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外观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1099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隔膜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外观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自20世纪90年代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来,由于其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无记忆效应和循环寿命长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作各种移动设备的电源,隔膜是锂离子电池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作用是将正极与负极材料隔开、容许离子通过而不能让电子通过,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外观质量直接影响到电池的组装,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上,都是采用精度很高的在线非接触式纠偏仪及快速反馈控制系统进行自动检测和控制的。

如果隔膜端面不平整,就会出现电池卷绕出现偏差的情况,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为了追求更小的体积,超薄隔膜是发展的趋势,在隔膜变得越来越薄的同时,分切张力的控制更加困难,很容易出现隔膜端面不齐的外观不良情况,由于隔膜很薄,要做到用肉眼分辨和量化非常困难,所以需要开发一种检验装置来进行锂离子隔膜端面平整度的辅助检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外观检测装置,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外观检测装置,包括底盘,底盘的中部设置有立柱,立柱的上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悬臂,悬臂的下方可沿悬臂的长度方向水平移动的设置有测量探头,所述悬臂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数字显示器,所述数字显示器与测量探头电连接,所述底盘上放置有待测的隔膜。

进一步,所述立柱为圆柱形。

进一步,所述测量探头的测量精度为0.01mm。

进一步,所述立柱的底部通过螺纹结构与底盘连接。

进一步,所述悬臂通过螺纹结构与立柱连接。

进一步,所述底盘上环绕所述立柱可转动的设置有圆环状的托盘,托盘的底部同轴固定连接有圆板,圆板的中部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进一步,所述底盘的底部设置有吸盘。

进一步,所述测量探头为激光位移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用高精度测量探头,精度达到0.01mm,能够精确测量出隔膜端面的平整度,进行实时量化显示,传感器能够沿悬臂移动,测量范围能够覆盖整个隔膜的端面;可以通过托盘转动隔膜,使得检验的过程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外观检测装置,包括底盘1,底盘1的中部设置有立柱2,立柱2的上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悬臂3,悬臂3的下方可沿悬臂3的长度方向水平移动的设置有测量探头4,悬臂3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数字显示器5,数字显示器5与测量探头4电连接,数字显示器5显示测量数值,底盘1上放置有待测的隔膜6,隔膜6套装在立柱2上。

立柱2为圆柱形。

测量探头4的测量精度为0.01mm。

立柱2的底部通过螺纹结构与底盘1连接。

悬臂3通过螺纹结构与立柱2连接。

底盘1上环绕立柱2可转动的设置有圆环状的托盘7,托盘7的底部同轴固定连接有圆板(未示出),圆板的中部与伺服电机(未示出)的输出轴连接,底盘1上设置有用于控制伺服电机启停的控制按钮(未示出)。

底盘1的底部设置有吸盘(未示出),便于将底盘1吸附在桌子或者其他地方,方便检测。

测量探头4为激光位移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将待测的隔膜6放置在底盘1上,测量探头4可以沿悬臂3的方向移动,测量范围能够覆盖整个隔膜6的端面,可以启动伺服电机,使得托盘7带动隔膜6缓慢的转动,配合测量探头4的移动,可以方便的对隔膜6的整个端面进行平整度的测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