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9428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卡用连接器,特别是在手提电话等电子设备中,用于将芯片卡或IC存 储卡等的卡电连接到基板上的卡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以尝试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为目的,提出与在以往的卡具有的接触部的分 隔壁部分设有新的接触部的卡相对应的卡用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卡用 连接器中,插入以往的卡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该卡的分隔壁将新的接触部用的接触端子压 下,由此防止该接触端子的破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79185号公报 发明概要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卡用连接器中,通过采取利用卡的分隔壁将新的接触 部用的接触端子压下的结构,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根据卡的安装情况不同,两者被相对地 配置在不对置的位置上的情况下,无法适当地压下接触端子,可能产生使接触端子破损的 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该问题点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用连接器,该卡用连接器应 对在对应分隔壁的区域中设置有新的接触部的卡的安装,并且,即使在插入没有设置该接 触部的卡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新接触部用的接触端子的损伤。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特征在于,具备壳体,能够选择性地安装第1卡和第2卡,该 第ι卡具有多个接触部并在该多个接触部之间具有分隔壁,该第2卡在所述第1卡的安装 完成时在配置有该第1卡的分隔壁的区域中具有接触部;第1接触端子,与所述第1卡的接 触部相对应;第2接触端子,与所述第2卡的接触部相对应;和下压部件,将所述第2接触端 子压下,所述下压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卡的分隔壁相抵接的抵接部,在进行所述第1卡的安 装时,通过所述下压部件的抵接部与所述第1卡的分隔壁抵接,所述第2接触端子被压下。根据上述卡用连接器,在进行第1卡的安装时,通过将下压部件的抵接部抵接到 第1卡的分隔壁上来可靠地将第2接触端子压下,因此,可以应对在对应分隔壁的区域中设 有新的接触部的第2卡的安装,并且,即使在插入没有设置该接触部的第1卡的情况下,也 能够防止新的接触器用的第2连接端子的损伤。在上述卡用连接器中,优选所述下压部件的抵接部具有比所述第1卡的分隔壁的 宽度方向的尺寸更大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具有比分隔壁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更大尺寸的抵接部将第2接触端子压下,能够可靠地将第2接触端子压下,因此,能够有效地 防止在用分隔壁压下第2接触端子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第2接触端子的损伤。特别是,在上述卡用连接器中,优选在所述下压部件上设有收纳所述第2接触端 子的一部分的槽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设置在下压部件中的槽部收纳第2接触端子 的一部分,因此防止第2接触端子的位置偏移并可靠地将第2接触端子压下。并且,在上述卡用连接器中,在所述第1卡的分隔壁上设有斜面部,在所述下压部 件的抵接部上设有与所述第1卡的分隔壁的斜面部相对应的斜面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 将抵接部的形状作为对应于分隔壁的形状,所以能够利用与分隔壁的抵接可靠地并且简单 地将下压部件压下。再者,在所述卡用连接器中,具有检测所述第1卡的安装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 元被设置为利用所述下压部件而被操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伴随着第1卡的安装而 动作的下压部件来操作检测单元,能够与第1卡的安装联动地并可靠地检测第1卡的安装。再者,在所述卡用连接器中,优选所述第2卡的接触部从所述卡的前端部到后端 部以与所述第1卡的接触部大致相同的长度并列地设置。如所述以往的卡用连接器那样, 在从第1卡的接触部的中途开始形成第2卡的接触部的情况下,由于在卡插入时可能发生 不需要的接触,所以对该接触的应对是必须的。在这样从卡的前端侧到后端侧以与第1卡 的接触部大致相同长度形成第2卡的接触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回避这样的不需要的接 触,所以,不需要对该接触的应对,能够通过更简易的结构实现卡用连接器。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在进行第1卡安装时,通过利用下压部件的抵接部抵接到第1卡的分 隔壁上使第2接触端子被可靠地压下,因此可以应对在对应分隔壁的区域中设有新的接触 部的第2卡的安装,并且,即使在插入没有设置该接触部的第1卡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新 的接触部用的第2接触端子的损伤。


图1是安装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上的第1卡、第2卡的仰视图。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从图2中所示的连接器中去除下压部件后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3中所示的连接器中去除下压部件后的俯视图。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具有的下压部件的放大图。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具有的下压部件的放大图。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侧面的剖视图。图9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侧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关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 卡用连接器(下面,只称为“连接器”)1中,在其前端部并列地设置多个接触部,并且,构成 为可选择性地安装在连接器的接触部之间设有分隔壁的卡A(下面,称为第1卡)和在对应于第1卡中的分隔壁的区域中新设置接触部的卡B (下面,称为第2卡)。这里,在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进行说明之前,先对安装在其上的第1卡A,第2 卡B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分别安装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上的第1卡A,第2卡B 的仰视图。图1(a)中显示第1卡A的下表面,图1(b)中显示第2卡B的下表面。另外,图 1中,将图中所示的上方侧作为插入方向。第1卡A、第2卡B内置有可写入数据的存储芯片,并且构成为在被安装到本实施 方式中的连接器1的状态下,能够将数据写入该存储芯片或将数据从该存储芯片中读出。 并且,第1卡A、第2卡B除去插入方向的前端部附近的结构不同这点之外,具有大致相同的 形状。第1卡A具有平板形状,在其插入方向的前端部附近,并列地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装 置之间交接数据信号或控制信号、电源等的多个接触部101。这些接触部101配置于第1 卡A的下表面中在厚度方向上形成的多个凹部102内。在这些凹部102之间设置有分隔壁 103。这些分隔壁103在与第1卡A的下表面同一平面上延伸到插入方向的前端部,在该顶 端形成有构成锥面的斜面部104。第2卡B在第1卡A中特定的分隔壁103的区域中追加设置有接触部105这一点 与第1卡A不同。更具体来说,在第2卡B安装在连接器1上的情况下,即使在第1卡安装 到连接器1时配置有特定的分隔壁103的区域中也具有接触部105。这些接触部105有助 于对存储芯片的数据写入速度或读出速度的提高。接触部105被配置在邻接的接触部101 之间,在第2卡B的插入方向上形成与接触部101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且,接触部105的宽 度设置为比接触部101稍窄。第2卡B的凹部102中,配置有两个接触部101和设置在两 个接触部101之间的接触部105(不包括图1(b)中所示最右方侧、最左方侧的凹部102)。图2及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结构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并且,在图 2及图3所示的连接器1中,省略了安装在壳体的上方侧的罩。在下文中,适当地将连接器 1的图2及图3中示出的纸面上方侧称为“连接器1的后方侧”或者仅称为“后方侧”,将图 2及图3中示出的纸面下方侧称为“连接器1的前方侧”或者仅称为“前方侧”。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具有将合成树脂材料等的绝缘材料 成形所形成的壳体2。壳体2具有大体上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其上方侧及后方侧具有开口 的空间。图2及图3中省略的罩由在金属薄板材料上实施冲孔加工及弯曲加工等形成,具 有与壳体2上方侧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相对应的形状。通过将该罩安装到壳体2上,在连接 器1的前方侧形成卡插入口,并且,在壳体2内形成可安装第1卡A、第2卡B的空间。壳体2具备构成连接器1的底面部的基座部201,和在连接器1的侧端部从该基座 部201向上方侧垂直地立设的侧壁部20h、b。在基座部201上,在连接器1的前后形成有 两个开口部203a、b。在与这些开口部203a、b相对应的位置上,在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上 并列地设有多个与安装到连接器1上的第1卡A、第2卡B的接触部101相接触的接触端子 204。并且,在这些接触端子204之间设有与安装到连接器1的第2卡B的接触部105相接 触的多个接触端子205。接触端子204、205以与卡B的接触部101、105的排列相对应的方 式排列(参照图3)。接触端子204作为与第1卡A及第2卡B的接触部101相对应的第1 接触端子发挥作用,接触端子205作为与第2卡B的接触部105相对应的第2接触端子发 挥作用。
这些接触端子204、205利用细长的薄板金属形成,通过嵌件成型 (insertmolding)等被埋设到基座部201。接触端子204、205的后方侧端部构成为从开口 部203a露出并向上方侧抬起,并且其端部附近分别与第1卡A、第2卡B的接触部101、105 弹性接触。另一方面,接触端子204、205的前方侧端部构成为从开口部20 露出并稍微向 下方侧弯曲、可以钎焊连接到未图示的基板的导体上。并且,在基座部201上,在开口部203a的稍微前方侧位置处安装有将合成树脂材 料等的绝缘材料成形所形成的下压部件206。该下压部件206构成为下述结构在前方侧 端部具有向连接器1的侧方侧突出形成的轴部206c,将该轴部206c作为转动支点,其后方 侧端部可在一定范围内摆动。下压部件206起到伴随第1卡A的插入将第2接触端子205 压下的作用。并且,下压部件206保持作为检测第1卡A的安装的检测单元的一部分的可 动接点弹簧(后面叙述)。另外,关于该下压部件206的结构在后面叙述。再者,基座部201中,开口部203a的左方侧的与下压部件206的左方侧端部相对 置的位置上,设有构成检测单元的一部分的固定接点207。图4及图5是从图2及图3中所 示的连接器1去除下压部件206后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固定接点207由 设置在连接器1的后方侧端部的第1固定接点207a和设置在从该第1固定接点207a向前 方侧稍微分离的位置的第2固定接点207b构成。第1固定接点207a、第2固定接点207b 通过嵌件成型等埋设在基座部201中。第1固定接点207a、第2固定接点207b的端部构成 为向连接器1的后方侧导出,可以向外部输出第1卡A的检测信号。这里,对于本实施方法的连接器1具有的下压部件206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及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下压部件206的扩大图。图6(a) (c)分别为下压 部件206的俯视图、仰视图及正视图。图7(a)表示下压部件206的侧视图,图7(b)表示在 图6(a)中所示虚线A的侧剖面图。如图6中所示,下压部件206具有延伸到连接器1的侧方侧的基部206a和从该基 部206a延伸到连接器1的后方侧的多个抵接部206b。在基部206a的侧方侧端部设有轴部 206c。并且,在基部206a的下表面形成有收纳接触端子204、205的槽部206d。基部206a 通过轴部206c被支撑在连接器1的基座部201上,并且,在槽部206收纳了接触端子204、 205的一部分的状态下,通过接触端子204、205从下方侧得到支撑(参照图2)。抵接部206b是在第1卡A被插入时与其分隔壁103相抵接的部分。并且,由于抵 接部206b被配置在与第2卡B的接触部105相对应的位置上,所以在插入第2卡B的情况 下,不会与分隔壁103抵接。抵接部206b具有比第1卡A的分隔壁10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更大的尺寸。并且,在抵接部206b的上表面,设置有斜面部206e,该斜面部206e具有与在 第1卡A、第2卡B的分隔壁103上形成的斜面部104相对应的倾斜。并且,在抵接部206b 的下表面,延伸设置有在基部206a上形成的槽部206d(参照图7(b))。在设置在最左方侧的抵接部206b的侧方,设置有保持构成检测单元的一部分的 可动接点弹簧206f的弹簧保持部206g。弹簧保持部206g具有收纳可动接点弹簧206f的 收纳部20他,并且还具有在该收纳部20 内支撑可动接点弹簧206f的弯曲部的支撑轴 206i(参照图 7(a))。可动接点弹簧206f,如图7(a)所示,在被保持在弹簧保持部206g的状态下,具有 向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脚部206j、206k。随着第1卡A的插入,下压部件206转动的话,通过将脚部206」、20故按压到基座部201上而被按压展开,分别与固定接点部 207a、207b接触。由此,使固定接点部207a、207b间为导通状态,第1卡A的检测信号变为 外部输出的信号。像这样检测第1卡A的安装的检测单元由设置在基座部201的固定接点207和保 持在下压部件206中的可动接点弹簧206f构成。并且,该检测单元构成为随着第1卡A的 插入被操作,因此,变得可以与第1卡A的安装联动地可靠地检测出第1卡A的安装。下面,对于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中安装第1卡A及第2卡B时的动作进行 说明。图8及图9是本实施方法的连接器1的侧剖面图。图8是说明在连接器1中安装第 1卡A时的动作的图。在图8(a)中,表示安装第1卡的过程的状态,在图8(b)中,表示安装 了第1卡A后的状态。并且,图9是说明在连接器2中安装第2卡B时的动作的图。在图 9(a)中表示安装第2卡B的过程的状态,在图9(b)中,表示安装了第2卡B后的状态。如图8 (a)所示,在壳体2内插入第1卡A时,第1卡A向后方侧进入到基座部201 之上。并且,若第1卡A的前端部到达下压部件206的位置,则其分隔壁103抵接到下压部 件206的抵接部206b。在这种状态下进一步将第1卡向后方侧插入的话,如图8(b)所示那 样,伴随着该插入,下压部件206转动,通过其下表面将接触端子205压下。此时,在接触端 子204上,由于没有抵接抵接部206b,所以没有因此被压下,弹性地连接到第1卡A的接触 部101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抵接部206b具有比第1卡A的分隔壁10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 更大的尺寸,所以,可以通过抵接部206b可靠地将接触端子205压下。因此,能够有效地防 止在通过分隔壁103将接触端子205压下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接触端子205的损伤。并且,在下压部件206的下表面,设有收纳接触端子205的一部分的槽部206d,因 此能够防止接触端子205的位置偏移并可靠地将接触端子205压下。再者,由于在下压部 件206的抵接部206b上设有与第1卡A的分隔壁103的斜面部104相对应的斜面部206e, 因此,通过斜面部104与斜面部206e之间的抵接能够可靠地并且简单地将下压部件206压 下。另一方面,如图9 (a)所示,向壳体2内插入第2卡B时,第2卡B与第1卡A同样 地向后方侧进入到基座部201之上。并且,即使在第2卡B的前端部到达下压部件206的 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在对应其抵接部206b的位置上没有设置分隔壁103,所以第2卡B的 分隔壁103没有抵接到抵接部206b上。因此,在这种状态下进一步将第2卡B向后方侧插 入的话,如图9(b)所示,伴随着该插入动作,在下压部件206稍微转动的状态下,接触端子 204弹性地连接到第2卡B的接触部101上,并且,接触端子205弹性地连接到第2卡B的 接触部105上。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部105被设置为沿第2卡B的插入方向与接触部101大致相 同的长度。如上述以往的卡用连接器那样,在从现有的接触部的中途形成新的接触部的情 况下,由于卡插入时可能发生卡的现有接触部与新的接触部用的接触端子间的不需要的接 触,所以对该接触的应对是必须的。但是,如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那样,将接触部105 设置为沿第2卡B的插入方向与接触部101大致相同的长度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回避这样 的与接触端子的不需要的接触,所以不需要对该接触进行应对,能够通过更简单的结构实 现连接器1。
像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下压部件206,将与第2卡B的接触部105 相对应的接触端子205压下,在进行第1卡A的安装时,能通过利用下压部件206的抵接部 206b抵接到第1卡A的分隔壁103上来可靠地将接触端子205压下,因此可以应对在对应 分隔壁103的区域中设置有新的接触部105的第2卡B的安装,并且,即使在插入没有设置 该接触部105的第1卡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新的接触部105用的接触端子205的损伤。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产生各种变化并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 中,不限于在附图中所示的大小或形状等,可以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地变化。 另外,只要在不超出本发明目的的范围中,可以进行适当地变化并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能够选择性地安装第1卡和第2卡,该第1卡具有多个接触部并在该多个接触部 之间具有分隔壁,该第2卡在安装完成时在所述第1卡的安装完成时配置有该第1卡的分 隔壁的区域中也具有接触部;第1接触端子,与所述第1卡的接触部相对应;第2接触端子,与所述第2卡的接触部相对应;和下压部件,将所述第2接触端子压下,所述下压部件具有与所述第1卡的分隔壁相抵接的抵接部,在进行所述第1卡的安装 时,通过所述下压部件的抵接部与所述第1卡的分隔壁抵接,所述第2接触端子被压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为,所述下压部件的抵接部具有比所述第1卡的分隔壁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更大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为,在所述下压部件上设有收纳所述第2接触端子的一部分的槽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为,在所述第1卡的分隔壁上设有斜面部,在所述下压部件的抵接部上设有与所述第1卡 的分隔壁的斜面部相对应的斜面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为,具有检测所述第1卡的安装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被设置为利用所述下压部件而 被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为,所述第2卡的接触部以从所述卡的前端部到后端部与所述第1卡的接触部大致相同的 长度并列地设置。
全文摘要
卡用连接器,可以应对在对应分隔壁的区域中设有新的接触部的卡的安装,并且,即使在没有设置该接触部的卡被插入的情况下,也防止新的接触部用的接触端子的损伤。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2),能够选择性地安装第1卡和第2卡,该第1卡具有多个接触部并在该多个接触部之间具有分隔壁,该第2卡在第1卡的安装完成时在配置有该第1卡的分隔壁的区域中具有接触部;与第1卡的接触部相对应的接触端子(204);与第2卡的接触部相对应的接触端子(205);和下压部件(206),将接触端子(205)压下,下压部件(206)具有与第1卡的分隔壁相抵接的抵接部,在进行第1卡的安装时,通过下压部件(206)的抵接部与第1卡的分隔壁抵接,接触端子(205)被压下。
文档编号G06K7/00GK102099974SQ20098012842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2日
发明者川端隆志, 我妻透, 村山丈刚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