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和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35679发布日期:2018-06-19 20:26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和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机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和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架车机,顾名思义就是用于对机车进行整体举升的设备。架车机主要用于对地铁列车、动车列车和高铁列车等机车进行举升操作。

我国每天有几千趟列车穿梭于全国的各个省市之间,如此庞大的列车运行量,必然使得列车的检修工作异常繁重。在对列车进行检修时,一般都会使用架车机将列车举升。现有技术中,架车机与列车的对准工作是由工作人员完成的,由于列车检修工作异常繁重,因此,架车机与列车的对准工作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并且通过工作人员对架车机与列车进行对准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准确度也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和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工作人员将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对准,导致架车准备工作耗时长、准确度低的技术缺陷。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包括:

控制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

获取与所述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其中,所述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为从所述托举部件处,沿与所述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所述车体的方向获取的,包含所述待架机车的架车部件的图像;

匹配所述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所述托举部件相对所述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其中,所述标准架车位置图像包含所述架车部件;

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所述托举部件的位置。

在上述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匹配所述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所述托举部件相对所述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包括:

匹配所述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所述托举部件相对所述架车部件的上下偏移数据,和/或左右偏移数据,其中,所述上下偏移数据为所述托举部件沿所述架车机的举升柱移动的数据,所述左右偏移数据为所述架车机沿与所述待架机车的车体平行的方向移动的数据;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所述托举部件的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上下偏移数据沿所述举升柱向上或向下移动所述托举部件,和/或根据所述左右偏移数据沿与所述待架机车的车体平行的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所述架车机。

在上述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所述托举部件的位置之后,还包括:

获取与所述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二架车位置图像;

匹配所述第二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第二位置偏移数据;

判断所述第二位置偏移数据是否满足设定匹配条件;

若所述第二位置偏移数据不满足所述设定匹配条件,则根据所述第二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所述托举部件的位置,并返回执行所述获取与所述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二架车位置图像,直至所述第二位置偏移数据满足所述设定匹配条件。

在上述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控制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之前,还包括:

控制架车机移动至与所述待架机车匹配的设定架车位置。

在上述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架车部件为架车孔;

所述托举部件为托头;

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所述托举部件的位置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托头沿与所述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所述车体的方向移动,插入所述架车孔,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所述托头前端的限位装置发送的插入到位信号;

控制所述托头沿所述举升柱向上移动,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所述托头的上表面的限位装置发送的第一接触到位信号。

在上述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架车部件为架车平台;

所述托举部件为托板;

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所述托举部件的位置之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托板沿所述举升柱向所述架车平台移动,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所述托板的上表面的限位装置发送的第二接触到位信号。

在上述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限位装置为:

光电接近开关、电感接近开关、电容接近开关、霍尔接近开关或激光测距传感器。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装置,包括:

调整至预架位置模块,用于控制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

第一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其中,所述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为从所述托举部件处,沿与所述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所述车体的方向获取的,包含所述待架机车的架车部件的图像;

图像匹配模块,用于匹配所述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所述托举部件相对所述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其中,所述标准架车位置图像包含所述架车部件;

位置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所述托举部件的位置。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

在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和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在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的基础上,通过将与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进行匹配,得到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并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使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对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工作人员将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对准,导致架车准备工作耗时长、准确度低的技术缺陷,实现了快速、简便以及高准确度地完成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的对准工作,提高了机车生产、检修的自动化程度,且大幅减低了劳动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装置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或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由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方式实现,并一般可集成在机车装配或检修的控制系统中。本实施例的方法具体包括:

S101、控制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是在待架机车已正确停靠入位,且架车机已经移动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架车位置之后进行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是对架车机的托举部件的位置进行小幅度调整,以使托举部件与架车机的架车部件对准的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架车机的托举部件具体是指架车机中直接与待架机车接触,在托举过程中直接承载待架机车重力的部件,典型的可以是托头或托板等。

在本实施例中,待架机车具体可以是动车列车,可以是普通列车,可以是地铁列车,可以是公交车,还可以是高铁列车等。

在本实施例中,预架位置具体是指与待架机车的架车部件的位置和类型相匹配的位置。具体而言,如果待架机车的架车部件为架车孔,那么预架位置应该是由架车孔的高度以及架车孔位于沿待架机车的车体方向的位置所确定的位置,当然由于制造误差和机械部件位置调整误差的存在,在完成步骤S101之后也不能保证托举部件与架车孔的位置完全一致,因此需要通过步骤S102至步骤S104对托举部件的位置进行小幅度调整;如果待架机车的架车部件为架车平台,那么预架位置应该是由比架车平台的高度低设定数值的高度以及架车平台位于车底的位置所确定的位置。

一般来说,不同型号的同种类列车(例如不同型号的动车列车或不同型号的高铁列车)的架车部件的位置和类型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不同型号的同种列车对应的预架位置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即便是架车机只用于托举一种类型的列车,那么在每次托举之前也需要依据当前所需架车的型号调整托举部件的预架位置。

S102、获取与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为从托举部件处,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车体的方向获取的,包含待架机车的架车部件的图像。

具体来说,第一架车图像具体可以是通过安装在托举部件上或托举部件周围的图像获取设备获取的图像,第一架车图像用于显示托举部件的当前托举位置与待架机车的架车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地,如果托举部件为托头,那么上述图像获取设备具体可以安装在托头的支撑板上;如果托举部件为托板,那么上述图像获取设备可以安装在托板的侧面。

进一步地,在一个托举部件上或托举部件周围既可以只安装一个图像获取设备,也可以安装多个图像获取设备,若安装多个图像获取设备,那么会获取到与托举部件对应的多幅第一架车位置图像,在步骤S103中通过多幅第一架车位置图像确定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可以增加第一位置偏移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基于同时对设备成本、计算速度以及计算复杂度的考虑,优选的,可以仅在一个托举部件上或周围安装两个图像获取设备,如此设置使得在提高第一位置偏移数据的准确性的同时,不会大幅增加设备成本,不会大幅提高计算复杂度,也不会大幅降低计算速度。

S103、匹配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标准架车位置图像具体是指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精确对准时,通过步骤S102中的图像获取设备获取的图像,标准架车位置图像中应包含架车部件。

一般来说,待架机车的一节车厢需要4台架车机同时进行托举,4台架车机分别对准该节车厢的4个不同的架车部件,因此,这4台架车机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制造误差等误差的存在,相同型号的车厢难以实现完全一致,因此,用于对不同车厢的相同位置的架车部件进行对准的托举部件所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与待架机车的不同架车部件相对准的托举部件对应不同的标准架车位置图像。

进一步地,如步骤S102中所述,如果在一个托举部件上或周围安装两个图像获取设备,那么由于两个图像获取设备的设置位置不同,因此它们获取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也不相同。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与待架机车的同一架车部件相对准的托举部件的不同图像获取设备所获取的不同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也对应不同的标准架车位置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匹配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具体是指通过图像匹配算法获取架车部件在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中的位置与在标准架车位置图像中的位置偏差,上述位置偏差具体可以是指沿图像横坐标的像素偏差以及沿图像纵坐标的像素偏差等。

进一步地,如果一个托举部件安装有两个图像获取设备,那么就会对应有两幅不同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将两幅不同的第一架车图像分别与各自对应的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进行匹配会得到两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然后可以取这两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

在本市实施例中,在获取上述位置偏差之后,会根据上述位置偏差获取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上述位置偏差与第一位置偏移数据的对应关系具体可以是通过大量实验数据事先确定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具体可以包括两个方向的偏移数据。具体而言,当托举部件为托头,相应的架车部件为架车孔时,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具体可以是托头沿架车机的举升柱进行上下移动的数据以及架车机整体沿待架机车的车体方向左右移动的数据(架车机整体沿待架机车的车体方向左右移动可以带动托头产生相同的位置偏移);当托举部件为托板,相应的架车部件为架车平台时,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具体可以是架车机整体沿待架机车的车体方向左右移动的数据(架车机整体沿待架机车的车体方向左右移动可以带动托板产生相同的位置偏移)以及托板沿同时垂直于架车机的举升柱和待架机车的车体的方向的移动数据(即托板伸入待架机车的车底的方向的移动数据)。

S104、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获取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之后,就会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以使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对准。具体而言,如果托举部件为托头,架车部件为架车孔,那么完成步骤S104之后,托头会对准架车孔,以使托头可以正确插入架车孔;如果托举部件为托板,架车部件为架车平台,那么完成步骤S104之后,托板会对准架车平台,以使托板与架车平台接触时托板可以与架车平台重合。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在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的基础上,通过将与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进行匹配,得到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并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使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对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工作人员将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对准,导致架车准备工作耗时长、准确度低的技术缺陷,实现了快速、简便以及高准确度地完成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的对准工作,提高了机车生产、检修的自动化程度,且大幅减低了劳动力成本。

实施例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进行优化,在本实施例中,将匹配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优化为:匹配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上下偏移数据,和/或左右偏移数据,其中,上下偏移数据为托举部件沿架车机的举升柱移动的数据,左右偏移数据为架车机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平行的方向移动的数据。

相应地,将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优化为:

根据上下偏移数据沿举升柱向上或向下移动托举部件,和/或根据左右偏移数据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平行的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架车机。

进一步地,在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之后,还优化包括:获取与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二架车位置图像;匹配第二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第二位置偏移数据;判断第二位置偏移数据是否满足设定匹配条件;若第二位置偏移数据不满足设定匹配条件,则根据第二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并返回执行获取与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二架车位置图像,直至第二位置偏移数据满足设定匹配条件。

进一步地,在控制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之前,还优化包括:控制架车机移动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设定架车位置。

进一步地,将架车部件优化为架车孔;将托举部件优化为托头;

相应地,在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之后,还优化包括:控制托头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车体的方向移动,插入架车孔,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托头前端的限位装置发送的插入到位信号;控制托头沿举升柱向上移动,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托头的上表面的限位装置发送的第一接触到位信号。

相应的,本实施例的方法具体包括:

S201、控制架车机移动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设定架车位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是在待架机车已正确停靠入位之后进行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

一般来说,架车机在完成一次架车工作之后,都会通过工作人员或通过电信号控制架车机移动至固定存放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待架机车已正确停靠入位,但是架车机还放置在固定存放位置,因此,应先控制架车机移动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设定架车位置。

进一步地,由于不同型号的机车的车厢不同,不同的车厢其长度不同且架车部件的位置也不同,因此,不同型号的机车对应不同的设定架车位置。

S202、控制架车机的托头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托举部件为托头,相应地,待架机车的架车部件为架车孔,此时,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具体可以是由待架机车的架车孔的高度以及架车孔沿待架机车的车体方向的位置所确定的位置。

S203、获取与托头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与托头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具体可以是通过安装于托头的支撑板上的图像获取设备获取的。

S204、匹配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托头相对架车孔的上下偏移数据和左右偏移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上下偏移数据具体为托头沿架车机的举升柱移动的数据,该上下偏移数据表示的是托头的当前高度相对于架车孔的高度之间的差值。

在本实施例中,左右偏移数据具体为架车机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平行的方向移动的数据。该左右偏移数据表示的是托头当前沿待架列车的车体方向的位置相对于架车孔沿待架列车的车体方向的位置之间的差值。

S205、根据上下偏移数据沿举升柱向上或向下移动托头和根据左右偏移数据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平行的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架车机。

一般来说,架车机的托头只能沿架车机的举升柱进行上下移动,而无法沿与举升柱垂直的方向进行左右移动,因此,若需要将托头沿上述与举升柱垂直的方向进行左右移动,只能通过对架车机的整体移动来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步骤S204中获取的托头相对架车孔的上下偏移数据和左右偏移数据对托头进行两个方向的移动。

一是根据上下偏移数据沿举升柱向上或向下移动托头,以使移动之后托头的高度与架车孔的高度一致。

二是根据左右偏移数据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平行的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架车机,进而使得托头也进行了相同的位置移动,以使移动之后的托头沿待架列车的车体方向的位置与架车孔一致。

S206、获取与托头对应的第二架车位置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在完成托头与架车孔的一次对准之后,还会获取与托头对应的第二架车位置图像,以进一步验证托头是否与架车孔正确对准。其中,第二架车位置图像的获取方法与第一架车位置图像的获取方法相同。

S207、匹配第二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第二位置偏移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的匹配方法与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的匹配方法相同。

S208、判断第二位置偏移数据是否满足设定匹配条件,若是,则执行步骤S210,若否,则执行步骤209。

在本实施例中,设定匹配条件具体是指用于判定托头是否与架车孔对准的条件,典型的可以是小于等于2毫米等。当第一位置偏移数据中的上下偏移数据和左右偏移数据均满足设定匹配条件时,则判定托头已与架车孔对准。

S209、根据第二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头的位置,并返回执行步骤S206,直至第二位置偏移数据满足设定匹配条件。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位置偏移数据不满足设定匹配条件时,需要根据第二位置偏移数据再次调整托头的位置,并返回执行步骤S206,直至第二位置偏移数据满足设定匹配条件。

S210、控制托头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车体的方向移动,插入架车孔,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托头前端的限位装置发送的插入到位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在完成托头与架车孔的对准操作之后,就会控制托头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车体的方向移动,插入架车孔。托头前端设置有限位装置,该限位装置用于检测托头是否插入至架车孔的最里端,若托头插入至架车孔的最里端,该限位装置就会发送插入到位信号,以使托头停止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车体的方向的移动。

S211、控制托头沿举升柱向上移动,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托头的上表面的限位装置发送的第一接触到位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在托头插入至架车孔的最里端之后,会控制托头继续沿举升柱向上移动。托头的上表面也设置有限位装置,该限位装置用于检测托头是否与架车孔内侧的上表面接触,若托头与架车孔内侧的上表面接触,该限位装置就会发送第一接触到位信号,以使托头停止沿举升柱向上移动。此时,架车机已完成架车举升前的准备工作,等待架车命令以对待架机车进行举升。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具体化第一位置偏移数据为上下偏移数据和/或左右偏移数据,明确了托头的移动方向,具体增加了第二位置偏移数据的获取过程和判定过程,通过第二位置偏移数据判断托头当前是否与架车孔正确对准,若没有正确对准则需继续对托头的位置进行调整直至与架车孔正确对准,具体增加了控制架车机移动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设定架车位置,还具体增加了托头插入架车孔的过程。该方法可以提高托头与架车孔对准的准确度,并且可以准确地完成托头插入架车孔的操作,使架车机与待架机车正确接触并进入架车举升的预备状态,实现了快速、简便以及高准确度地完成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的对准工作,提高了机车生产、检修的自动化程度,且大幅减低了劳动力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架车部件为架车平台;托举部件托板;在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之后,还包括:控制托板沿举升柱向架车平台移动,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托板上表面的限位装置发送的第二接触到位信号。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使架车机与待架机车正确接触,使架车机进入架车举升的预备状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是,限位装置为:光电接近开关、电感接近开关、电容接近开关、霍尔接近开关或激光测距传感器。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根据不同的灵敏度需求以及不同的成本把控要求,选取最合适的限位装置。

实施例三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装置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包括:调整至预架位置模块301、第一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模块302、图像匹配模块303以及位置调整模块304,其中:

调整至预架位置模块301,用于控制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

第一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模块302,用于获取与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其中,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为从托举部件处,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车体的方向获取的,包含待架机车的架车部件的图像;

图像匹配模块303,用于匹配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其中,标准架车位置图像包含架车部件;

位置调整模块304,用于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装置,该装置通过调整至预架位置模块301控制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通过第一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模块302获取与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通过图像匹配模块303匹配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最后通过位置调整模块304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

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工作人员将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对准,导致架车准备工作耗时长、准确度低的技术缺陷,实现了快速、简便以及高准确度地完成托举部件与架车部件的对准工作,提高了机车生产、检修的自动化程度,且大幅减低了劳动力成本。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图像匹配模块303具体可以用于:

匹配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托举部件相对架车部件的上下偏移数据,和/或左右偏移数据,其中,上下偏移数据为托举部件沿架车机的举升柱移动的数据,左右偏移数据为架车机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平行的方向移动的数据。

相应地,位置调整模块304具体可以用于:

根据上下偏移数据沿举升柱向上或向下移动托举部件,和/或根据左右偏移数据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平行的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架车机。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包括:

第二架车位置图像模块,用于在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之后,获取与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二架车位置图像;

第二位置偏移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匹配第二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第二位置偏移数据;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二位置偏移数据是否满足设定匹配条件;

托举部件调整模块,用于若第二位置偏移数据不满足设定匹配条件,则根据第二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并返回执行获取与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二架车位置图像,直至第二位置偏移数据满足设定匹配条件。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包括:

架车机移动模块,用于在控制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之前,控制架车机移动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设定架车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架车部件可以为架车孔,托举部件可以为托头,还可以包括:

插入控制模块,用于在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之后,控制托头沿与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车体的方向移动,插入架车孔,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托头前端的限位装置发送的插入到位信号;

提升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托头沿举升柱向上移动,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托头的上表面的限位装置发送的第一接触到位信号。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架车部件可以为架车平台,托举部件可以为托板,还可以包括:

移动控制模块,用于在根据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托举部件的位置之后,控制托板沿举升柱向架车平台移动,直至接收到设置于托板的上表面的限位装置发送的第二接触到位信号。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限位装置可以为:

光电接近开关、电感接近开关、电容接近开关、霍尔接近开关或激光测距传感器。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装置可用于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相同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四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设备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设备4包括处理器40、存储器41、输入装置42和输出装置43;设备4中处理器4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4中以一个处理器40为例;设备4中的处理器40、存储器41、输入装置42和输出装置43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4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41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对应的4模块(例如,调整至预架位置模块301、第一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模块302、图像匹配模块303以及位置调整模块304)。处理器4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1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设备4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

存储器41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4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41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4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设备4。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42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设备4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43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五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该方法包括:

控制架车机的托举部件调整至与待架机车匹配的预架位置;

获取与所述托举部件对应的第一架车位置图像,其中,所述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为从所述托举部件处,沿与所述待架机车的车体垂直的且朝向所述车体的方向获取的,包含所述待架机车的架车部件的图像;

匹配所述第一架车位置图像与标准架车位置图像,获取所述托举部件相对所述架车部件的第一位置偏移数据,其中,所述标准架车位置图像包含所述架车部件;

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偏移数据调整所述托举部件的位置。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方法操作,还可以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方法中的相关操作。

通过以上关于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及必需的通用硬件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FLASH)、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架车机的架车位置调整装置的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