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压缩机全性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95173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冷压缩机全性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试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制冷压缩机全性能检测装置。
制冷压缩机全性能检测装置,是测试制冷压缩机性能的专用设备。完整的制冷压缩机性能检测装置,是一个模拟特定制冷循环的系统。通常该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或量热器)等设备组成,其中冷凝器是向循环系统外界传递热量的设备,而蒸发器(或量热器)是向循环系统内部提供热量的设备。目前国内、外制冷压缩机性能检测装置是根据标准GB5773-86和ASHRAE23-78建立的,这些标准中提出了7种测试方法,对应于每一种方法可建立相应的检测装置,这些检测装置的共同缺点是均设有独立的冷凝器和蒸发器(或量热器),使得检测装置的制造成本和运行费用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制冷压缩机全性能检测装置,将需要吸热和需要放热的两个设备合并成一个,即将冷凝器、蒸发器(或量热器)合并成冷凝蒸发器,充分利用系统内部冷、热流体间的热交换,减少试验时外界冷却水或电功率的消耗。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壳管冷凝蒸发器的结构原理图。其中,(a)是正视图,(b)是A--A剖视图,(c)是B--B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盘管冷凝蒸发器的结构原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制冷压缩机1,制冷压缩机1的高压端通过高压排气管道和油分离器2的入口相连接,油分离器2的一个出口端通过管道和截止阀11的入口相连接,截止阀11的出口通过管道和制冷压缩机低压吸气管相连接;油分离器2的另一个出口端通过管道同冷凝蒸发器3上部的壳侧入口29相连接,冷凝蒸发器3下部壳侧出口30通过管道同过冷度控制器4的壳侧入口相连接,过冷度控制器4的壳侧出口通过管道与节流阀5的入口相连,节流阀5的出口通过管道和蒸发盘管12的上端入口31相连,蒸发盘管12的下端出口32通过管道同过热度控制器6的壳侧入口相连接,过热度控制器6的壳侧出口通过管道与气体流量计7的入口相连接,气体流量计7的出口通过低压管道和制冷压缩机1的入口端相连接。过冷度控制器4的内部设有电加热管13。冷却水的进水管与水流量计9的入口相连接,水流量计9的出口通过管道与冷却水盘管10的下端入口33相连接,冷却水盘管10的上端出口34通过管道和截止阀14的入口相连接,截止阀14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排水管相连接,排水管的一头通过管道同截止阀15入口相连接,截止阀15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水流量计8的入口相连接,水流量计8的出口通过管道和过热度控制器6内加热盘管16的入口相连,加热盘管16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排水管道相连接。
参照图2,该冷凝蒸发器3包括筒体16、筒体16两端与管板18、19相连接,管板18、19上固定有冷却水列管36和制冷工质蒸发列管35。在管板18、19的外侧,连接有左封盖20和右封盖21 。在左封盖20的左侧,设置有制冷工质入口管25、制冷工质出口管24、冷却水入口管26及冷却水出口管27;在左封盖20的右侧,设置有折流板17。在右封盖21的左侧,设置有折流板37。在筒体16的上部设置有壳侧制冷工质入口管22,在筒体16的下部设置有壳侧制冷工质出口管23。
参照图3,该冷凝蒸发器3包括筒体28、在筒体28的上部外侧设有壳侧制冷工质入口29,在筒体28的下部外侧设有壳侧制冷工质出口30。在筒体28内侧上部设有冷却水盘管10,冷却水盘管10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有盘管入口33及盘管出口34。在筒体28内侧下部设有制冷工制蒸发盘管12、蒸发盘管1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盘管入口31及盘管出口32。
制冷工质气体被制冷压缩机1压缩后,进入油分离器2实现油--气分离,分离后的油经截止阀11流向低压吸气管道;分离后的气体经管道流入冷凝蒸发器3上部的壳侧入口29(或22),在管外(壳侧)实现冷却、冷凝及过冷。过冷后的液体由冷凝蒸发器3下部壳侧出口30(或23)流出,经冷度控制器4、节流阀5后,产生可以制冷的低温流体,该流体蒸发盘管12的上端入口31(或蒸发列管35的上端入口25)流入冷凝蒸发器3内管侧,在蒸发盘管12(或蒸发列管35)内,吸收管外热量,完成蒸发、过热过程。过热后的气体制冷剂流经过热度控制器6、流量计7后,返回制冷压缩机1低压端入口进行下一个循环。为便于调试,还配有水系统。冷却水流经流量计9进入冷凝蒸发器3内冷却水盘管10(或冷却水列管36)的下端入口33(或26),冷却水自下而上在管内流动,吸收管外高温气体制冷工质热量后由冷却水盘管10(或冷却水列管36)的上端出口34(或27)流出,流出冷却水盘管的热水,一部分流经节流阀14流入冷却水排水管道,另一部分经节流阀15、水流量计8后,流入过热度控制器6内的盘管16,加热盘管外的低温过热气体,被冷却后的水从过热度控制器6内盘管16流出,流向排水管道。
参照图2,由制冷压缩机1来的过热蒸汽,从冷凝蒸发器的上部入口22流入换热器壳侧,放出热量给列管内冷却水及低温制冷工质,在管外实现冷却、冷凝、过冷三个过程。从节流阀5来的低温制冷工质流体,由靠近上方的入口25流入,在布置于l--l线下方的管内,自上而下经多次折流后,吸收管外制冷工质的热量,完成蒸发、过热国过程,过热后的气体制冷剂由左侧端盖20靠近下部的出口24流出。在l--l曲线上方,冷却水从靠近冷却水列管36下部的入口26流入,自下而上经多次折流后,吸收管外高温制冷工质的热量,温度升高后的水由靠近冷却水列管36上部的出口27流出。
参照图3,来自压缩机的高温、高压制冷工质过热气体,由冷凝蒸发器3上端外侧的入口29流入冷凝蒸发器3内的壳侧,在盘管外(壳侧)释放热量,实现冷却、冷凝及过冷过程。从节流阀5来的低温流体,由蒸发盘管12上端入口31流入,自上而下在管内流动,吸收蒸发盘管12外高温制冷工质气体和液体的热量,完成蒸发、过热过程。冷却水从冷却水盘管10的下端入口33流入,自下而上在冷却水盘管10内流动,吸收管外高温气体制冷工质热量,温度升高后由冷却水盘管10的上端出口34流出。
与现在普遍采用的制冷压缩机全性能检测装置相比,该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a.减少初投资 该装置只需一个换热器,而该换热器的成本仅相当于现有装置中冷凝器或蒸发器的成本,降低了装置的制造费用。
b.使用单一制冷工质 在该系统中,热交换是在系统工质本身及系统工质与冷却水之间进行,不需要使用其它制冷工质。
c.节能测试装置工作时,主要的热量交换是在系统内部冷、热制冷工质间进行,仅有少量是靠冷却水带走,可节能40--50%。
权利要求1.制冷压缩机全性能检测装置包括一制冷压缩机(1),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制冷压缩机(1)的高压端经高压排气管道和油分离器(2)的入口相连接,油分离器(2)的一个出口端和截止阀(11)的入口相连接,截止阀(11)的出口和制冷压缩机低压吸气管相连接,油分离器(2)的另一个出口同冷凝蒸发器(3)上部的壳侧入口(29)(或22)相连接,冷凝蒸发器(3)下部壳侧出口(30)(或23)同过冷度控制器(4)的壳侧入口相连接,过冷度控制器(4)的壳侧出口与节流阀(5)的入口相连,节流阀(5)的出口和蒸发盘管(12)(或蒸发列管35)的上端入口(31)(或25)相连,蒸发盘管(12)(或蒸发列管35)的下端出口(32)(或24)同过热度控制器(6)的壳侧入口相连接,过热度控制器(6)的壳侧出口与气体流量计(7)的入口相连接,气体流量计(7)的出口和制冷压缩机(1)的低压入口端相连接。过冷度控制器(4)的内部设有电加热管(13)。冷却水的进水管与水流量计(9)的入口相连接,水流量计(9)的出口与冷却水盘管(10)(或蒸发列管35)的下端相连接,冷却水盘管(10)(或蒸发列管35)的上端出口和截止阀(14)的入口相连接,截止阀(14)的出口与排水管相连接,排水管的一端同截止阀(15)入口相连接,截止阀(15)出口与水流量计(8)的入口相连接,水流量计(8)的出口和过热度控制器(6)内的加热盘管(16)的入口相连接,加热盘管(16)的出口与排水管道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冷凝蒸发器(3)包括筒体(16),筒体(16))两端与管板(18)、(19)相连接,管板(18)、(19)上固定有冷却水列管(36)和蒸发列管(35)。在管板(18)、(19)的外侧,连接有左封盖(20)和右封盖(21)。在左封盖的左侧设置有管侧制冷工质入口(25)和管侧制冷工质出口(24)、管侧冷却水入口(26)及管侧冷却水出口(27),在左封盖(20)的右侧设置有折流板(17),在右封盖(21)的左侧设置有折流板(37),在筒体(16)的上部设置有壳侧制冷工质入口(22)和壳侧制冷工质出口(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冷凝蒸发器(3)包括筒体(28),在筒体(28)的上部外侧设有壳侧制冷工质入口(29),在筒体(28)的下部外侧设有壳侧制冷工质出口(30),在筒体(28)内侧的上部设有冷却水盘管(10),冷却水盘管(10)的下端和上端分别设有盘管入口(33)及盘管出口(34),在筒体(28)内侧的下部设有蒸发盘管(12),蒸发盘管(1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盘管入口(31)及盘管出口(32)。
专利摘要一种制冷压缩机全性能检测装置包括一制冷压缩机,其高压端经油分离器同冷凝蒸发器壳侧的上端入口相连接,冷凝蒸发器壳侧的下端经过冷度控制器、节流阀和蒸发管的上端入口相连,蒸发管的下端出口经过热度控制器、气体流量计和制冷压缩机的低压端相连接,冷凝蒸发器内上部设有冷却水盘管,过热度控制器内设有加热盘管。本装置充分利用系统内部冷热流体的换热,减少试验时外界冷却水或电功率的消耗,达到减少实验装置制造成本和运行费用的目的。
文档编号G01M99/00GK2239621SQ94245348
公开日1996年11月6日 申请日期1994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1994年11月19日
发明者陈志明, 熊则男 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