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检测产品气密性能的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2281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产品气密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检测产品气密性能的工装。



背景技术:

在DT1产品气密性能检测过程中,现有的气密性检测装置一次仅能同时对 2件产品进行气密性检测,而且现有气密性检测装置在对产品进行锁紧时,采用的是螺纹式锁紧机构,每件产品至少需要4颗进行紧固,每检测一次,需要进行至少8颗螺钉的取卸,大大降低了检测效率,而且螺钉在取卸过程中也容易对产品造成损伤,另外,采用螺钉对产品进行紧固,气密性能也无法得到最大的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检测产品气密性能的工装,可有效解决现有检测装置检测效率低,容易对产品造成损伤,气密性不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用于检测产品气密性能的工装,包括呈中空结构的箱体,箱体底部设置有底板,侧边开有进气孔,顶部开有若干用于放置待测产品的产品型腔;箱体顶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分别活动设置有相配合的盖板和卡头;盖板一端活动设置于第一固定板上,另一端嵌入位于卡头下方的第二固定板之间。

进一步地,卡头一端设置有弧状手柄,另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突出块;突出块通过螺栓分别活动设置于第二固定板外壁。

进一步地,盖板上开有空腔。

进一步地,产品型腔设置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且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均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产品型腔数量为4个,且等间距排列。

进一步地,底板和箱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产品型腔上设置有用于保护产品的保护条。

进一步地,盖板的厚度与卡头到箱体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在箱体顶端开设4个产品型腔,可同时对4件产品进行气密性检测,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

2、通过盖板覆盖于待测产品上,然后嵌入卡头下方的第二固定板内,与卡头相配合,实现对产品的固定,通过此种方式,既保证了产品与装置之间配合的气密性能,又可避免对产品造成损伤,操作简单方便,大大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箱体;2、产品型腔;3、盖板;4、卡头;5、第一固定板;6、第二固定板;7、弧状手柄;8、突出块;9、进气孔;10、底板;11、保护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用新型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所示,该用于检测产品气密性能的工装,包括箱体1,该箱体1呈中空状,底部设置有底板10,并在箱体1的一侧边上开有进气孔9;为了增强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在工作过程中漏气,在底板10和箱体1之间设置有用于增强密封性能的密封圈。

如图1所示,箱体1顶部开有若干供产品插入的产品型腔2,产品型腔2之间等间距排列,优选产品型腔数量为4个,为避免产品在因检测过程中发生移动,而对插入产品型腔2的部分造成损伤,在产品型腔2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保护条11,通过设置多个产品型腔2,可大大提升产品的检测效率。

如图1所示,在箱体1顶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产品型腔2设置于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之间,且与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之间均具有间隙。

如图1所示,在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上分别活动设置有相配合的盖板3和卡头4,卡头一端设置有弧状手柄7,另一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突出块8;突出块8通过螺栓分别活动设置于第二固定板6外壁,可绕第二固定板6旋转。

如图1所示,盖板3上开有空腔,在盖板3上设置空腔,便于观察产品在检测过程中是否存在漏气的情况,且盖板3的一端通过螺栓活动设置于第一固定板5之间,可绕第一固定板5旋转,另一端嵌入第二固定板6之间;为实现盖板3与卡头4之间的密封,盖板3的厚度应与卡头4到箱体1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

当对产品进行气密性检测时,将产品沿保护条11放入产品型腔2内,然后旋转盖板3,使其压覆于产品上,然后远离第一固定板5的一端嵌入第二固定板 6之间,转动卡头4,使其沿第二固定板6旋转,使其位于盖板3的正上方。

当通过进气孔9向箱体1内注入检测气体时,放置于产品型腔2内的产品在气压的作用下向上推动盖板3,盖板3嵌入第二固定板6的一端在气压作用下会向上运动,而在卡头3的限制下,可有效的防止盖板3向上运动,即可避免产品脱离产品型腔2,保证了装置与产品之间的气密性。

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