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6656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包括有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一显示材料层、及一感应电极的走线层。上基板及下基板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显示材料层夹置于其间。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由复数条走线导体线所构成,并在一遮光感应电极层或一感应电极层布植复数个感应电极,其中,每一个感应电极有至少一条走线导体线与的连接,该复数条走线导体线的位置是依据与该遮光层的遮光线条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专利说明】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具有触摸板的显示屏幕的结构,尤其指一种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公知的触控式平面显示器系将触控面板与平面显示器直接进行上下的叠合,因为叠合的触控面板为透明的面板,因而影像可以穿透叠合在上的触控面板显示影像,再由触控面板作为输入的媒介或接口。然而这种公知技术因为于叠合时,必须增加一个触控面板的完整重量,使得平面显示器重量大幅地增加,不符合现时市场对于显示器轻薄短小的要求。而直接叠合触控面板以及平面显示器时,在厚度上,增加了触控面板本身的厚度,降低了光线的穿透率,增加反射率与雾度,使屏幕显示的质量大打折扣。
[0003]针对前述的缺点,触控式平面显示器改采嵌入式触控技术。嵌入式触控技术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向可分为On-Cell及In-Cell两种技术。On-Cell技术是将投射电容式触控技术的感应电极(Sensor)制作在面板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 CF)的背面(即贴附偏光板面),整合为彩色滤光片的结构。In-Cell技术则是将感应电极(Sensor)置入IXD Cell的结构当中,目前主要利用的感应方式也可分为电阻(接触)式、电容式与光学式三种,其中电阻式是利用IXD Cell上下两基板电极的导通,计算分压的变化来判定接触位置坐标,On Cell Touch的技术则是将触控面板的Sensor作在薄膜上,然后贴合在最上层的上基板的玻璃上。
[0004]Out Cell Touch技术指的是外挂在显示面板之外的触控面板,也是目前最常见的,电阻式、电容式等技术都有,通常都是由另外的触控面板厂商制造,再与显示面板进行贴合、组装。
[0005]In Cell Touch技术则是将触控组件整合于显示面板之内,使得显示面板本身就具备触控功能,因此不需要另外进行与触控面板贴合或是组装的工艺,这样技术通常都是由TFT IXD面板厂开发。
[0006]然而不论In Cell Touch 技术、On Cell Touch 技术或 Out Cell Touch 技术,其均在LCD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设置感应电极层,此不仅增加成本,亦增加工艺程序,容易导致工艺良率降低及工艺成本飙升,以及开口率下降而须要更强的背光,也会增加耗电,不利于行动装置的轻薄的需求,故公知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技术实仍有改善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可大幅降低触控液晶显示面板重量及厚度,同时可大幅节省材料成本,且可提高触碰感测的准确度。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包括有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一遮光感应电极层、一感应电极的走线层、及一绝缘层。该上基板及该下基板并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一显示材料层夹置于二基板之间。该遮光感应电极层位于该上基板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该遮光感应电极层是由复数条遮光感应线条所构成,其中,部分的复数条遮光感应线条图案化后形成复数个感应电极。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位于遮光感应电极层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是由复数条走线导体线所构成。该绝缘层位于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之间;其中,每一个感应电极有至少一条走线导体线与之连接,该复数条走线导体线的位置是依据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的该复数条遮光线条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000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包括有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一遮光层、一感应电极层、一绝缘层、及一感应电极的走线层。该上基板及该下基板并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一显示材料层夹置于二基板之间。该遮光层位于该上基板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该遮光层是由复数条遮光线条所构成。该感应电极层位于该遮光层的面对该显示材料层的同一侧的表面,该感应电极层是由复数条导体线所构成,该复数条导体线图案化后形成复数个感应电极。该绝缘层位于该感应电极层的面对该显示材料层的同一侧的表面,感应电极的走线层位于该绝缘层的面对该显示材料层的同一侧的表面,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是由复数条走线导体线所构成;其中,每一个感应电极有至少一条走线导体线与之连接,该复数条走线导体线的位置是依据与该遮光层的该复数条遮光线条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的迭层示意图。
[0011]图2是公知遮光层的示意图。
[0012]图3是本实用新型遮光感应电极层的示意图。
[0013]图4是本实用新型遮光感应电极层的另一不意图。
[0014]图5是本实用新型遮光感应电极层的感应电极的示意图。
[0015]图6A至图6F是本实用新型的工艺示意图。
[0016]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迭层示意图。
[0017]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迭层示意图。
[0018]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的再一实施例的迭层示意图。
[0019]附图中符号说明:
[0020]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 ;上基板110 ;下基板120 ;显示材料层130 ;遮光感应电极层140 ;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 ;绝缘层160 ;彩色滤光层170 ;薄膜晶体管层180 ;保护层190 ;
[0021]共享电极层200 ;第一偏光层210 ;第二偏光层220 ;薄膜晶体管182 ;透明电极181 ;
[0022]遮光层500 ;遮光线条510 ;空间520 ;
[0023]第一组遮光导体线310 ;第二组遮光导体线320 ;多边型区域320_1?320-N ;感应电极 320-1 ?320-N ;走线导体线 330,330-1,330-2,330-3 ;
[0024]贯孔52 ;
[0025]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700 ;
[0026]显示材料层230 ;
[0027]阴极层270;
[0028]阳极层280;
[0029]薄膜晶体管层290 ;像素驱动电路291 ;栅极2911 ;漏极/源极2913 ;漏极/源极2915 ;
[0030]阳极像素电极281;
[0031]空穴传输子层231 ;发光层233 ;电子传输子层235 ;
[0032]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800 ;遮光层840 ;感应电极层810 ;
[0033]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9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4]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的迭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包括有一上基板110、一下基板120、一显不材料层130、一遮光感应电极层140、一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一绝缘层160、一彩色滤光层170、一薄膜晶体管层180、一保护层190、一共享电极(Vcom)层200、一第一偏光层(upper polarizer) 210、一第二偏光层(lower polarizer) 220。
[0035]该上基板110及该下基板120较佳为玻璃基板,该上基板110及该下基板120并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该显示材料层130夹置于二基板110,120之间。
[0036]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位于该上基板110的表面且面对显不材料层130,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是由复数条遮光感应线条所构成,其中,部分的复数条遮光感应线条图案化后形成复数个感应电极。
[0037]图2是一般公知遮光层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公知遮光层500是由不透光的黑色绝缘材质的线条构成复数条遮光线条510,该些黑色绝缘材质的复数条遮光线条510是互相垂直分布于该公知遮光层500,故该公知遮光层500又称为黑矩阵(black matrix, BM)。在该些黑色绝缘材质的线条之间520则分布有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 170。图2中所示,并非是遮光线条510及空间520的实际尺寸及比例,图2所绘仅用于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0038]本实用新型则将公知的遮光层500由不透光的黑色绝缘材质改为遮光的导电材料所制成,并将公知的遮光层500中部分的复数条遮光感应线条图案化后形成复数个感应电极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并在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面对于显示材料层130 —侧的表面设置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复数个感应电极其所感应的电气讯号经由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传输至一控制器(图未示),以决定触碰位置,如此,则无需于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增加设置新感应电极层,据此降低成本,减少工艺程序,提升工艺良率及降低工艺成本。
[0039]图3是本实用新型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是由复数条遮光导体线所构成。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该复数条遮光导体线是以一第一方向00及一第二方向(Y)设置。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0040]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该复数条遮光导体线是由遮光的导电材料所制成。其中,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该复数条遮光导体线是由黑色遮光的导电材料所制成。
[0041]该复数条遮光导体线可分成一第一组遮光导体线310、及一第二组遮光导体线320。
[0042]该第二组遮光导体线320形成N个多边型区域320-1?320-N,其中,N为自然数。在每一个多边型区域中的遮光导体线是电气连接在一起,而任两个多边型区域之间并未连接,以在该遮光感应电极层(black matrix) 140形成有单层感应触控图型结构。其中,该多边形区域(320-1?320-N)为下列形状其中之一:矩型、三角形、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幅射形、楔形及其它实施须要的多边形。于本实施例中,该N个多边型区域是以四边型区域为例子。
[0043]图4是本实用新型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另一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第一组遮光导体线310与该第二组遮光导体线320并未连接。亦即该第一组遮光导体线310与该第二组遮光导体线320应连的地方被截断。因此,该第二组遮光导体线320可在该遮光感应电极层(black matrix)形成有单层感应触控图型结构。该第一组遮光导体线310与该第二组遮光导体线320应连的地方被截断并非先产生如图2所示的公知遮光层500,再将相对应处截断,而是在进行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屏蔽布图(mask layout)时,使用布图工具,例如Laker、Virtuso,在光罩上使该第一组遮光导体线310与该第二组遮光导体线320未连接,故在显示面板工艺中并未新增工艺。
[0044]如图4所示,该复数个多边型区域(320-1?320-N)形成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复数个感应电极(320-1?320-N)。该复数个感应电极(320-1?320-N)是以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设置,该第一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二方向。
[0045]图5是本实用新型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感应电极的示意图。图5是由该下基板120往该上基板110方向看过去,亦即由公知的下玻璃(下基板120)往上玻璃(上基板110)方向看过去。如图5所示,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位于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面对该显示材料层130的同一侧的表面。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之间有一绝缘层160。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是由复数条走线导体线330所构成。其中,该复数条走线导体线330的位置是依据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该复数条遮光导体线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0046]该绝缘层160位于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之间。如图1中椭圆A所示,该绝缘层160在没有走线导体线330的位置则填满绝缘物质。又如图1中椭圆B所示,该绝缘层160在有走线导体线330的位置,由于需将走线导体线330与感应电极(320-1?320-N)绝缘,则填满绝缘物质。如图1中椭圆C所示,该绝缘层160在有走线导体线330的位置留空,以在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的制造程序时,可让走线导体线330与感应电极310电气连接。如图1中椭圆D所示,由于该处需让光线通过,故该处则为红色的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 170。
[0047]该复数个感应电极(320-1?320-N)为N个多边型区域,而任两个感应电极(320-1?320-N)的多边型区域之间并未连接,以在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形成有单层感应触控图型结构,N为大于1的整数。每一个感应电极310经由至少一条走线导体线330连接,与不同感应电极310连接的走线导体线330之间并未连接。其中,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的该复数条走线导体线330是由导电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所制成。其中,该金属导电材料为下列其中之一:铬(Cr)、钡(Ba)、铝(A1)、银(Ag)、铜(Cu)、钛(Ti)、镍(Ni)、钽(Ta)、钴(Co)、钨(W)、镁(Mg)、钙(Ca)、钾(K)、锂(Li)、铟(In)、与上述材料彼此做成的合金、氟化锂(LiF)、氟化镁(MgF2)、氧化锂(L1)。
[0048]如图5所示,走线导体线330、330-1与感应电极320、320_1是经由绝缘层160的留空而电气连接,如图1中椭圆C所示。当走线导体线330、330-1往下走经过感应电极320、320-2时,由于走线导体线330、330-1及感应电极320、320_2均可导电,故于走线导体线330,330-1及感应电极320、320-2之间设置绝缘物质,如图1中椭圆B所示。其余,同理可知。在图5中,为方便显示走线导体线330、330-1及感应电极320、320-2的故,并未绘示该绝缘层160。
[0049]图6A至图6F是本实用新型的工艺示意图。如图6A所示,其先于该上基板110形成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此时由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光罩,在形成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时,也同时形成第一组遮光导体线310与该第二组遮光导体线320,亦即同时形成复数个感应电极(320-1?320-N)。
[0050]如图6B所示,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上形成该绝缘层160。再于该绝缘层160上相对于走线导体线330位置进行蚀刻,椭圆C所示,以形成在绝缘层160内与走线层150的走线导体线330对应的贯孔(via) 52。该贯孔(via) 52即为前面所述的经由绝缘层160的留空。
[0051]于图6C中所示,于该绝缘层160上,对应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的遮光线条上形成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的走线导体线330。如图6C所示,当在制造走线导体线330时,由于在椭圆C处由于有贯孔(via) 52 (绝缘层160的留空),走线导体线330在椭圆C处会向下,并且与感应电极电气连接。
[0052]如图6D所示,于该绝缘层160及走线导体线330上形成该彩色滤光层180。如图6E所示,再于该彩色滤光层180上形成该保护层190。如图6F所示,再于保护层190上形成该共享电极(Vcom)层200。如果为IPS或FFS型态的液晶显示器或0LED显示器则不需于上玻璃形成共享电极(Vcom)层200。
[0053]如图5所示,感应电极(320-1?320-N)的大小约为5mm,而遮光线条510的间隔约为50?200 μ m,因此,一个感应电极310的一边可能对应50?100条遮光线条510。亦即,一个感应电极(320-1?320-N)的一边可能对应上百条的遮光线条510。本实用新型中,走线导体线330的宽度略小于遮光线条510的宽度。本实用新型即是将复数条走线导体线330的位置与遮光线条510重迭,以将感应电极(320-1?320-N)的感应电气讯号经由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的走线导体线330传输至一控制器(图未示),以决定触碰位置,亦即,本实用新型是于一公知的遮光层500上形成复数个感应电极(320-1?320-N),而构成所谓的该遮光感应电极层140,如此,则无需再于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设置新感应电极层,据此降低成本,减少工艺程序,提升工艺良率及降低工艺成本,增加透光度,减少耗电。
[0054]由于走线导体线330由导电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所制成,其阻抗远较透明导电的铟锡氧化物(Ι--)的阻抗小,故走线导体线330的线宽可以比较细,且可设置于遮光线条510的下方,而不会影响开口率。
[0055]该走线导体线330的宽度略小于遮光线条510的宽度,当由该上基板110往该下基板120方向看时,该走线导体线330可被该复数条遮光线条所遮蔽,使用者仅会看到该复数条遮光线条,不会看到该走线导体线。
[0056]该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 170位于该遮光层140的表面且面对显不材料层130。
[0057]该薄膜晶体管层180位于该下基板120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130。该薄膜晶体管层(TFT) 180由薄膜晶体管182及透明电极181所组成。
[0058]该保护层190位于该上基板110的表面且面对显不材料层130。
[0059]该共享电极(Vcom)层200介于该该保护层190及显示材料层130之间。
[0060]该第一偏光层(upper polarizer) 210是位于该上基板110的面对于显示材料层130的另一侧的表面。
[0061]该第二偏光层(lower polarizer) 220是位于该下基板120的背对于显示材料层130 一侧的表面。
[0062]于图1的实施例中,该显示材料层130是由液晶所构成。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迭层示意图,其中,该显示材料层是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取代液晶。如图7所示,该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700包括有一上基板110、一下基板120、一显不材料层230、一遮光感应电极层140、一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一绝缘层160、一彩色滤光层170、一保护层(over coat) 190、一阴极层270、一阳极层280、及一薄膜晶体管层 290。
[0063]图7与图1主要差别在于该显示材料层230、该阴极层270、该阳极层280、及该薄膜晶体管层290。
[0064]该薄膜晶体管层290位于该下基板120的面向于该显示材料层230的表面。该薄膜晶体管层具有K条栅极驱动线及L条源极驱动线,依据一显示驱动讯号及一显示像素讯号,来驱动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的像素驱动晶体管及像素电容,进而执行显示操作,其中,K、L为正整数。该K条栅极驱动线及L条源极驱动线的位置是依据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black matrix) 140的该复数条遮光导体线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0065]该薄膜晶体管层290除具有复数条栅极驱动线及复数条源极驱动线外,还包含多数个像素驱动电路291。该薄膜晶体管层290依据一显示像素讯号及一显示驱动讯号,用以驱动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91,进而执行显示操作。
[0066]依像素驱动电路291设计的不同,例如2T1C是由2薄膜晶体管与1储存电容设计而成像素驱动电路,6T2C是由6薄膜晶体管与2储存电容设计而成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291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2911连接至一条栅极驱动线(图未示),依驱动电路设计的不同,控制电路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源极2913连接至一条源极驱动线(图未示),像素驱动电路291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源极2915连接至该阳极层280中的一个对应的阳极像素电极281。
[0067]该阴极层270位于该保护层260的面向该显示材料层230的一侧。同时,该阴极层270位于该上基板110与该显示材料层230之间。该阴极层270是由金属导电材料所形成。较佳地,该阴极层270是由厚度小于50纳米(nm)的金属材料所形成,该金属材料系选自下列群组其中之一:招(A1)、银(Ag)、镁(Mg)、钙(Ca)、钾⑷、锂(Li)、铟(In),及其合金或使用氟化锂(LiF)、氟化镁(MgF2)、氧化锂(L1)与A1组合而成。由于该阴极层270的厚度小于50nm,因此该显示材料层230所产生的光仍可穿透该阴极层270,而于上基板110上显示影像。该阴极层270是整片电气连接着,因此可作为屏蔽(shielding)的用。同时,该阴极层270亦接收由阳极像素电极281来的电流。
[0068]该阳极层280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层290的面向于该显示材料层230的一侧。该阳极层280具有复数个阳极像素电极281。每一个阳极像素电极281是与该薄膜晶体管层290的该像素驱动电路291的一个像素驱动晶体管对应,亦即该复数个阳极像素电极的每一个阳极像素电极是与对应的该像素驱动电路291的该像素驱动晶体管的源极/漏极2913连接,以形成一特定颜色的像素电极,例如红色像素电极、绿色像素电极、或蓝色像素电极或本实施例使用的白色像素电极。
[0069]该显示材料层230包含一空穴传输子层(hole transporting layer, HTL) 231、一发光层(emitting layer)233、及一电子传输子层(electron transportinglayer, HTL) 235。该显示材料层230较佳产生白光,并使用该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 170过滤而产生红、蓝、绿三原色。
[0070]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迭层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800包括有一上基板110、一下基板120、一显不材料层130、一遮光层840、一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一绝缘层160、一彩色滤光层170、一薄膜晶体管层180、一保护层190、一共享电极(Vcom)层 200、一第一偏光层(upper polarizer) 210、一第二偏光层(lowerpolarizer) 220、及一感应电极层 810。
[0071]图8与图1主要差别在于该遮光层840、及该感应电极层810。该遮光层840即为公知的遮光层140,是由复数条遮光线条所构成,其本身并没有布植成为感应电极。新增感应电极层810位于该遮光层840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130,该感应电极层810是由复数条导体线所构成,该复数条导体线图案化后形成复数个感应电极。亦即将图1中的复数条遮光感应线条所形成的复数个感应电极,于此处则由该感应电极层810所布植复数个感应电极取代。
[0072]如图8所示,该绝缘层160位于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与感应电极层810之间。如图8中椭圆X所示,该绝缘层160在没有走线导体线330的位置则填满绝缘物质。又如图8中椭圆Y所示,该绝缘层160在有走线导体线330的位置,由于需将走线导体线330与感应电极(320-1?320-N)绝缘,则填满绝缘物质。如图8中椭圆Z所示,该绝缘层160在有走线导体线330的位置,由于需将走线导体线330与感应电极(320-1?320-N)电气连接,则须将绝缘层160留空,以让走线导体线330与感应电极(320-1?320-N)电气连接。如图8中椭圆W所示,由于该处需让光线通过,故该处则为红色的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 170。
[0073]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的再一实施例的迭层示意图,其中,该显示材料层是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取代液晶。如图9所示,该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900包括有一上基板110、一下基板120、一显不材料层230、一遮光层840、一感应电极层810、一感应电极的走线层150、一绝缘层160、一彩色滤光层170、一保护层(over coat) 190、一阴极层270、一阳极层280、及一薄膜晶体管层290。其他技术内容可分别参考图1、图7、及图8,不再赘述。
[0074]由前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于遮光感应电极层140或感应电极层810上形成有单层感应触控图型结构,其优点为无需于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设置新感应电极层,据此降低成本,增加触碰准确度。
[0075]应注意的是,上述诸多实施例仅为了便于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有: 一上基板; 一下基板,该上基板及该下基板并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一显示材料层夹置于二基板之间; 一遮光感应电极层,位于该上基板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该遮光感应电极层是由复数条遮光感应线条所构成,其中,部分的复数条遮光感应线条图案化后形成复数个感应电极; 一感应电极的走线层,位于遮光感应电极层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是由复数条走线导体线所构成;以及 一绝缘层,位于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之间; 其中,每一个感应电极有至少一条走线导体线与的连接,该复数条走线导体线的位置是依据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的该复数条遮光感应线条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该复数个感应电极为N个多边型区域,而任两个多边型区域之间在该遮光感应电极层并未连接,以在该遮光感应电极层形成有单层感应触控图型结构,N为大于I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每一个走线导体线之间并未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该遮光感应电极层的该复数个感应电极是以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设置,该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的该复数条走线导体线为导电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包含: 一彩色滤光层,位于该遮光感应电极层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以及 一薄膜晶体管层,位于该下基板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该显示材料层是由液晶所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该显示材料层是由有机发光二极管所构成。
9.一种具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有: 一上基板; 一下基板,该上基板及该下基板并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一显示材料层夹置于二基板之间; 一遮光层,位于该上基板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该遮光层是由复条遮光线条所构成; 一感应电极层,位于该遮光层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该感应电极层是由复数条导体线所构成,该复数条导体线图案化后形成复数个感应电极; 一绝缘层,位于该感应电极层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以及 一感应电极的走线层,位于该绝缘层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是由复数条走线导体线所构成; 其中,每一个感应电极有至少一条走线导体线与的连接,该复数条走线导体线的位置是依据与该遮光层的该复数条遮光线条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该复数个感应电极为N个多边型区域,而任两个多边型区域之间在该感应电极层并未连接,以在该感应电极层形成有单层感应触控图型结构,N为大于I的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每一个走线导体线之间并未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中,该感应电极层的该复数个感应电极是以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设置,该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该感应电极的走线层的该复数条走线导体线为导电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包含: 一彩色滤光层,位于该遮光层的相对于显不材料层的同一侧的表面;以及 一薄膜晶体管层,位于该下基板的表面且面对显示材料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该显示材料层是由液晶所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其特征是,该显示材料层是由有机发光二极管所构成。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4178344SQ201420508789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1日
【发明者】李祥宇 申请人:速博思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