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5653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检测手指的接触位置来作为静电电容的变化的静电电容式输入 装置、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就便携电话机、汽车导航系统、个人计算机、售票机及银行的终端等电子设备而 言,近年来存在着在液晶装置等的表面配置平板型的输入装置,能通过一边参照液晶装置 的图像显示区域上所显示的指示图像、一边用手指等接触显示出该指示图像的部位,来执 行与指示图像对应的信息输入的装置。在这种输入装置(触摸面板)中,有电阻膜式、静电电容式等,但是电阻膜式的输 入装置因为是在膜和玻璃的2片结构中按下膜而使之短路的构成,所以具有工作温度范围 窄、耐老化性能差这样的缺点。与之相对,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具有在1片基板形成透光性导电膜即可这样的 优点。对于该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来说,例如按相互交叉的方向使电极图形延伸,当手指 等接触或者接近时,检测电极间的静电电容变化,来检测出输入位置(例如,专利文献1)。在这种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中,例如图9所示,在将在基板的面内方向上相互 交叉的方向设为X方向及Y方向时,在基板的输入区域10a,形成按X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 透光性电极图形11和按Y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并且在基板上,在输入 区域IOa的外侧的周边区域IOe形成第1布线区域955,其中,从多个第1透光性电极图 形11延伸的多条第1布线911 919相互并排延伸到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 ;和第2 布线区域(近距离第2布线区域961及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其中,从多个第2透光性 电极图形12延伸的多条第2布线921 拟6、拟9相互并排延伸到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 960。还有,图9所示的构成是为了和本申请发明进行对比而由本申请发明人提出的,不是 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337773号公报在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中存在下述这样的问题,即为了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在 寄生于布线中的电容按每条布线都不一致时,无法通过检测电路等中的修正加以消除,导 致检测灵敏度明显下降;在图9所示的构成中,因为下面说明的原因,所以寄生于布线中的 电容按每条布线都不一致。如图9所示,在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相对输入区域IOa配置到Y方向的一 侧时,第1布线区域955从输入区域IOa的X方向的一方的端边IOs沿着端边IOs地延伸 到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另外,虽然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相对输入区域IOa配置到Y方向的一侧,但是在为了可以检测多点处的指示、而将输入区域IOa分割成在Y方向 上位于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侧的第1输入区域IOla和在Y方向上位于与第2信号 输入输出区域960侧相反一侧的第2输入区域10 时,与第2输入区域10 的第2透光 性电极图形12连接的多条第2布线921 926,要从相对输入区域IOa位于与第2信号输 入输出区域960侧相反一侧的端边IOt沿着输入区域IOa的X方向的一方端边IOu延伸到 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这种情况下,在多条第1布线911 919之间,因为布线的长度相差较大,所以存 在寄生于相邻的布线之间的电容按每条第1布线911 919相差较大这样的问题。另外, 在从第2输入区域10 延伸的多条第2布线921 拟6中,也因为布线的长度相差较大, 所以存在寄生于相邻的布线之间的电容按每条第2布线921 拟6相差较大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面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带输入功能的显 示装置及电子设备,当根据静电电容的变化检测指示位置时,可以通过缩小寄生于布线中 的电容的按每条布线的不一致,来谋求检测灵敏度的提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在输入区域具备多个第1 电极,按第1方向延伸;和多个第2电极,按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其特征为,在 上述输入区域的外侧,形成多条第1布线,从上述多个第1电极相互并排延伸到多个第1 端子;和多条第2布线,从上述多个第2电极相互并排延伸到多个第2端子;在上述多条第 1布线及上述多条第2布线的一方或者双方,在该多条布线的排列方向的两端的布线之中 的至少一方的布线的外侧,延伸有在与该布线之间生成寄生电容的辅助布线。在本发明中,在多条布线并排的布线区域中,在相邻的布线间生成电容,但是对于 在布线区域的端部延伸的布线来说,因为只在单侧存在相邻的布线,所以寄生电容较小。然 而,在本发明中,因为沿着布线区域的布线的排列方向的端部地使得在其与在该端部延伸 的布线之间生成寄生电容的辅助布线延伸,所以在端部的布线中,也寄生与其他布线相同 的电容。因此,因为寄生于多条布线各自的电容相等,所以能够正确检测电容变化,可以使 检测灵敏度得到提高。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多条第1布线及上述多条第2布线的一方或者双方, 该多条布线包括一条布线和配置于该一条布线的两侧的、与该一条布线并排的长度不同 的布线,在上述两侧的布线之中的并排的长度较长的布线侧,与并排的长度较短的布线侧 相比,与上述一条布线之间的间隔至少在一部分上变宽。关于较长的布线,虽然与相邻的布 线之间的对向距离较长,相应地寄生电容较大,但是因为(在本发明中)相应地加宽了与相 邻的布线的间隔,所以能够减小寄生电容。因此,因为可以使寄生于多条布线各自中的电容 相等,所以能够正确检测电容变化,可以使检测灵敏度得到提高。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多条第1布线及上述多条第2布线的一方或者双方, 该多条布线包括长度不同的布线,在布线长度较长的布线中,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布线相比, 至少一部分的宽度尺寸变宽。关于较长的布线,其电阻较大,但是因为(在本发明中)相应 地使布线的至少一部分宽度加宽,所以多条布线的电阻相等。因此,可以正确检测电容变 化,能够使检测灵敏度得到提高。
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辅助布线也可以采用下述构成,该构成为,在上述多条第1 布线及上述多条第2布线的一方或双方,在该多条布线的排列方向的两端的布线外侧,延 伸出在其与该两端的布线各自之间生成寄生电容的第1辅助布线及第2辅助布线。由于当 按上述方法来构成时,可以利用第1辅助布线及第2辅助布线,对位于布线区域的两端部的 布线附加寄生电容,因而可以使寄生于多条布线各自中的电容相等。由此,可以正确检测电 容变化,能够使检测灵敏度得到提高。例如,优选的是采用下述构成,该构成为,上述多条第1布线从上述输入区域的上 述多个第1电极的一方的端部沿着上述输入区域的端边地延伸到上述多个第1端子,作为 上述辅助布线,在上述多条第1布线的该多条第1布线的排列方向的两端的布线外侧,延伸 出在其与该两端的布线各自之间生成寄生电容的第1辅助布线及第2辅助布线。在该构成的场合,优选的是,上述第1辅助布线构成在外周侧包围上述输入区域 的屏蔽线。由于当按上述方法来构成时,可以防止从外部进入的噪声的影响,因而可以正确 检测电容变化,能够使检测灵敏度得到提高。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采用下述构成,该构成为,上述多条第2布线从上述显示区 域的上述多个第2电极的两端延伸到上述多个第2端子,从上述多个第2电极的两端之中 的一端延伸的上述多条第2布线,其长度和从另一端延伸的上述多条第2布线不同,上述辅 助布线在下述区域延伸,该区域为从上述两端延伸的上述多条第2布线之中的至少上述 布线长度较长的一侧的上述多条第2布线中的、上述布线的排列方向的两端的布线之中的 与上述输入区域相反一侧的布线的外侧。由于位于从第2输入区域朝向第2信号输入输出 区域的第2布线区域的两端部之中的输入区域侧的端部的第2布线,与第2透光性电极图 形并排,在其和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之间生成寄生电容,因而只在与输入区域侧相反一侧 的端部设置辅助布线即可。在本发明别的方式中,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在输入区域具备多个第1电极,按第 1方向延伸;和多个第2电极,按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其特征为,在上述输入区 域的外侧,形成多条第1布线,从上述多个第1电极相互并排延伸到多个第1端子;和多条 第2布线,从上述多个第2电极相互并排延伸到多个第2端子;在上述多条第1布线及上述 多条第2布线的一方或双方,该多条布线包括一条布线和配置于该一条布线的两侧的、与 该一条布线并排的长度不同的布线,在上述两侧的布线之中的并排的长度较长的布线侧, 与并排的长度较短的布线侧相比,与上述一条布线之间的间隔至少在一部分变宽。关于较 长的布线,其与相邻的布线之间的对向距离较长,相应地寄生电容较大,但是因为(在本发 明中)相应地加宽了其与相邻的布线的间隔,所以能够减小寄生电容。由此,因为寄生于多 条布线各自中的电容相等,所以能够正确检测电容变化,可以使检测灵敏度得到提高。在使用应用有本发明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来构成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时,在 上述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中的与输入面相反一侧重叠配置图像生成装置。应用本发明的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可以用于便携电话机、电子记事本、POS终端 等的终端装置等之类的电子设备。


图1是示意地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带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带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俯视构成的说明图。图3(a)、(b)、(C)分别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中所形成的透光性电极图形 的俯视构成的说明图、示意表示将该输入装置在与A2-A2'线相应的位置处剖开时的状况 的剖面图以及表示透光性电极图形和金属布线的连接结构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中所形成的第1布线的构成例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参考例所涉及的输入装置中所形成的第1布线的构成例的说 明图。图6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中所形成的第2布线的构成例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参考例所涉及的输入装置中所形成的第2布线的构成例的说 明图。图8(a)、(b)、(C)是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说 明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参考例所涉及的带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俯视构成 的说明图。符号说明10· 输入装置,10a· 输入区域,IOe · 周边区域,11· 第1透光性电极图 形,12· 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5 · 透光性基板,11a、1加· 垫状部(大面积部分), 50 · ·液晶装置(图像生成装置),100 · ·带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IOla 第1输入区域, 102a ‘ 第2输入区域,911 919 · 第1布线,921 926、929 · 第2布线,950 · 第 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5 · 第1布线区域,960 · 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1 · 近距 离第2布线区域(第2布线的布线区域),962 · 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第2布线的布线 区域),971· 第1辅助布线,972 · 第2辅助布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有,在下面的说明中参照的附图内,为了 将各层和各部件设为可在附图上辨认的程度的大小,所以按各层、各部件的每个都使比例 尺不同。(整体构成)图1及图2分别是示意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的构成的说明 图,以及示意表示该带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俯视构成的说明图。还有,在图2中,减少了 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布线的数目等,进行表示。在图1中,本方式的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0大体具有作为图像生成装置的液 晶装置50 ;和面板状的输入装置10 (触摸面板),在该图像生成装置上重叠配置于出射显 示光一侧的面上。液晶装置50具备透射型、反射型或者半透射反射型的有源矩阵型液晶面 板50a,在透射型或者半透射反射型液晶面板的场合,在与显示光的出射侧相反一侧配置背 光源装置(未图示)。另外,在液晶装置50中,对液晶面板50a重叠配置相位差板、偏振板 (未图示)。液晶面板50a具备元件基板51 ;对向基板52,对元件基板51对向配置;以及 液晶层,被保持于对向基板52和元件基板51之间;在元件基板51,在从对向基板52的边 缘伸出的区域连接柔性基板53。在元件基板51也有时以COG的方式安装驱动用IC。在任一场合下,液晶装置50都能够显示动态图像、静止图像,当进行对输入装置10的输入时,显 示与输入信息对应的指示图像。从而,利用者只要用手指接触输入装置10所显示的指示图 像,就可以进行信息的输入。输入装置10是一种静电电容式的触摸面板,具备透光性基板15 ;透光性的罩盖 基板40,通过下述的粘接剂层(透光性树脂层)贴合于该透光性基板15 ;以及柔性基板19, 连接于透光性基板15的端部。在柔性基板19上,连接着用来在输入装置10中执行输入位 置检测的驱动电路(未图示),柔性基板19和透光性基板15的连接区域为下述的信号输入 输出区域。在输入装置10中,由罩盖基板40的上表面构成输入面10b,罩盖基板40的大致 中央区域成为被执行利用指尖实现的输入的输入区域10a。如图2所示,在透光性基板15的输入面IOb侧的面之中的与输入区域IOa相应的 区域,形成多列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按用箭头X所示的第1方向延伸;和多列第2透 光性电极图形12,按用箭头Y所示的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在这种构成的输入装置10中,由于当对多个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及多个第2透 光性电极图形12依次施加电压、供给了电荷时,若作为导电体的手指接触输入区域IOa内 的某个部位,则在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和手指之间也具有电 容,作为其结果是使静电电容下降,因而可以检测出手指接触了哪个部位。(输入区域的构成)图3(a)、(b)、(C)分别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中所形成的透光性电极图形 的俯视构成的说明图、示意表示将该输入装置在相当于A2-A2'线的位置处剖开后的状况 的剖面图以及表示透光性电极图形和金属布线的连接结构的剖面图。还有,在图3(a)中, 摘要表示了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的一部分。如图1、图2及图3(a)、(b)所示,在本方式的输入装置10中,第1透光性电极图 形11和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在透光性基板15的同一面上由同一层形成。另外,因为在 输入区域10a,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和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在透光性基板15的同一 面上由同一层形成,所以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和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的交叉部分18 存在多个。因此,在本方式中,在多个交叉部分18的任一个中其构成都是第1透光性电极 图形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之中的一方的电极图形在交叉部分18处也是相连的,另 一方面,另一方的电极图形断开。在本方式中,在多个交叉部分18的任一个中其构成都是 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相连,另一方面,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断开。另外,在第1透光 性电极图形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的上层侧,透光性的层间绝缘膜4b形成于输入区 域IOa大致整体以及输入区域IOa外侧的周边区域10e,在该层间绝缘膜4b的上层形成透 光性的中继电极fe,其通过层间绝缘膜4b的接触孔4c,电连接在交叉部分18处断开的第 2透光性电极图形12之间。因此,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在Y方向上被电连接。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分别在由交叉部分18所夹着 的区域具备菱形形状的大面积垫状(pad)部lla、12a(大面积部分),在第1透光性电极图 形11中位于交叉部分18的连接部分Ilc为与垫状部Ila相比宽度较窄的窄幅形状。另外, 中继电极如也按与垫状部IlaUh相比宽度较窄的窄幅形状形成为长方形状。在按上述方法构成的透光性基板15中,在形成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及第2透 光性电极图形12—侧的面上,在输入区域IOa通过粘接剂层30粘贴透光性的罩盖基板40。
另外,在透光性基板15上,在输入区域IOa的外侧区域(周边区域IOe),形成与第 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的各自电连接的多条金属布线9a,这些金 属布线9a的端部构成了用来连接柔性基板19的端子19a。这些金属布线9a构成将参照图 2在下面说明的第1布线911 919及第2布线921 926、929。在按上述方法构成的输入装置10中,在本方式中,因为形成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 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的区域与未形成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及第2透光性电极 图形12的区域的反射率之差,所以看得见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 12的存在,使美观度下降。因此,在本方式中,以防止该美观度的下降为目的,根据利用光学 干涉的防止反射技术,设定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的材质及厚 度。所谓利用光学干涉的防止反射技术指的是,当入射光由薄膜的表面、以及基板与薄膜的 界面反射时,通过使该表面反射光与界面反射光的相位逆转将其相互抵消来减少反射光的 技术。也就是说,在空气层的折射率(nO)、薄膜的折射率(nl)与膜厚(dl)、和基板的折射 率(M)满足下式(nl)2 = nOXn2nlXdl = λ /4时,波长λ (nm)时的反射率为0%。如果利用这种防止反射技术,就可以消除形 成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的区域与未形成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 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的区域的反射率之差,而看不见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及第 2透光性电极图形12的存在。因此,在本方式中,采用ITO膜3a来形成第1透光性电极图 形11和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在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与透光性基板15的层间以及 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与透光性基板15的层间,形成用来实现防止反射结构的多层膜20。 作为该多层膜20,例如可以使用ITO膜Ia和氧化硅膜加的叠层膜等。还有,第1透光性电 极图形11及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也有时采用IZOa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膜来 形成。(布线的引绕结构) 还是在图2中,在本方式中,在透光性基板15上,在输入区域IOa外侧的周边区域 10e,形成从多个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延伸的多条第1布线911 919相互并排延伸到 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的第1布线区域955。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相对输入区 域IOa配置于Y方向上的一侧,第1布线区域955 —边在多个部位处弯曲,一边从输入区域 IOa的X方向的一方端边IOs沿着端边IOs地延伸到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因此,在 本方式中,第1布线区域955 (第1布线911 919)在周边区域IOe具有部位955d,从第 1透光性电极图形11按X方向直线延伸;部位955c,从部位955d沿着输入区域IOa的端边 IOs地按Y方向折弯成直角地进行延伸;部位95 ,从部位955c朝向由第1信号输入输出 区域950和输入区域IOa所夹着的区域按X方向折弯成直角;以及部位95 ,从部位95 朝向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按Y方向折弯成直角。另外,在透光性基板15上,在输入区域IOa外侧的周边区域10e,从多个第2透光 性电极图形12延伸的多条第2布线921 拟6、9四延伸到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第 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也和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相同,相对输入区域IOa配置于Y 方向的一侧,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和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沿着透光性基板15
8的基板边排列成直线状。在这里,输入区域IOa被分割为在Y方向上位于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侧的 第1输入区域IOla和在Y方向上位于与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侧相反一侧的第2输 入区域102a,与之相对应,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也在第1输入区域IOla和第2输入区域 10 之间被分割。因此,从多个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延伸的布线的布线区域(第2布线 区域)被分割成2个,对于该布线区域之中的、从第1输入区域IOla朝向第2信号输入输 出区域960延伸的第2布线9 并排的近距离第2布线区域961,第2布线9 之间以大致 相等的长度尺寸空出足够的间隔进行延伸。因此,对于第2布线9 而言,即使布线电阻及 寄生电容不一致,也由于其自身程度(level)较低,因而没有影响。与之相对,从第2输入区域10 朝向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延伸的远距离第 2布线区域962,从相对输入区域IOa位于与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侧相反一侧的端边 10t,一边在多个部位处弯曲,一边沿着输入区域IOa的X方向上的与端边IOs相反一侧的 端边IOu地边弯曲边延伸到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因此,在本方式中,远距离第2布 线区域962 (第2布线921 926)具有部位96 ,在第2透光性电极图形12的延长线上 从输入区域IOa的端边IOt按Y方向直线延伸;部位962d,从部位96 平行于端边IOt地 按X方向延伸;部位962c,从部位962d沿着输入区域IOa的端边IOu地按Y方向折弯成直 角而进行延伸;部位962b,从部位962c朝向由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和输入区域IOa 所夹着的区域按X方向折弯成直角;以及部位96加,从部位962b朝向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 域960按Y方向折弯成直角。(寄生电容及布线电阻的不一致的应对措施)如同参照图2所说明的那样,因为第1布线区域955从输入区域IOa的X方向上 的一方端边IOs沿着端边IOs地延伸到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所以在第1布线区域 955,各第1布线911 919的长度尺寸相差较大,且布线之间接近。因此,在该构成的原状 下,在多条第1布线911 919中,寄生于其和相邻的布线之间的电容、布线电阻按每条布 线相差较大。另外,对于第1布线911 919之中的、位于布线排列方向(第1布线区域 95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第1布线911、919来说,因为只在单侧存在相邻的布线,所以 寄生电容较小。另外,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从输入区域IOa的端边IOt沿着端边IOu地延伸 到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在该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中,各第2布线921 拟6的 长度尺寸相差较大,且布线之间接近。因此,在该构成的原状下,在多条第2布线921 拟6 中,寄生于其和相邻的布线之间的电容、布线电阻按每条布线相差较大。另外,对于第2布 线921 拟6之中的、位于布线排列方向(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的宽度方向)的外侧 端部(离输入区域IOa远的一侧端部)的第2布线拟6来说,因为只在单侧存在相邻的布 线,所以寄生电容较小。还有,因为第2布线921 拟6之中的位于内侧端部(离输入区域 IOa近的一侧端部)的第2布线921,与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的被分割成三角形的垫状 部分的底边部并排,所以具备与在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通过的第2 布线922 925接近的寄生电容。为了消除这种寄生电容的按每条布线的不一致,在本方式中,首先,沿着第1布线 区域955的两个端部各自延伸出在其与在两个端部延伸的第1布线911、919之间生成寄生电容的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这种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 972之中的第1辅助布线971,和第1布线区域955(第1布线911 919)相同,在周边区域 IOe具有部位955d,按X方向直线延伸;部位955c,从部位955d沿着输入区域IOa的端边 IOs地按Y方向弯曲成直角地进行延伸;部位95 ,从部位955c朝向由第1信号输入输出 区域950和输入区域IOa所夹着的区域按X方向折弯成直角;以及部位95 ,从部位95 朝向与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相邻的位置按Y方向折弯成直角。另外,第2辅助布线 972也和第1布线区域955(第1布线911 919)相同,在周边区域IOe具有部位955d, 按X方向直线延伸;部位955c,从部位955d按Y方向折弯成直角地沿着输入区域IOa的端 边IOs地进行延伸;部位95 ,从部位955c朝向由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和输入区域 IOa所夹着的区域按X方向折弯成直角;以及部位95 ,从部位95 朝向与第1信号输入 输出区域950相邻的位置按Y方向折弯成直角。 另外,在本方式中,在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也和第1布线区域955相同,沿着 外侧的端部,延伸出在其与在该端部延伸的第2布线拟6之间生成寄生电容的第1辅助布 线971。从而,第1辅助布线971和第2布线区域962 (第2布线921 926)相同,具有 部位96 ,按Y方向直线延伸;部位962d,从部位96 平行于端边IOt按X方向延伸;部位 962c,从部位962d按Y方向折弯成直角地沿着输入区域IOa的端边IOu地进行延伸;部位 962b,从部位962c朝向由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和输入区域IOa所夹着的区域按X方 向折弯成直角;以及部位96加,从部位962b朝向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侧的方向按Y 方向折弯成直角。 这里,第1辅助布线971与第2辅助布线972相比,在离输入区域IOa远的位置通 过,构成了在外周侧包围输入区域IOa的外周侧屏蔽线。另外,第2辅助布线972保持成和 第1辅助布线971相同的电位,在本方式中,对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施加 定电位(接地电位)。当形成该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时,具体而言,和第1布线911 919及第2布线921 拟6、拟9的形成同时,形成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通 过在第1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和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并排的端子,把第1辅助布 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和外部进行连接,从外部对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 972施加接地电位。如果采用该构成,就可以利用图3(c)所示的金属布线9a,和第1布线 911 917及第2布线921 拟6、拟9 一起,形成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 从而,由于即使不增加新的工序,也可以形成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因而能 够使生产性得到提高。另外,当形成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时,也可以在与第1布线911 919及第2布线921 拟6、9四不同的层形成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例 如图3(c)所示,也可以用层间绝缘膜4b覆盖第1布线911 919及第2布线921 926、 929,并且在层间绝缘膜4b的上层形成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对于在第1 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50及第2信号输入输出区域960并排的端子,通过层间绝缘膜4b的去 除区域,来连接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这种情况下,将第1辅助布线971 及第2辅助布线972通过端子与外部进行连接,从外部施加接地电位即可。通过按上述方 法来构成,则即便其形成为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与第1布线911 919及第2布线921 拟6、拟9交叉,也不发生短路。因此可以实现将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 辅助布线972相连的构成、第1辅助布线971整周包围输入区域IOa外周侧的构成等。如 果采用将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相连的构成,则具有可以减少用来对第1 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施加接地电位的端子的个数等的优点。另外,如果采用 第1辅助布线971整周包围输入区域IOa外周侧的构成,则具有可以可靠防止噪声从外部 进入输入区域IOa这样的优点。另外,在本方式中,形成于第1布线区域955的第1布线911 919,其相邻的布线 的间隔,在布线长度较长的布线中,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布线相比,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 上变宽。在本方式中,由于从位于外侧的第1布线911朝向位于内侧的布线按顺序使布线 长度变短,因而在外侧相邻的布线之间的间隔与在内侧相邻的布线之间的间隔相比,在长 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变宽。另外,形成于第1布线区域955的第1布线911 919,在布 线长度较长的布线中,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布线相比,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宽度尺寸 变宽。在本方式中,由于从位于外侧的第1布线911朝向位于内侧的布线按顺序使布线长 度变短,因而位于外侧的布线与位于内侧的布线相比,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变宽。另外,形成于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的第2布线921 926,其相邻的布线的间 隔,在布线长度较长的布线中,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布线相比,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变 宽。在本方式中,由于从位于内侧的第2布线921朝向位于外侧的布线按顺序使布线长度 变长,因而在外侧相邻的布线之间的间隔与在内侧相邻的布线之间的间隔相比,在长度方 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变宽。另外,形成于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的第2布线921 拟6在 布线长度较长的布线中,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布线相比,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宽度尺寸 变宽。在本方式中,由于从位于内侧的第2布线921朝向位于外侧的布线按顺序使布线长 度变长,因而位于外侧的布线与位于内侧的布线相比,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变宽。(第1布线911 919的构成例)根据该规则,参照图4及图5来说明构成第1布线911 919的例子的效果。图4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10中所形成的第1布线911 919等的构成 例的说明图。在图4中,在从左侧朝向右侧的第1栏、第2栏、第3栏、第4栏、第5栏、第6 栏及第7栏中分别表示出图2所示的第1布线的标号、图2所示的部位、每个部位的长度尺 寸、每个部位的宽度尺寸、与位于内侧的第1布线之间的间隔、寄生电容及布线电阻,在表 示寄生电容的第6栏中,括号的数值是寄生于其与位于内侧的布线之间的电容的值。还有, 第1布线911 919等的长度尺寸和宽度尺寸表示出图2所示的部位95 955d的每一 个的值。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参考例所涉及的输入装置10中所形成的第1布线911 919 的构成例的说明图,相当于在图2所示的构成中未形成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 972,而使全部的第1布线911 919的间隔相等的例子。还有,图5的第1 7栏分别对 应于图4的第1 7栏。还有,图4及图5所示的寄生电容是根据覆盖布线周围的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布线 宽度、布线之间的间隔及布线之间的对向长度计算出的值。首先,如同从图4所判明的那样,在第1布线911 919中,对位于两侧的第1布 线911、919形成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且第1布线911和第1布线912的间隔在部位95 、955c处是55 μ m,与之相对,第1布线912和第1布线913的间隔在部 位95^、955c处变成45 μ m等等,相邻的布线的间隔在布线长度较长的布线中与布线长度 较短的布线相比、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变宽。因此,寄生于第1布线911中的电容值 作为第1辅助布线971和第1布线912的电容之和,是4. 88pF,和寄生于其他的第1布线 912 918中的电容值(4. 83 5. 04pF)等同。另外,寄生于第1布线919中的电容值作为 第2辅助布线972和第1布线918的电容之和,是4. 82pF,和寄生于其他的第1布线912 918中的电容值(4. 83 5. 04pF)等同。再者,在第1布线911 919中,在最长的第1布线911中宽度最狭窄的部位的尺 寸是65 μ m,与之相对,在第1布线912中宽度最狭窄的部位的尺寸是60 μ m等,在布线长度 较长的布线中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布线相比,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宽度尺寸变宽。因 此,第1布线911的布线电阻是375 Ω,和其他的第1布线912 919的电阻(389 531 Ω ) 大致相等。该金属布线的表面电阻是0.2 Ω/口。与之相对,如同从图5所判明的那样,在不使用本发明的规则时,例如在任一条第 1布线911 919中使布线间隔相等时,虽然寄生于第1布线911 919中的电容值产生较 大不一致而为4. 01 12. 87pF,但是对于第1布线911 919的布线电阻,因为在本参考例 中也调整了布线宽度,所以为233 307 Ω而大致相等。还有,参照图4及图5所说明的构成归根结底是一例,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 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第2布线921 拟6的构成例)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规则,参照图6及图7来说明构成第2布线921 926的例 子的效果。图6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输入装置10中所形成的第2布线921 拟6等的构成 例的说明图。在图6中,在从左侧朝向右侧的第1栏、第2栏、第3栏、第4栏、第5栏、第6 栏及第7栏中分别表示出图2所示的第1布线的标号、图2所示的部位、每个部位的长度尺 寸、每个部位的宽度尺寸、与位于内侧的第1布线之间的间隔、寄生电容及布线电阻,在表 示寄生电容的第6栏中,括号的数值是寄生于其和位于外侧的布线之间的电容的值,附上* 的数值是寄生于第2布线921和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之间的电容的值。还有,第2布线 921 拟6等的长度尺寸和宽度尺寸表示出图2所示的部位96 96 的每一个的值。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参考例所涉及的输入装置10中所形成的第2布线921 拟6 的构成例的说明图,相当于在图2所示的构成中未形成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 972,而使全部的第2布线921 926的间隔相等的例子。还有,图7的第1 7栏分别对 应于图6的第1 7栏。还有,图6及图7所示的寄生电容是根据覆盖布线周围的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布线 宽度、布线之间的间隔及布线之间的对向长度计算出的值。如同从图6所判明的那样,在第2布线921 拟6中,对位于最外侧的第2布线 926形成第1辅助布线971,且第2布线拟6和第2布线925的间隔在部位962b、962c及 962d处是50 μ m,与之相对,第2布线923和第2布线922的间隔在部位962b、962c及962d 处变成45 μ m等等,相邻的布线的间隔在布线长度较长的布线中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布线相 比,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变宽。因此,寄生于第2布线926中的电容值作为第1辅助
12布线971和第2布线925的电容之和,是6. 22pF,和寄生于其他的第1布线922 925中的 电容值(6. 14 6.31pF)等同。另外,寄生于第2布线921中的电容值是4. 68pF,若加入附 上*的数值1. 61pF(寄生于第2布线921和第1透光性电极图形11之间的电容的值),则 变为6. 29pF,和寄生于其他的第2布线922 925中的电容值(6. 14 6. 3IpF)等同。再者,在第2布线921 926中,在最长的第2布线926中宽度最狭窄的部位的 尺寸是70 μ m,与之相对,在第2布线922中宽度最狭窄的部位的尺寸是65 μ m等等,在布 线长度较长的布线中与布线长度较短的布线相比,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上宽度尺寸变 宽。因此,第2布线926的布线电阻是511 Ω,和其他的第2布线921 925的电阻018 484 Ω )大致相等。与之相对,如同从图7所判明的那样,在不使用本发明的规则时,虽然寄生于第2 布线921 拟6中的电容值产生较大不一致而为9. 41 20. 62pF,但是对于第2布线921 926的布线电阻,因为在本参考例中也调整了布线宽度,所以大致相等而为376 4 Ω。还有,参照图6及图7所说明的构成归根结底是一例,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 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本方式的主要效果)如同上面所说明的那样,对于第1布线区域955、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端部的 布线,因为只在单侧存在相邻的布线,所以存在寄生电容变小的趋势,但是在本方式中,因 为使第1辅助布线971及第2辅助布线972沿着第1布线区域955、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 962的端部地延伸,所以在端部的布线中,也寄生有与其他布线相同的电容。为此,因为寄生 于多条布线各自中的电容相等,所以能够正确检测电容变化,可以使检测灵敏度得到提高。而且,因为由第1辅助布线971构成在外周侧包围输入区域IOa的屏蔽线,所以能 够防止从外部进入的噪声的影响,因此可以正确检测电容变化,能够使检测灵敏度得到提高。再者,因为根据布线长度的长短使相邻的布线间隔、布线宽度合理化,所以寄生于 多条布线各自中的电容、布线电阻相等。故,可以正确检测电容变化,能够使检测灵敏度得 到提高。[其他的实施方式]在上述方式中,虽然使用了作为图像生成装置的液晶装置50,但是也可以使用有 机电致发光装置或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来作为图像生成装置。另外,在上述方式中,虽然在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只设置了第1辅助布线971, 但是也可以根据布局等的不同,在远距离第2布线区域962的内周侧还设置第2辅助布线 972。另外,在上述方式中,虽然是分割了输入区域IOa的例子,但是在输入区域IOa未 被分割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布线间在寄生电容、布线电阻方面存在不一致时使用本发明。[对电子设备的装载例]下面,对于使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0的电子设备, 进行说明。图8(a)表示具备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0的便携式个人计算机的构成。个 人计算机2000具备作为显示单元的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0和主体部2010。在主体部 2010,设置电源开关2001及键盘2002。图8 (b)表示具备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0的便携电话机的构成。便携电话机3000具备多个操作按键3001、滚动按钮3002及作为显示单 元的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0。通过操作滚动按钮3002,使显示于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 置100的画面滚动。图8(c)表示使用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0的信息便携终端(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个人数字助理)的构成。信息便携终端4000具备多个操 作按键4001、电源开关4002及作为显示单元的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0。若操作了电源 开关4002,则地址录、日程本之类的各种信息显示于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0。
还有,作为使用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100的电子设备,除了图8所示的设备之 外,还能举出数字静止相机、液晶电视机、汽车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记事本、台式电子计 算器、文字处理机、工作站、电视电话机、POS终端等的终端设备等等。
权利要求
1.一种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在输入区域具备按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电极;和 按与第ι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电极;其特征为,在上述输入区域的外侧,形成有多条第1布线,其从上述多个第1电极相互并排延伸 到多个第1端子;和多条第2布线,其从上述多个第2电极相互并排延伸到多个第2端子; 在上述多条第1布线及上述多条第2布线的一方或者双方,该多条布线包括一条布线 和配置于该一条布线的两侧的、与该一条布线并排的长度不同的布线,在上述两侧的布线 之中的并排的长度较长的布线侧,与并排的长度较短的布线侧相比,与上述一条布线之间 的间隔至少在一部分变宽。
2.一种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其特征为,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在上述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的、与输入面相反侧,重叠配置有图像生成装置。
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为,具备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电容式输入装置,其在输入区域具备按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电极;和按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电极;其特征为,在上述输入区域的外侧,形成有多条第1布线,其从上述多个第1电极相互并排延伸到多个第1端子;和多条第2布线,其从上述多个第2电极相互并排延伸到多个第2端子;在上述多条第1布线及上述多条第2布线的一方或者双方,该多条布线包括一条布线和配置于该一条布线的两侧的、与该一条布线并排的长度不同的布线,在上述两侧的布线之中的并排的长度较长的布线侧,与并排的长度较短的布线侧相比,与上述一条布线之间的间隔至少在一部分变宽。
文档编号G06F3/044GK102087568SQ20111006914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6日
发明者小林靖弘, 松尾睦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