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8621发布日期:2018-10-12 22:53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一般涉及汽车零件的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气密性检测是汽车零部件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有的汽车零件的气密性检测都是每个零件设有定制的配套夹具进行检测,因此汽车零件的气密性检测的夹具其配套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通用型的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放置汽车零件的夹具座、与夹具座连接的检测机构和位于夹具座上方的压紧装置;所述压紧装置包括下压支架、固定在支架底部的上下相通的调节筒、以调节筒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的四根固定在调节筒内壁的钢丝、排列套在钢丝上的若干调节块和连接在钢丝末端的7字型按压杆;所述钢丝的端部水平弯折伸出所述调节筒;所述按压杆的端部可移动地套在钢丝的末端;所述按压杆还通过水平设置的弹簧和伸缩杆与调节筒的外壁连接;所述调节筒的顶部内螺纹连接有中空的用于挤压调节块沿着钢丝向下移动的调节螺帽;所述调节螺帽的侧壁对应每根钢丝开设有竖条状的调节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夹具座包括中部设有凹槽的底座、设置在底座中部与检测机构通气的通气孔、放置在凹槽内的零件放置座和套在零件放置座内的弹性橡胶环;所述零件放置座由若干放置块在同侧铰接组成;所述橡胶环远离环内的侧边内凹形成卡住所述放置块的卡槽;所述橡胶环的顶面设置有V型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按压杆的底端均匀固定有柔性球。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相邻放置块之间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弹性橡胶带。

本申请的有效效果是:压紧装置的压紧面积可调,使得本申请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大小的零件的检测中的固定定位,调节方便;同时,根据本申请某些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若干同侧铰接的放置块组成零件放置座,使得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适用于不同形状的零件,节约了气密性检测装置的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0、夹具座;20、压紧装置;21、支架;22、调节筒;23、钢丝;24、调节块;25、调节螺帽;11、底座;12、零件放置座;13、橡胶环;26、按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和图2为本申请一种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用于放置汽车零件的夹具座10、与夹具座10连接的检测机构和位于夹具座10上方的压紧装置20;所述压紧装置20包括下压支架21、固定在支架21底部的上下相通的调节筒22、以调节筒22的轴线中心对称设置的四根固定在调节筒内壁的钢丝23、排列套在钢丝23上的若干调节块24和连接在钢丝23末端的7字型按压杆26;所述钢丝23的端部水平弯折伸出所述调节筒22;所述按压杆26的端部可移动地套在钢丝23的末端;所述按压杆26还通过水平设置的弹簧和伸缩杆与调节筒22的外壁连接;所述调节筒22的顶部内螺纹连接有中空的用于挤压调节块24沿着钢丝23向下移动的调节螺帽25;所述调节螺帽25的侧壁对应每根钢丝23开设有竖条状的调节口。

四个按压杆26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旋拧调节25使得调节螺帽25下移推动调节块24往下移动,从而挤压按压杆26远离调节筒22的中心,使得四个按压杆26的按压范围增大;相反,需要减小四个按压杆26的按压零件的大小的时候,反向旋转调节螺帽25使其上移即可;整个压紧装置20的上下移动通过液压缸或者气缸驱动。

优选地,所述夹具座10包括中部设有凹槽的底座11、设置在底座11中部与检测机构通气的通气孔、放置在凹槽内的零件放置座12和套在零件放置座12内的弹性橡胶环13;所述零件放置座12由若干放置块在同侧铰接组成;所述橡胶环13远离环内的侧边内凹形成卡住所述放置块的卡槽;所述橡胶环13的顶面设置有V型槽。零件在被测试之前其底部边缘卡在所述橡胶环13的V型槽内,再将零件放置座卡到橡胶环13外的卡槽内,将压紧机构压住零件的上部即可检测零件下部的腔体的密封性。

优选地,所述按压杆26的底端均匀固定有柔性球。

优选地,所述相邻放置块之间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弹性橡胶带。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