面积增大,则含有机溶剂的染色液11的蒸发量也会相应增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标本染色装置100具有盖部件23,该盖部件23有用于插入载玻片10的插口21并从上方覆盖槽部件24。即,盖部件23配置于槽部件24内染色液11的液面11a的上方位置。染色液11的蒸气易于保持在被盖部件23覆盖的空间内,由此相应抑制了挥发性染色液11的蒸发。盖部件23可以与槽部件24设为一体,也可以与槽部件24分开设置。

在图1示例中,盖部件23从槽部件24内配置的载玻片10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槽部件24的两端部分别向插口21一侧延伸。因此,在图1中,盖部件23覆盖了插口21以外的槽部件24的全部区域。盖部件23也可以部分覆盖插口21以外的槽部件24的上方区域。即使插口21以外的区域没有被完全覆盖,被盖部件23覆盖的部分也能相应地达到抑制染色液11蒸发的效果。从抑制染色液11蒸发的角度来说,盖部件23最好基本覆盖插口21以外的槽部件24的开放区域的全部区域。

载玻片10通过插口21从槽部件24上方插入槽部件24内部。在图1的结构例中,插口21是能够分别插入一个载玻片10的窄缝,在盖部件23上设有复数个插口21。以此,槽部件24能够接受复数个载玻片10,并统一用染色液11对复数个载玻片10进行染色。此时,插口21的开口面积与载玻片10的水平截面积基本相同或比其略大一点。在图1中,各个插口21设为一次仅能插入一个载玻片10的大小。

插口21也可以设为能够通过共同的插口21插入复数个载玻片10的结构。图2显示了插口21采用不同开口形状的结构例。在图2中,插口21是沿着槽部件24内的复数个载玻片10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开口,其能够插入复数个载玻片10。以此,与图1同样地,槽部件24能够接受复数个载玻片10并统一用染色液11对复数个载玻片10进行染色。在图2中,插口21向Y方向延伸,通过插口21插入的载玻片10在Y方向排列。此时,插口21的开口面积在复数个载玻片10的水平截面积的总和以上。

载玻片10比如在槽部件24内安放不动。在图2的结构例中,槽部件24包括玻片安放部件22,该玻片安放部件22用于在载玻片10浸入染色液11的状态下安放载玻片10。当插口21如图2所示为大开口时,通过将玻片安放部件22设于槽部件24就能稳定地安放载玻片10。在图1的结构例中,也可以设置图2所示玻片安放部件22。另外,不一定非要设置玻片安放部件22。

在图2,玻片安放部件22设在槽部件24的底部。关于玻片安放部件22的形状,其具有用于支撑载玻片10的下端部10c的周围部分的凹部或壁部。玻片安放部件22可以是柱状并支撑载玻片10的侧面,玻片安放部件22的形状也可以是图2所示形状以外的形状。玻片安放部件22也可以设在盖部件23。还可以在盖部件23和槽部件24两者中都设置玻片安放部件22。

在图2中,玻片安放部件22在沿一定方向排列的复数个安放位置中分别安放载玻片10。插口21是沿复数个载玻片10的排列方向延伸的开口,各个安放位置能够插入复数个载玻片10。以此,各载玻片10上涂抹的样本能够充分浸渍染色液11。

另外,在图1的例示中,设了5个插口21以便能安放5个载玻片10,但玻片安放部件22只要能安放复数个载玻片10即可,该数量也可以不等于5。图2同此。

移送部件30能够安放并移送载玻片10。在图1的结构例中,移送部件30安放一个载玻片10并进行移送,其针对插口21逐一取出、插入载玻片10。即,移送部件30能够从槽部件24上方针对插口21逐一将载玻片10取出、插入。在此,当同时移送复数个载玻片10时,在复数个带标本的载玻片10准备好之前不能开始染色处理,而移送部件30逐一移送载玻片10的话,能够缩短各个载玻片10的染色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移送部件30也可以采用各种结构。比如,在图1的结构例中,移送部件30是三轴直角坐标机械装置,其包含能够在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Z方向)移动,且用于夹持载玻片10的机械手31。此外,也可以如下:使移送部件30只能向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两者中的其中一者移动,且染色槽20能够向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其中另一方向移动。机械手31例如可以是能够夹持住载玻片10的开闭构件,其也可以是吸住载玻片10的一定部位的吸移构件。也可以使移送部件30能够安放并同时移送复数个载玻片10。

通过上述结构,在标本染色装置100中,即使设置了能充分确保染色液11的液面11a的面积的槽部件24,也能通过盖部件23抑制挥发性染色液11的蒸发。因此能够控制染色液11的用量。另外,就算设有盖部件23,插口21也能保持敞开。因此,在标本染色装置100运转时,不必取下盖部件23来打开插口,不必将盖部件23设成可开闭结构,能够在盖部件23固定不动的情况下使标本染色装置100运转。因此,即使槽部件24上设置有盖部件23也能防止标本染色装置100的装置结构和作业复杂化。

(涂抹标本制作装置的结构例)

下面参照图3以后的附图说明将图1所示标本染色装置100用于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的染色部件时的结构例。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是对载玻片10进行涂抹样本的涂抹处理,并对涂抹了样本的载玻片10进行样本染色处理的装置。样本比如为血液。

(整体结构)

下面参照图3就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具有图1或图2所示染色槽20和移送部件30的标本染色装置100在图3的结构例中设置在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的染色部件81。在图3的结构例中,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还具有玻片供应部件82、印刷部件83、涂抹部件84、干燥部件85和玻片保管部件86。

玻片供应部件82收纳有多个涂抹样本前的未使用状态的载玻片10。玻片供应部件82能够向印刷部件83逐个供应涂抹前的载玻片10。

印刷部件83能够在载玻片10的印制区域10b(参照图8)印上样本信息等的各种信息。印刷部件83能够将印上内容后的载玻片10移送到涂抹部件84。

涂抹部件84能否通过无图示的样本吸移构件吸移样本,并将样本涂抹到从印刷部件83送来的载玻片10的染色区域10a(参照图8)。涂抹部件84能够将涂抹处理后的载玻片10移送到干燥部件85。

干燥部件85具有从涂抹部件84接收涂抹样本后的载玻片10并干燥染色区域10a的功能。

染色部件81对涂抹部件84完成涂抹处理的载玻片10上的样本进行标本染色装置100的染色处理。在染色部件81中,针对干燥部件85干燥后的已涂抹完毕的载玻片10,分别在各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中进行染色处理和清洗处理。然后,在干燥槽50进行干燥步骤,载玻片10染色结束后,染色完毕的载玻片10被送到玻片保管部件86。由移送部件30(参照图1)来实施染色部件81各部分之间的载玻片10的移送作业、以及向玻片保管部件86移送载玻片10的作业。

玻片保管部件86具有保管染色完毕的载玻片10的功能。

通过上述结构,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能够进行各项处理——即在载玻片10上印内容、涂抹样本、染色,并自动制作涂抹标本。

(染色部件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4说明染色部件81的结构例。在图4所示结构例中,染色部件81具有染色槽20和移送部件30、清洗槽40、干燥槽50、送风单元60。移送部件30包括第一移送部件30a和第二移送部件30b。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具有流体回路部件70,该流体回路部件70用于向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供应染色液11和清洗液12或从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排出染色液11和清洗液12。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具有用于控制移送部件30和送风单元60等的控制部件71。控制部件71是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711、存储器等存储部件712、以及时钟部件713等的计算机。时钟部件713比如可以是控制部件71的操作系统所管理的系统时钟、或控制部件71所具有的实时时钟等的能够获得时间信息的部件。

另外,下文中设插入染色槽20的载玻片10的宽度方向(即插口21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设插入染色槽20的载玻片10的排列方向(即插口21的厚度方向)为Y方向。此外,设载玻片10的插入方向即上下方向为Z方向。

第一移送部件30a和第二移送部件30b均配置于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的上方(Z1方向)。第一移送部件30a和第二移送部件30b能够在移动构件32的作用下分别向水平方向(即X方向和Y方向)移动。移动构件32包括Y轴电机33和X轴电机34,且其分别使第一移送部件30a和第二移送部件30b向水平方向移动。

第一移送部件30a和第二移送部件30b的结构是共通的。第一移送部件30a和第二移送部件30b分别包括用于升降机械手31的Z轴电机35。

机械手31能够夹持一个载玻片10。图4例示的是一对机械手31在厚度方向夹住并夹持载玻片10的结构。机械手31也可以采用在宽度方向夹住并夹持载玻片10的结构。

第一移送部件30a能够移动到Y2方向一侧的第一染色槽20a、第二染色槽20b、第三染色槽20c和第一清洗槽40a的上方位置。第二移送部件30b能够移动到Y1方向一侧的第二清洗槽40b、第五染色槽20e、第四染色槽20d和第一清洗槽40a的上方位置,还能够移动到干燥槽50的上方位置、向玻片保管部件86(参照图3)进行移送的移送位置。

第一移送部件30a和第二移送部件30b能够同时分别移送不同的载玻片10。第一移送部件30a和第二移送部件30b的作业范围在第一清洗槽40a是重复的。在第一清洗槽40a,在第一移送部件30a和第二移送部件30b之间进行载玻片10的传递。传递的位置也可以是第一清洗槽40a以外的其他位置。

清洗槽40能够储存清洗液12并使得载玻片10能够被浸渍。在图4中,清洗槽40采用了与染色槽20共通的结构。在清洗槽40,通过将载玻片10浸渍在清洗槽40内的清洗液12中来进行载玻片10的清洗处理。清洗处理在染色处理的复数个步骤之间进行,还在染色处理所有步骤结束后进行。

在图4的结构例中,干燥槽50沿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排列的方向——即Y方向排列配置。干燥槽50具有使经过染色处理和清洗处理后的载玻片10干燥的功能。干燥槽50能够逐个安放载玻片10并使其相互之间留有间隔。干燥槽50内部有空气通道(无图示),空气通道连接送风单元60。

送风单元60具有向干燥槽50中安放的载玻片10送风的功能。送风单元60比如包括电动式风扇,能够强制性地将空气送入干燥槽50内部的空气通道。

在图4的结构例中,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具有对从送风单元60送来的风进行加热的加热器51。以此,能够利用热风更快速地干燥染色处理后的载玻片10,从而能够缩短染色处理所需要的时间。

(染色槽和清洗槽)

下面参照图4~图7说明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的结构。

在图4~图6结构例中,染色槽20包括用于储存染色液11的槽部件24。槽部件24与盖部件23并非一体化设置。盖部件23设在槽部件24上且能够取下来(参照图6)。以此,即使移送载玻片10时从载玻片10滴落的染色液11污染了盖部件23,也能从染色槽20取下盖部件23,轻松地进行清洁。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此结构例中,盖部件23包括用于分别安放槽部件24内配置的复数个载玻片10的玻片安放部件22。因此,盖部件23与玻片安放部件22一起设置在槽部件24上且能够取下。以此,能够清洗并除去附着在插口21的狭窄缝隙等处的污垢或附着物,提高染色槽20的可维护性。另外,也可以将玻片安放部件22设于槽部件24一侧,仅使盖部件23能从槽部件24取下。

玻片安放部件22能够安放复数个由移送部件30插入槽部件24内的载玻片10。通过玻片安放部件22就能在载玻片10的染色区域10a浸渍于槽部件24内的染色液11的状态下稳定地安放载玻片10。

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运转时,如图4和图5所示,盖部件23和玻片安放部件22的一部分设置在槽部件24内部并在此状态下被固定。载玻片10由移送部件30插入各个插口21。载玻片10上涂布的标本与槽部件24内所储存的染色液11接触,由此进行染色。

另一方面,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维护时,如图6所示,盖部件23能够从槽部件24内部取下。通过从槽部件24取下盖部件23就能清洁玻片安放部件22和盖部件23的全部区域。

另外,也可以采用能检测出槽部件24内是否设置有盖部件23的结构。在图5和图6的例示中,盖部件23上设有检测片25。盖部件23设置在槽部件24内的话,检测片25会被无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出来。以此就能检测出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运转时盖部件23是否恰当地安装于槽部件24,从而能够避免忘记放设置盖部件23的情况。

在图5和图6的结构例中,槽部件24和盖部件23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颜色是黑色。以此,即使移送载玻片10等的情况下出现了染色液11附着的情况,污迹也不明显。另外,如果槽部件24和盖部件23为树脂成型的话,能够抑制由光造成的劣化。最好槽部件24和盖部件23两者都为黑色,但也可以仅使一者为黑色。槽部件24和盖部件23也可以均非黑色。

另外,在图5和图6的结构例中,槽部件24和盖部件23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由聚苯硫醚树脂(PPS)、聚丙烯树脂(PP)或聚醚酰亚胺(PEI)树脂中的其中一者制成。以此能够提高槽部件24和盖部件23中至少一者的机械强度和耐化学品性。槽部件24和盖部件23最好均由上述材料中的其中一种制成,但也可以仅一者由上述材料中的一种制成。还可以用不同于上述材料的其他材料制成槽部件24和盖部件23。

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也可以设为一体。在图5和图6的结构例中,第一染色槽20a~第五染色槽20e这五个染色槽20和第一清洗槽40a及第二清洗槽40b这两个清洗槽40设为一体。因此,清洗槽40与染色槽20同样地包括用于储存清洗液12的槽部件24、以及设在槽部件24且能够取下的盖部件23。

在图6的例示中,与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分别对应的复数个槽部件24设为一体。即,槽部件24包括与五个染色槽20对应的槽部件24a~24e。此外,槽部件24包括与两个清洗槽40对应的槽部件24f和24g。槽部件24a~24g由隔断件245隔开,且使液体不能互相流通。上述槽部件24a~24g也可以互相分开设置。各槽部件24a~24g中设置有供应端口26a(参照图8)和排出端口26b(参照图8),供应端口26a和排出端口26b是分别设置的。通过各供应端口26a,染色液11和清洗液12从流体回路部件70供应到各槽部件24a~24g。通过各排出端口26b,各槽部件24a~24g内的染色液11和清洗液12在流体回路部件70的作用下被排出。

槽部件24的上部241向上方敞开。下部242有底面。盖部件23从上方安装到槽部件24,由此,其一部分配置到槽部件24内。

盖部件23有:与各染色槽20中能放置的载玻片10的数目相应数目的插口21、以及与各清洗槽40中能够放置的载玻片10的数目相应数目的插口21。在图5和图6的例示中,盖部件23分为盖部件23a和盖部件23b这两部分。盖部件23a有与槽部件24a~24c对应的插口21、以及与槽部件24f对应的插口21,且其设置于槽部件24a~24c和槽部件24f内部。盖部件23b有与槽部件24d和24e对应的插口21、以及与槽部件24g对应的插口21,且其设置于槽部件24d、24e和槽部件24g内部。另外,盖部件23a和盖部件23b可以设为一体,也可以针对每个槽部件24a~24g分别地设置盖部件23。

在本实施方式中,染色槽20的插口21和清洗槽40的插口21为共通的形状。各插口21沿着厚度方向(Y方向)以一定间隔排成直线状。

在图5和图6的结构例中,盖部件23从上方覆盖槽部件24的上部241。盖部件23从槽部件24的Y方向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此外,盖部件23包括在X方向分别设在插口21两侧的顶板231。

在图5和图6的结构例中,盖部件23覆盖着复数个插口21之间的区域。在此结构例中,盖部件23包括玻片安放部件22,所以围住插口21的玻片安放部件22作为盖部件23的一部分发挥其作用。以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染色液11从相邻载玻片10之间的部分蒸发。

在图5~图7的结构例中,槽部件24a~24g的上部241的开口区域(参照图6)中,除载玻片10的插口21和后述通气部件234外的几乎全部区域都被盖部件23覆盖。

另外,在图5和图6的结构例中,盖部件23上设有从顶板231外缘部分向上方竖起的板状部件232,用于避免落到盖部件23上面的液滴飞溅到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外部。

另外,在图6的结构例中,槽部件24的内侧面201设有间隔部分202,该间隔部分202用于在槽部件24内侧面201和盖部件23外侧面222之间形成间隙。具体而言,间隔部分202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其为从构成内侧面201的隔断件245表面向槽部件24内侧在Y方向突出的肋条状。间隔部分202的突出方向的端面与盖部件23的Y方向的外侧面222接触,槽部件24的内侧面201与盖部件23的外侧面222之间形成了Y方向的间隙92(参照图9)。

在此,如果槽部件24的内侧面201与盖部件23的外侧面222过于接近的话,染色液11有可能因毛细管效应而通过槽部件24的内侧面201和盖部件23的外侧面222之间的位置并漏出到槽部件24外部或相邻的其他槽内。针对这一点,通过间隔部分202来保持足够的间隔,以此就能防止染色液11露出至槽部件24外部。另外,间隔部分202只要设置在槽部件24的内侧面201和盖部件23的外侧面222中的其中一者即可。因此,也可以在盖部件23的外侧面222上设置间隔部分202。间隔部分202也可以是肋条以外的突起。间隔部分202也可以与槽部件24和盖部件23分开设置。

在图6的结构例中,槽部件24具有通过玻片安放部件22安放载玻片10的第一部分243(参照图8)。此外,槽部件24还具有第二部分244(参照图8),该第二部分244在槽部件24内配置的载玻片10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与第一部分243相邻,在其与第一部分243之间会有染色液11流通。盖部件23的顶板231从上方覆盖槽部件24的第二部分244。以此就能通过与第一部分243相邻的第二部分244充分确保染色液11的液面11a的面积。此外,就算设置了第二部分244,也能通过盖部件23的顶板231有效地抑制染色液11从第二部分244内蒸发。

在图5和图6的结构例中,设有第二部分244和顶板231的区域的上方被作为载玻片10的移送区域。移送区域是与插口21在X方向相邻的区域。移送部件30移送载玻片10时绕过第一部分243上放置的载玻片10的上方,并从覆盖第二部分244的顶板231上方通过。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各染色槽20和各清洗槽40按照染色处理和清洗处理的处理步骤顺序从Y2方向一侧端部向Y1方向依次排列。移送部件30向第一染色槽20a~第五染色槽20e以及第一清洗槽40a和第二清洗槽40b从Y2方向一侧端部的第一染色槽20a起依次移送一个载玻片10。移送部件30在各染色槽20和各清洗槽40之间通过与盖部件23的顶板231上下重叠的路径90移送载玻片10。以此能够避免移送载玻片10时从载玻片10滴落的染色液11污染已放置完毕的载玻片10的染色区域以外的部分。

另外,第一部分243和第二部分244在X方向上的宽度分别在载玻片10的宽度W1以上。具体而言,在第一部分243的宽度为W4(参照图8),第二部分244的宽度为W2。即,在第一部分243中确保宽度W4在一个载玻片10的宽度W1以上,且在与第一部分243相邻的第二部分244中也确保宽度W2在宽度W1以上。因此,移送载玻片10时从第二部分244上方通过,这样就能更切实地避免移送载玻片10时染色液11滴落到已放置完毕的载玻片10上。

下面参照图8和图9就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除插口21的数量外,各个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的结构基本相同。因此,以下就一个染色槽20的结构进行详述。在以下说明中,染色液11、染色槽20也可以分别替换为清洗液12、清洗槽40。

(槽部件的结构)

在图8的结构例中,槽部件24中第一部分243的深度比第二部分244的深度要深。第一部分243设为能达到槽部件24的下部242的深度,第二部分244不能到达槽部件24的下部242,其设在上部241。第一部分243的深度基本等于上部241和下部242的Z方向长度之和。第二部分244的深度基本等于上部241的Z方向长度。因此,在图8所示情况下,在槽部件24内配置的载玻片10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槽部件24的上部241的内部尺寸W3大于槽部件24的下部242的内部尺寸W4。以此能够抑制上部241的染色液11的液面随着载玻片10的取出、放入而变动,同时还能通过缩小下部242的内部尺寸W4来控制所使用的染色液11的液量。

更具体而言,第二部分244在X方向与第一部分243的两侧相邻配置,且分别被顶板231覆盖。下部242未设置第二部分244。因此,槽部件24因第一部分243和第一部分243两侧的第二部分244而具有截面为T字形的内部空间。所谓内部空间是指构成染色液11的存放区域的空间部分。下部242的内部尺寸W4基本等于第一部分243的宽度。上部241的内部尺寸W3基本等于第一部分243的宽度W4和两侧的两个第二部分244的宽度W2的总合。以此结构能够在防止槽部件24的容积增大的同时更有效地扩大上部241的染色液11的液面面积。

在图8的结构例中,槽部件24包括用于限定槽部件24内储存的染色液11的液面11a的上限位置的排出口27。当液面要超过上限位置时,多余的染色液11会从排出口27排出,液面11a维持在上限位置。以此,比如向槽部件24追加供应染色液11时,不必检测出液面11a或精密管理追加染色液11的液量就能保持液面的上限位置恒定。

在图8的结构例中,排出口27是上下延伸的筒状,其设在槽部件24的上部241。排出口27设在各个槽部件24a~24g(参照图6)中。当染色液11的液面11a超过排出口27的上端部271时,染色液11会从排出口27排出。即,排出口27的上端部271为液面11a的上限位置。液面11a的上限位置在玻片安放部件22安放的载玻片10的染色区域10a上方、且在印制区域10b下方。以此,即使液面11a上升到上限位置也不会出现染色液11到达印制区域10b的情况。另外,当向槽部件24追加供应染色液11时,只要供应的染色液11的量使液面11a达到上限位置,就能一直保持液面11a在上限位置附近。以此就能防止染色液量不足并因此无法对染色区域10a的上端部附近进行染色。

排出口27下方设有回收箱28。排出口27的下端部272向着回收箱28上部的开口281敞开。流入排出口27的染色液11从排出口27送入回收箱28内。

另外,回收箱28与各个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相邻(参照图6)并在Y方向延伸,以便从各个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的排出口27回收染色液11和清洗液12。回收箱28内的液体通过设在回收箱28底部最下方的排出端口282排出。在回收箱28底部,比排出端口282靠上方的位置上设有排出端口283(参照图6)。排出端口283充当了排出端口282的预备端口。此外,槽部件24的上端部附近设有排出端口203(参照图6)。排出端口203是在排出端口282和283两者都不能使用时用的应急排出端口。

(玻片安放部件和盖部件的结构)

在图8所示结构例中,盖部件23包括配置于槽部件24内并安放载玻片10的下端部10c的底部223。相较于染色液11的液面11a,底部223更靠近槽部件24的底面一侧,其浸渍于染色液11中。盖部件23与底部223设为一体。即,盖部件23的顶板231和内壁233从X方向两侧与底部223连接。以此,即使载玻片10破损或有异物附着,盖部件23的底部223也能接住碎片和异物。这样能够避免碎片和异物滞留在槽部件24。此外,包括底部223和盖部件23的盖部件23能够从染色槽20取下,因此很容易就能除去落到底部223的碎片和异物。

在图8所示结构例中,玻片安放部件22安装在盖部件23和底部223并能取下。玻片安放部件22有设为一体的复数个插口21。即,围在插口21周围的筒状的安放壁部分沿插口21的排列方向排列并形成一体,由此构成了玻片安放部件22。此时,取下玻片安放部件22就能打开底部223的上方区域。由此就能更轻松地除去落在底部223的碎片和异物。此外,将玻片安放部件22与盖部件23设为不同的构件,这样就能轻松地对与载玻片10接触的玻片安放部件22进行精度管理。这样就能轻松、精确地进行载玻片10的定位作业和载玻片10的拔插作业。

针对一个盖部件23设置一个玻片安放部件22。即,盖部件23a的玻片安放部件22(参照图7)是单个的部件,其分别划分出对应于槽部件24a~24c的复数个插口21和对应于槽部件24f的复数个插口21。同样,盖部件23b的玻片安放部件22(参照图7)是单个的部件,其分别划分出对应于槽部件24d、24e的复数个插口21和对应于槽部件24g的复数个插口21。

玻片安放部件22包括将玻片安放部件22安装到盖部件23的安装部件224。安装部件224从玻片安放部件22的上端部向顶板231的上面上伸出。安装部件224和顶板231通过螺钉固定等方式固定住,由此使玻片安放部件22安装到盖部件23和底部223。

在图8所示结构例中,玻片安放部件22从盖部件23向槽部件24的底部一侧(Z2方向一侧)延伸,其在载玻片10浸渍于染色液11的状态下安放载玻片10。以此,从盖部件23一侧向槽部件24的底部一侧延伸的玻片安放部件22支撑载玻片10的侧面,这样就能稳定地安放载玻片10。玻片安放部件22从设有顶板231的位置向下方延伸到底部223上侧的位置。染色液11或清洗液12能够在玻片安放部件22与底部223之间流通。

在载玻片10的宽度方向(X方向),玻片安放部件22之间的间隔从上部向下部逐渐变小。以此,玻片安放部件22起到将载玻片10的X方向位置引导至恰当位置的作用。

此外,如图9所示,在载玻片10的厚度方向(Y方向)上,玻片安放部件22的至少一部分越靠近上端部越细。在图9的例示中,玻片安放部件22中设有从玻片安放部件22向厚度方向(Y方向)突出的引导部件225,越靠近玻片安放部件22的上端部,引导部件225的Y方向的突出量越小。因此,在厚度方向上的引导部件225间的间隔也从玻片安放部件22的上部向下部逐渐缩小。以此,玻片安放部件22发挥将载玻片10的Y方向位置引导至恰当位置的功能。

通过如此结构,玻片安放部件22使插入槽部件24内的载玻片10的纵长方向为上下方向(Z方向),并以此直立状态安放载玻片10。此外,玻片安放部件22在载玻片10的厚度方向(Y方向)上排列的复数个安放位置(参照图7)上分别安放载玻片10。以此就能在槽部件24内配置载玻片10并使其向上下延伸。在此,与纵长方向朝向其他方向放置的情况相比,已被放置的载玻片10的水平截面积更小,因此在槽部件24中能够充分缩小下部 242的容积。

另外,盖部件23包括设在X方向的侧面部226和底部223的肋条状部件227(参照图9)。肋条状部件227设在引导部件225的正下方位置,且其在厚度方向支撑载玻片10下部的边缘部分。

在图8的结构例中,盖部件23包括连接底部223和顶板231的侧面部226。侧面部226包括使槽部件24内储存的染色液11流向盖部件23内部的流通口228。以此能够高效地让染色液11接触安放在盖部件23的载玻片10,因此能高效地进行染色处理。

具体而言,在图8的盖部件23中,底部223与顶板231和内壁233设为一体。因此,盖部件23的内壁233的下侧部分也充当了盖部件23的侧面部226。流通口228配置于盖部件23的侧面部226中的底部223附近的下部。流通口228贯通了侧面部226,使放置载玻片10的盖部件23的内侧和外侧连通。以此,供应到槽部件24的染色液11顺畅地通过流通口228流到盖部件23内侧。

底部223配置于离开槽部件24的底部的、向上一些距离的位置。侧面部226配置在离开槽部件24的内侧面一些距离的位置。以此确保了底部223和侧面部226与槽部件24的内面之间有间隙,因此能够防止槽部件24内部的染色液11的流通受到底部223和侧面部226的阻挡。

另外,盖部件23上也可以不设置底部223和侧面部226。此时,用槽部件24的底部支撑载玻片10的下端部10c即可。也可以在盖部件23设置底部223而不设侧面部226。设置侧面部226能够防止落到底部223的碎片和异物落到槽部件24的底部。

在图8结构例中,盖部件23的顶板231在槽部件24内配置的载玻片10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从槽部件24的内侧面201向插口21一侧延伸。此外,盖部件23的内壁233从顶板231的插口21一侧的端部向槽部件24的底部223一侧延伸,延伸到浸渍于染色液11的液面11a的位置处。以此能够形成由槽部件24的X方向两侧的内侧面201、顶板231、内壁233和染色液11的液面11a围成的空间91。因此,在与插口21隔开一些距离的空间91内能够保存蒸发的染色液11。因此,空间91内很容易因气化的染色液11的蒸气而饱和,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染色液11的蒸发量。

在此结构例中,盖部件23还包括通气部件234,该通气部件234用于将槽部件24的内侧面201、顶板231、内壁233和染色液11的液面11a围成的空间内的气体放到槽部件24的外部。在此,围起来的空间91如果完全密闭的话,供应染色液11时的空气排出作业和排出染色液11时的空气供应作业将很难进行,有可能妨碍染色液11的供应和排出。因此通过通气部件234来确保最小限度的空气流通,这样,即使形成了用来保存蒸发的气体的空间91,也能够轻松地供应和排出染色液11。

在图8结构例中,通气部件234由贯通盖部件23的下面一侧和上面一侧的贯通孔构成。通气部件234的开口面积小于插口21的开口面积。通气部件234在盖部件23的玻片安放部件22与顶板231的玻片安放部件22一侧的端部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除了贯通孔以外,也可以将顶板231的端部切掉一块后形成的缺口部件作为通气部件234。此外,例如还可以将气体流通用管的一端连接到由贯通孔构成的通气部件234,将另一端连接到阀上。这样,只要在供应和排出染色液11时打开阀并在供应和排出以外的时候关闭阀,就能够在密闭空间91的同时将气体流通控制在最小限度。

此外,在图8结构例中,顶板231覆盖了从槽部件24的内侧面201到玻片安放部件22之间的位置。内壁233与玻片安放部件22接触,并沿玻片安放部件22向下方延伸。以此,通过顶板231和玻片安放部件22就能覆盖槽部件24的插口21以外的几乎全部区域,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染色液11蒸发。此外,内壁233是沿着玻片安放部件22的,这样能够进一步扩大由槽部件24的内侧面201、顶板231、内壁233和染色液11的液面11a围成的空间91。因此,盖部件23抑制染色液11蒸发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涂抹标本制作装置的染色作业)

下面参照图4、图7和图10~图11就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的染色部件81的染色作业(即标本染色装置100的染色作业)进行说明。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由控制部件71控制。

首先,在图10的步骤S1,使染色槽20和清洗槽40的各个槽部件24中存储染色液11和清洗液12。流体回路部件70(参照图4)通过各个供应端口26a(参照图8)向各染色槽20和各清洗槽40供应染色液11和清洗液12。

在步骤S2,移送部件30将载玻片10逐个地向第一染色槽20a(参照图7)移送,在第一染色槽20a进行染色处理。

具体而言,在图11的步骤S11,移送部件30抓住一个涂抹完毕的载玻片10并将其取出。在步骤S12,移送部件30将载玻片10移送到作为移送目的地的第一染色槽20a的上方位置。此时,移送部件30按图7所示路径90移送载玻片10。在步骤S13,移送部件30将抓住的载玻片10放入作为移送目的地的第一染色槽20a的插口21。此图11所示作业在后述步骤S3~S7是共通的,只有载玻片10的取出位置和移送目的地不同。

第一染色槽20a中存储有第一染色液11。在此状态下,载玻片10浸在第一染色液11中一定期间——即设定时间T1,以此进行染色处理。

返回图10,在步骤S3,移送部件30将载玻片10移送到第二染色槽20b(参照图7),在第二染色槽20b进行染色处理。经过图11的步骤S11~S13,载玻片10由移送部件30从第一染色槽20a取出,并被放入第二染色槽20b的插口21。载玻片10在一定期间——即设定时间T2内浸于第二染色槽20b储存的第二染色液11中。

在步骤S4,移送部件30将载玻片10移送到第三染色槽20c(参照图7),在第三染色槽20c进行染色处理。通过图11的步骤S11~S13,载玻片10由移送部件30从第二染色槽20b取出并被放入第三染色槽20c的插口21。载玻片10在一定期间——即设定时间T3内浸于第三染色槽20c储存的第三染色液11中。

在步骤S5,移送部件30将载玻片10移送到第一清洗槽40a(参照图7),在第一清洗槽40a进行清洗处理。向第一清洗槽40a进行移送的移送作业与向染色槽20进行移送的移送作业是相同的。即,在图11的步骤S11,移送部件30从第三染色槽20c抓住一个载玻片10并将其取出。在步骤S12,移送部件30按照路径90(参照图7)将载玻片10移送到作为移送目的地的第一清洗槽40a的上方位置。在步骤S13,移送部件30将抓住的载玻片10插入作为移送目的地的第一清洗槽40a的插口21。载玻片10在一定期间——即设定时间T4内浸于第一清洗槽40a储存的第一清洗液12中。

在步骤S6,移送部件30将载玻片10移送到第四染色槽20d或第五染色槽20e,在作为移送目的地的第四染色槽20d或第五染色槽20e(参照图7)进行染色处理。第四染色槽20d和第五染色槽20e中储存着相同的第四染色液11。通过图11的步骤S11~S13,载玻片10由移送部件30从第一清洗槽40a取出,并被插入第四染色槽20d或第五染色槽20e的插口21。载玻片10在一定的期间——即设定时间T5内浸于第四染色液11中。

在步骤S7,移送部件30将载玻片10移送到第二清洗槽40b(参照图7),在第二清洗槽40b进行清洗处理。通过图11的步骤S11~S13,载玻片10由移送部件30从第四染色槽20d或第五染色槽20e取出,并被插入第二清洗槽40b的插口21。载玻片10在一定期间——即设定时间T6内浸于第二清洗槽40b储存的第二清洗液12中。

在步骤S8,移送部件30将载玻片10移送到干燥槽50(参照图4),在干燥槽50干燥载玻片10。

具体而言,移送部件30从第二清洗槽40b抓住一个载玻片10并将其取出。移送部件30将载玻片10移送到作为移送目的地的干燥槽50(参照图4)的上方位置,并将抓住的载玻片10插入干燥槽50。控制部件71打开加热器51(参照图4)和送风单元60(参照图4),向安放于干燥槽50的载玻片10送热风。在干燥槽50中于一定期间——即设定时间T7内向载玻片10送风。以此完成对一个载玻片10的涂抹标本的染色处理。

在步骤S9, 移送部件30从干燥槽50取出完成染色处理的一个载玻片10,并将其移送到玻片保管部件86(参照图3)。如上进行染色作业。

(涂抹标本制作装置的染色液供应作业)

下面参照图8及图12~图15就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的染色液供应作业进行说明。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由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

如图8所示,槽部件24包括:供应口261,其一边在槽部件24内接触染色液11一边供应染色液11;排出口27,其配置于供应口261上方(Z1方向一侧),用于排出染色液11。由此,槽部件24的上部设有排出口27,因此剩余的染色液11能够从排出口27排出。因此,能够轻松地使槽部件24内的染色液11的液体上端面一直维持在恒定位置,这样就能简化使染色液液面水平保持恒定的流体回路和控制作业。此外,从槽部件24下部的供应口261补充染色液11的情况下,剩余的染色液11从上部的排出口27排出,染色液11在槽部件内对流并得到搅拌,因此能够防止出现槽内染色液11的浓度和新鲜度不均匀等的情况。

在此,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能够在用于进行印刷部件83的印制处理、涂抹部件84的涂抹处理和染色部件81的染色处理的通常模式下进行作业,除此之外,其还能在用于进行印制处理和涂抹处理的涂抹模式下进行作业。此外,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还能在染色模式下进行作业,染色模式用于对样本涂抹完毕后的载玻片10进行染色部件81的染色处理。此外,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还能在印制模式下进行作业,印制模式用于通过印刷部件83在载玻片10的印制区域10b印制各种信息。即,在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中,用户能够选择通常模式、涂抹模式、染色模式以及印制模式来进行作业。

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使得一定量的染色液11通过供应口261供应到槽部件24内。比如,当正在执行或者要执行针对载玻片10的染色操作时,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来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此外,当槽部件24中至少配置有一个载玻片10时,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来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即,在槽部件24中至少配置有一个载玻片10的状态下,控制部件71控制流体构件700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此外,在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设定为通过染色部件81进行染色处理的通常模式和染色模式时,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来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

以此,利用供应口261将槽部件24内的染色液11的量维持在一定量,在此状态下,能够部分性替换染色液11(向槽部件24补充染色液11、以及排出剩余染色液11)。此外,由于会在槽部件24进行染色液11的部分补充,因此能够在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中继续染色处理。以此,能够在不停止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的运转的情况下维持染色液11的液性(染色液11的染色特性),因此能够提高运转效率。另外,由于采用的不是在排出染色液11后再进行供应的全部替换模式,因此能够防止补充染色液11前后标本的染色程度发生变化。以此能够防止染色质量变动。

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能够接受使用者对于向槽部件24内供应染色液11的时机的设定。比如,通过图12所示设定界面接受使用者对于向槽部件24内供应染色液11的时机的设定。在图12的示例中,能够分为原液组和稀释染色液组来设定染色液11的补充时机。原液组包括染色液11的原液和甲醇。稀释染色液组包括用磷酸缓冲液等稀释的染色液,即稀释染色液。与就各个染色液11设定染色液11的供应时机的做法相比,根据染色液11的种类来划分小组的做法能够轻松地统一设定供应时机。

如图12(A)所示,关于原液组,可以将补充染色液11后经过的时间和制作的个数(染色个数)设定为向槽部件24内供应染色液11的时机。通过设定经过时间就能每过一定时间补充一次与染色液11所蒸发的量相等的染色液11。通过设定制作的个数就能够将染色液11随着载玻片10的运出作业而流出的部分补充上。在原液组中,比如可以将经过的时间设定为30分钟以上2小时以下的时间。另外,比如可以将制作的个数设定为10个以上50个以下的个数。控制部件71基于时钟部件713所计出的、自补充染色液11起经过的时间来控制流体构件700,以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此外,控制部件71基于存储部件712存储的、自补充染色液11起的载玻片10的制作个数来控制流体构件700,以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

另外,经过的时间这一条件与制作的个数这一条件也可以独立发挥作用。即,也可以独立地计出经过的时间和制作的个数。比如,也可以在经过的时间这一条件和制作的个数这一条件重合时连续两次补充染色液11。

如图12(B)所示,稀释组可以设定补充染色液11后经过的时间。在稀释染色液中,与制作的个数相比,由于时间的经过等造成的染色液11的劣化才是决定性的,所以此时只设定经过的时间即可。在稀释组中,比如可以将经过的时间设定为12分钟以上4小时以下的时间。

此外,除了经过的时间、制作的个数之外,也可以将一定时刻设定为供应时机。即,也可以在到达一定时刻时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此外,也可以不对要补充的染色液11进行分组,而采用能够分别设定染色液11的供应时机的结构。

在通常模式和染色模式下,控制部件71处于已接受了针对载玻片的染色操作指示的状态。而在涂抹模式、印制模式以及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关闭电源或者处于待机状态时,下达给控制部件71的针对载玻片的染色操作指示为消失的状态。

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以便在针对载玻片10的染色操作暂停时停止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并在针对载玻片10的染色操作再次开始时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以此,染色操作暂停期间不补充染色液11,因此能够防止染色液11无意义的消耗。即,控制部件71在接受了针对载玻片10的染色操作指示后控制流体构件700来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此外,当针对载玻片10的染色操作指示消失后,控制部件71对流体构件700进行控制,使染色操作暂停,停止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并且在再次接受了针对载玻片10的染色操作指示后再次开始染色操作,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

当针对载玻片10的染色操作经过暂停后再次开始时,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以向槽部件24内补充与休止时间相应量的染色液11。比如,暂停时间为设定的经过时间的N倍时,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以向槽部件24内补充N次量的染色液11。以此,能够恰当地补充暂停时间中染色液11蒸发的部分、劣化的部分。即,在针对载玻片10的染色操作经过暂停后再次开始时,控制部件71控制流体构件700,以向槽部件24内补充与时钟部件713所计出的暂停时间相应量的染色液11。

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以与槽部件24的容量相应的量为上限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即,补充N次量的染色液11时,如果补充量超过槽部件24的容量,则补充与槽部件24容量相应量的染色液11。以此就不会过度补充染色液11,故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染色液11的无意义消耗。即,控制部件71比较一定量与存储部件712存储的要向槽部件24内补充的染色液11的量,控制流体构件700以一定量为上限向槽部件24内补充染色液11。

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以优先对上游的槽部件24补充染色液11。如图13所示,载玻片10依次运送至染色槽20a、20b、20c,清洗槽40a,染色槽20d、20e,清洗槽40b,依次配置于复数个槽部件24。比如,进行双重染色中的迈-吉姆萨(May-Giemsa)染色时,染色液11包含甲醇、迈格林华(May-Grunwald)液、以及吉姆萨(Giemsa)液。而进行双重染色中的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时,染色液11包含甲醇,瑞氏(Wright)液、以及吉姆萨(Giemsa)液。进行单染色中的瑞氏(Wright)染色时,染色液11包含甲醇和瑞氏(Wright)液。即,控制部件71将先后顺序设定为染色槽20a、20b、20c、20d、20e并进行控制来优先向载玻片10先浸入的槽部件24补充染色液11。

进行双重染色中的迈-吉姆萨(May-Giemsa)染色时,染色槽20a中放入甲醇,染色槽20b中放入迈格林华(May-Grunwald)液的原液,染色槽20c中放入迈格林华(May-Grunwald)液的稀释染色液。清洗槽40a中放入磷酸缓冲剂,染色槽20d和20e中放入吉姆萨(Giemsa)液的稀释染色液。清洗槽40b中放入纯水。此时,比如将甲醇和迈格林华(May-Grunwald)液的原液分为原液组,将迈格林华(May-Grunwald)液的稀释染色液和吉姆萨(Giemsa)液的稀释染色液分为稀释染色液组。纯水和磷酸缓冲剂用于清洗,故每次清洗载玻片10时都对其进行更换。

进行双重染色中的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时,染色槽20a中放入甲醇,染色槽20b中放入瑞氏(Wright)液的原液,染色槽20c中放入瑞氏(Wright)液的稀释染色液。清洗槽40a中放入磷酸缓冲剂,染色槽20d和20e中放入吉姆萨(Giemsa)液的稀释染色液。清洗槽40b中放入纯水。此时,比如将甲醇和瑞氏(Wright)液的原液分为原液组,将瑞氏(Wright)液的稀释染色液和吉姆萨(Giemsa)液的稀释染色液分为稀释染色液组。纯水和磷酸缓冲剂用于清洗,故每次清洗载玻片10时都对其进行更换。

进行单染色中的瑞氏(Wright)染色时,染色槽20a中放入甲醇,染色槽20b中放入瑞氏(Wright)液的原液,染色槽20c中放入瑞氏(Wright)液的稀释染色液。染色槽20d和20e中放入瑞氏(Wright)液的稀释染色液,清洗槽40b中放入纯水。此时,比如将甲醇和瑞氏(Wright)液的原液分为原液组,将瑞氏(Wright)液的稀释染色液分为稀释染色液组。纯水用于清洗,故而每次清洗载玻片10时都会对其进行更换。

图14显示了向槽部件24供应染色液的流体构件700的一部分。通过隔膜泵定量染色液11并将其供应到染色槽。比如,通过隔膜泵从染色液室定量染色液11的原液并将其供应到染色槽。此外,通过隔膜泵分别定量染色液11的原液和磷酸缓冲液并将其供应到染色液稀释搅拌室,制备染色液11的稀释染色液。此外,通过隔膜泵从染色液稀释搅拌室定量制备的染色液11的稀释染色液,并将其供应到染色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隔膜泵供应染色液,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可以通过其他泵供应染色液,也可以通过因高低差产生的水压来供应染色液。

流体构件700通过控制部件71的控制向槽部件24供应染色液。具体而言,在流体构件700中,通过控制部件71的控制来驱动各隔膜泵。此外,在流体构件700,通过控制部件71的控制来控制各阀的开闭。可以对复数个染色槽设置共通的隔膜泵,也可以分别地设置隔膜泵。

从设于染色槽下部的供应口261供应染色液11。此外,剩余的染色液11从设于供应口261上方的排出口27溢出,通过回收箱28排出到废液室。

参照图15就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的染色部件81中的染色液补充处理进行说明。涂抹标本制作装置200由控制部件71进行控制。针对复数个槽部件24中的每一个进行染色液补充处理。

首先,在图15的步骤S21中,判断是否满足补充染色液11的条件。如果满足条件的话,进入步骤S22,不满足条件的话,一直重复进行步骤S21的处理直到满足条件。补充染色液11的条件比如为:在进行着染色处理的状态下,自上一次补充经过了一定的经过时间、或自上一次补充后制作了一定的制作个数等。

在步骤S22中,向槽部件24补充染色液11。在步骤S23中,涉及补充染色液11的条件的计数器被重置,返回步骤S21。关于计数器的重置,如果因经过了一定的经过时间而进行了补充,则经过时间被重置,如果因为制作了一定的制作个数而进行了补充,则制作个数被重置。染色补充处理如上进行。

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绝无限制性。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所限而仅由权利要求书所示,此外,与权利要求具有同等意义及范围的内容下的所有的变形(变形例)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编号的说明】

10:载玻片

10c:下端部

11:染色液

20:染色槽

21:插口

22:玻片安放部件

23:盖部件

24:槽部件

27:排出口

30:移送部件

100:标本染色装置

200:涂抹标本制作装置

201:内侧面

202:间隔部分

223:底部

228:流通口

231:顶板

233:内壁

241:上部

242:下部

243:第一部分

244:第二部分

700:流体构件

712:存储部件

713:时钟部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