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33513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脑壳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脑壳体,尤其是一种结构简单、拆装方便的电脑壳体。
背景技术
传统电脑壳体是凭借螺丝将电脑上盖或电脑侧板与电脑基座锁固一体。如台湾专利申请第89211639号,其在一骨架体的前板开设有若干洞孔,骨架体的左右两侧面各设若干槽孔,上面板的两侧各有一侧板,其上设有槽孔,该上面板覆盖在骨架体的上方并凭借螺钉锁固在骨架体,而侧面板凭借其侧面的卡钩卡入骨架体及上面板的槽孔并由螺钉锁固在骨架体。然而,传统个人电脑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即为主机内存储器的扩充、功能性组件的配设及日后的维修更换,而传统电脑壳体一旦面临扩充、检查或维修,则需逐一松开电脑上盖或电脑侧板的螺丝,再将电脑上盖或电脑侧板拆卸,其操作极为不便,且在拆卸时那些细小的螺丝极易遗失,造成组装复原的困难。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对电脑壳体内部组件进行检查、维修或更换的电脑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电脑壳体包括一上盖、一基座、一连杆机构及若干承载板。该上盖包括一顶盖及装设在该顶盖一端缘的面板,该顶盖具有两折边,而该顶盖的另一端装设有一卡扣片;该基座包括一底壁及由该底壁的两侧缘垂直延伸的两侧壁,而该底壁的一端垂直向上弯折出一后板,且该两侧壁邻近该后板处各设有一卡扣部;该连杆机构由两第一连杆、两第二连杆及若干大头螺丝组成。凭借该等承载板可将该连杆机构装设在上盖及基座上,并使该上盖枢转连接在该基座上,且凭借该卡扣片与该基座的卡扣部而实现两者的分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电脑壳体借一连杆机构及一卡扣片实现上盖与基座间的枢接及卡合,便于对电脑壳体内部组件进行检查、维修或更换。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脑壳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脑壳体的基座、第二承载板及第三承载板的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脑壳体的上盖立体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脑壳体组合后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电脑壳体包括一上盖10、一基座20、一连杆机构30、两卡扣片40、两第一承载板64、两第二承载板66及两第三承载板67。该上盖10与该基座20即可凭借该连杆机构30及卡扣片40而方便分合。(详后述)该上盖10包括一顶盖12及装设在该顶盖12一端缘的面板14。该顶盖12具有两折边16,该两折边16内侧面靠近该面板14处对称位置各凸出两卡槽164,而该两折边16远离该面板14的一端的对称位置各开设一容置孔166;在邻近该卡槽164处凸出两具有螺孔(未标示)的凸柱120,在邻近该容置孔166处凸出若干定位柱122。
该基座20包括一底壁22,该底壁22的两侧缘均垂直向上弯折出一侧壁24,而该底壁22的一端垂直向上弯折出一后板26,该两侧壁24靠近该后板26一端均凸出有两卡槽240,并在该卡槽240与该后板26之间各设置有两卡扣部242,该两侧壁24在远离该后板26的一端也开设两卡槽244,该底壁22在该卡槽240、244的各自之间分别凸出若干具有螺孔(未标示)的凸柱220、224。
该连杆机构30由两第一连杆32、两第二连杆34及若干大头螺丝36组成。其中每一第一连杆32的一端凸出一具有螺孔(未标示)的枢转部322,而相对另一端则开设一枢转孔324,并在靠近该枢转孔324处设置一枢转孔326;其中每一第二连杆34的一端开设一枢转孔344,而相对另一端凸出一具有螺孔(未标示)的枢转部342,可与该第一连杆32的枢转孔326相枢接。
该卡扣片40包括一固定部42及一沿该固定部42一端垂直弯折的弹压部44。该固定部42上开设若干穿设孔422,可卡固在上盖10的定位柱122上,该弹压部44靠近固定部42的一端凸出有一按钮46,该按钮46可嵌入并凸出于上盖10的容置孔166,而该弹压部44的另一端凸出有一突出部48,该突出部48在上盖10与基座20扣合时可与基座20的卡扣部242相卡合。
该第一承载板64包括一侧壁644及一沿该侧壁644一端垂直延伸的锁固部642,其中该侧壁644的两侧可卡设在顶盖12的两卡槽164之间,而该锁固部642凭借螺丝即可将该第一承载板64锁固在该顶盖12。另外该侧壁644上还凸出一具有螺孔(未标示)的枢转部646,该枢转部646可与该第一连杆32的枢转孔324相枢接;该第二承载板66包括一侧壁661及一沿该侧壁661一端垂直延伸的锁固部663,其中该侧壁661的两侧可卡设在基座20的两卡槽240之间,而该锁固部663凭借螺丝即可将该第二承载板66锁固在该基座20。另外该侧壁661上水平开设一滑槽662,该滑槽662可让该第一连杆32的枢转部322穿设并沿其滑动;该第三承载板67包括一侧壁671及一沿该侧壁671一端垂直延伸的锁固部674,其中该侧壁671的两侧可卡设在基座20的两卡槽244之间,而该锁固部674凭借螺丝即可将该第三承载板67锁固在该底壁22。另外该侧壁671上凸设一开设螺孔(未标示)的枢转部672,该枢转部672可与第二连杆34的枢转孔344相枢接。
请继续参阅图1和4,组装时,先凭借大头螺丝36将该第三承载板67的枢转部672与该第二连杆34的枢转孔344相枢接,并使该第三承载板67固定在该基座20;然后凭借大头螺丝36将该第二连杆34的枢转部342与该第一连杆32的枢转孔326相枢接;继而凭借大头螺丝36将该第一连杆32的枢转部322固定在该第二承载板66的滑槽662内,使该枢转部322可在该滑槽622内滑动,并使该第二承载板66固定在该基座20;再凭借大头螺丝36将该第一承载板64的枢转部646与该第一连杆32的枢转孔324相枢接,并将该第一承载板64固定在该上盖10,即可使该上盖10枢转运动在该基座20。而凭借固定在该顶盖12的卡扣片40的突出部48卡扣在该基座20侧壁24的卡扣部242内,即可将该上盖10固定在该基座20上。
而要打开该上盖10时,仅需解除该卡扣片40的突出部48与该基座20卡扣部242间的卡扣关系,并推动该上盖10使其远离该基座20的后板26,此时该第一连杆32的枢转部322将沿该承载板66的滑槽662滑动,由于该第一连杆32与该第二连杆34的连动作用使上盖10沿前上方运动一端距离,最后向外旋转上盖10即可将电脑壳体打开。
权利要求1.一种电脑壳体,包括一上盖、一基座、一连杆机构、两第一承载板、两第二承载板及两第三承载板,其特征在于该上盖包括一顶盖及一装设在该顶盖一端的面板,该顶盖具有两折边;该基座包括一底壁及沿其两侧缘垂直延伸的两侧壁,且该底壁的一端垂直弯折出一后板;该连杆机构包括两第一连杆及两第二连杆,该第一连杆的一端凸出一枢转部,另一端开设一枢转孔,并靠近该枢转孔处设有一枢转孔,该第二连杆一端设有一枢转孔,而另一端凸设一可与该第一连杆的枢转孔相枢接的枢转部;该两第一承载板可分别装设在该上盖两侧边靠近该面板处,每一第一承载板上设有一枢转部,可与该第一连杆的枢转孔相枢接;该两第二承载板,可分别装设在该基座两侧壁靠近该后板处,每一第二承载板上水平开设有一滑槽,可供该第一连杆的枢转部在其内滑动;该两第三承载板,可分别装设在该基座两侧壁远离该后板的一端,每一第三承载板上设有一枢转部,可与该第二连杆的枢转孔相枢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壳体,其特征在于该顶盖的两折边内侧面靠近该面板的对称位置各凸出两卡槽,且该顶板两侧对应该卡槽处各设置有两凸柱。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两侧壁靠近该后板一端均凸设两卡槽,而其底壁两侧处对应该卡槽各设有两凸柱。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基座两侧壁的另一端开设两卡槽,而其底壁两侧处对应该卡槽各设有两凸柱。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壳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杆、第一承载板、第三承载板的枢转部上各设有一螺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脑壳体,其特征在于该连杆机构还包括若干大头螺丝,可对应穿过该等枢转孔后固定在该等枢转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壳体,其特征在于该两折边远离该面板的一端的对称位置开设一容置孔,而该顶板邻近该容置孔处凸出有若干可固定一卡扣片的定位柱。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脑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卡扣片还包括一固定部及一弹压部,该弹压部上凸出一可容置在上盖的容置孔内的按钮,而该弹压部的一端凸出一突出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脑壳体,其特征在于该基座侧壁的靠近后板处设有一可与该卡扣片的突出部相卡合的卡扣部。
专利摘要一种电脑壳体,该电脑壳体包括一上盖、一基座、一连杆机构及若干承载板。该上盖包括一顶盖及装设在该顶盖一端缘的面板,该顶盖具有两折边,而该顶盖的另一端装设有一卡扣片;该基座包括一底壁及由该底壁的两侧缘垂直延伸的两侧壁,而该底壁的一端垂直向上弯折出一后板,且该两侧壁邻近该后板处各设有一卡扣部;该连杆机构由两第一连杆、两第二连杆及若干大头螺丝组成。凭借该等承载板可将该连杆机构装设在上盖及基座上,并使该上盖枢转连接在该基座上,且凭借该卡扣片与该基座的卡扣部而实现两者的分合。
文档编号G06F1/16GK2529298SQ02225810
公开日2003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7日
发明者陈允隆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