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2102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显示面板集成了触控功能,以给使用者带来应用上的便利。

目前,为了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并实现触控功能,通常将触控结构集成在显示面板中。例如现有的互电容式混合触控结构(hybrid In-cell),将触控驱动电极(TX电极)设置在阵列基板(TFT基板)的内侧,将触控感应电极(RX电极)设置在彩膜基板(CF基板)的外侧,其中,显示面板的公共电极(Vcom)被分割成数条沿数据线方向延伸且沿栅极线方向并行排列的条状子电极,并且被复用为触控驱动电极;另外,触控感应电极包括其方向与触控驱动电极正交的数条并行排列的条状子电极。

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之间会有信号干扰,信噪比降低,影响触控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在所述显示区内,所述阵列基板上设置有数条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触控驱动电极,以及所述彩膜基板上设置有数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其中,所述阵列基板上设置有屏蔽结构,所述屏蔽结构包括数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且设置在相邻两条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第一屏蔽电极。

优选的,所述阵列基板上的非显示区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非显示区和第四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非显示区设有驱动集成电路;所述阵列基板上的非显示区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二非显示区和第三非显示区;所述屏蔽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非显示区与其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屏蔽电极,和设置在所述第三非显示区与其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屏蔽电极。

优选的,所述屏蔽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非显示区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屏蔽电极;所述第四屏蔽电极与每一条所述第一屏蔽电极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屏蔽电极和/或第三屏蔽电极连接,从而共同形成梳状的屏蔽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四屏蔽电极上设有1个或多个断开点。

优选的,所述第四屏蔽电极上设有与每一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依次一一对应的数个断开点,从而所述第四屏蔽电极被所述断开点分割成数条第四屏蔽子电极。

优选的,所述第四屏蔽子电极依次地与相邻的一条所述第一屏蔽电极连接形成“┏”形、“┓”形或者“┯”形电极结构。

优选的,每一个所述“┏”形、“┓”形或者“┯”形电极结构通过一根走线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四屏蔽电极与每一条所述第一屏蔽电极、所述第二屏蔽电极和所述第三屏蔽电极连接,从而共同形成一体式的梳状的屏蔽结构。

优选的,所述一体式的梳状的屏蔽结构通过一根走线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连接。

优选的,在手势唤醒模式时,所述一体式的梳状的屏蔽结构接收触控驱动信号,而所述触控驱动电极浮空。

优选的,所述屏蔽结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以及各自的走线位于同一层。

优选的,在触控工作阶段,所述屏蔽结构浮空。

优选的,在显示阶段,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复用作公共电极。

优选的,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数据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栅极线的延伸方向。

优选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靠近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感应电极设置在所述彩膜基板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设备,其包括如上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上设置有屏蔽结构,屏蔽结构包括数条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布的、且设置在相邻两条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第一屏蔽电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更好地屏蔽任意相邻两条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信号干扰和耦合干扰,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触控不良,提高信噪比和触控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替代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替代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也可以实践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某些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发明。

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和电连接关系,某些部位的层厚采用了夸示的绘图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图中的层厚并不代表实际层厚的比例关系。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1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1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00和彩膜基板200,阵列基板100和彩膜基板200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图1中虽然没有具体标识出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可选地,图1所示位于中间的横纵交错的电极区域对应的是显示区,位于显示区的周围的区域即为非显示区,图1中所示的引线以及电路部分均设置在非显示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显示区内,阵列基板100上设置有数条沿第一方向(图1中所示Y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图1中所示X方向)依次排布的触控驱动电极11。

如图1所示,在显示区内,彩膜基板200上设置有数条沿第二方向X延伸并沿第一方向Y依次排布的触控感应电极21。

第一方向Y与第二方向X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方向Y为阵列基板100上设置的数据线102(图中未示出)的延伸方向,上述第二方向X为阵列基板100上设置的栅极线101(图中未示出)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触控驱动电极11设置在阵列基板100靠近彩膜基板200的一侧;触控感应电极21设置在彩膜基板200远离阵列基板100的一侧。

如图2所示,阵列基板100上设置有屏蔽结构30,屏蔽结构30包括数条沿第一方向Y延伸并沿第二方向X排布的、且设置在相邻两条触控驱动电极11之间的第一屏蔽电极31。

具有数条第一屏蔽电极31的屏蔽结构30,可以更好地屏蔽任意相邻两条触控驱动电极11之间的信号干扰和耦合干扰,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触控不良,提高信噪比和触控精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阵列基板100上的非显示区包括在第一方向Y上相对设置的第一非显示区41和第四非显示区44,还包括在第二方向X上相对设置的第二非显示区42和第三非显示区43。其中,第一非显示区41设有驱动集成电路5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屏蔽结构3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42与其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11(即图2中最左侧的触控驱动电极11)之间的、且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二屏蔽电极32。第二屏蔽电极32可以更好地屏蔽第二非显示区42(引线等)对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11的信号干扰,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触控不良,提高信噪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屏蔽结构30还包括设置在第三非显示区43与其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11(即图2中最右侧的触控驱动电极11)之间的、且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三屏蔽电极33。第三屏蔽电极33可以更好地屏蔽第三非显示区43(引线等)对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11的信号干扰,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触控不良,提高信噪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屏蔽结构30、触控驱动电极11以及各自的走线可以位于同一层,即形成于阵列基板100上的同一层。

在本实施例中,屏蔽结构30和触控驱动电极11通过各自的走线与驱动集成电路50连接;具体地,如图2所示,每一条第一屏蔽电极31,以及第二屏蔽电极32和第三屏蔽电极33各自通过一条走线连接到驱动集成电路50;每一条触控驱动电极11各自通过一条走线连接到驱动集成电路50。

在本实施例中,在触控工作阶段,屏蔽结构30浮空。

在本实施例中,在显示阶段,触控驱动电极11复用作公共电极(Vcom)。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屏蔽结构30’。

如图3所示,实施例2的屏蔽结构30’具有数条设置在相邻两条触控驱动电极11之间第一屏蔽电极31’、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42与其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11(即图3中最左侧的触控驱动电极11)之间的第二屏蔽电极32’和设置在第三非显示区43与其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11(即图3中最右侧的触控驱动电极11)之间的第三屏蔽电极33’;第一屏蔽电极31’、第二屏蔽电极32’和第三屏蔽电极33’与实施例1中对应的结构相同,因此具体不再赘述。

如图3所示,实施例2的屏蔽结构30’还包括设置在第四非显示区44与触控驱动电极11之间的、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四屏蔽电极34’,第四屏蔽电极34’与每一条第一屏蔽电极31’连接,且与第二屏蔽电极32’和/或第三屏蔽电极33’连接,从而共同形成梳状的屏蔽结构30’。

本实施例中,第四屏蔽电极34’可以更好的屏蔽第四非显示区44(引线等)对触控驱动电极11的信号干扰,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触控不良,提高信噪比。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四屏蔽电极34’与每一条第一屏蔽电极31’连接,且与第二屏蔽电极32’和第三屏蔽电极33’连接,从而共同形成一体式的梳状的屏蔽结构30’。具体来说,第四屏蔽电极34’上无断开点,并且与每一条第一屏蔽电极31’、第二屏蔽电极32’和第三屏蔽电极33’完整地连接,从而形成一体式(或者说,整片式的)梳状屏蔽结构30’。

在本申请文件中,一体式的梳状屏蔽结构30’也可以称之为“一体式梳状电极”。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一体式的梳状的屏蔽结构30’可以通过一根走线51与驱动集成电路5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屏蔽结构30’、触控驱动电极11以及各自的走线可以位于同一层,即形成于阵列基板100上的同一层。

在本实施例中,在触控工作阶段,屏蔽结构30’浮空。

在本实施例中,在显示阶段,触控驱动电极11复用作公共电极(Vcom)。

在本实施例中,在手势唤醒模式时,一体式的梳状的屏蔽结构30’可以接收触控驱动信号,而触控驱动电极11浮空。

采用这样的结构,当集成触控显示面板进入手势唤醒模式时,触控驱动电极11(或者说,包含了数条触控驱动电极11的整个触控驱动电极层)无需接收触控驱动信号,一体式的梳状的屏蔽结构30’此时作为“一体式梳状电极”取代触控驱动电极层来接收触控驱动信号,从而检测触摸手势;具体来说,该一体式梳状电极30’接收来自驱动集成电路50的触控驱动信号之后,可以以较低的报点率输出信号,触控感应电极21感应电容变化并将该电容变化信号输出到驱动集成电路50,此时的手势唤醒可以支持显示区内任何位置的单击或双击的唤醒动作。

进入手势唤醒的待机阶段时,触控驱动电极11无需工作,只需要一体式梳状电极30’接收触控驱动信号,可以以较低扫描频率工作(与现有技术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相比,无需进行触控驱动电极11的逐条扫描),因此功耗会大大降低。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若需要支持图案动作唤醒时,一体式梳状电极30’一旦侦测到该触控信号时,会立即切换到正常的触控显示阶段(其中包括触控工作阶段);即一体式梳状电极30’(屏蔽结构30’)浮空,数条触控驱动电极11与数条触控感应电极21共同形成的电极矩阵,触控驱动电极11接收来自驱动集成电路50的触控驱动信号,并向触控感应电极21输出信号,从而侦测到图案动作。

除屏蔽结构30’以外,实施例2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1中的对应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屏蔽结构30”。

如图4所示,实施例3的屏蔽结构30”中,第四屏蔽电极34”上可以设有1个或多个断开点(图中未标注)。

如图4所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屏蔽电极34”上设有与每一个触控驱动电极11依次一一对应的数个断开点,从而第四屏蔽电极被这些断开点分割成数条第四屏蔽子电极34a”。

如图4所示,第四屏蔽子电极34a”依次地与相邻的一条第一屏蔽电极31”连接形成“┏”形电极结构。

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3中,每一条第四屏蔽子电极34a”的左侧端点与左侧相邻的第一屏蔽电极31”连接形成“┏”形电极结构,其右侧端点与右侧相邻的第一屏蔽电极31”呈断开地设置;即每一个断开点的位置依次一一地对应于每一个触控驱动电极11的右侧边缘(大致位于右侧边缘)。

可选的,如图4所示,最左侧的第四屏蔽子电极34a”与第二屏蔽电极32”连接形成“┏”形电极结构,最右侧的第四屏蔽子电极34a”与第三屏蔽电极33”连接形成条形电极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每一个“┏”形电极结构,以及最右侧的条形电极结构各自通过一根走线与驱动集成电路50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替代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一条第四屏蔽子电极34a”依次地与右侧相邻的一条第一屏蔽电极31”连接形成“┓”形电极结构。可选的,最右侧的第四屏蔽子电极34a”与第三屏蔽电极33”连接形成“┓”形电极结构,最左侧的第四屏蔽子电极34a”与第二屏蔽电极32”连接形成条形电极结构。每一个“┓”形电极结构,以及最左侧的条形电极结构各自通过一根走线与驱动集成电路50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替代实施方案中,如图6所示,第四屏蔽电极34”上的数个断开点的位置依次一一地对应于每一个触控驱动电极11的中间部分,那么每一条第四屏蔽子电极34a”依次地与相邻的一条第一屏蔽电极31”连接形成“┯”形电极结构;在这样的情形下,最左侧的第四屏蔽子电极34a”与第二屏蔽电极32”连接形成“┏”形电极结构(可选的,最左侧也可以形成条形电极结构);最右侧的第四屏蔽子电极34a”与第三屏蔽电极33”连接形成“┓”形电极结构(可选的,最右侧也可以形成条形电极结构)。每一个“┯”形电极结构,以及最左侧的“┏”形电极结构和最右侧的“┓”形电极结构各自通过一根走线与驱动集成电路50连接。

上述实施例3以及替代实施例中,屏蔽结构30”所具有的位于相邻两个触控驱动电极11之间的“┏”形、“┓”形或者“┯”形电极结构,不仅可以更好地屏蔽任意相邻两条触控驱动电极11之间的信号干扰和耦合干扰,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触控不良,提高信噪比和触控精度,还可以更好地屏蔽第四非显示区44(引线等)对触控驱动电极11的信号干扰,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触控不良,提高信噪比。

上述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应用于诸如手机、pad之类的触控显示设备,参见图7,触控显示设备主要包括集成触控显示面板1和背光模组2。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