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7114发布日期:2018-11-20 20:1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织带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织带为经编织的纺织品,为了保证织带的性能及成品的外观,在织带在出厂前,需对其耐磨性进行检测。通常,织带的一端需要通过固定工装固定,另一端绕设圆柱形摩擦棒后,通过人为或者专业设备带动织带往返移动,实现织带与摩擦棒之间的摩擦。

现有技术采用上述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由于摩擦棒只能沿织带长度方向上摩擦,不能宽度方向上进行摩擦,不能满足同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同时,摩擦棒一般放置于固定机构的顶部凹槽,便于摩擦棒的拆卸和安装,但是在织带的往返摩擦过程中,摩擦棒容易发生松动,进而影响摩擦测试效果。

其次,织带的一端通过固定工装固定具体是指,先将织带放置于上夹件和下夹件之间,然后通过螺栓将上夹件和下夹件锁紧。现有的织带固定工装,拆装织带由于需要操作人员拆卸螺栓才能实现,操作不方便,不便于维护。同时,由于采用拆卸螺栓的方式,使得拆装织带的工作时间较长,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满足同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进而提高测试精度,同时,拆装织带方便,便于维护。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平台;用于测试织带长度方向的第一摩擦组件,所述第一摩擦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测试平台一侧的支架、多个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固定块及穿设于所述固定块的摩擦棒,所述固定块与所述支架可拆卸连接;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下夹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下夹件及锁扣,所述锁扣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锁扣的固定部和用于固定织带一端的锁紧部,所述固定部通过定位柱卡接于所述下夹件和所述上夹件之间,所述锁紧部包括把手及间隔设置于所述把手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织带至少一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驱动组件,其设置于所述测试平台上,所述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下夹件;所述驱动组件带动织带往返移动;固定组件,其设置于所述测试平台的一侧,织带的另一端绕设所述摩擦棒之后固设于所述固定组件上;用于测试织带宽度方向的第二摩擦组件,所述第二摩擦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测试平台上的升降气缸、设置于所述升降气缸输出端的工作台及设置于所述测试平台的砂轮部件,所述砂轮部件能够沿织带的宽度方向滚动。

作为优选,所述下夹件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上夹件上对应所述第一凹槽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固定部的一侧抵压于所述定位柱上,另一侧抵压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或者第二凹槽的内壁。

作为优选,所述把手为框体结构,所述把手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将所述把手分割的两部分为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织带绕设于所述连接板。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板的两侧设置有锯齿形结构,且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起。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机构还包括中心轴及均与所述中心轴转动设置的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分别抵压于织带的两面。

作为优选,所述摩擦棒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多个所述固定块同轴开设有用于所述摩擦棒贯通的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形状与所述摩擦棒横截面的形状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的摇臂,所述下夹件固定于所述摇臂上,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摇臂带动织带往返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上盖板和与所述上盖板可拆卸连接的下盖板,织带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摩擦组件还包括两个转动连接于所述工作台的压杆,所述压杆用于抵压所述织带。

作为优选,所述砂轮部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测试平台,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悬臂,所述悬臂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测试织带宽度方向的砂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织带的一端通过固定机构固定于驱动组件上,织带的另一端绕设所述摩擦棒之后固设于固定组件上,驱动组件带动织带往返移动,实现了织带长度方向上的耐摩性测试;通过测试平台上设置有升降气缸、升降气缸输出端设置有工作台,升降气缸驱动所述工作台能够竖直上下移动,使得工作台能够与织带的下表面相接触;通过在测试平台上设置砂轮部件,砂轮部件能够沿织带的宽度方向滚动,实现了织带在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满足织带同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进而提高了测试的精度和准确性。

2)通过设置多个固定块及穿设于固定块的摩擦棒,采用摩擦棒穿设固定块的方式,相比较现有技术采用摩擦棒放置于固定机构的顶部凹槽的方式,有效地防止测试过程中摩擦棒发生松动,进而提高了测试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固定块均可拆卸连接于支架和摩擦棒,便于摩擦棒的拆卸和安装,便于维护。

3)通过设置锁扣的固定部和定位柱卡接于下夹件和上夹件之间,实现了锁扣与上夹件和下夹件的固定;通过在把手上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类似于书包背带,织带至少一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实现了织带的固定,其中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对于绕设的次数适当调整;与现有技术上夹件和下夹件采用螺栓安装的方式相比,不需要打开上夹件和下夹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便于维护。同时,缩短了拆装织带的工作时间,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在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中第二摩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中固定机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中固定机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中固定机构中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中固定机构中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测试平台;2、第一摩擦组件;3、驱动组件;4、固定组件;5、第二摩擦组件;6、固定机构;7、螺栓;800、织带;

21、支架;22、固定块;23、摩擦棒;

211、安装孔;

31、电机;32、摇臂;

41、上盖板;42、下盖板;

51、升降气缸;52、工作台;53、砂轮部件;54、压杆;

531、支撑杆;532、悬臂;533、砂轮。

61、下夹件;62、上夹件;63、定位柱;64、锁扣;65、限位组件;

641、固定部;

642、把手;643、第一通孔;644、第二通孔;645、连接板;

651、中心轴;652、第一限位板;653、第二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如图1-5所示,该耐磨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平台1、用于测试织带800长度方向的第一摩擦组件2、固定机构6、驱动组件3、固定组件4及用于测试织带800宽度方向的第二摩擦组件5。其中第一摩擦组件2包括设置于测试平台1一侧的支架21、多个设置于支架21上的固定块22及穿设于固定块22的摩擦棒23,固定块22均可拆卸连接于支架21和摩擦棒23。另外,固定机构6包括:下夹件61、可拆卸连接于下夹件61的上夹件62及锁扣64,锁扣64包括用于固定锁扣64的固定部641和用于固定织带800一端的锁紧部,固定部641通过定位柱63卡接于下夹件61和上夹件62之间,锁紧部包括把手642及间隔设置于把手642上的第一通孔643和第二通孔644,织带800至少一次穿过第一通孔643和第二通孔644;同时,驱动组件3设置于测试平台1上,驱动组件3连接于下夹件61,驱动组件3带动织带800往返移动。另外,固定组件4设置于测试平台1的一侧,织带800的另一端绕设摩擦棒23之后固设于固定组件4。除此之外,第二摩擦组件5包括设置于测试平台1上的升降气缸51、设置于升降气缸51输出端的工作台52及设置于测试平台1的砂轮部件53,升降气缸51驱动工作台52能够竖直上下移动,砂轮部件53能够沿织带800的宽度方向滚动。

通过设置织带800的一端通过固定机构6固定于驱动组件3上,织带800的另一端绕设摩擦棒23之后固设于固定组件4上,驱动组件3带动织带800往返移动,实现了织带800长度方向上的耐摩性测试。其中通过测试平台1上设置有升降气缸51、升降气缸51输出端设置有工作台52,升降气缸51驱动工作台52能够竖直上下移动,使得工作台52能够与织带800的下表面相接触。同时,通过在测试平台1上设置砂轮部件53,砂轮部件53能够沿织带800的宽度方向滚动,实现了织带800在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满足同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进而提高了测试的精度和准确性。

通过设置多个固定块22及穿设于固定块22的摩擦棒23,采用摩擦棒23穿设固定块22的方式,相比较现有技术采用摩擦棒23放置于固定机构的顶部凹槽的方式,有效地防止测试过程中摩擦棒23发生松动,进而提高了测试效果;同时,通过设置固定块22均可拆卸连接于支架21和摩擦棒23,便于摩擦棒23的拆卸和安装,便于维护。

通过设置锁扣64的固定部641和定位柱63卡接于下夹件61和上夹件62之间,实现了锁扣64与上夹件62和下夹件61的固定;通过在把手642上设置第一通孔643和第二通孔644,类似于书包背带,织带800至少一次穿过第一通孔643和第二通孔644,实现了织带800的固定,其中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对于绕设的次数适当调整;与现有技术上夹件62和下夹件61采用螺栓7安装的方式相比,不需要打开上夹件62和下夹件61,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便于维护。同时,缩短了拆装织带800的工作时间,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如图1-2所示,固定组件4包括上盖板41和与上盖板41可拆卸连接的下盖板42,织带800的另一端设置于上盖板41和下盖板42之间,且上盖板41和下盖板42通过螺栓7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上述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电机31和设置于电机31输出端的摇臂32,由于织带800的一端固定于摇臂32上,织带800的另一端固定于上盖板41和下盖板42之间,驱动电机31通过摇臂32带动织带800往返移动,使得织带800能够在摩擦棒23上摩擦,进而实现了织带800长度方向上的耐摩性测试。

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摩擦组件2包括设置于测试平台1一侧的支架21、多个设置于支架21上的固定块22及穿设于固定块22的摩擦棒23,固定块22均可拆卸连接于支架21和摩擦棒23。其中,为了防止摩擦棒23随着织带800滚动,且增强织带800和摩擦棒23的摩擦效果,将摩擦棒23的横截面设置为多边形。同时多个固定块22同轴开设有用于摩擦棒23贯通的通孔,且通孔的形状与摩擦棒23横截面的形状相同。

支架21上沿高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安装孔211,支架21通过螺栓7穿过安装孔211并抵压于测试平台1的侧面,实现了支架21在高度方向上的调节。同时,固定块22上设置有定位孔,固定块22通过螺栓7穿过定位孔并低压于摩擦棒23的侧面,实现了固定块22对摩擦棒23的固定。

如图3所示,上述第二摩擦组件5包括设置于测试平台1上的升降气缸51、设置于升降气缸51输出端的工作台52、两个转动连接于工作台52的压杆54及设置于测试平台1的砂轮部件53,升降气缸51驱动工作台52能够竖直上下移动,当工作台52能够与织带800的下表面相接触时,操作人员转动压杆54,用于抵压织带800的两侧,使得织带800设置在工作台52上的部分平整,便于后续砂轮部件53沿织带800的宽度方向的耐磨性测试。

其中砂轮部件53包括支撑杆531,支撑杆5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测试平台1,另一端转动设置有悬臂532,悬臂532上设置有用于测试织带800宽度方向的砂轮533。操作人员在将压杆54抵压织带800两侧后,分别转动支撑杆531和悬臂532至合适的位置,使得设置于悬臂532下方的砂轮533与织带800的上表面相接触。由于织带800设置在工作台52上的部分平整,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驱动悬臂532带动砂轮533沿织带800的宽度方向滚动,实现了织带800在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满足同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耐磨性测试,进而提高了测试的精度和准确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织带的耐磨测试装置的固定机构6,如图4-7所示,该固定机构6包括:连接于摇臂32的下夹件61、上夹件62、定位柱63、锁扣64及限位组件65,其中下夹件61连接于机架,下夹件6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上夹件62可拆卸连接于下夹件61,上夹件62上对应第一凹槽设置有第二凹槽,定位柱63设置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成的容纳空间内。同时锁扣64包括用于固定锁扣64的固定部641和用于固定织带800的锁紧部,固定部641通过定位柱63卡接于容纳空间内,锁紧部包括把手642及间隔设置于把手642上的第一通孔643和第二通孔644,织带800至少一次穿过第一通孔643和第二通孔644。另外,限位组件65与织带800可拆卸连接,限位组件65分别抵压于织带800的两面,且位于靠近把手642的一侧。

通过下夹件6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上夹件62上对应第一凹槽设置有第二凹槽,使得定位柱63能够放置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成的容纳空间内;通过设置锁扣64的固定部641和定位柱63卡接于容纳空间内,实现了锁扣64与上夹件62和下夹件61的固定;通过在把手642上设置第一通孔643和第二通孔644,类似于书包背带,织带800至少一次穿过第一通孔643和第二通孔644,实现了织带800的固定,其中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对于绕设的次数适当调整;与现有技术上夹件62和下夹件61采用螺栓7安装的方式相比,不需要打开上夹件62和下夹件61,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便于维护。同时,缩短了拆装织带800的工作时间,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通过设置限位组件65与织带800可拆卸连接,且限位组件65分别抵压于织带800的两面,进一步对织带800限位和固定,增强了织带800的稳定性。

如图4-5所示,下夹件6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上夹件6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上夹件62和下夹件61通过螺栓7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可拆卸连接。

如图4-5所示,锁扣64包括用于固定锁扣64的固定部641和用于固定织带800的锁紧部,其中固定部641的一侧抵压于定位柱63上,另一侧抵压于第一凹槽的内壁或者第二凹槽的内壁。由于锁扣64的固定部641和定位柱63卡接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成的容纳空间内,为了增强了锁扣64与上夹件62和下夹件61的固定效果,将下夹件61和上夹件62相对的一面均设置为锯齿状结构,增强了下夹件61和上夹件62之间的稳定性。

锁紧部包括把手642,把手642上设置有连接板645,连接板645将把手642分割的两部分为第一通孔643和第二通孔644,织带800绕设于连接板645。为了提高织带800和把手642的固定性能,连接板645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起或者连接板645的两侧设置有锯齿形结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织带800可以先从第一通孔643穿过,然后进入第二通孔644,再次进入第一通孔643,或者织带800可以先从第二通孔644穿过,然后进入第一通孔643,再次进入第二通孔644,织带800绕设的次数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并不作限定,以把手642将织带800固定为准。

如图6-7所示,限位组件65包括中心轴651及均与中心轴651转动设置的第一限位板652和第二限位板653,第一限位板652和第二限位板653分别抵压于织带800的两面。第一限位板652上设置有若干个限位槽,第二限位板653上对应设置有若干个限位柱,限位柱卡接于限位槽内。其中限位柱优选为针状结构。

由于织带800的一端通过绕设把手642的连接板645而实现固定,则靠近把手642的一侧织带800有一部分为双层结构,如图3所示,因此限位组件65优先设置于此部分上,能够进一步对织带800限位和固定,增强了织带800的稳定性。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