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409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触摸面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够进行指尖的多点检测的投影式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便携电话、智能设备(例如,平板型终端、电子书阅读器等)、汽车导航系统等电子设备中,搭载有作为接口的一种方式的、具备优点在于能够直观操作、耐久性优异的触摸面板功能的显示装置(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触摸面板装置)。

触摸面板是检测基于手指或触笔等指示体的触摸并确定该触摸位置的坐标的位置输入装置。其检测方式大致分为由模拟电阻膜方式和矩阵电阻膜方式组成的电阻膜方式、由表面型静电容量方式和投影型静电容量方式组成的静电容量方式、由红外线扫描方式和逆反射方式组成的光学方式、以及由表面弹性波方式和板波方式组成的超声波方式,并且各种方式的检测方式已经实用化。

然而,近年来,上述检测方式中特别是投影型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的需求扩大。投影型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是当指尖接近时从纵横两个电极列将指尖附近的电极的静电容量的变化作为触摸面板上的位置坐标来检测的触摸面板。

图4是表示这种投影型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图4的投影型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51是以以下构成为基本结构 来制造的,在具有透光性的一张基板52的一面(与成为操作面侧的表面相对的背面)形成传感器部54,并将传感器部54经由双面胶带等粘合材料56嵌入壳体部55的卡合凹部55a,所述传感器部54具有层叠了由沿第一方向(例如横向)延伸的透明导电膜组成的多列的第一电极(例如,X电极)、以及由沿与第一电极相交的第二方向(例如,纵向)延伸的透明导电膜组成的多列的第二电极(例如,Y电极)的电极部53。另外,在基板52,经由装饰层58形成从电极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53的各端部引出的引出配线部57。另外,以覆盖传感器部54的电极部53以及引出配线部57的整体的方式形成由透明绝缘膜组成的保护层59。然后,在与基板52的传感器部54相对的位置上,经由例如透明粘合带等粘合材料61粘接固定例如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60。此外,作为这种投影型静电容量式的触摸面板,例如,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触摸面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0443号公报

实用新型的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将上述的投影型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51安装于例如背壳或印刷基板等被安装体62上时,在触摸面板51的壳体部55的背面侧另外设置安装用凸部63。该安装用凸部63被设置为经由例如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等粘合材料64粘接固定于壳体部55的背面侧的框状部分55b的多个部位。然后,将安装用凸部63与被安装体62的接收孔62a卡合进行固定,由此将触摸面板51安装于被安装体62。

因此,在以往的触摸面板51中,需要将安装用凸部63预先固定于壳体部55,存在为了将安装用凸部63固定于壳体部55而需要繁杂的操作和比较费事这样的问题。而且,由于安装用凸部63经由粘接剂或双面胶带 等粘接部件64粘接固定于壳体部55的背面侧的框状部分55b,因此存在有以下的问题:安装用凸部63相对于壳体部55的固定位置发生偏差,位置精度变差,并且随着使用,粘接强度下降,不能耐受长期使用。

另外,触摸面板51的传感器部54的电极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53从端部经由引出配线部57与未图示的控制IC连接,但是当引出配线部57露出到外部而暴露于空气中时,容易发生腐蚀,存在有断线的可能性,因此,作为其对策,以往,以覆盖引出配线部57的整个面的方式,形成由透明绝缘膜构成的保护层59。

然而,在高温高湿(例如,85℃、85%)的条件下对形成了透明绝缘膜的保护层59的触摸面板51尝试进行性能评价试验后,得知:根据保护层的规格,随着时间的经过,来自外部的湿气经过具有透湿性的保护层59到达引出配线部57,有使得引出配线部57腐蚀的可能性。因此,针对仅是单纯使用保护层59覆盖引出配线部57的结构,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引出配线部57的耐腐蚀性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提高安装于被安装体时的位置精度并且能够耐受长期使用的触摸面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第一方式是一种投影型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其具备:在具有透光性的基板的与操作面相对的面上,分别由多个电极列构成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绝缘状态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传感器部;以及夹着所述传感器部的壳体部,

所述投影型静电容量方式的触摸面板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部以将所述传感器部的操作面作为表面侧从表里夹着所述基板的外缘部的方式通过树脂材料成型,

用于安装于被安装体的安装用凸部位于所述基板的配置有所述第一 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操作区域以外的背面方向,并与所述壳体部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所述壳体部以至少覆盖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引出配线部的区域的方式成型。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安装用凸部与壳体部一体成型,因此,与以往的结构相比,安装用凸部相对于壳体部的固定位置不会产生偏差,位置精度也得到了提高,还能够耐受长期使用。而且,由于安装用凸部位于基板上的配置有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的操作区域以外的背面方向,并与壳体部一体成型,因此,成形时不会产生缩痕,能够将安装用凸部在不妨碍触摸面板的操作的位置上与壳体部一体成型。

另外,由于壳体部以至少覆盖各电极的引出配线部的区域的方式成型,因此引出配线部整体被树脂覆盖,因此来自外部的湿气难以通过,能够对引出配线部的腐蚀发挥充分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传感器部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A-A线放大剖视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B-B线局部放大剖视图,是表示在壳体部一体成型安装用凸部时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在壳体部一体成型安装用凸部时产生缩痕的构成的一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以往的触摸面板的安装结构的一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该实施方式能够想到的可实施的其他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等全部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的说明中,为表示方向至位置而使用上、下、左、右的用语的情况下,这些用语与使用者按照图示观察各图时的上、下、左、右一致。

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采用了当指尖接近时从纵横两个电极列将指尖附近的电极的静电容量的变化作为触摸面板上的位置坐标来检测的、能够进行指尖的多点检测的投影型静电容量方式。

首先,关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触摸面板的结构,参照图1~图3进行说明。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使俯视时的形状为长方形进行图示来进行说明,但是对其形状并不作限定,例如也可以是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形状。

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1大致构成为具备:配置电极部12而形成的传感器部2,该电极部12由在具有透光性的基板11的背面(与成为操作面的表面相对的面)上形成的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构成;以及在上下方向(基板11的表里方向)夹着传感器部2的状态下嵌件注塑成型得到的壳体部3。

如图1(b)所示,在传感器部2,将矩形板状的基板11作为基部。基板11由具有透光性的绝缘性材料形成,例如,使用玻璃式或膜式。作为玻璃式基板11,例如,使用无碱玻璃、钠钙玻璃、铝硅酸盐玻璃等。另外,作为膜式基板11,例如,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树脂制的膜。

在基板11的背面(与用指尖操作的面相对的相反侧的面:以下,称作操作相对面)11a形成有作为电极部12的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第一电极13为,将例如ITO(IndiumTinOxide)等透明导电膜在利用光刻技术等将抗蚀剂(resist)图案化后进行蚀刻处理,作为例如在图1的纵向(X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的列电极而形成。

第二电极14与第一电极13同样地,为将例如ITO(IndiumTinOxide)等透明导电膜在利用光刻技术等将抗蚀剂图案化后进行蚀刻处理,作为例如在图1的横向(Y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的列电极而形成。

另外,对电极部12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基板11的操作相对面11a上形成沿图1(a)的纵向(X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极13、以及以分割的状态沿图1(a)的横向(Y方向)配置的多个电极膜14a。接下来,在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交叉部15的第一电极13上形成绝缘层16。绝缘层16使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之间电绝缘,例如,由丙烯酸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接下来,如图1(b)所示,跨越第一电极13在图1(a)的横向(Y方向)上利用桥接配线(跨接配线)17连接多个电极膜14a,形成第二电极14。此时,连接构成第二电极14的电极膜14a、14a之间的桥接配线17以通过绝缘层16上的方式进行配线。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将形成有基于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电极部12的图2(a)的内侧的矩形部分作为传感器部2的操作区域E1。

此外,在上述的电极部12的形成方法中,在第二电极14上使用桥接配线17,但是也可以设为使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颠倒的结构,在第一电极13上使用桥接配线17。另外,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只要至少交叉部15被绝缘即可,因此也可以构成为在一个电极(第一电极13或第二电极14)的整个面上形成绝缘层16,在该绝缘层16上形成另一电极(第二电极14或第一电极13)。

如图1(a)所示,利用上述的形成方法在基板11上形成的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各自的端部通过引出配线部18引出至基板11的端部,并与未图示的控制IC(控制电路)进行配线连接。

如图2(a)所示,引出配线部18是在操作区域E1的外侧的“コ”字状部分的引出配线区域E2(图中的阴影区域)中从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各自的端部引出的配线,例如,通过溅射法形成MAM(Mo/Al/Mo)、APC(Ag·Pd·Cu等)等金属膜,通过蚀刻法将规定的图案形成至基板11的端部。

此外,在基板11和引出配线部18之间,为了使得引出配线部18无法从基板11的表面11b(用指尖操作的面:以下,称作操作面)侧透过观察,夹设形成具有遮蔽性的装饰层19。

如此,在传感器部2,为了保证作为位置传感器的精度,由直线状电极构成的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以电绝缘的状态在基板11上以XY的矩阵状配置,不是独立地检测是哪一个电极上的哪一部分附近,而是独立地检测是哪一个X方向电极和哪一个Y方向电极,并且能够根据其交点计算位置。

壳体部3例如由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构成。壳体部3通过如下方式成型,即,将传感器部2的操作区域E1(指尖操作的区域)作为表面侧(基板11的操作面11b侧),将基板11的外缘部的操作相对面11a侧倾斜切除而形成缺口部11c,从上下(表里)夹着基板11的外缘部(四边),以使壳体部3的表面3a和基板11的操作面11b共面而成为无缝的方式,通过树脂材料进行嵌件注塑成型。由此,不存在像以往装置那样使用粘接层的嵌入结构那样由于落下等强烈冲击导致基板11从壳体部3脱离的担忧,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触摸面板。

此时,壳体部3以至少覆盖与基板11的操作相对面11a侧形成的电 极部12(第一电极13、第二电极14)的引出配线部18的引出配线区域E2相对的区域的方式,进行嵌件注塑成型。由此,引出配线部18被壳体部3直接覆盖,因此,在性能评价试验那样的严酷的条件下引出配线部18也不会腐蚀,能够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另外,在壳体部3嵌件注塑成型时,将多个安装用凸部20与壳体部3一体成型。安装用凸部20形成为例如圆柱状或棱柱状,位于基板11中的操作区域E1以外的下方而与壳体部3一体地成型于例如壳体部3的背面侧的四角。安装用凸部20在通过插入并卡合于设置于例如背壳或印刷基板等被安装体21的接收孔21a从而将壳体部3固定并安装于被安装体21时使用。

此外,安装用凸部20向被安装体21的安装不限于通过向接收孔21a插入实现的卡合,只要是例如螺栓固定等那样将安装用凸部20安装于被安装体21的结构即可。另外,安装用凸部20不限于圆柱状或棱柱状的形状,只要是将壳体部3固定并安装于被安装体21的形状或结构即可。

另外,未特别图示,但是也可以根据成为安装对象的被安装体21,采用将金属插入到安装用凸部20的结构。

并且,如上所述构成的触摸面板1中,如图2(b)所示,基板11的操作相对面11a(形成有传感器部2的面)经由例如透明粘合带等粘接层22粘接固定于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EL显示器等各种显示装置)23。

由此,通过将触摸面板1作为输入装置的一种方式搭载于显示装置23,能够使显示装置23作为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触摸面板装置)发挥功能。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壳体部3以将传感器部2 的操作区域E1作为显示侧而从上下夹着基板11的外缘部(四边)的方式,通过树脂材料嵌件注塑成型。此时,用于安装于被安装体21的安装用凸部20位于基板11的操作区域E1以外的下方,并与壳体部3一体成型。由此,与以往的结构相比,安装用凸部20相对于壳体部3的固定位置不会发生偏差,位置精度提高,还能够耐受长期使用。

在此,将安装用凸部20与壳体部3一体成型时,如图3所示,如果使安装用凸部20的成形位置在基板11的外侧,则作为将壳体部3嵌件注塑成型时的收缩时的不良,在与安装用凸部20相对的壳体部3的表面3a上产生缩痕24。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中,安装用凸部20的成形位置位于基板11的操作区域E1以外的下方,基板11位于安装用凸部20的上方,因此,在图3所示的壳体部3的表面上不会产生缩痕24。由此,在嵌件注塑成型时,不会产生缩痕24,能够将安装用凸部20在不妨碍触摸面板1的操作的位置上与壳体部3一体成型。

另外,壳体部3以至少覆盖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4的各电极的引出配线部18的区域的方式进行嵌件注塑成型,引出配线部18整体被树脂覆盖,因此来自外部的湿气难以通过,能够对引出配线部18的腐蚀发挥充分的效果。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触摸面板

2…传感器部

3…壳体部

3a…表面

11…基板

11a…背面(操作相对面)

11b…表面(操作面)

12…电极部

13…第一电极

14…第二电极

14a…电极膜

15…交叉部

16…绝缘层

17…桥接配线

18…引出配线部

19…装饰层

20…安装用凸部

21…被安装体

21a…接收孔

22…粘接层

23…显示装置

24…缩痕

E1…操作区域

E2…引出配线区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