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6134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可倾斜一角度摆放于平面 上的电子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扩大,为了满 足消费者对于数据处理速度的要求,计算机装置内部电子元件的运算速度必 须快速,再加上电子元件的体积微小,致使发热密度也随之增加。若不及时 将大量的热能散除,将会造成电子零部件的损坏,并且影响到计算机设备的 稳定性及运行效能。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 一般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多半是放置在桌面上以 便于操作,笔记本电脑的散热孔大多设置于其底面,因此制造厂商会在笔记 本电脑的底部设置多个脚垫,以将笔记本电脑撑起一高度。然而,目前笔记 本电脑的运行效能相当快速,其所产生的热能也相对增加许多,仅依靠脚垫 所构成的间隙进行散热,已不足以供散热气流在笔记本电脑的底部循环流 动,从而导致装置内部的热能无法在短时间内逸散,且无法满足目前高运算 速度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需求。因此,最理想的散热状态是将笔记本电脑垫 起一定的高度,以利于笔记本电脑底部的气流扰动。
一般公知笔记本电脑的垫高机构是在笔记本电脑上额外加设一组高度 调整机构,常见的类型有在笔记本电脑的背盖板上设置一凸部,通过开启 背盖板而令凸部旋转至笔记本电脑的底部,并且抵靠于桌面,以将笔记本电 脑撑起一高度;在笔记本电脑内装设一支撑件及一组调整装置,通过支撑件 与调整装置的啮合,可使笔记本电脑往前倾斜并撑起一定高度;在笔记本电 脑的两个侧边分别装设一脚架,当勾扣住脚架的扣合机构被释放时,脚架可 相对于笔记本电脑枢转,并以一端抵靠于桌面从而撑起笔记本电脑。
上述公知技术虽可将笔记本电脑垫起一高度,以利于装置的散热及使用者的操控。然而,高度调整机构与笔记本电脑为两个独立的构件,并无直接 的连动关系。当使用者欲垫高笔记本电脑时,必须另行调整高度调整机构, 方可将笔记本电脑垫高至使用者所习惯的高度位置,在实际使用上并不方便。
另外较为常见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方式是在笔记本电脑的底部加设一
隔热板(例如美国专利第7,161,799号所公开的内容),且在隔热板上设置有多 个竖板,以使笔记本电脑与隔热板之间形成一散热空间,由此增加扰动气流 的散热效果。然而,隔热板就笔记本电脑而言为一附加的构件,对于需要经 常携带笔记本电脑外出的使用者来说,要再额外携带隔热板并不方便。
综上所述,制造厂商必须在笔记本电脑上额外加设高度调整机构或是隔 热板,且高度调整机构的组成构件复杂,在组配过程中须花费过多时间进行 组装,这些都将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不符合制造产业目前讲求降低成本 的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结构,其可以克服公知技术 中存在的问题,即,在公知技术中高度调整机构与笔记本电脑并无直接的连 动关系,使用者必须另行调整高度调整机构,或是另外在笔记本电脑的底部 加装隔热板,其操作步骤繁琐,并且制造厂商必须额外制造并组配高度调整 机构,导致制造成本增加等。
本发明所公开的电子装置结构包括一第一构件及一第二构件,且第一构 件的一端与第二构件的一端通过至少一个枢轴相枢接,以使第一构件及第二 构件可相对旋转至呈一夹角的使用位置。第一构件邻近于枢轴一侧的外缘至 枢轴轴心的距离大于第二构件的底面至枢轴轴心的距离。当第一构件与第二 构件处于使用位置时,第一构件邻近于枢轴一侧的外缘与第二构件的底面之 间具有一距离,以使第二构件倾斜一角度并形成辅助散热的气流空间。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结构包括一第一构件及一第二构件,且第 一构件的一端与第二构件的一端通过至少一个枢轴相枢接,以使第一构件及 第二构件可相对旋转至呈一夹角的使用位置。在第一构件邻近枢轴的位置具 有至少一个延伸件,且延伸件的外缘至枢轴轴心的距离大于第二构件的底面
4至枢轴轴心的距离。当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处于使用位置时,延伸件的外缘 与第二构件的底面之间具有一距离,以使第二构件倾斜一角度并形成辅助散 热的气流空间。
本发明的功能效果在于,在第一构件旋转至使用位置时,即可直接撑起 第二构件,以使第二构件倾斜一角度设置,并与平面之间形成一用以辅助散 热的气流空间。该电子装置结构无须另行装设高度调整机构,从而可以大幅 简化高度调整步骤,同时降低制造成本。
以上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 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1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处于使用位置的侧视图2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2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处于收置位置的侧视图2C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处于使用位置的侧视图2D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处于使用位置的侧视图3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3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处于使用位置的侧视图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设置有提持孔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设置有提柄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电子装置结构 110第一构件
113侧边 120第二构件
130枢孔 140枢轴
150延伸件 151止滑垫
152提持孔 153提柄
200平面 300气流空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本发明所公开的电子装置结构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计算机、超便
携计算机(UMPC)、个人数字助理(PDA)等掀盖式计算机装置,但并不以此为 限。在以下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将以笔记本电脑作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请参阅图1A及图1B的示意图,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结构100 包括一第一构件110及一第二构件120,其中第一构件110为一显示屏幕, 以显示目前操作的相关信息,而第二构件120指电子装置结构100的主机体, 其执行电子装置结构100的预设功能,但并不以本实施例的说明为限。第二 构件120的一侧具有两个枢孔130,第一构件110的一侧突设有对应于枢孔 130的两个枢轴140,枢轴140枢接于枢孔130内,以使第一构件110可相 对于第二构件120旋转而位移至与第二构件120相贴合的收置位置,及与第 二构件120之间呈一夹角的使用位置。其中,第一构件110邻近于枢轴140 一侧的外缘至枢轴140轴心的距离X大于第二构件120的底面至枢孔130轴 心的距离Y。
请参阅图1A及图1B。当第一构件110相对于第二构件120旋转至使用 位置时,第一构件110邻近于枢轴140 —侧的外缘抵靠于一平面200上,以 使第二构件120的枢接端向上抬起一定高度,从而使第二构件120以一倾斜 角度摆放于平面200上,并在第二构件120与平面200之间构成一气流空间 300,以快速散除电子装置结构100所产生的热能。另外,在第一构件110 邻近于枢轴140 —侧的外缘处还设有一止滑垫151,由此为第一构件110提 供一摩擦阻力,使得电子装置结构100可稳定地摆放于平面200上而不晃动。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第一构件110邻近于枢轴140—侧的外缘为弧 面结构,当第一构件110改变与第二构件120的相对夹角角度时,也同时改 变第一构件IIO邻近于枢轴140 —侧的外缘与第二构件120的底面之间的距 离。如此一来,当第一构件110相对于第二构件120改变其使用角度时,第 二构件120的倾斜设置角度也随着第一构件110邻近于枢轴140 —侧以不同 位置的外缘抵靠于平面200而有所改变,并可配合电子装置结构100在执行 预设功能(例如为执行文档处理工作或是执行3D绘图及影像处理等功能) 所产生的功率大小,通过第一构件110的一端不同位置的抵靠而对应调整第二构件120的倾斜角度,以使第二构件120与平面200之间形成不同高度的 与、洁亡向300 1、女刭^住的掛执效哮—
图2A至图2C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 装置结构100包括一第一构件110及一第二构件120,第二构件120(即主机 体)的一侧具有两个相对的枢孔130,第一构件IIO(即屏幕)的一侧突设有对 应于枢孔130的两个枢轴140。枢轴140枢设于枢孔130内,以使第一构件 110可相对于第二构件120旋转而位移至与第二构件120相贴合的收置位置, 及与第二构件120间呈一夹角的使用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2A至图2C,在第一构件110邻近于枢轴140 —侧的外缘 设有一延伸件150,且枢轴140突设于延伸件150的一侧面。其中,延伸件 150的外缘至枢轴140轴心的距离XI大于第二构件120的底面至枢轴140 轴心的距离Yl。当第一构件110相对于第二构件120旋转至使用位置时, 其延伸件150也随之旋转,且延伸件150的外缘与第二构件120的底面之间 具有一距离,并抵靠于一平面200上,以使第二构件120的枢接端向上抬起 一定高度,从而使第二构件120以一倾斜角度摆放于平面200上,并在第二 构件120与平面200之间构成一可供气流通过的气流空间300,使得电子装 置结构IOO所产生的热能快速散除。在延伸件150的外缘处还设有一止滑垫 151,由此为第一构件110提供一摩擦阻力,使得电子装置结构100可稳定 地摆放于平面200上而不晃动。
如图2C及图2D所示,本发明的延伸件150的外缘为弧面结构,当第一 构件110改变与第二构件120的相对夹角角度时,也同时改变延伸件150的 外缘与第二构件12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如此一来,当第一构件110相对于 第二构件120改变其使用角度时,第二构件120的倾斜设置角度也随延伸件 150以不同位置的外缘抵靠于平面200而有所改变,并由图2C所示的第二 构件120与平面200之间的较远距离Dl改变为图2D所示的第二构件120 距离平面200较短的距离D2,以配合电子装置结构100在执行预设功能(例 如为执行文档处理工作或是执行3D绘图及影像处理等功能)所产生的功率 大小,通过延伸件150不同位置的抵靠而对应调整第二构件120的倾斜角度, 以使第二构件120与平面200之间形成不同高度的气流空间300,达到最佳 的散热效能。图3A及图3B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延伸件150
^hTTT"Ui"罢^P笛一^ii生1 in的THf水士曰甜/mil";:h 1 12 k H 由/f出1《r>的々k錄存iR"
轴140轴心的距离大于第二构件120的底面至枢轴140轴心的距离。当第一 构件110相对于第二构件120旋转至使用位置时,其设置于第一构件110上 的延伸件150也随之旋转,延伸件150的外缘与第二构件120的底面之间具 有一距离,并且抵靠于平面200上,以使第二构件120的枢接端向上抬起一 定高度,从而使第二构件120以一倾斜角度摆放于平面200上。另外,如图 4所示,在本发明所公开的第四实施例中,还可将两个延伸件150相连接, 从而成为一体结构的延伸件150,以满足目前消费者对于电子装置结构100 的整体造型美观的要求。
如图5所示,本发明还可在第四实施例的延伸件150上开设一提持孔 152,以方便使用者直接提持电子装置结构100;如图6所示,也可在第四实 施例的延伸件150上设置一提柄153,其可相对于延伸件150旋转,以供使 用者提持电子装置结构100,或是旋转至与延伸件150相吻合的位置,以维 持整体造型的美感。其中,提柄153以枢轴-枢孔配合的方式,以使提柄153 可相对于延伸件150旋转。
根据本发明所公开的电子装置结构,当第一构件(屏幕)旋转至使用位置 时,通过延伸件或是第一构件的一端抵靠于平面,以将第二构件(主机体)撑 起一高度,使第二构件以一倾斜角度设置于平面上,并与平面之间形成一用 以辅助散热的气流空间,以有效散除电子装置结构所产生的热能。本发明的 电子装置结构无须额外装设高度调整机构,即可直接调整电子装置结构的摆 放角度,以大幅减少调整高度的时间及步骤,并可降低制造成本。
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依照本发明所公开 的形状、构造、特征及构思进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说明 书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为准。
8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子装置结构,其包括一第一构件及一第二构件,该第一构件的一端与该第二构件的一端通过至少一个枢轴相枢接,以使该第一构件与该第二构件能相对旋转至呈一夹角的一使用位置,该第一构件邻近该枢轴一侧的外缘至该枢轴轴心的距离大于该第二构件的一底面至该枢轴轴心的距离,且当该第一构件与该第二构件处于该使用位置时,该第一构件邻近该枢轴一侧的外缘与该第二构件的该底面之间具有一距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结构,其中该第一构件邻近该枢轴一 侧的外缘为弧面结构,以改变该第一构件与该第二构件的该夹角的角度,并 且改变该第一构件邻近该枢轴一侧的外缘与该第二构件的该底面之间的该距离。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结构,其中该第一构件邻近该枢轴的 一侧与该第二构件邻近该枢轴的一侧分别具有一枢孔,且所述枢轴穿设于所 述枢孔。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结构,其中该第一构件邻近该枢轴一 侧的外缘还具有一止滑垫。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结构,其中该第一构件邻近该枢轴的 位置处具有至少一个延伸件,所述延伸件的外缘至该枢轴轴心的距离大于该 第二构件的底面至该枢轴轴心的距离,且当该第一构件与该第二构件处于该 使用位置时,该延伸件的外缘与该第二构件的该底面之间具有一距离。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结构,其中该延伸件的外缘为弧面结 构,以改变该第一构件与该第二构件的该夹角的角度,并且改变该延伸件的 外缘与该第二构件的该底面之间的该距离。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结构,其中该第一构件邻近该枢轴的 -侧具有所述至少一个枢轴,该第二构件邻近该枢轴的一侧具有至少一个枢孔,所述枢轴穿设于所述枢孔。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结构,其中该第一构件具有两个侧边, 该延伸件设置于所述两个侧边上。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结构,其中该延伸件的外缘还具有一 止滑垫。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结构,其包括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第一构件的一端及第二构件的一端以可相对旋转的关系相枢接,且第一构件邻近枢接处的一侧至枢接处的距离大于第二构件的底面至枢接处的距离。当第一构件相对于第二构件旋转至使用位置时,第一构件邻近枢接处的一侧的外缘即抵靠于一平面上,以使第二构件倾斜设置于平面上,并形成辅助散热的气流空间。
文档编号G06F1/20GK101520674SQ20081008236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9日
发明者陈正隆 申请人: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