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7121发布日期:2019-06-14 22:2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充放电技术,特别涉及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散件结构安装的设备,一种是整体元器件模块化结构的设备。

散件式安装,元器件整体敞开在柜体内,布局零乱,柜内结构不齐整,很难给人产生美观感,并且走线不齐整,柜内元器件摆放不平整,维护空间狭小,不利于安装维护;但是由于器件是整体敞开在柜内,因此散热效果较好。

而整体元器件模块化结构,柜内除了主开关和隔离变压器外,其余元器件均布置在模块内,结构整齐,给人很好的视觉效果;通常交流侧电容电感及AC/DC模块集成为一个模块,而直流侧电容电感及DC/DC模块集成为另一模块;但是电气设备特别是电感元器件,结构特点使其不能像功率模块一样通过散热器进行散热,安装在模块内使其热量集中在模块内很难有效及时排出模块,因此模块使用的时间越长则模块内部温度越高,长期使用甚至会影响模块正常运行,而且模块内器件过多,使模块整体重量偏重,安装搬运极为不便,偏离了模块化结构便利安装的初衷。因此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既能保证设备的模块化安装,又能保证模块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包括与交流电源依次电连接的隔离变压器、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AC/DC模块、DC/DC模块、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以及电池组;

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由上至下依次分隔成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所述AC/DC模块与DC/DC模块均固定于第一空间,所述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与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均固定于第二空间,所述隔离变压器固定于第三空间。

前所述的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所述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交流侧电感与交流侧电容。

前所述的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所述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直流侧电感与直流侧电容。

前所述的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所述安装架包括底板和顶板,所述底板的上板面并于其前后两侧边沿分别排列有若干前支撑杆与若干后支撑杆,所述顶板通过前支撑杆与后支撑杆架空于底板上方,所述前支撑杆与后支撑杆之间纵向间隔设置有两块分隔板,两块分隔板将安装架分隔成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

前所述的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所述前支撑杆与后支撑杆均呈空心设置;所述分隔板靠近前支撑杆的边沿设置有前限位组件,所述前限位组件包括向外延伸的限位板,所述前支撑杆靠近分隔板的侧壁并沿前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供限位板插接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板的端部超过前支撑杆的内侧壁且超出部分向两侧延伸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槽的上端延伸有供限位柱进入前支撑杆内腔的引导槽;

所述分隔板靠近后支撑杆的边沿向外延伸有卡扣,所述后支撑杆靠近分隔板的侧壁并沿后支撑杆的长度方向贯穿有供卡扣扣接的扣槽。

前所述的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所述限位槽设有多个,多个限位槽沿着前支撑杆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扣槽的数量与限位槽一致,且每个扣槽与限位槽在水平方向上一一相对。

本发明的隔离变压器、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AC/DC模块、DC/DC模块、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均为现有模块,如隔离变压器可选用BK系列,如BK185kVA;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可选用LC系列, 如LC-680V;AC/DC模块可选用TP系列,如TP600V300A;DC/DC模块可选用TP系列,如TP500V300A;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可选用LC系列,如LC-1200V;只需要将现有的这些模块用本领域的通用连接方式连接起来即可,因此切实可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传统整体模块化结构充放电检测设备中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及AC/DC变换电路由单个模块结构分拆出影响结构及产生大量热量的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使模块仅仅包含AC/DC变换电路,即AC/DC模块;同时将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及DC/DC变换电路由单个模块结构分拆出影响结构及产生大量热量的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使模块仅仅包含DC/DC变换电路,即DC/DC模块,使得原本接线复杂的AC/DC变换电路及DC/DC变换电路组成模块化结构;既能保证设备的模块化安装,使柜内保持整洁,走线清晰,便于维护,又能提升其散热性能,从而保证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将不同模块设置于安装架的不同空间内,能够使各模块在结构分布上能够更加合理整洁,并且将安装架的各空间纵向排布,既能保证空间内模块结构的散热效果,又能有效降低安装架的占地空间;同时AC/DC模块和DC/DC模块不再包含偏重的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及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使得单个集成模块的重量大幅降低,从而使模块的安装维护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安装架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交流电源;2、隔离变压器;3、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4、AC/DC模块;5、DC/DC模块;6、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7、电池组;8、安装架;9、第一空间;10、第二空间;11、第三空间;12、交流侧电感;13、交流侧电容;14、直流侧电感;15、直流侧电容;16、底板;17、顶板;18、前支撑杆;19、后支撑杆;20、分隔板;21、前限位组件;22、限位板;23、限位槽;24、限位柱;25、引导槽;26、卡扣;27、扣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与交流电源1依次电连接的隔离变压器2、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3、AC/DC模块4、DC/DC模块5、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6以及电池组7, 隔离变压器2、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3、AC/DC模块4、DC/DC模块5以及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6可以依据现有模块连接实现,其中,隔离变压器2型号为隔离变压器BK系列,可选择但不限制于隔离变压器BK185kVA,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3型号为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LC系列, 可选择但不限制于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LC-680V,AC/DC模块4型号为AC/DC模块TP系列, 可选择但不限制于AC/DC模块TP600V300A,DC/DC模块5型号为DC/DC模块TP系列, 可选择但不限制于DC/DC模块TP500V300A,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6型号为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LC系列,可选择但不限制于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LC-1200V;其中,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3包括依次电连接的交流侧电感12与交流侧电容13。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6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直流侧电感14与直流侧电容15。AC/DC模块4为三电平结构IGBT高频开关电路。DC/DC模块5为IGBT高频开关电路。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效果如下:

该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在充电过程时,交流电源1输出的交流电压通过隔离变压器2,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3,再经过AC/DC模块4、DC/DC模块5整流成直流电源,经过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6,最后电能供给电池组7充电。

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在放电过程时,电池组7输出的直流电能通过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6,再经过DC/DC模块5、AC/DC模块4逆变成交流电能,经过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3,经过隔离变压器2,最后电能回馈给电网。通过以上方式,该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能够实现充放电功能。

如图2所示,电池组充放电检测设备还包括安装架8,安装架8由上至下依次分隔成第一空间9、第二空间10与第三空间11,AC/DC模块4与DC/DC模块5均固定于第一空间9,两者共同组成了功率单元。交流侧电容电感模块3与直流侧电容电感模块6均固定于第二空间10,隔离变压器2固定于第三空间11,由于隔离变压器2的体积重量较大,因此将其固定于位于安装架8底部的第三空间11内,能够有效降低安装架8的重心,从而提升其稳定性。其中,各电路模块均封装于壳体内,其可通过焊接、螺钉安装等方式固定于对应空间内,该安装方式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在此不做赘述。通过以上结构能够加快本设备的散热效率,使热量不会集中于模块内,并且质量较轻,方便安装和移动。

如图3所示,安装架8包括底板16和顶板17,顶板17与底板16的形状尺寸相一致,且顶板17平行位于底板16正上方。更具体的,底板16的上板面并于其前后两侧边沿分别排列有若干前支撑杆18与若干后支撑杆19,顶板17通过前支撑杆18与后支撑杆19架空于底板16上方。更具体的,前支撑杆18与后支撑杆19的数量均优选为三根,三根前支撑杆18分别设置于对应边沿的两端及中间位置,三根后支撑杆19分别位于对应边沿的两端及中间位置,使得前支撑杆18能够与后支撑杆19一一对应,且每根前支撑杆18与后支撑杆19均垂直固定于底板16与顶板17的板面。其中,前支撑杆18与后支撑杆19的两端分别与底板16及顶板17之间的连接方式优选为焊接,其属于现有技术,且不是本发明的重点,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3所示,前支撑杆18与后支撑杆19之间纵向间隔设置有两块分隔板20,两块分隔板20将安装架8分隔成第一空间9、第二空间10与第三空间11;即上面一块分隔板20与顶板17之间的空间构成了第一空间9,两块分隔板20之间的空间构成了第二空间10,下面一块分隔板20与底板16之间的空间构成了第三空间11。本实施例中,两块分隔板20的板面相互平行,且尺寸均小于底板16尺寸。分隔板20的上板面能够用来固定对应空间内设备的电气模块。

如图4和图5所示,前支撑杆18与后支撑杆19均呈空心设置,两者均为方杆,同时前支撑杆18与后支撑杆19内空腔的横截面呈方形。分隔板20靠近前支撑杆18的边沿设置有前限位组件21,该前限位组件21设有三个,其沿着分隔板20的边沿等间隔排列,并与前支撑杆18一一对应。更具体的,前限位组件21包括向外延伸的限位板22,该限位板22的板面呈竖直设置,前支撑杆18靠近分隔板20的侧壁并沿对应前支撑杆18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供限位板22插接的限位槽23,该限位槽23呈长条形,其宽度与限位板22的厚度一致,其长度大于限位板22的高度,以使分隔板20向上翻起后,限位板22的端部能够离开限位槽23,并与前支撑杆18的侧面保持距离。限位板22的端部超过前支撑杆18的内侧壁且超出部分向两侧延伸有限位柱24,限位柱24能有效将限位板22的端部限定于前支撑杆18的空腔内,使其无法脱离限位槽23。限位槽23的上端延伸有供限位柱24进入前支撑杆18内腔的引导槽25,引导槽25的形状尺寸与限位柱24一致,以使限位柱24能够从前支撑杆18外部进入前支撑杆18的空腔内,从而使限位板22能够顺利卡接于限位槽23。同时限位板22的长度大于前支撑杆18的壁厚,以使限位柱24能够在前支撑杆18的空腔内调节距离,便于限位板22进行拆装。

分隔板20靠近后支撑杆19的边沿向外延伸有卡扣26,该卡扣26的数量优选为三个,以与限位板22及后支撑杆19一一对应。后支撑杆19靠近分隔板20的侧壁并沿后支撑杆19的长度方向贯穿有供卡扣26扣接的扣槽27,该扣槽27优选呈长条形,其沿着对应后支撑杆19的长度方向设置,使得卡扣26能够顺利脱离扣槽27。限位板22与限位槽23之间的配合以及卡扣26与扣槽27之间的卡接配合,能够实现分隔板20的两侧边沿分别与前支撑杆18以及后支撑杆19之间的拆装,从而实现分隔板20拆装。

限位槽23设有多个,多个限位槽23沿着前支撑杆18的长度方向排列;扣槽27的数量与限位槽23一致,且每个扣槽27与限位槽23在水平方向上一一相对。使得人们能根据需要调整分隔板20在安装架8上的纵向位置,从而改变第一空间9、第二空间10及第三空间11的大小,以增加适用范围。

具体使用过程如下:

当需要调整或者拆卸分隔板20时,先以限位板22为铰接点,将分隔板20向上推,在推动过程中,可以调整分隔板20的水平位置,以使卡扣26能够顺利脱离扣槽27;当三个卡扣26全都脱离扣槽27后,将分隔板20向上提起,以使限位板22带动限位柱24上移至引导槽25的位置,最后将分隔板20朝着远离前支撑杆18的方向推,以使所有限位柱24完全脱离对应的引导槽25,便能将分隔板20从安装架8上拆卸下来。

在安装分隔板20时,先将分隔板20上的三个限位柱24分别对准三根前支撑杆18上需要高度的引导槽25,然后将限位柱24分别插入至对应的引导槽25内,使得限位板22能够在分隔板20的重力作用下卡接至引导槽25下方的限位槽23内,从而完成分隔板20一侧边沿的安装;而后以限位板22为枢接轴,将分隔板20向上翻起,以使卡扣26与后支撑杆19上的扣槽27相对应,然后将分隔板20向下翻,以使卡扣26扣接于对应的扣槽27内,便能完成分隔板20另一侧边沿的安装,最终完成整块分隔板20的安装。在安装卡扣26过程中,由于限位板22能够在限位槽23内伸缩,因此能够根据需要相应调整分隔板20的横向位置,使得卡扣26能够顺利扣接于扣槽27内,并且扣槽27的长度设置以卡扣26能够顺利进出扣槽27为准,在此不做限定。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