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6188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辅助工具,特别涉及一种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发展战略的深入人心和高性能复合材料行业的蓬勃发展,纤维织物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以及运动休闲等领域已获得了广泛应用。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是该类型复合材料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制造的关键技术,是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构件进一步推广应用所面临的主要瓶颈。其中,纤维织物的渗透率是树脂传递模塑成型中影响树脂流动行为的重要参数,主要反映树脂在纤维织物预成型体中流动的难易程度,显著影响复合材料构件成型模具、工艺设计和成型性能。准确表征纤维织物的渗透率对于促进树脂浸渍过程的数值模拟,推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在树脂基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实现复合材料构件的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成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纤维丝束本身较高的柔韧性及其相互间细微结构的不均匀性,纤维织物面内非饱和渗透率对测试条件极为敏感,因现有采用的纤维织物面内渗透率测试方法,测试装置以及测试条件均有所不同,导致同种材料的测试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在测试装置上安装设置用于测试织物渗透压力的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端设有一对接圆盘,所述对接圆盘的正面圆心处设有对接孔,所述安装板内设有沿该安装板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对接孔连通的通道,所述对接圆盘的正面设有深度为0.6mm的环形凹槽,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后侧面设有一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上设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对接螺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安装板对应所述安装凸台的一端中部设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采用M3螺钉封堵。

作为本实用新型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对接螺孔上安装有与所述通道连通的压力表连接组件,所述压力表连接组件包括一与所述对接螺孔螺接的外螺纹管,所述外螺纹管的另一端套接有弯管,所述弯管上安装压力表,所述弯管可360度旋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安装板、安装凸台和所述对接圆盘一体成型,所述安装板、安装凸台和所述对接圆盘均为金属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安装板、安装凸台和所述对接圆盘均为黄铜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对接孔的直径为3mm,所述环形凹槽的直径为31.7mm,所述通道的直径为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采用金属制作而成的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该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具有抗压能力强,安装方便,压力测试准确、结构简单的特点,对接孔用于对接测试机的压力通道,该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上安装的压力表可以准确的反应测试机对织物测试的渗透压力。

附图说明

下面就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图2中K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名称:1、安装板2、对接圆盘3、对接孔4、通道5、环形凹槽6、安装凸台7、对接螺孔8、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

如图1~图3所示,一种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的一端设有一对接圆盘2,对接圆盘2的正面圆心处设有对接孔3,安装板1内设有沿该安装板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对接孔3连通的通道4,对接圆盘2的正面设有深度为0.6mm的环形凹槽5,安装板1的另一端后侧面设有一安装凸台6,安装凸台6上设有与通道连通的对接螺孔7。

优选的,安装板1对应安装凸台6的一端中部设有与通道4连通的通孔8,通孔8采用M3螺钉封堵。

优选的,对接螺孔7上安装有与通道4连通的压力表连接组件(图未示),压力表连接组件包括一与对接螺孔螺接的外螺纹管,外螺纹管的另一端套接有弯管,弯管上安装压力表,弯管可360度旋转。

优选的,安装板1、安装凸台6和对接圆盘2一体成型,安装板、安装凸台和对接圆盘均为金属构件。

优选的,安装板1、安装凸台6和对接圆盘2均为黄铜构件。

优选的,对接孔3的直径为3mm,环形凹槽5的直径为31.7mm,通道4的直径为2mm。

本实用新型采用金属制作而成的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该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具有抗压能力强,安装方便,压力测试准确、结构简单的特点,对接孔用于对接测试机的压力通道,该织物渗透压力测试装置上安装的压力表可以准确的反应测试机对织物测试的渗透压力。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