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6821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触控感应层,该触控感应层包含纳米银线电极和其对应的走线区,走线区的走线为纳米银线走线;一盖板,位于触控感应层上方,包括可视区和遮蔽区,所述遮蔽区通过在可视区至少一边外围涂布彩色涂层形成,所述彩色涂层厚度小于10μm,该触控面板的彩色涂层能够很好地遮蔽走线区,具有外观丰富的特点。
【专利说明】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伴随近年来触控面板在通讯行业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在手机通讯行业的蓬勃发展,触控面板一举成为现今成像显示设备的首选产品。
[0003]在现有的触控面板结构中,一般电极层的材料为氧化铟锡(ITO),走线的材料为钥铝钥(MoAlMo),在制作电极层和走线层的图案时,需要经过多次制作工艺才能形成,所以良率普遍较低,且透明导电层使用的氧化铟锡材料中的铟为稀有物质,全世界铟的含量约为1.6万吨,因而导致氧化铟锡的价格很贵;同时,由于氧化铟锡自身的弯折性较差,这会导致可选的绝缘装饰层的颜色种类较少,且只能是深色。
[0004]而人们对电子产品美观性需求在不断增长,有人制作出一种装饰框为彩色的电容触控面板(以下简称“触控面板”),触控面板的遮蔽区采用彩色涂料料制作,其对光线具有漫反射作用,具有美观的质感。但是,装饰层制成浅色例如浅色时,由于非黑色边框在遮挡走线时,遮光效果不好,在印刷非黑色边框时,为了达到理想的遮挡效果,需要重复印刷,要将装饰框制作得非常厚导致边框厚度增大,而使透明导电层出现爬坡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较薄装饰框、无爬坡问题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一触控感应层,该触控感应层包含纳米银线电极和其对应的走线区,走线区的走线为纳米银线走线;一盖板,位于触控感应层上方,包括可视区和遮蔽区,所述遮蔽区通过在可视区至少一边外围涂布彩色涂层形成,所述彩色涂层厚度小于?ο μ m。
[0007]优选地,所述走线区的走线宽度为60 μ m-120 μ m,间距为10 μ m-40 μ m。
[0008]优选的,所述走线区的走线宽度为80 μ m-100 μ m,间距为20 μ m-30 μ m。
[0009]优选的,所述走线区中的纳米银线密度大于纳米银线电极中的纳米银线密度。
[0010]优选地,所述彩色涂层位于盖板的上表面,所述触控感应层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
[0011 ] 优选地,所述彩色涂层及盖板的可视区上设置一层保护层。
[0012]优选地,所述彩色涂层位于盖板的下表面,所述走线区设置于彩色涂层异于盖板的一侧。
[0013]优选地,所述彩色涂层位于盖板的下表面,其异于盖板的一侧设置有绝缘层,绝缘层下为走线区。
[0014]优选地,进一步包括一柔性基板和一粘合层,所述触控感应层成型于柔性基板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述彩色涂层位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盖板和触控感应层之间通过所述粘合层粘合。
[0015]优选地,进一步包括第二触控感应层,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层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和第二走线区。
[0016]优选地,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层位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所述彩色涂层用于遮蔽第二触控感应层的走线区。
[0017]优选地,进一步包括:
[0018]第二柔性基板;
[0019]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层,置于所述第二柔性基板的任意一面;
[0020]第二粘合层,置于盖板与第二触控感应层之间;
[0021 ] 所述彩色涂层位于所述盖板上表面或下表面,用于遮蔽触控感应层的走线区。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采用纳米银线作为走线材料,由于纳米银线透光性较佳,较容易对走线进行遮蔽,因此,在保证遮蔽效果的前提下彩色涂层可采用彩色,相比于现有技术将遮蔽层做成黑色,对产品的外观有明显的改善,颜色变得鲜艳丰富。因为纳米银线作为走线时容易遮蔽,因此,彩色涂层的厚度变薄,只需要一道印刷制程即可完成,其厚度可减小到1ym以内,从而使得解决爬坡问题成为了可能,本发明触控面板走线区与纳米银线电极二者之间可一道工艺一次性形成,也可以采用传统ITO工艺由两道工艺分别形成,最终形成的纳米银线电极与走线区之间都可形成电性接触,因而也就不存在电极的爬坡问题。而且,采用纳米银线作为走线材料,由于银的导电性较好,能够达到较好的导电率和较小的阻抗。此外,彩色涂层只采用一道工艺即可完成,无需重复制程,不仅使得彩色涂层的厚度大大降低(由大于30 μ m降低至小于10 μ m),遮蔽效果良好,而且节省了制造成本,加速了制造速度,降低了触控面板的厚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纳米银线电极分布在基材上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纳米银线电极分布在基材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一触控感应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二触控感应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变形结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33]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34]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一种制作方法流程图。
[0035]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二种制作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实现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7]应该理解,在所有实施例中,上、下、左、右等位置限定词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
[0038]银在纳米级时,纳米银线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和极佳的导电性,能够很好的运用于触控面板的导电电极。
[0039]请参阅图1与图2,系纳米银线电极1005分布于基材1007上的示意图,纳米银线电极1005包括基质1003和嵌入在基质1003中的多根纳米银线1001。纳米银线1001的线长为10 μ m-300 μ m,优选为20 μ m-100 μ m,最优其长度为20 μ m-50 μ m,线径小于500nm,或小于200nm,lOOnm,优选为小于50nm,且其长宽比(线长与线径之比)大于10,优选大于50,更优选大于100。基材1007 —般为透明绝缘材料。
[0040]纳米银线1001散布或嵌入基质1003中,形成导电网络。纳米银线1001依靠基质1003形成纳米银线电极1005,基质1003可以保护纳米银线1001不易受腐蚀、磨损等外界环境的影响。
[0041]基质1003是指纳米银线溶液在经过涂布等方法设置在基材1007上,经过加热烘干使得易挥发的物质挥发后,留在基材1007上的非纳米银线物质。纳米银线溶液是指,纳米银线1001分散在特定的溶剂里而形成的悬浮溶液,该溶剂可以是水、水溶液、离子溶液、含盐溶液、超临界流体、油或其混合物等。该溶剂里还可含有其它添加剂,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交联剂、稳定剂、润湿剂或增稠剂,但不以此为限。
[0042]纳米银线电极1005的厚度约为10nm-5 μ m,优选为20nm_l μ m,更优为10nm-200nm。在一些实施例中,纳米银线电极1005的折射率为1.3-2.5,更优为1.35-1.8。
[0043]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摸面板10包括一盖板108、一保护层105、一彩色涂层106和一触控感应层103。盖板108包括位于中间的可视区1081和四周边缘的遮蔽区1083,所述遮蔽区1083通过在可视区1081至少一边外围涂布所述彩色涂层106形成,触控感应层103包括纳米银线电极1031和走线区102,所述走线区102由复数条走线构成,走线为纳米银线1001走线,其中纳米银线电极1031对应盖板108的可视区1081,走线区102对应盖板108的遮蔽区1083。所述彩色涂层106成型于盖板108边缘的遮蔽区1083上表面,并在盖板108上区分形成可视区1081和遮蔽区1083,保护层105成型于盖板108和彩色涂层106上方,且彩色涂层106嵌入到保护层105中。彩色涂层106沿可视区1081至少一边外围设置,本实施例采用较为传统的在盖板108四周的遮蔽区1083上表面均涂布彩色涂层106的结构,触控感应层103设置于盖板108下方,其周边为走线区102,即走线区102依托于盖板108,并设置于盖板108的遮蔽区1083下方。所述彩色涂层106的宽度与走线区102的宽度相对应,有遮蔽走线区102的功能。
[0044]所述遮蔽区1083通过触控面板10常用的涂料涂布在触控面板10可视区1081周边的彩色涂层106形成。该彩色涂层106包括基料、颜料、填料、溶剂和助剂,其中基料可以为树脂,其可选自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醇酸/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氨基树脂中任意一种或其组合。颜料可以选自有机颜料或无机颜料,有机颜料例如甲苯胺红、孔雀绿、耐晒黄等;无机颜料可以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颜料,例如铁红颜料、氧化铁黄、铬酸锶、铬绿、新绿或铜粉等但不以此为限。所述溶剂可以选自水、丙酮、乙醇等。所述助剂包括润湿剂、干燥机、消泡剂和增稠剂等。
[0045]所述彩色涂层106的涂布方法包括丝网印刷、照相凹版印刷、平板印刷、胶版印刷、喷墨印刷、凹版印刷、喷涂和溅镀等方法但不以此为限。
[0046]所述走线区102由复数条走线构成,走线材质为纳米银线1001,具体微观结构与纳米银线电极1031微观结构相似,走线的宽度为60 μ m-120 μ m,优选为80μπι-100μπι,更优选为80 μ m,相邻走线之间的间距为10 μ m-40 μ m,优选为20 μ m-30 μ m,更优选为30 μ m。具体宽度与间距视触控面板10的尺寸而定,通常触控面板10的尺寸越大,需要的纳米银线1001宽度就越宽、间距就越大。
[0047]走线区102与纳米银线电极1031位于同一触控电极层103,可由一道制程一次性图案化形成,也可以由传统ITO触控面板工艺,由两道制程分别形成走线区102和纳米银线电极1031。本实施例中,走线区102与纳米银线电极1031由同一道制程一次性图案化形成,因而所形成的走线区102与纳米银线电极1031的厚度是相同的,走线区102与纳米银线电极1031之间不存在高度差,因此也就不会产生纳米银线电极1031的爬坡问题。
[0048]本实施例中,所述彩色涂层106与盖板108四周对齐,其宽度与走线区102的宽度相适应,主要用于装饰作用,
[0049]以使产品变得美观以及对走线提供良好的遮蔽,其所需颜色可通过选择不同颜色的颜料来实现,此时彩色涂层106可采用印刷的方式涂布,且由于走线采用纳米银线1001,其透光性较好,呈现几乎透明,使得彩色涂层106轻易就能遮挡,因此彩色涂层106无需反复印刷,只需一道印刷制程即可完成,因而厚度较薄,其厚度小于10 μ m。
[0050]若彩色涂层106的采用无机颜料,且无机颜料中包括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则可采用溅渡或者化学沉积的方法来涂覆彩色涂层106。
[0051]在一种变形结构中,参照图3所示触控面板10,盖板108可以为1/4波长延迟片,如此有助于缓解因纳米银线电极103中的纳米银线1001光散射而引起的雾度问题。
[005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触控面板10采用纳米银线1001作为走线材料,由于纳米银线1001透光性较佳,较容易对走线进行遮蔽,因此,在保证遮蔽效果的前提下彩色涂层106可采用彩色,相比于现有技术将遮蔽层做成黑色,对产品的外观有明显的改善,颜色变得鲜艳丰富。因为纳米银线1001作为走线时容易遮蔽,因此,彩色涂层106的厚度变薄,只需要一道印刷制程即可完成,其厚度可减小到1ym以内,从而使得解决爬坡问题成为了可能,本实施例触控面板10走线区102与纳米银线电极1031 二者之间厚度相同,因而也就不存在电极的爬坡问题。而且,采用纳米银线1001作为走线材料,由于银的导电性较好,能够达到较好的导电率和较小的阻抗。此外,彩色涂层106只采用一道印刷工艺即可完成,无需重复印刷,不仅使得彩色层106的厚度大大降低(由大于30 μ m降低至小于10 μ m),遮蔽效果良好,而且节省了制造成本,加速了制造速度,降低了触控面板10的厚度。
[0053]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20包括盖板208,其包括可视区2081和遮蔽区2083,一彩色涂层206和一触控感应层203,所述遮蔽区2083通过在可视区2081至少一边外围涂布彩色涂层206形成,所述触控感应层203包括纳米银线电极2031、绝缘层204和走线区202,所述纳米银线电极2031直接成型于盖板208可视区2081的下表面,其周边紧邻设置有走线区202,走线区202上设置绝缘层204,绝缘层204上设置彩色涂层206,即走线区202和彩色涂层206之间设置有绝缘层204,彩色涂层206位于盖板208下表面。此实施例尤其适用于当彩色涂层206含有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等导电物质时,绝缘层204起到隔离彩色涂层206和走线区202的效果。如果彩色涂层206使用绝缘材料,则绝缘层204可省略,使得产品更加轻薄化。所述彩色涂层206厚度可设置在1ym以内,由一道制程即可完成。
[0054]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彩色涂层206的下表面与盖板208可视区2081的下表面水平方向上持平。可通过在盖板208上挖槽,在槽中填充彩色涂料,以此形成彩色涂层206。
[0055]在另一实施例中,彩色涂层206的下表面与盖板208可视区2081的下表面水平方向上不持平,彩色涂层206从盖板208下表面凸出。走线区202与纳米银线电极203由两道制程分别完成。可以通过调节纳米银线溶液的浓度来使走线区202的纳米银线1001密度大于纳米银线电极203的纳米银线1001密度,以提高走线的导电率。所述走线区202厚度小于纳米银线电极203的厚度,且彩色涂层206从盖板208表面凸出的部分与绝缘层204的总厚度小于纳米银线电极203的厚度。
[0056]由于纳米银线电极203与走线层202之间在厚度方向上至少有部分实现电性接触,因此不会产生爬坡问题。
[0057]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触控面板30包括一盖板308,其包括可视区3081和遮蔽区3083,一彩色涂层306、一粘合层307、一触控感应层303以及一柔性基板301,所述遮蔽区3083通过在盖板308可视区3081至少一边外围涂布彩色涂层306形成,所述触控感应层303包括纳米银线电极3031及其对应的走线区302,纳米银线电极3031及其对应的走线区302分别对应盖板308的可视区3081和遮蔽区3083,所述纳米银线电极3031成型于柔性基板301上表面,并在其依托于柔性基板301的周边设置有走线区302,触控感应层303上方为粘合层307,粘合层307上为盖板308,盖板308的遮蔽区3083下表面设置的彩色涂层306恰好可以遮蔽下方的走线区302。
[0058]所述粘合层307材料选自透明光学胶、压敏胶、UV胶等透明黏合剂。
[0059]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层303可以设置在柔性基板301的下表面,彩色涂层306也可以设置在盖板308的上表面。所述彩色涂层306厚度可设置在10 μ m以内,由一道制程即可完成。
[0060]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触控面板40包括一盖板408,其包括可视区4081和遮蔽区4083,一彩色涂层406、一粘合层407、一第一触控感应层413、一第二触控感应层423以及一柔性基板401。所述遮蔽区4083通过在盖板408可视区4081至少一边外围涂布彩色涂层406形成,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413包括第一纳米银线电极4131及其对应的第一走线区4021,第二触控感应层423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4231及其对应的第二走线区4023,第一纳米银线电极413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4231对应盖板408的可视区4081,第一走线区4021和第二走线区4023对应盖板408的遮蔽区4083,所述柔性基板401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413成型于柔性基板401下表面,第二触控感应层423成型于柔性基板401上表面,第一纳米银线电极413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4231相互之间形成电容感应,实现触控功能。
[0061]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4131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4231同一层的周边紧邻均设置有走线区(未标号),走线区采用纳米银线1001作为走线材料。盖板408的遮蔽区4083下表面通过形成的彩色涂层406恰好遮蔽走线区,且所述彩色涂层406厚度可设置在?ο μ m以内,由一道制程完成便可遮蔽由纳米银线1001做成的走线。
[0062]所述柔性基板401 —般为方形,材料选自PEEK(聚醚醚酮)、PI (聚酰亚胺)、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 (聚碳酸酯)、PES (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任意一种或其任意两者的复合物。且在柔性基板401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其上下两个表面的通孔411,通孔411内填充满导电材料或在通孔内形成金属镀层,用于连接与其对应的走线,该导电材料可以为导电银浆、铜浆或其他导电金属浆。该通孔411的直径Φ的大小为20 μ m-lmm,优选为200 μ m-600 μ m。
[0063]请继续参阅图7,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4131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平行等间距排列的第一导电电极4002,第一走线区4021包括多条第一走线4022。其中该多条第一走线4022分别与该多个间距排列的第一导电电极4002及上述多个通孔411一一对应,其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4002电连接,另一端延伸到与其对应的通孔411位置。
[0064]请继续参阅图8,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4231包括多个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平行等间距排列的第二导电电极4004,第二走线区4023包括多条第二走线4024和多个连接线4025。其中该多条第二走线4024分别与该多个间距排列的第二导电电极4004 --对应,其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导电电极4004电连接,另一端延伸到在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4231 一侧边的连接区域4027处,分别与其上对应的连接端(未标号)连接,以用于连接柔性电路板(图未示)。连接线4025 —端连接上述对应的多个通孔411,另一端延伸到连接区域4027处,同样用于与连接柔性电路板。
[006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电容式触控面板40通过采用通孔设计,使得第一走线4022通过通孔411与连接线4025连接,并引至连接区域4027,于是只需要使用一张柔性电路板与连接区域4027 —次压合(bonding)制程即可完成组装,该设计简化了流程,降低了成本。
[0066]请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触控面板50,包括一盖板508,一彩色涂层506、一第一触控感应层513、一第二触控感应层523、粘合层507和第一柔性基板5011、第二柔性基板5013,盖板508包括可视区5081和遮蔽区5083,彩色涂层506设置于盖板508遮蔽区5083的下表面,使得盖板508形成可视区5081和遮蔽区5083,第一触控感应层513包括第一纳米银线电极5131及其对应的第一走线区5021,成型于第一柔性基板5011上表面;第二触控感应层523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5231及其对应的第二走线区5023,成型于第二柔性基板5013上表面,与前述实施例类似,第一纳米银线电极5131、第二纳米银线电极5231对应盖板508的可视区5081,第一走线区5021、第二走线区5023对应盖板508的遮蔽区5083。粘合层507包括第一粘合层5071和第二粘合层5073,第一粘合层5071粘合第二柔性基板5013和第一触控感应层513,第二粘合层5073粘合盖板508和第二触控感应层523,所述第一走线区5021和第二走线区5023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走线区的结构类似,与各自对应的纳米银线电极由同一道制程完成,且厚度相同,所述彩色涂层506形成于盖板508的遮蔽区5083下表面,恰好遮蔽第一走线区5021和第二走线区5023,起到良好的遮蔽效果。
[0067]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走线区5021和/或第二走线区5023结构与各自对应的纳米银线电极由两道制程分别完成。可以通过调节纳米银线溶液的浓度来使走线区中的纳米银线密度大于纳米银线电极中的纳米银线密度,以提高走线的导电率。
[0068]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触控感应层513可成型于于第一柔性基板5011下表面,第二触控感应层523也可成型于第二柔性基板5013的下表面。彩色涂层506位于盖板508上下表面的任一面。
[0069]请参阅图1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层523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感应层结构类似,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5231、第二走线区5023以及一绝缘层504,彩色涂层506形成于绝缘层504上方,用于遮蔽第一走线区5021和第二走线区5023。第二粘合层5073将第二触控感应层523和盖板508粘合。应该理解,第一触控感应层513和第二触控感应层523的结构可以是任一个为上述结构,也可以两个都为上述结构。
[0070]请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触控面板60包括一盖板608、一第一触控感应层613、一第二触控感应层623、一彩色涂层606、粘合层607以及一柔性基板601。所述盖板608包括可视区6081和遮蔽区6083,所述遮蔽区6083通过在盖板608可视区6081至少一边外围涂布彩色涂层606形成,第一触控感应层613成型于柔性基板601上表面,粘合层607包括第一粘合层6071和第二粘合层6073,第二触控感应层623位于第一粘合层6071上方,通过第一粘合层6071与第一触控感应层613相粘合,第二粘合层6073位于第二触控感应层623上方,并粘合第二触控感应层623和盖板608、彩色涂层606。
[0071]所述第一触控感应层613和第二触控感应层623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的触控感应层的结构类似,均包含对应的纳米银线电极和走线区,分别对应盖板608的可视区6081和遮蔽区6083,且纳米银线电极和走线区由同一道制程一次性图案化形成,彩色涂层的厚度小于10 μ m。
[0072]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中,可以省略第二粘合层6073,而将第二触控感应层623直接形成于盖板608的下表面,在通过粘合层607将盖板608与柔性基板601、第一触控感应层613粘合。
[0073]与第五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感应层613和第二触控感应层623任意一个结构均可类似为第二实施例触控感应层的结构,也可以两者都类似第二实施例触控感应层的结构。
[0074]请参阅图12,系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触控面板的一种制造方法流程图,以第一实施例所述触控面板10为例包括以下步骤:
[0075]Sll:提供一盖板 108 ;
[0076]S12:在盖板108下表面涂覆一层纳米银线1001层;
[0077]S13:图案化成型纳米银线电极103、走线区102 ;
[0078]S14:盖板108上表面沿四周成型彩色涂层106 ;及
[0079]S15:在盖板108和彩色涂层106上设置保护层105。
[0080]在步骤Sll中,盖板108可以是玻璃,强化玻璃,蓝宝石玻璃或柔性透明基材如PEEK (聚醚醚酮)、PI (聚酰亚胺)、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 (聚碳酸酯)、PES (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任意一种或其任意两者的复合物。
[0081]在步骤S12中,纳米银线1001以纳米银线溶液的形式涂覆。涂覆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喷墨、撒播、凹版印刷、凸版印刷、柔印、纳米压印、丝网印刷、Meyer杆、刮刀涂布、旋转涂布、针绘(stylus plotting)、夹缝式涂布或流涂。
[0082]在步骤S13中,纳米银线电极103与走线区102由一道工艺一次性图案化形成,以保证二者的厚度相同。
[0083]所述走线区102材质为纳米银线1001,走线区102的走线宽度为60 μ m_120 μ m,优选为80 μ m-100 μ m,相邻走线之间的间距为10 μ m-40 μ m,优选为20 μ m-30 μ m。具体宽度与间距视触控面板10的尺寸而定,通常触控面板10的尺寸越大,需要的纳米银线1001宽度就越宽、间距就越大。
[0084]其图案化方法可以是:
[0085]湿法蚀刻:包括曝光、显影、剥膜等步骤;
[0086]氧化蚀刻:将预想的导电区域遮蔽,置于湿气富氧和H2S环境中,将非导电区域的纳米银线氧化成非导电金属氧化物;
[0087]雷射蚀刻,采用激光镭射将非导电区域纳米银线镭射掉,形成非导电区;或
[0088]电弧高频感应蚀刻,采用高频电弧轰击非导电区域纳米银线,使银线气化形成非导电区域。
[0089]在步骤S14中,彩色涂层106包括基料、颜料、填料、溶剂和助剂。其中基料可以为树脂,选自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醇酸/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氨基树脂中任意一种或其组合。颜料可以选自有机颜料或无机颜料,有机颜料例如甲苯胺红、孔雀绿、耐晒黄等;无机颜料可以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颜料,例如铁红颜料、氧化铁黄、铬酸锶、铬绿、新绿、铜粉等不以此为限。所述溶剂可以选自水、丙酮、乙醇等。所述助剂包括润湿剂、干燥机、消泡剂、增稠剂等。
[0090]由于走线采用纳米银线1001,其透光性较好,呈现几乎透明,使得彩色涂层106轻易就能遮挡,因此彩色涂层106无需反复印刷,只需一道印刷制程即可完成,因而厚度较薄,厚度小于10 μ m。
[0091]彩色涂层106的涂覆方法包括丝网印刷、照相凹版印刷、平板印刷、胶版印刷、喷墨印刷、凹版印刷、喷涂、溅镀等方法但不以此为限。
[0092]请参阅图13,系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第二种制造方法流程图,以第三实施例所述触控面板30为例,包括以下步骤:
[0093]S21:提供一柔性基板301 ;
[0094]S22:柔性基板301上表面成型纳米银线电极303、走线区302 ;
[0095]S23:盖板308下表面的涂覆彩色涂层形成彩色涂层306 '及
[0096]S24:将S23中的盖板308与S22中的柔性基板301通过粘合层307粘合。
[009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触控感应层,该触控感应层包含纳米银线电极和其对应的走线区,走线区的走线为纳米银线走线; 一盖板,位于触控感应层上方,包括可视区和遮蔽区,所述遮蔽区通过在可视区至少一边外围涂布彩色涂层形成,所述彩色涂层厚度小于?ο μ 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区的走线宽度为60 μ m-120 μ m, 1'--? 10 μ m_40 μ 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区的走线宽度为80μ m-100 μ m,间距为 20 μ m-30 μ 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区中的纳米银线密度大于纳米银线电极中的纳米银线密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色涂层位于盖板的上表面,所述触控感应层设置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色涂层及盖板的可视区上设置一层保护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色涂层位于盖板的下表面,所述走线区设置于彩色涂层异于盖板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色涂层位于盖板的下表面,其异于盖板的一侧设置有绝缘层,绝缘层下为走线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柔性基板和一粘合层,所述触控感应层成型于柔性基板上表面或下表面,所述彩色涂层位于所述盖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盖板和触控感应层之间通过所述粘合层粘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触控感应层,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层包括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和第二走线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层位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所述彩色涂层用于遮蔽第二触控感应层的第二走线区。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柔性基板; 所述第二触控感应层,置于所述第二柔性基板的任意一面; 第二粘合层,置于盖板与第二触控感应层之间; 所述彩色涂层位于所述盖板上表面或下表面,用于遮蔽触控感应层的走线区。
【文档编号】G06F3/044GK204155235SQ201420534220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7日
【发明者】黄松建, 何小娴, 张凡忠 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