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3318发布日期:2020-05-12 19:29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的检具,特别是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



背景技术:

汽车前纵梁是汽车中重要的承载部件,汽车前纵梁前段上有很多安装孔和辅助定位孔,比如:gdi-esc支架安装孔、离合软管支架安装孔、abs支架安装孔、蓄电池支架安装、线束搭铁固定孔、变速器悬置通过孔等等,这些孔的位置公差情况,直接影响了前纵梁前段的装配,在检验时,需要对以上孔的位置关系进行检测。现有的其他的对纵梁前段检测的检测方式和检具存在使用不方便以及检测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使用不方便检测效率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前纵梁前段的检具,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包括装夹部分和检测部分,所述装夹部分将前纵梁前段固定于检具上,所述装夹部分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布置有第一底柱、第二底柱、第三底柱、第四底柱、第一压杆、第二压杆和侧定位板,所述第一底柱上端面布置有与前纵梁前段上的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二底柱上端面布置有与前纵梁前段上的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底柱、第二底柱、第三底柱和第四底柱用于支撑固定前纵梁前段的底部,所述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分别压住前纵梁前段的顶部,所述侧定位板用于顶住前纵梁前段的后部侧面;所述检测部分包括右端检测部和左端检测部,所述右端检测部包括14个右端检测柱,所述右端检测柱可活动地布置在所述右端检测部的通孔中,通过抽插14个所述右端检测柱看能否通过前纵梁前段右端部14个孔,判断前纵梁前段右端部14个孔的形状和位置是否合格;所述左端检测部包括7个左端检测柱,所述左端检测柱可活动地布置在所述左端检测部的通孔中,通过抽插7个所述左端检测柱看能否通过前纵梁前段左端部7个孔,判断前纵梁前段左端部7个孔的形状和位置是否合格。

基于上述方案,前纵梁前段被装夹部分首先固定在该检具上,然后通过抽插检测部分上的左检测柱和右检测柱,如果全部能插进前纵梁前段上的待检测孔,说明产品合格;如有任何一个左检测柱或右检测柱不能够插入前纵梁前段上的待检测孔,则说明产品不合格。

一般地,所述右端检测部和左端检测部布置在工作台上,所述底座布置在工作台上。

一般地,所述工作台底部布置有4个滚轮。便于本检具的搬动。

作为优选,所述左端检测柱和所述右端检测柱的手柄部分布置有削平面。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有利于手对左端检测柱和右端检测柱进行抓握,便于拉住左端检测柱和右端检测柱进行抽插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压杆上的直接压紧前纵梁前段的第一压头为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压杆上的直接压紧前纵梁前段的第二压头为橡胶材料制成。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压杆的压力作用在前纵梁前段时,由于橡胶比较柔软,压头不致损坏前纵梁前段。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操作方便,检测效率高。本检具首先通过装夹部分把前纵梁前段装夹到该检具上,然后抽插14个右端检测柱和7个左端检测柱,即可判别该检测产品是否合格,操作十分简单,检测效率非常高。

2、检测结果可靠。通过设定一定的使用时间后定期对本检具进行校正,可以保证本品的准确性,在使用时,检测柱通不过前纵梁前段上的检测孔就判断不合格,可以减少人为的误差,保证了大批次产品进行检测时检测结果的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夹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包括装夹部分和检测部分,装夹部分将前纵梁前段固定于检具上,装夹部分包括底座11,底座11上布置有第一底柱15、第二底柱16、第三底柱17、第四底柱18、第一压杆13、第二压杆14和侧定位板12,第一底柱15上端面布置有与前纵梁前段上的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一定位柱151,第二底柱16上端面布置有与前纵梁前段上的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二定位柱161,第一底柱15、第二底柱16、第三底柱17和第四底柱18构成四边形,用于支撑固定前纵梁前段的底部,第一压杆13和第二压杆14分别压住前纵梁前段的顶部,第一压杆13和第二压杆14上均布置有手柄,拉下该手柄能够将第一压杆13和第二压杆14压住前纵梁前段,松开手柄可以将第一压杆13和第二压杆14从前纵梁前段上松开,从而能够取下前纵梁前段,第一压杆13和第二压杆14的这种结构设置为一种比较常用的现用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第一压杆上13的直接压紧前纵梁前段的第一压头131为橡胶材料制成,第二压杆14上的直接压紧前纵梁前段的第二压(141为橡胶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塑料等质地较软的材料,以防在夹紧前纵梁前段时压伤其表面。侧定位板12用于顶住前纵梁前段的后部侧面。检测部分包括右端检测部3和左端检测部2,右端检测部3和左端检测部2布置在工作台4上,底座11布置在工作台4上,工作台4底部布置有4个滚轮5;右端检测部3包括14个右端检测柱31,所述右端检测柱31可活动地布置在所述右端检测部3的通孔中,14个右端检测柱31与前纵梁前段右端部14个待检测孔一一对应,通过抽插14个右端检测柱31看能否通过前纵梁前段右端部14个孔,判断前纵梁前段右端部14个孔的形状和位置是否合格;左端检测部2包括7个左端检测柱21,左端检测柱21可活动地布置在所述左端检测部2的通孔中,7个左端检测柱21与前纵梁前段左端部7个待检测孔一一对应,通过抽插7个所述左端检测柱21看能否通过前纵梁前段左端部7个孔,判断前纵梁前段左端部7个孔的形状和位置是否合格。左端检测柱21和右端检测柱31的手柄部分布置有便于抓握的削平面。

本检具的使用方法如下:将待测件之前纵梁前段放置在本检具上,使第一底柱15、第二底柱16、第三底柱17、第四底柱18,支撑住待测件的底部,并将待测件底部的两个定位孔分别落入第一定位柱151和第二定位柱161,以实现对待测件在水平方向上定位,然后再将侧定位板12靠紧待测件,最后用第一压杆13和第二压杆14压紧待测件就完成了对待测件的固定。最后,用手依次抽插14个右端检测柱31和7个左端检测柱21,当全部通过待测件上的待测孔时说明待测件合格,当有任何一个检测柱不能通过待测件上的待测孔时说明待测件不合格。另外,本检具应当用标准件定期进行校正。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夹部分和检测部分,所述装夹部分将前纵梁前段固定于检具上,所述装夹部分包括底座(11),所述底座(11)上布置有第一底柱(15)、第二底柱(16)、第三底柱(17)、第四底柱(18)、第一压杆(13)、第二压杆(14)和侧定位板(12),所述第一底柱(15)上端面布置有与前纵梁前段上的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一定位柱(151),所述第二底柱(16)上端面布置有与前纵梁前段上的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二定位柱(161),所述第一底柱(15)、第二底柱(16)、第三底柱(17)和第四底柱(18)用于支撑固定前纵梁前段的底部,所述第一压杆(13)和第二压杆(14)分别压住前纵梁前段的顶部,所述侧定位板(12)用于顶住前纵梁前段的后部侧面;

所述检测部分包括右端检测部(3)和左端检测部(2),所述右端检测部(3)包括14个右端检测柱(31),所述右端检测柱(31)可活动地布置在所述右端检测部(3)的通孔中,通过抽插14个所述右端检测柱(31)看能否通过前纵梁前段右端部14个孔,判断前纵梁前段右端部14个孔的形状和位置是否合格;所述左端检测部(2)包括7个左端检测柱(21),所述左端检测柱(21)可活动地布置在所述左端检测部(2)的通孔中,通过抽插7个所述左端检测柱(21)看能否通过前纵梁前段左端部7个孔,判断前纵梁前段左端部7个孔的形状和位置是否合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端检测部(3)和左端检测部(2)布置在工作台(4)上,所述底座(11)布置在工作台(4)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4)底部布置有4个滚轮(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检测柱(21)和所述右端检测柱(31)的手柄部分布置有削平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杆(13)上直接压紧前纵梁前段的第一压头(131)为橡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压杆(14)上直接压紧前纵梁前段的第二压头(141)为橡胶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纵梁前段的检具,包括装夹部分和检测部分,所述装夹部分包括第一底柱、第二底柱、第三底柱、第四底柱、第一压杆、第二压杆和侧定位板,所述第一底柱上端面布置有与前纵梁前段上的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二底柱上端面布置有与前纵梁前段上的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底柱、第二底柱、第三底柱和第四底柱用于支撑固定前纵梁前段的底部,所述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分别压住前纵梁前段的顶部,所述侧定位板用于顶住前纵梁前段的后部侧面;所述检测部分包括右端检测部和左端检测部,所述右端检测部包括14个右端检测柱,所述左端检测部包括7个左端检测柱。本检具具有操作方便,检测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夏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经纬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7
技术公布日:2020.05.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