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膜以及使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3208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透明导电膜以及使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以及使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面板(Touch Panel)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中,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个人数字助理(PDA)、行动电话(cellular phone)及笔记本电脑等,以取代传统的输入装置(如键盘及鼠标等),此一设计上的大幅改变,不仅提升了该等电子装置的人机交互亲和性,更因省略了传统输入装置,而腾出更多空间,供安装大型显示面板,方便使用者浏览资料。 透明导电膜,作为感测触摸的媒介,是触控面板的重要组成元件。目前常用的透明导电膜的材料以氧化铟锡(ΙΤ0)、氧化锡(Sn02)、氧化锌(ZnO)等为主。其中,ITO因具有高透光性、良好的导电性以及容易刻蚀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触控面板通常仅实现单点触摸检测,且触摸点的检测精度不闻。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以及使用该透明导电膜可实现多点触摸检测且可提闻触摸点检测精度的触控面板。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一连续的透明导电层,以及多个间隔排列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表面,并与该透明导电层电接触,所述第一方向为该透明导电膜的低阻抗方向,该透明导电膜在所述低阻抗方向上的电阻率远小于该透明导电膜在其他方向上的电阻率。—种透明导电膜,该透明导电膜包括多个间隔排列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通过一透明导电层相互电连接,该透明导电条带在第一方向的电阻率小于该透明导电层的电阻率。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至少一层上述透明导电膜、一基板以及多个电极,该透明导电膜设置于该基板表面,该多个电极分别与该透明导电膜电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透明导电膜具有阻抗异向性,使得触摸点与距离不同的各个电极之间导电膜的电阻在不同方向差异较大,从而从该些电极读取的感测信号在触摸前后的变化值也差异较大,利用该特性可直接根据电极读取的感测信号的变化值大小来确定一个或多个触摸点的位置坐标。且由于该透明导电膜的阻抗异向性使与触摸点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电极的信号值在触摸前后变化明显,可根据该变化明显的信号值来提高触摸点位置坐标的检测精度。


图I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包括不连续的透明导电条带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包含波浪状透明导电条带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宽度变化的透明导电条带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由碳纳米管与透明导电聚合物的混合浆料制成的透明导电层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透明导电层为碳纳米管拉膜的透明导电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中触摸点处的电压变化曲线。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蘧明导电膜 |ι ~
透明导电层 12 透明导电条带 14 触控面板 100 基板102
第一电极_104
第二电极
第一侧边 —Τ 2 第二侧边 IiiI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
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明导电膜以及使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面板。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透明导电膜10,该透明导电膜10包括至少一连续的透明导电层12,以及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间隔排列且沿第一方向延伸,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12表面,并与该透明导电层12电接触,所述第一方向为该透明导电膜10的低阻抗方向D,该透明导电膜10在所述低阻抗方向D上的电阻率远小于该透明导电膜10在其他方向上的电阻率。该透明导电膜10在各个方向均可导电,并具有一个阻抗最低的方向,即低阻抗方向D。该低阻抗方向D平行于透明导电膜10表面。在所述低阻抗方向上的电阻率相较于其他平行于透明导电膜10表面的方向的电阻率较小。由于该透明导电膜10在不同方向上的电阻率不同,从而使该透明导电膜10具有阻抗异向性。在所述透明导电膜10中,所述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之间通过所述透明导电层12电连接。该透明导电层12优选为阻抗各向同性导电层,即该透明导电层12在平行于透明导电膜10表面的各个方向上的电阻率相同。优选地,该透明导电层12为均匀连续的层状结构。此外,该透明导电层12的电阻率大于该透明导电条带14长度延伸方向的电阻率。该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14的电阻率与该透明导电层14的电阻率的比可为1:100至1:1000。优选地,该比值可为1:100至1:400。该透明导电层12也可为一阻抗异向性导电层,如由拉取一碳纳米管阵列获得的碳纳米管拉膜。该阻抗异向性的透明导电层12在平行于该透明导电层12表面的至少一方向具有最小的电阻率,且该最小电阻率大于该透明导电条带14长度延伸方向的电阻率。该透明导电层12可为一层或多层。所述透明导电层12的层数还可根据该透明导电膜10所需的透光率调整。该透明导电条带14可以为阻抗各向同性或阻抗各向异性的。该透明导电条带14可以连续或不连续。所述连续是指一条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沿所述低阻抗方向D从该透明导电层1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该透明导电条带1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透明导电膜10的低阻抗方向为同一方向。该连续的透明导电条带14在延伸方向的长度可大于或等于该透明导电层12在所述低阻抗方向D的长度。请参阅图2,所述不连续是 指一条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由多个延伸方向上间隔且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的透明导电条带沿所述低阻抗方向D从该透明导电层1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该多个间隔排列的透明导电条带可进一步提高该透明导电膜10的透光度。该透明导电层12以及所述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的材料均为透明导电材料。该透明导电层12以及透明导电条带14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只需保证该透明导电膜10在所述低阻抗方向D的电阻率小于其他方向上的电阻率。优选地,所述透明导电层12以及透明导电条带14的材料不同,所述透明导电层12可选用具有较高电阻率的透明导电材料,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可选取具有较低电阻率的透明导电材料。所述透明导电材料可为具有透明且导电性能的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金属氟化物、导电聚合物、含碳材料或该些材料的组合等。所述金属氧化物可为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氧化镉(CdO)、氧化铟(In2O3)等纯金属氧化物,或氧化铟锡(In2O3:Sn,ΙΤ0),氧化锌铟(ZnO: In,ΙΖ0)、氧化锌稼(ZnO:Ga,GZ0)、氧化锌铝(Ζη0:Α1,ΑΖ0)或氧化钛钽(Ti02:Ta)等掺杂的金属氧化物,或In203-Zn0、Cdln204、Cd2Sn04、Zn2SnO4等混合金属氧化物。所述金属氮化物可为氮化钛(TiN)等。所述金属氟化物可为氟掺杂的氧化锡(SnO2:F)等。所述导电聚合物可为聚乙基双醚噻吩(poly (3,4-ethylenedioxythiophen), PED0T)或PEDOT与聚磺苯乙烯(polystyrene sulfonate, PSS)的合成物(PED0T-PSS)等。所述含碳材料可为石墨烯或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等,该透明导电层12以及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可以是石墨烯片层和/或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等,该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可为纯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或碳纳米管与其他透明材料的复合透明导电膜。该透明导电膜10的制备方法不限,只要通过在该电阻率均匀且较高的透明导电层12表面通过附加低电阻率且沿特定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14,使该透明导电膜10整体的电阻率随方向变化,且具有所述低阻抗方向D即可。如可采用不同电导率的材料分别制成所述透明导电层12以及透明导电条带14。请参阅图5,本发明实施例中,该透明导电层12为碳纳米管与透明导电聚合物复合形成的透明导电膜。如碳纳米管与透明导电聚合物(如PED0T-PSS )的混合浆料形成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该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中的碳纳米管无序均匀分布,该透明导电条带14的材料为氧化铟锡。请参阅图6,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该透明导电层12为一碳纳米管拉膜,该碳纳米管拉膜由拉取一碳纳米管阵列获得,该碳纳米管拉膜中的大多数碳纳米管首尾相连且沿同一方向延伸。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的材料为氧化铟锡,该碳纳米管拉膜可直接铺设于该多个氧化铟锡透明导电条带14表面形成所述透明导电膜10。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的形状不限,只需保证该透明导电膜10沿所述低阻抗方向D上的电阻率远小于其他方向上的电阻率。该透明导电条带14的形状可为直条带、几字形条带、之字形条带、阶梯形条带、锯齿形条带、弧形条带或波浪状条带等。请参阅图3,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可为波浪状条带,该波浪状条带沿所述低阻抗方向D从所述透明导电层1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该透明导电条带14的可为等宽条带或宽度变化的条带。请参阅图4,本发明实施例中,该透明导电条带14为宽度变化的导电条带,由于该透明导电条带14的宽度变化,使该透明导电膜10在所述低阻抗方向D的电阻率变化,从而可进一步增加该透明导电膜10的阻抗异向性。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之间可为等间距或变化的间距。当该透明导电膜10应用于触控面板中时,相邻两个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之间的距离以不易被目视为原则。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之间等间距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之间的 距离W可为小于等于50微米,本发明实施例中,该距离W为30微米。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之间的距离并不限于上述范围,可依据所述透明导电膜10应用的领域以及方式来确定。如当该透明导电膜10应用于大尺寸触控面板时,所述距离可依据该触控面板的尺寸对应变化。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的数量可根据该透明导电膜10的具体应用方式而确定。如,当该透明导电膜10作为感测触摸的透明导电层应用于触控面板中时,该透明导电条带14的数量可根据与该透明导电条带14电连接的电极的数量来确定。该透明导电膜10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
SI,形成所述多个间隔排列且沿相同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14 ;以及
S2,在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表面形成所述透明导电层12,以形成该透明导电膜10。在上述步骤SI中,可直接单独形成所述多个间隔排列且沿相同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14再将该透明导电条带14覆盖一基板的表面,也可先提供一基板,然后在该基板上形成所述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一基板表面形成所述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将一具有低电阻率的透明导电材料设置于所述基板表面形成一薄膜;
S12,图案化该薄膜形成多个间隔排列且沿相同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14。在上述步骤Sll中,该透明导电材料可通过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真空等离子体CVD法、喷射热解(spray pyrolysis)法、热CVD法或溶胶凝胶法等方法在所述基板表面形成所述薄膜。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氧化铟锡蒸镀于所述基板表面形成氧化铟锡薄膜。在上述步骤S12中,该图案化的方法可为凹凸转印法、湿蚀刻法、干蚀刻法、激光图案化法、刮除法或胶带撕除法等。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激光刻蚀所述氧化铟锡薄膜的方法形成所述间隔排列且沿相同方向排列的透明导电条带14。在上述步骤S2中,可单独形成所述透明导电层12再将该透明导电层12覆盖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或直接在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表面形成所述透明导电层12。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层12通过将碳纳米管以及透明导电聚合物PED0T-PSS混合形成涂覆液,然后直接涂覆于所述透明透明导电条带14表面形成。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导电层12单独形成,该透明导电层12为所述碳纳米管拉膜。可以理解,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SI和S2可互换,即也可先形成所述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再在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表面形成所述透明导电层12,以获得所述透明导电膜10。实施例I
请参阅图5,将透明导电材料氧化铟锡溅射于透明基板PET表面形成薄膜,利用激光刻蚀的方法在该薄膜表面依据低阻抗方向D形成等宽直条带状的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制备碳纳米管粉末与透明导电聚合物PED0T-PSS的混合液,将该混合液涂覆于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表面形成一均匀的涂层,干燥处理该涂层获得所述透明导电层12,从而形成所述透明导电膜10。实施例2·
请参阅图6,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的形成方式与实施例I相同,区别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12通过如下方法获得提供一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从该阵列中拉取获得前述碳纳米管拉膜做为所述透明导电层12,该碳纳米管拉膜中的大多数碳纳米管首尾相连且沿相同方向延伸,该碳纳米管拉膜为一自支撑结构。由于该碳纳米管拉膜本身具有粘性,因此,将该碳纳米管拉膜直接粘附于所述多个透明导电条带14表面形成所述透明导电膜10。其中,碳纳米管拉膜中的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氧化铟锡透明导电条带14的延伸方向基本垂直。所述透明导电膜10可应用于触控面板中用于感测触摸,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至少一层所述透明导电膜10、一基板以及多个电极,该透明导电膜10设置于该基板表面,该多个电极相互空间隔离,并分别与该透明导电膜10电连接。该透明导电膜10设置于该触控面板用于感测触控位置的区域。所述触控面板可为电阻式或电容式触控面板。应用该用于感测触控位置的透明导电膜10的触控面板可实现多点触摸,且由于该透明导电膜10具有阻抗异向性,不论是电阻式触控面板还是电容式触控面板,当使用触控物触摸该触控面板时,与触摸点对应电极相邻的多个电极均可检测到触摸前后变化明显的信号值,利用该些变化明显的信号值更易于检测到触摸点的位置坐标且可提高触摸点位置坐标的检测精度。该多个电极相互空间隔离,并与所述透明导电条带14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电连接。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电容式触控面板进行说明。请参阅图7以及图8,本发明实施例将该透明导电膜10应用于一具有单透明导电层的表面电容式触摸面板100,该触控面板100包括一基板102,设置于该基板102上的所述单层透明导电膜10,以及多个第一电极104及多个第二电极106。该透明导电膜10具有两个侧边,该两个侧边与所述低阻抗方向D垂直,该多个第一电极104以及多个第二电极106分别设置于该透明导电膜10的所述两个侧边,并分别与该导电膜10电连接。定义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4设置的所述侧边为第一侧边112,定义所述多个第二电极106设置的所述侧边为第二侧边114。优选地,该多个第一电极104与该多个第二电极106 对应。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透明导电膜10的透明导电条带14的数量与所述第一电极104以及与该第一电极104对应的第二电极106的数量相同。该每条透明导电条带14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104以及与其对应的第二电极106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104以及第二电极106既作为给该触控面板100提供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极,又做为触摸后读取感应信号的感测电极。该驱动以及感测均可通过一控制电路(图未示)来实现。当使用者以手指或其它导体触碰该触控面板100时,与该触控面板接触的手指或其它导体与所述透明导电膜10之间会形成一耦合电容,从而引起电极处读取的电压或电流信号的变化,根据该信号的变化来检测触摸点。为进一步检测触摸点,本发明实施例定义一高阻抗方向H,该高阻抗方向H与所述低阻抗方向D基本垂直。由于该透明导电膜10具有阻抗异向性,利用该透明导电膜10在低阻抗方向D以及高阻抗方向H感测到的感应信号的变化差异,该触控面板100即可实现单透明导电层的多点触摸检测。所述触摸点的检测可通过如下方法来实现
BI,分别提供驱动电压给所述触控面板100的第一电极104以及第二电极106 ; B2,采用触摸导体触碰该触控面板100,使触摸位置的电容发生变化;
B3,量测并读取所述触控面板100的第一电极104以及第二电极106处输出的感应信号,以及
B4,分析上述感应信号,以确定触摸点位置。在上述步骤B3中,所述感应信号可为电流、电压、电容或该些参数的变化值。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感应信号为触摸前后所述第一电极104以及第二电极106处读取的电压的变化值曲线。在上述步骤B4中,可通过所述读取的感应信号在触摸前后的变化来获取该触摸点的位置坐标。本发明实施例基于上述触控面板100提供一种确定该触摸点位置坐标的方法,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B41,通过该第一电极104或第二电极106的电压变化值曲线确定该触摸点在高阻抗方向H上的位置坐标,以及
B42,结合该第一电极104和第二电极106的电压大小曲线确定该触摸点在低阻抗方向D上的位置坐标。请参阅图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各个第一电极104以及第二电极106处读取的电压值变化曲线示意图。以便于描述,首先对该图中的参数以及编号进行说明P、Q为两个手指同时触摸该触控面板100所产生的触摸点,其中设触摸点P的坐标为(Xp,yp),触摸点Q的坐标为(Χ,,Κ)。此处,该yp以及y,均为触摸点到所述第一侧边112的距离。该多个第一电极104依次编号为M1, M2, M3, M4, M5, M6, M7, Mgo该多个第二电极106依次编号为N1, N2,N3, N4, N5, N6, N77Ngo该多个第一电极104在高阻抗方向H的坐标依次为X1、X2、X3、X4、X5、X6、X7、X8,且由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106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04 相对,因此,该彼此相对的第二电极106与第一电极104在高阻抗方向H的坐标也相同,即该多个第二电极106在高阻抗方向H的坐标也为以下在描述各个第一电极104或各个第二电极106时,将分别用其各自的编号替代。此外,AVli为所述第一电极104的%电极处读取的触摸前后的电压变化值,n=l, 2……8 ;相应地,M2i为所述第二电极106的Ni电极处读取的触摸前后电压的变化值。( I)确定该触摸点P以及Q在高阻抗方向H的位置坐标
该触摸点P以及Q在高阻抗方向H的位置坐标可通过该第一电极104或第二电极106的电压值变化曲线获得。本发明实施例以该第一电极104的电压值变化曲线为例从图9
中可以看出,在该第一电极104的电压值变化曲线中,与触摸点P相对的M3以及与触摸点
Q相对的电极M6所读取出的电压变化值AV13以及AV16最大,处于整个第一电极104的电
压值变化曲线的波峰位置。而与M3相邻的M2和M4所读取的两个值八¥12和Λ V14值相近
且小于M3所读取出的值Λ V13,同样地,与M6相邻的Μ5和Μ7所读取的两个值Λ V15和Λ V17
相近且小于M6所读取出的值AV16。而其他距离该两个触摸点P、Q的距离越远的第一电
极104所读取的Λ Vli值越小,这主要是因为该触摸点P正对M3,触摸点Q正对Μ6。因此,
根据此波型可直接判断出该触摸点I在高阻抗方向H的坐标为xp=X3,x<j=X6。另外,当所述
触摸点不正对所述第一电极104时,该触摸点P在高阻抗方向H的坐标,可利用与该变化
较大的AV13左右相邻电极或所有电极的坐标以及其电压变化值计算得出,如该公式可为
权利要求
1.一种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导电膜包括一连续的透明导电层,以及多个间隔排列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表面,并与该透明导电层电接触,所述第一方向为该透明导电膜的低阻抗方向,该透明导电膜在所述低阻抗方向上的电阻率小于该透明导电膜在其他方向上的电阻率。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为阻抗各向同性导电膜,所述透明导电条带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电阻率与透明导电层的电阻率之比为1:100至1:1000。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条带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透明导电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条带在第一方向上连续,每一所述透明导电条带沿所述第一方向从该透明导电层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条带在第一方向上不连续。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以及透明导电条带的材料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金属氟化物、导电聚合物、石墨烯或包含多个碳纳米管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膜的材料为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镉、氧化铟、氧化铟锡、氧化锌铟、氧化锌稼、氧化锌招、氧化钛钽、氮化钛氟掺杂的氧化锡、聚乙基双醚噻吩以及聚乙基双醚噻吩-聚磺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以及透明导电条带的材料不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为导电聚合物、碳纳米管、石墨烯或该些材料的组合,所述透明导电条带的材料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金属氟化物或该些材料的组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为碳纳米管与透明导电聚合物聚乙基双醚噻吩-聚磺苯乙烯的复合膜,所述透明导电条带的材料为氧化铟锡。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为碳纳米管拉膜,所述透明导电条带的材料为氧化铟锡,所述碳纳米管拉膜中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低阻抗方向。
1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条带的形状为直条带、几字形条带、之字形条带、阶梯形条带、锯齿形条带、弧形条带或波浪状条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条带为等宽或宽度变化的导电条带。
1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为自支撑结构。
15.一种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导电膜包括多个间隔排列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通过一连续的透明导电层相互电连接,该透明导电条带在第一方向的电阻率小于该透明导电层的电阻率。
16.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层如权利要求I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膜、一基板以及多个电极,该透明导电膜设置于该基板表面,该多个电极分别与该透明导电膜电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为电阻式触控面板或电容式触控面板。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极分别与所述透明导电膜的透明导电条带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电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透明导电条带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50微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一连续的透明导电层,以及多个间隔排列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该多个透明导电条带设置于该透明导电层表面,并与该透明导电层电接触,所述第一方向为该透明导电膜的低阻抗方向,该透明导电膜在所述低阻抗方向上的电阻率小于该透明导电膜在其他方向上的电阻率。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该透明导电膜包括多个间隔排列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透明导电条带,通过一透明导电层相互电连接,该透明导电条带的电阻率小于该透明导电层的电阻率。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至少一层所述透明导电膜。该透明导电膜具有阻抗异向性,使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面板可实现多点触摸检测。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2956284SQ20111025497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1日
发明者林明田, 施博盛 申请人: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识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