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183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装置。



背景技术:

集成触控显示装置是将位置触控检测结构集成在显示装置的内部,因其具备了显示和位置触控检测功能、使用方便、人机交流体验好等优点,并且终端设备轻薄集成度高,因此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随着触控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一种较为新型的技术---压感技术,正在慢慢的受到关注。压感结构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可以根据压力的大小不同而反馈不同的信息,进而可提供更多变的使用体验。现有技术中,压感结构既可为独立于显示装置的外置结构,也可为内嵌入触控结构的内置结构,但将压感结构内嵌入触控结构产生了触控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包括该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呈矩阵排列的触控电极以及和所述触控电极同层的多个压感电极,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含有一导电层。其中,所述压感电极和所述导电层之间具有可变间隙,通过所述压感电极与所述导电层间的电容变化来检测压力触控。另外,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外轮廓相同的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二触控子电极,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含有镂空部,所述压感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的镂空部内。并且,所述压感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设置有第一刻缝,所述第一刻缝使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与所述压感电极彼此绝缘。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包括第二刻缝,所述第一刻缝至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外边缘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刻缝至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外边缘的距离相等。上述触控显示面板针对部分触控电极嵌入压感电极的情况,对未嵌入压感电极的触控电极设置特殊的刻缝,有效解决了因压感电极嵌入部分触控电极而导致触控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可选的,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间隔交叉排布。

可选的,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包括所述第二刻缝环绕的第一部分以及环绕所述第二刻缝的第二部分。

可选的,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的第二刻缝为非闭合图形,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的第一部分与所述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的第二部分相互连通。

可选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集成电路,多条压力检测信号,多条触控检测信号线。其中,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的第一端与所述压感电极连接,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连接。所述触控检测信号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电极连接,所述触控检测信号线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连接。

可选的,在显示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向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和所述触控检测信号线提供公共信号;在触控检测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向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和所述触控检测信号线提供触控检测信号;在压力检测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向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提供第一压力检测信号,向所述导电层提供第二压力检测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的第二刻缝为闭合图形,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的第一部分与所述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的第二部分彼此绝缘。

可选的,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的第一部分的面积和所述压感电极的面积相等。

可选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驱动集成电路;多条第一触控检测信号线,多条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多条第一电极信号线,第一控制信号线,多个薄膜晶体管和多条压力检测信号线。其中所述第一触控检测信号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连接,所述第一触控检测信号线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的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信号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的第一部分连接。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信号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的第一端与所述压感电极连接,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连接。

可选的,在显示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向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输入第一控制信号,所述薄膜晶体管导通,且所述驱动集成电路向所述第一触控检测信号线、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和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提供公共信号;在触控检测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向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一控制信号,所述薄膜晶体管断开,所述驱动集成电路向所述第一触控检测信号线和所述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提供触控检测信号,所述第一电极信号线浮置;在压力检测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向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提供第一压力检测信号,向所述导电层提供第二压力检测信号。

可选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有液晶层;所述压感电极、所述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压感电极、所述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及装置,根据压感电极是否复用为触控电极的具体情况,对未嵌入压感电极的触控电极设置特定的刻缝,从而有效解决因压感电极只嵌入部分触控电极而导致触控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示意图;

图2为图1沿BB截面示意图;

图3为上述触控显示面板在按压前后压感电极和导电层间电容变化示意图;

图4a、4b为另一实施例第一触控子电极示意图;

图5为上述实施例第二触控子电极示意图;

图6a为另一实施例第二触控子电极示意图;

图6b为又一实施例第二触控子电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内部触控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与驱动集成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第一触控子电极示意图;

图9b为上述实施例第二触控子电极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内部触控结构的俯视图;

图11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与驱动集成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含有上述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请参考图1、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示意图,图2为图1沿BB’截面示意图。结合图1、图2,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呈矩阵排列的触控电极101以及和所述触控电极101同层的多个压感电极102;背光模组103,背光模组含有导电层104。背光模组103包括多个膜层,比如沿着远离触控电极101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增光片106、扩散片107、导光板108、反射片109、金属框架110等。其中,所述导电层104可以设置在以上该各膜层的正面或者背面,或者和这些膜层中一具有导电性能的导电膜层进行复用。例如,所述导电层104设置在扩散片107的正面或者背面,或者所述导电层104为金属框架110。在图2中,导电层104和金属框架110复用,也就是说金属框架110也作为导电层104使用。任何导电金属均可用作金属框架110(导电层104)的材料,如铝合金、铜合金等。所述压感电极102和所述导电层104之间具有可变间隙105,在按压触控显示面板100时,所述可变间隙105产生形变量,进而影响压感电极102和导电层104之间的电容,通过按压前后电容的变化量可检测受外力的大小的位置。

图3示出了触控显示面板100受到外力按压前后,压感电极102和导电层104之间电容的变化。如图3所示,当触控显示面板100未受到外力按压时,所述压感电极102和所述导电层104之间的电容为当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受到外力按压时,所述压感电极102和所述导电层104之间具有的可变间隙105被压缩,所述压感电极102和所述导电层104之间的电容为根据电容C2相较于电容C1的变化量,即可计算出所受到外力的大小。并且多个压感电极102都是相互独立的,可单独计算出各个压感电极102所受到的外力,这样就可以确定受力的位置及大小。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101包括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参考图4a)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参考图5)。结合图4a、4b,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含有镂空部A,所述压感电极102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的镂空部A内。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的相邻两边长分别为a1、a2,并且所述压感电极102和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之间设置有第一刻缝d1,所述第一刻缝d1使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与所述压感电极102彼此绝缘。所述第一刻缝d1距离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的外边缘距离分别为m1、h1、f1、r1。因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嵌入了压感电极102,使得第一触控电极101a的第一刻缝d1部分不能感应触控,考虑到整个触控显示面板100触控量的均一性问题,对未嵌入压感电极102的触控电极101进行刻缝,形成具有第二刻缝d2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相邻的两边长分别为b1、b2,且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有第二刻缝d2,且所述第二刻缝d2距离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边缘的距离分别为m2、h2、f2、r2。其中,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外轮廓相同,即a1=b1,a2=b2。为了解决整个触控显示面板100触控量均一性差的技术问题,第一刻缝d1和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的相对位置应与第二刻缝d2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的相对位置一致,即所述第一刻缝d1至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外边缘的距离m1、h1、f1、r1与所述第二刻缝d2至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外边缘的距离m2、h2、f2、r2相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能够有效改善因压感电极嵌入部分触控电极而导致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压感电极102在触控阶段可复用做触控电极101,即在触控阶段,可感受触控的面积在去除第一刻缝d1的面积的同时需再加上压感电极102的面积。为了保证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均一性,需对未嵌入压感电极102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的第二刻缝d2进行特殊设置。如图6a所示,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包括所述第二刻缝d2环绕的第一部分101b1以及环绕所述第二刻缝d2的第二部分101b2,此时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的第二刻缝d2为非闭合图形,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的第一部分101b1与所述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的第二部分101b2相互连通,进而保证整个触控显示面板在触控阶段可感受触控的面积分布均匀。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的第二刻缝d2的形状还可如图5、图6b所示,在此不对刻缝的具体形状做限定,并且,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所包含的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还可为图5、图6a、图6b所示图形的任意组合。

为进一步解决触控显示面板触控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和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呈间隔交叉排布,且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含有的第一刻缝d1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含有的第二刻缝d2的全部对应边在同一水平线或铅垂线。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可以是其他的排布方式,例如,阵列的第一行、第三行全部都为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第二行全部都为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并不对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和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的排布方式做具体限定且不对触控电极、压感电极、第一刻缝、第二刻缝的形状做限定,可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集成电路111,多条压力检测信号线112和多条触控检测信号线113。其中,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112的第一端与所述压感电极102连接,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112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111连接;所述触控检测信号线113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电极101连接,所述触控检测信号线113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111连接。

在显示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111向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112和所述触控检测信号线113提供公共信号,所述触控电极101和所述压感电极102复用做公共电极,从而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显示。在触控检测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111向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112和所述触控检测信号线113提供触控检测信号。即:在触控检测阶段,驱动集成电路111向所述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01a、多个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101b和多个所述压感电极102提供触控检测信号,以检测触控发生的位置。在压力检测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111向所述压力检测信号112提供第一压力检测信号,向所述导电层104提供第二压力检测信号。即:在压力检测阶段,所述驱动模块111向所述多个压感电极102施加第一压力检测信号,同时向所述导电层104施加第二压力检测信号,以检测是否有压感电极102发生了力按压,以及力按压的大小和位置。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因压感电极嵌入部分触控电极而导致触控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而且将压感电极、触控电极、公共电极同层设置,不仅集成度高,设备轻薄,还可以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形成,未增加工艺步骤,节省成本。

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压感电极在触控阶段不复用做触控电极,即所述压感电极在触控阶段浮置,不感应触控。图9a、9b为本实施例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和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的示意图,如图9a所示,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相邻的两边长分别为c1、c2,压感电极202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的镂空部。所述压感电极202和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之间设置有第一刻缝d1,所述第一刻缝d1使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与所述压感电极202彼此绝缘。所述第一刻缝d1距离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的外边缘的距离分别为m3、h3、f3、r3。在本实施例中,压感电极202不复用做触控电极201,即在触控阶段,嵌入压感电极202的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可感应触控的面积为S1=[c1*c2-(c1-h3-r3)*(c2-m3-f3)],为了保证整个触控显示面板触控量的均一性,在触控阶段,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可感应触控的面积应尽量和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可感应触控的面积相等。如图9b所示,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包括所述第二刻缝d2环绕的第一部分201b1以及环绕所述第二刻缝d2的第二部分201b2,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的第二刻缝d2为闭合图形,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的第一部分201b1与所述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的第二部分201b2彼此绝缘。其中,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相邻的两边长分别为e1、e2,所述第二刻缝d2距离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外边缘的距离分别为m4、h4、f4、r4。为了保证整个触控面板触控量的均一性,在触控阶段,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的第一部分201b1在触控阶段浮置,不感应触控。并且,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和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外轮廓相同,即c1=e1,c2=e2;所述第一刻缝d1距离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外边缘的距离和所述第二刻缝d2距离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外边缘的距离相等,即m3=m4,h3=h4,f3=f4,r3=r4。在触控阶段,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可感应触控的面积和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可感应的触控的面积相等,即:S2=[e1*e2-(e1-h4-r4)*(e2-m4-f4)],S1=S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压感电极202的面积还可以和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的第一部分201b1的面积相等。

为进一步解决触控显示面板触控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和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呈间隔交叉排布,并且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含有的第一刻缝d1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含有的第二刻缝d2的全部对应边还可在同一水平线或铅垂线。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是其他的排布方式,例如,阵列的第一行、第三行全部都为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第二行全部都为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本申请提供的其他实施例并不对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和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的排布方式做具体限定且不对触控电极、压感电极、刻缝的形状做限定,可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集成电路211,多条压力检测信号212,多条第一触控检测信号线213a,多条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213b,多条第一电极信号线214,第一控制信号线215和多个薄膜晶体管216(薄膜晶体管216可为NMOS晶体管或PMOS晶体管)。其中,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212的第一端与所述压感电极202连接,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212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211连接;所述第一触控检测信号线213a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连接,所述第一触控检测信号线213a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211连接;所述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213b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的第二部分201b2连接,所述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213b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211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信号线2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的第一部分201b1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信号线214的第二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216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215的第一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216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215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211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216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213b的第二端连接。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处于显示阶段时,所述驱动集成电路211向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215输入第一控制信号,所述薄膜晶体管216导通,且所述驱动集成电路211向所述第一触控检测信号线213a、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213b和所述压力检测信号212提供公共信号,所述触控电极201和所述压感电极202复用做公共电极,从而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显示。在触控检测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211向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215提供第一控制信号,所述薄膜晶体管216断开,所述驱动集成电路211向所述第一触控检测信号线213a和所述第二触控检测信号线213b提供触控检测信号,所述第一电极信号线214不接收信号,所述压感电极202不接收信号,即:只第一触控子电极201a和第二触控子电极201b的第二部分201b2感应触控;在压力检测阶段:所述驱动集成电路211向所述压力检测信号线212提供第一压力检测信号,向所述导电层(未标示,可参考图1所示导电层104)提供第二压力检测信号。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过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即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简称)。如图12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3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触控显示面板300包括:触控电极301、压感电极302、第一基板303、第二基板304、和液晶层305。其中触控电极301、压感电极302和液晶层305处于所述第一基板303和所述第二基板304之间。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所述触控电极301和所述第二压感电极302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304朝向所述第一基板303一侧。

上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一些公知的结构,诸如数据线、扫描线、像素电极以及用于支撑液晶层的间隔柱等结构。其中,液晶层在像素电极和上述公共电极(在显示阶段,触控电极和压感电极复用作公共电极)之间的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旋转,实现画面的显示。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400,所述触控显示装置4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如图13所示,所述触控显示装置400可以为具有触控功能的手机,并且该触控显示装置400中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可以为具有触控功能的电脑、电视、穿戴式智能设备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