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6983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触控显示领域中,触控层的结构可以分为自容式结构(即,单层结构sloc)和互容式结构(即,多层结构mloc),其中,自电容结构的触控精度更高,能够支持多点触控,因此,互容式结构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如图1所示的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典型的互容式触控层的示意图,触控层包括多个感应电极和多个驱动电极,每个驱动电极包括沿列方向排列的多个驱动电极单元1,每个感应电极包括沿行方向排列的多个感应电极单元2。如图2所示,同一列中相邻的两个驱动电极单元1均通过第一连接桥5与第一连接块3相连,同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感应电极单元2均通过第二连接桥6与第二连接块4相连。其中,第一连接块3与第二连接块4绝缘间隔,第一连接桥5与第二连接块4绝缘间隔。但在这种结构中,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容易发生断裂,从而影响触控效果和产品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以减少感应电极和/或驱动电极断裂的概率,提高产品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包括触控层,该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绝缘交叉,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行方向排列并依次相连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包括沿列方向排列并依次相连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

多个第一电极被划分为沿列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组,每个第一电极组包括沿列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每个第一电极组中,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单元依次相连;和/或,

多个第二电极被划分为沿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组,每个第二电极组包括沿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每个第二电极组中,位于同一行的第二电极单元依次相连。

优选地,多个第一电极被划分为多个所述第一电极组,每个第一电极组包括两个第一电极;多个所述第二电极彼此绝缘间隔。

优选地,同一个第一电极中,每相邻两个第一电极单元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相连;同一个第二电极中,每相邻两个第二电极单元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相连;

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层叠设置并绝缘间隔。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多条金属线,所述金属线呈直线状。

优选地,所述金属条的长度在50~100μm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包括第一本体,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包括第二本体,

对于任意一个第一本体和与该第一本体相邻的一个第二本体而言,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设置有一组延伸结构,每组延伸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上的第一延伸结构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第二延伸结构,所述第一延伸结构与所述第二延伸结构绝缘间隔;所述第一延伸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本体电连接的第一导电条,所述第二延伸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本体电连接的第二导电条;每个第一导电条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电条,所述第二导电条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条。

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结构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导电条,所述第二延伸结构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导电条,每组延伸结构中,所述第一延伸结构的多个第一导电条与所述第二延伸结构的第二导电条一一交替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均呈六边形,对于任意一个第一本体和与该第一本体相邻的一个第二本体而言,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第一导电条与所述第一本体朝向所述第二本体的边缘平行,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第二导电条与所述第二本体朝向所述第一本体的边缘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为驱动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为感应电极单元。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上述触控基板。

在本发明中,以仅将多个第一电极划分为多个第一电极组为例,在每一个第一电极组中,由于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单元是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当第一电极组中的某一个第一电极发生断裂时,并不会影响其他第一电极,依然可以通过该第一电极组中的其他第一电极进行信号传输,从而改善触控效果,提高触控基板的稳定性;并且,所述第一电极组整体可以作为触控驱动电极(或触控感应电极),与利用单个第一电极作为触控驱动电极(或触控感应电极)相比,本发明可以降低触控驱动电极(或触控感应电极)的整体电阻,提高传输的信号强度,从而改善触控效果。同样,当将多个第二电极划分为多个第二电极组时,也能够提高改善触控效果,提高触控基板的稳定性,进而使得采用所述触控基板的显示装置的稳定性提高。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典型的互容式触控层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区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触控基板中触控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j1区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4中j2区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电极单元;2、现有技术中的感应电极单元;3、第一连接块;4、第二连接块;5、第一连接桥;6、第二连接桥;

10、第一电极;11、第一电极单元;111、第一本体;112、第一导电条;113、第一连接条;12、第一连接部;20、第二电极;21、第二电极单元;211、第二本体;212、第二导电条;213、第二连接条;22、第二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如图3所示,包括衬底和设置在该衬底上的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0和多个第二电极20,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绝缘交叉,第一电极10包括沿行方向排列并依次相连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1,第二电极20包括沿列方向排列并依次相连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21。多个第一电极10被划分为沿列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组,每个第一电极组包括沿列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10;每个第一电极组中,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单元11依次相连。和/或,多个第二电极20被划分为沿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组,每个第二电极组包括沿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20;每个第二电极组中,位于同一行的第二电极单元21依次相连。

在本发明中,可以仅将多个第一电极10划分为多个第一电极组,使得每个第一电极组中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单元11依次相连,而多个第二电极20之间彼此绝缘间隔;也可以仅将多个第二电极20划分为多个第二电极组,使得每个第二电极组中位于同一行的第二电极单元21依次相连,而多个第一电极10之间彼此绝缘间隔;也可以同时将多个第一电极10划分为多个第一电极组,使得每个第一电极组中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单元11依次相连,每个第二电极组中位于同一行的第二电极单元21依次相连。

在现有技术的触控层中,如图1和图2中所示,每个驱动电极包括一列驱动电极单元1,每个感应电极包括一行感应电极单元2,这种情况下,一旦同一列中相邻两个驱动电极单元1之间或同一行中相邻两个感应电极单元2之间发生断裂,将影响整个驱动电极或整个感应电极,从而影响触控效果和产品稳定性。

而在本发明中,以仅将多个第一电极10划分为多个第一电极组为例,在每一个第一电极组中,由于位于同一列的第一电极单元11是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当第一电极组中的某一个第一电极10发生断裂时,并不会影响其他第一电极10,依然可以通过该第一电极组中的其他第一电极10进行信号传输,从而改善触控效果,提高触控基板的稳定性;并且,所述第一电极组整体可以作为触控驱动电极(或触控感应电极),与利用单个第一电极10作为触控驱动电极(或触控感应电极)相比,本发明可以降低触控驱动电极(或触控感应电极)的整体电阻,提高传输的信号强度,从而改善触控效果。同样,当将多个第二电极20划分为多个第二电极组时,也能够提高改善触控效果,提高触控基板的稳定性。

本发明以第一电极单元11为驱动电极单元,第二电极单元21为感应电极单元进行说明。当然,也可以将第一电极单元11作为驱动感应单元,第二电极单元21作为驱动电极单元。

当第一电极组或第二电极组的数量过少时,将会影响触控位置的判断准确性,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在本发明中,多个第一电极被划分为多个所述第一电极组,每个第一电极组包括两个第一电极,而多个所述第一电极10彼此间隔。也就是说,每两个第一电极10作为触控驱动电极,每个第二电极20作为触控感应电极。其中,在每个第一电极组中,位于同一列的两个第一电极单元11可以形成为一体。

进一步地,同一个第一电极10中,每相邻两个第一电极单元1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12相连;同一个第二电极中,每相邻两个第二电极单元2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22相连。第一连接部12、第一电极单元11和第二电极单元21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即,在触控基板的制作过程中,第一连接部12、第一电极单元11和第二电极单元21同步制作。第二连接部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层叠设置并绝缘间隔。如图3所示,同一个第二电极20中,相邻两个第二电极单元2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22相邻,且该两个第二电极单元2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2,该第一连接部12位于第二连接部22下方的层中,用于连接位于第二电极20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电极单元11。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2、第一电极单元11和第二电极单元21均采用诸如氧化铟锡(ito)等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第二连接部22包括多条金属线,所述金属线呈直线状。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连接桥5和第二连接桥6通常会采用导电性较好但不透光的金属制作,因而会对光线产生一定的遮挡而产生“影子”。为了起到“消影”的目的,通常会将长度较大的连接桥设计为折线(如图2中的第一连接桥5),但是,在折线拐角处容易产生尖端放电而击断连接桥,从而影响产品稳定性。

而在本发明中,由于每连续两个第一电极10连接在一起,使得信号传输效果有所提高,因此,可以将第一连接部12的宽度适当减小,从而减小同一个第二电极20中相邻两个第二电极单元21之间的间距,进而减小金属线的长度。而当金属线长度减小时,可以不再将其制作为现有技术中的折线状,而是直线状,从而可以减少尖端放电现象,减少第二电极20断开的概率。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金属条的长度在50μm~100μm范围内,金属线的宽度可以2μm~5μm之间,从而可以减小对显示的影响,提高消影效果。

进一步地,结合图3至图5所示,第一电极单元11包括第一本体111,第二电极单元21包括第二本体211。对于任意一个第一本体111和与该第一本体111相邻的一个第二本体211而言:第一本体111与第二本体211之间设置有一组延伸结构,每组延伸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本体111上的第一延伸结构和设置在第二本体211上的第二延伸结构,所述第一延伸结构与所述第二延伸结构绝缘间隔;所述第一延伸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与第一本体111电连接的第一导电条112,第二延伸结构包括至少一个与第二本体211电连接的第二导电条212;第一导电条112与第一本体111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电条212,第二导电条212与第二本体211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电条112。与直接采用块状的本体作为电极单元的方式相比,本发明中,第一电极单元11包括第一本体111和第一延伸结构,第二电极单元21包括第二本体211和第二延伸结构,而由于第一延伸结构的第一导电条112与第一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电条212,第二延伸结构的第二导电条212与第二本体211之间设有第一导电条,因而使得第一电极单元11与其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21之间的相对面积增大,进而提高触控的灵敏度和精准度。

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本体111相邻的第二本体211是指,与该第一本体111之间没有其他第一本体111或第二本体211的第二本体211。如图3中所示,与第一本体111相邻的第二本体211包括:该第一本体111直接相连的每个第一连接部12两侧所相邻的第二电极单元21的第二本体211。

第一延伸结构和第二延伸结构的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第一延伸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导电条112,第二延伸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导电条212,每组延伸结构中,所述第一延伸结构的多个第一导电条112与第二延伸结构的第二导电条212一一交替设置。

进一步具体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一本111和所述第二本体211均呈六边形,对于任意一个第一本体111和与该第一本体111相邻的一个第二本体211而言,第一本体111和所述第二本体211之间的第一导电条112与第一本体111朝向所述第二本体211的边缘平行,第一本体111和所述第二本体211之间的第二导电条212与第二本体211朝向第一本体111的边缘平行。如图5中,第一延伸结构包括两个第一导电条112和用于将第一导电条112与第一本体111相连的第一连接条113,第二延伸结构包括两个第二导电条212和用于将第二导电条212与第二本体211相连的第二连接条213,第一导电条112、第二导电条212以及二者所在的第一本体111和第二本体211相对的边缘均平行,从而减小尽可能减小第二连接部22长度,减少对透光率的影响。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基板。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尤其适用于on-cell触控显示装置。具体地,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下基板和上基板,上基板和触控基板的衬底为一体,即,触控层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上。所述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也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oled)显示面板。

由于上述触控基板能够提高触控基板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整体电阻,提高传输的信号强度,改善触控效果,因此,采用上述触控基板的显示装置的稳定性更高,触控效果更好。另外,由于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之间的第一连接部采用直线状的金属条,且长度较小,从而减少尖端放电现象,因此可以减少显示装置的显示不良,提高产品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