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媒体装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597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存储媒体装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存储媒体装载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能够装载所插入的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公知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中,以搭载能够对复数种类的盘片状存储媒体具有互换性的盘片装置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以下称为可变换式盘片(ConvertibleDisk)装置)为例做说明。举例来说,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或文字处理机(WordProcesssor)等电子装置是以内置外接的方式配置作为信息读、写的盘片装置。此种盘片装置是以盘片状存储媒体作为存储媒体使用。而且,此种盘片状存储媒体是利用存储媒体装载装置将其装载到盘片装置内部的,以进行信息读、写处理。此种盘片状存储媒体已经提供各种形式的产品,例如已经知道的有CD(CompactDisc)、CD-R(CompactDisc-Recordable)、CD-ROM(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W(CompactDisc-Rewritable)、DVD-ROM(DigitalVersatileDisc-ReadOnlyMemory)、DVD-RAM(DigitalVersatileDisc-RandomAccessMemory)等等。而且,盘片状存储媒体可分为直径为12厘米(cm)的盘片与直径为8厘米(cm)的盘片两种,再加上DVD-RAM的结构是将盘片装载于盘片盒(DiskCartridge)中而成为三种。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已经提供的各种形式的产品,由于可以方便的利用一台盘片装置进行上述各种盘片状存储媒体的读、写处理。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对于上述各种盘片状存储媒体具有互换性的可变换式盘片装置。此种可变换式盘片装置需要移动不同形式的盘片状存储媒体至盘片装置本体中,而公知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是使用托盘(Tray)作为移动不同形式的盘片状存储媒体至盘片装置本体中的方法。此托盘具有能够退出所对应盘片装置本体的结构,在盘片状存储媒体装载或推出时(以下称为退出(Eject)),能够从盘片装置本体退出。而且在托盘的盘片承载面形成为了能够装载12厘米盘片、8厘米盘片、以及盘片盒的凹陷部,因而可以在托盘上装载不同形式的各种盘片状存储媒体。然而,公知的可变换式盘片装置,因为设置有能够装载不同形式的各种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托盘,所以当需要在托盘上取下盘片状存储媒体时,当然必须使托盘从装置本体大力的退出。因此,公知的可变换式盘片装置在设置装置时,必须预先设定托盘退出量的预定空间,而产生所谓设置空间增加问题。而且,在托盘从盘片装置本体大力退出的状况下,外力容易施加于托盘上,因此使用托盘移动盘片状存储媒体的结构,会因施加外力而产生所谓容易造成托盘故障的问题。于是,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点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的结构是不设置托盘,而是考虑在盘片装置本体的盘片插入口中设置一对装载用的滚筒(Roller),在将盘片状存储媒体挟持于一对装载用的滚筒间的状态下,经由旋转滚筒进行装载处理。此种装载方法例如是使用于车用立体声放音机(CarStereo)的音乐用CD装载。但是,此种装载方法,在进行装载盘片状存储媒体时,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前面会邻接滚筒,而产生容易刮伤盘片状存储媒体的问题。特别是如DVD等具有大记录容量的盘片状存储媒体,小小的刮伤恐怕也会造成大量记录的数据损失。而且,通常滚筒是使用橡胶等弹性零件,此滚筒是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劣化的装置,在滚筒产生劣化时,滚筒与盘片状存储媒体之间会产生相对的滑动,而无法进行正确的装载处理。此外,在不使用托盘装载各种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情况下,通常是使用定位杆(CrampLever)作为装载各种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方法,其操作方式是利用定位杆夹住盘片状存储媒体,再将盘片状存储媒体拉入盘片装置本体中。然而,使用定位杆的结构中,定位杆无法与托盘一样维持住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全部,通常是具有只能维持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前末端或侧部的结构。因此,利用定位杆所维持的盘片状存储媒体较使用托盘所维持的盘片状存储媒体效果差,在维持状态下施加较大外力的情况下,盘片状存储媒体恐怕会从定位杆中脱落。
发明内容有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装载时能够防止盘片状存储媒体损伤,同时能够进行高精密度装载处理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设置空间节省化,且能够稳定的维持移动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的各种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具备有能够装载盘片状存储媒体的结构,此存储媒体装载装置包括承载装置与维持构件。承载装置用于在进行插入退出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的第一位置与进行读、写处理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维持构件设置于上述承载装置中,用于维持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外周边缘。其特征在于上述维持构件包括固定于上述承载装置的一固定部,以及具有弹性,而且从上述固定部沿伸出接触对应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插入方向的前方边缘具有弹力的一舌片部。本发明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舌片部朝向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插入方向逐渐接近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并接触上述外周边缘。本发明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舌片部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一盘片检测开关装置,且经由使上述盘片检测开关装置接触所插入的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外周边缘,以检测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的装载。本发明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具备有一托架、一基座与一驱动机构。上述托架设置有一移动机构,且上述移动机构可在退出位置与装载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上述基座设置有一转盘,在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处于装载状态下,上述转盘可旋转驱动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上述驱动机构可驱动上述托架与上述基座相互接近并使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装载上述转盘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机构中设置有与上述托架同时移动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并维持接合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的一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上述基座中设置有随着上述托架与上述基座相互接近,而接合上述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在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装载在上述转盘的状态下,使上述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从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离开的一维持构件驱动部。上述说明各种方法,接着说明其作用。对本发明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而言,利用移动装置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盘片状存储媒体。此时,盘片状存储媒体是在以承载装置所设置的维持构件维持住外周边缘的状态下移动的。因此,在移动时可以防止刮伤盘片状存储媒体的表面。而且,维持构件是由固定于上述承载装置的固定部与从上述固定部沿伸出对应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插入方向接触前方边缘具有弹力的舌片部所构成。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切实的维持盘片状存储媒体。此外,利用维持构件接触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前方边缘部,并且在定位状态下进行移动处理,可以在移动处理时防止维持构件与盘片状存储媒体之间产生相对变位(打滑),以进行高精密度的移动处理。构成维持构件的舌片部因为朝向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插入方向逐渐接近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而与上述外周边缘接触,所以即使在维持状态下对盘片状存储媒体从承载装置脱离方向施加力(拔除力),利用此拔除力可使舌片部朝向盘片状存储媒体弹出。因此,在移动盘片状存储媒体时,即使对盘片状存储媒体施加错误的拔除力,也可以防止盘片状存储媒体从维持构件上脱离。在盘片状存储媒体装载于承载装置的状态下,盘片状存储媒体是处于挟持于维持构件与盘片检测开关装置之间的情况。而且,由于盘片检测开关装置接触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外周边缘,因此,盘片状存储媒体可挟持于维持构件与盘片检测开关装置之间并维持住。而且,利用两个维持构件挟持并维持盘片状存储媒体,可以减少构件的数量,同时可以达到承载装置的小型化目的。利用设置于托架的移动机构,在退出位置与装载位置之间移动盘片状存储媒体。在移动时,设置于托架上的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利用移动机构与所移动的盘片状存储媒体接合并维持住所移动的盘片状存储媒体。而且,在移动时,因为盘片状存储媒体是在利用位置不同的移动机构与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维持住的状态下移动,所以盘片状存储媒体不会从移动机构脱离,可以进行稳定的移动处理。此外,对盘片状存储媒体进行读、写处理时,盘片状存储媒体是装载于转盘中旋转。因此,在读、写处理时,利用维持构件驱动部将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从盘片状存储媒体离开,使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不会妨碍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旋转。另外,此维持构件驱动部是设置于基座中,随着托架与基座相互接近而接合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并且以接合力作为驱动力使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从盘片状存储媒体离开。因此,不需要在个别设置螺线管(Solenoid)等驱动方法,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切实使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从盘片状存储媒体离开。图1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的平面图;图3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的正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用以说明托架动作的侧面图;图5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上设有承载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图6是承载装置上配设盘片夹的斜视图;图7是为盘片夹的动作说明图;图8是盘片夹的动作说明图;图9是盘片夹的动作说明图;图10是承载装置上配设盘片检测用开关及盘片用弯曲壁的说明图;图11是盘片杆的动作说明图;图12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上8厘米盘片插入装载开始位置的状态示意图;图13是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上8厘米盘片插入装载终了位置的装载状态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对8厘米盘片进行读、写处理的状态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上12厘米盘片插入装载开始位置的状态示意图;图16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上12厘米盘片插入装载终了位置的装载状态示意图;图17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对12厘米盘片进行读、写处理的状态示意图;图18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上盘片盒插入装载开始位置的状态示意图;图19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对盘片盒内的盘片进行读、写处理的状态示意图;图20是左轨的详细说明图;图21是承载装置位置及承载位置检测用凸轮与SW1、SW2及SW3之间的动作关系图;图22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图23是控制装置实施移动处理的流程图;图24是控制装置实施移动处理的流程图;图25是控制装置实施移动处理的流程图;图26是控制装置实施移动处理的流程图。图中标记分别为10盘片装置11、12、14盘片11a、12a、14a中心孔13盘片盒15遮断器20基座21基座本体22、44第一开口部23、45第二开口部24转盘25盘片马达26激光头27引导轴28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9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30托架驱动滑块31凸轮板部32、33斜凸轮40托架41底板部42、122右侧板部43、123左侧板部46垂下部47、48滑动栓49第三开口部50右轨51左轨52齿轮齿条53盒杆退避用开口53a边缘部54盒杆退避用凸轮55、56锷部57转动轴58定位器59定位托架60盘片杆61杆本体62旋转轴63结合爪部64轴承部65盘片杆弹性弹簧66接合部67盘片杆用开口68起重马达70承载装置71上半部71a右部71b左部71c连通部72右下半部73左下半部74盘片夹74-1第一盘片夹74-2第二盘片夹74-3第三盘片夹74-4第四盘片夹77盒杆78遮断杆79板弹簧85固定部85a插通孔86舌片部86-88厘米盘片用舌片部86-1212厘米盘片用舌片部88连接部89前面90、91安装凹部92开口部93盘片对向面94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68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712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8盘片盒检测用开关99接触部100装载马达101齿轮组102齿轮103、104盒杆引导沟渠105、110轴部106接合爪107、114弹簧挂持部108盒杆弹性弹簧109杆本体111接合孔112长孔113遮断器驱动栓115遮断杆弹性弹簧116突出部117、127轴孔120基座盖121顶板部124、141b第一凹部125、141d第二凹部126缝隙130前刃角131、132盖体131a、132a凹部133插入开口135缝隙136、137弹性部件140承载位置检测用凸轮141上段凸轮141a第一凸部141c第二凸部141e第三凹部142下段凸轮142a凸部142b凹部150控制装置P1、P2、P3、P4、P5、P6位置N1凸轮部N2杆具体实施方式利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行说明。图1至图4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设置于存储媒体装载装置的盘片装置10。图1所示是盘片装置10的分解斜视图。图2所示是盘片装置10的平面图。图3所示是盘片装置10的正面图。图4所示是盘片装置10的侧面图。本较佳实施例的盘片装置10是可装载具有8厘米直径的CD、CD-ROM、CD-R、CD-RW、DVD-ROM、DVD-RAM(以下简称8厘米盘片11)、具有12厘米直径的CD、CD-ROM、CD-R、CD-RW、DVD-ROM、DVD-RAM(以下简称12厘米盘片12)、以及DVD-RAM14的盘片盒,以进行读、写处理,也就是所谓的可变换式盘片装置。而且,8厘米盘片11及12厘米盘片12是不用安装于盘片盒的盘片,而在此种状态下直接装载于盘片装置10内。相对于此,DVD-RAM14则是安装于盘片盒13内。盘片装置10大略由基座(Base)20、托架(Holder)40、承载装置(CarrierUnit)70以及基座盖(Basecover)120等所构成。基座20是由配设有转盘(Turntable)24、激光头(Pick-Up)26、第一盘片杆(DiscLever)驱动凸轮(Cam)28以及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的基座本体21所构成。基座本体21是平板状的基板,且其上形成有第一开口部22及第二开口部23。在第一开口部22中设置有横架于第一开口部22并沿着图中箭号Y1、Y2方向延伸的二个引导轴(GudeShaft)27,且各引导轴27是依照所定距离的间隔分离配置。激光头26是受到各引导轴27所引导,并利用激光头驱动机构(图中未标出)而可沿着图中箭号Y1、Y2方向(各盘片11、12、14的半径方向)移动。此激光头26是进行读、写处理的位置(以下,此位置以装载位置表示),可对移动状态的各盘片11、12、14进行激光照射又可接收其反射光的结构。因此,激光头26是可对盘片11、12、14进行读、写处理的结构。转盘24是可依据配设于基座本体21上的盘片马达25所定旋转数进行旋转的结构。此转盘24是在各盘片11、12、14移动至装载位置时,随着后述托架40的移动而与各盘片11、12、14的中心孔(CenterHole)11a、12a、14a相互接合,而使定位器(Clamper)58夹钳各盘片11、12、14同时转动。因此,各盘片11、12、14可依据盘片马达25所定的转数旋转。而且,在基座本体21的背面且靠近第二开口部23的附近位置处,配设有托架驱动滑块30(请参照图3)。此托架驱动滑块30是利用起重马达(CrabbingMotor)68(未显示于图3中),而能够沿着图中箭号X1、X2方向移动。此起重马达68是连接于统合控制盘片装置10及存储媒体装载装置的动作的控制装置150(请参照图22)以进行驱动控制的结构。此外,在托架驱动滑块30的所定位置上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图中箭号Z1、Z2方向)延伸的凸轮板部31。此凸轮板部31中设有形成长孔状的一对斜凸轮32、33。各斜凸轮32、33,如图3所示,在正面观看时是略呈“Z”字状的形状。因此,托架驱动滑块30受起重马达68的牵动而沿着图中箭号X1、X2方向移动时,伴随着此动作使各斜凸轮32、33沿着图中箭号X1、X2方向移动。而且,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及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是在基座本体21上沿着图中箭号Z1方向突出所形成的突起(详见于图1、图3及图4A的部分)。此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及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是形成于后述的盘片杆60的配设位置的相对位置上。托架40是配设于基座20与基座盖120之间,且其上配设有右轨50、左轨51、定位器托架59、盘片杆60、及承载装置70。而且,托架40可以如后述一般,以位于基座20与基座盖120之间的旋转轴57为中心摇动的结构(请参照图4所示)。并且,其是由基座20与基座盖120所固定。此托架40具备有将金属板曲折以形成底板部41、右侧板部42与左侧板部43的一体成型结构。在底板部41上形成有第一开口部44、第二开口部45、与第三开口部49。第一开口部44是形成包括基座20的转盘24的配设位置及激光头26的移动位置的开口。因此,转盘24是通过第一开口部22装载各盘片11、12、14,而且,通过激光头26与各盘片11、12、14之间的第一开口部22则可接收激光。第二开口部45的边缘部配设有垂下部46。此垂下部46是由底板部41朝向下方(图中的箭号Z2方向)垂下所形成。而且,在垂下部46中配设有一对滑动栓(SlidingPin)47、48。在托架40安装于基座20的状态下,此垂下部46从形成于基座20上的第二开口部23突出至基座20的背面。而且配设于垂下部46上的滑动栓47、48,如图3所示,是可将配设于凸轮板部31内的斜凸轮32、33接合于托架驱动滑块30上的结构。因此,由图3所示的盘片装置10的状态(与图4A的部分相同)驱动起重马达68,使托架驱动滑块30朝图中箭号X1方向移动,并且伴随着此动作使位于斜凸轮32的滑动栓47与位于斜凸轮33的滑动栓48产生相对的向下移动。其中,设于托架40上的垂下部46是以图4的旋转轴57为中心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滑动栓47、48达到斜凸轮32、33的下末端的状态时,托架40会与基座20接触如图4B所示。而且,在图4B所示的状态下(以下,此状态称为托架40的下动位置),以起重马达68驱动托架驱动滑块30向图中箭号X2的方向移动,并且伴随此动作使各滑动栓47、48在各斜凸轮32、33内相对地向上移动。其中,托架40是以图4的旋转轴57为中心朝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使滑动栓47、48达到斜凸轮32、33的上末端,而变成如图3及图4所示的使托架40自基座20分离的状态(以下,此状态称为托架40的上动位置)。另一方面,第三开口部49是形成于与设置于上述基座20上的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及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相对的位置上。因此,当托架40向下动位置移动时,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及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会通过此第三开口部49而突出于底板部41的上部。在上述结构的底板部41上各自在右侧部形成右侧板部42及在左侧部形成左侧板部43。此各右侧板部42与左侧板部43的上部所定范围内形成有向内侧直角曲折的锷部55、56。因此,托架40的两侧部是在图3所示的正视状态下呈现略“コ”字状的形状。在此具有锷部55、56的右侧板部42与左侧板部43上配设有右轨50与左轨51。具体的说,右轨50固定于右侧板部42上,左轨51固定于左侧板部43。右轨50与左轨51是由树脂成形的构件,并在托架40两侧的右侧板部42与左侧板部43上沿着图中箭号Y1、Y2方向延伸。而且,右轨50与左轨51的截面是如图3所示的略呈コ“字状的形状。后述承载装置70是沿着图中箭号Y1、Y2方向经由右轨50与左轨51的引导而移动。此外,左轨51的内壁部分,如图20所示,形成有齿轮齿条52及承载位置检测用凸轮140。齿轮齿条52是形成于承载装置70的移动范围内。而且,承载位置检测用凸轮140为具有二段结构的凸轮,其是由形成于上部的上段凸轮部141与形成于下部的下段凸轮部142所构成。如图21所示是形成承载位置检测用凸轮140的上段凸轮部141及下段凸轮部142的分解状态。在同一图中,上段凸轮部141是由图中左端向图中Y1方向依序形成第一凸部141a、第一凹部141b、第二凸部141c、第二凹部141d、第三凹部141e的凸轮形状。而且,下段凸轮部142是由图中左端向图中Y1方向依序形成凸部142a、凹部142b的凸轮形状。上段凸轮部141与下段凸轮部142的凸轮形状是对应设定于后述的承载装置70所定停止位置。更进一步地说,在右轨50上形成贯通含右侧板部42在内的图中箭号X1、X2方向的盒杆退避用开口53,并且,在左轨51上形成贯通含左侧板部43在内的图中箭号X1、X2方向的盘片杆用开口67。另外,上述右轨50与左轨51分别稳固地固定于托架40上,而不会改变其对于托架40的位置。请参照图1所示,盘片杆60是由杆本体部61、旋转轴62、接合爪部63、及接合部66所构成。旋转轴62直立设置于图1的杆本体部61的Y1方向的末端、旋转轴62实在托架40的左侧板部43上形成轴承部64以作为轴承。在上述说明中,在左轨51及左侧壁部43上形成有盘片杆用开口67,以使盘片杆60可在盘片杆用开口67内利用旋转轴62为中心自由转动。而且,杆本体部61是平板形状,托架40在装载状态下载置于底板部41上。因此在盘片杆60转动时,杆本体部61在底板部41上折动。此外,在杆本体部61所设定的位置上形成接合部66,此接合部66在托架40向下动位置移动时,可与设置于基座20上的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或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选择性的接合。接合爪部63是由上下一对爪片所构成,是以设置于图1的杆本体部61的箭号Y2方向末端的直立设置部分上。此接合爪部63是在后述的8厘米盘片11或12厘米盘片12插入盘片装置10内进行移动时,具有与各盘片11、12插入方向后部维持接合的功能。在上述结构中,盘片杆60是如图2所示连接有盘片杆弹性弹簧65。此盘片杆弹性弹簧65的一端连接于托架40的箭号Y1方向末端,另一端连接于盘片杆60的箭号Y2方向末端。此盘片杆弹性弹簧65可使盘片杆60在平视状态下以旋转轴62为中心朝逆时针方向弹性转动。另一方面,定位托架59是将两侧部的锷部55、56安装固定于托架40的上部。此定位托架59的中央部分配设有定位器58。此定位器58的配设位置对应于基座20上所设置的转盘24的配设位置。当如图4A所示的托架40位于上动位置时,定位器58与转盘24之间的间隙是可以装载各盘片11、12及盘片盒13于托架40内的容许状态。而且,当各盘片11、12及盘片盒13移动入托架40内而使托架40如图4B所示移动至下动位置时,相对的会使定位器58接近转盘24。因而,当移动结束时,定位器58与转盘24相接触时,各盘片11、12、14会受到定位器58与转盘24的夹钳。此时,定位器58上配设有夹钳用磁石,转盘24上配设有夹钳用轭铁。因此,夹钳用磁石利用磁力吸附夹钳用轭铁,以使各盘片11、12、14切实夹钳于定位器58与转盘24之间。接着,在图1至图4中加入图5以对承载装置70进行说明。承载装置70是维持各盘片11、12及盘片盒13的结构,配设于前述托架40中且可沿着图中箭号Y1、Y2方向移动。因此,承载装置70可在维持有各盘片11、12及盘片盒13的状态下沿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以将各盘片11、12及盘片盒13朝插入方向移动。而且,承载装置70可在维持有各盘片11、12及盘片盒13的状态下沿着图中箭号Y2方向移动,以将各盘片11、12及盘片盒13朝退出方向移动。请参照图5所示,承载装置70是由上半部71、右下半部72、左下半部73、盘片夹74-1、74-2、74-3、74-4、盒杆77、以及遮断杆78所构成。上半部71、右下半部72与左下半部73是以树脂成形的构件,且可与承载本体同时动作。上半部71是利用连通部71c连结右部71a与左部71b而成。右部71a的上面形成有可配设第一盘片夹74-1及板弹簧79的安装凹部91,左部71b的上面形成有可配设第三盘片夹74-3的安装凹部90。而且,在右部71a的右侧部附近形成沿着图中箭号Y1、Y2方向的盒杆引导沟渠103。在此盒杆引导沟渠103中接合能够移动的盒杆77的轴部105。此盒杆77是进行盘片盒13移动时所需要使用的构件,此部分的说明在此予以省略,在后述提及时再予以详细说明。而且,在右部71a的上面形成轴孔117,且此轴孔117可装入遮断杆78。当盘片盒13插入盘片装置10时,遮断杆78可使设置于盘片盒13上的遮断器15产生开关功能。此遮断杆78在板状的杆本体109的一末端附近形成向下方突出的轴部110,此轴部110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插通轴孔117而安装于上半部71。而且,在此轴部110插通轴孔117的位置上,如图2所示,配设有例如是扭力弹簧(TorsionSpring)的遮断杆弹性弹簧115。遮断杆弹性弹簧115的一端是与形成于杆本体109的末端上的弹簧挂持部114接合,另一端与右部71a所定位置接合。如此,遮断杆78可以通过遮断杆弹性弹簧115以图2的轴部110为中心朝逆时针方向弹性转动。而且,在杆本体109的另一末端附近形成沿着杆本体109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长孔112。然后,在此长孔112上配设有能够移动的遮断器驱动栓113。请参照图3所示,此遮断器驱动栓113是自杆本体109向下方突出,以与设于盘片盒13上的遮断器15接合。而且,请参照图1所示,遮断器驱动栓113是与基座盖120上所形成缝隙126相互接合。因此,当盘片盒13插入、退出盘片装置10时,遮断杆78的转动可使遮断器驱动栓113依据长孔112及缝隙126的位置而移动,并控制遮断器15的开关。更进一步地说,在杆本体109的中央位置上形成接合孔111。当插入盘片盒13且使遮断器15转动至完全开盖的位置时,此接合孔111可与配设于上半部71上的板弹簧79(具体的说,是板弹簧79上所形成的突出部116)相接合(请参照图13至图19所示)。因此,遮断器15在完全开盖之后,遮断杆78受到遮断杆弹性弹簧115的弹性力及板弹簧79的接合力的影响而防止遮断器15朝闭盖方向转动,并维持遮断器15于开盖状态。而且,盘片盒13在退出时,承载装置70朝退出方向(图中箭号Y2方向)移动,而使设于遮断杆78上的遮断器驱动栓113再次与缝隙126接合。因此,盘片盒13的退出动作是由遮断器驱动栓113依据长孔112及缝隙126的位置的移动开始,在解除接合孔111与板弹簧79之间的接合后,遮断杆78朝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使遮断器15闭盖。另一方面,右下半部72是配设于上半部71的右部71a的下部。在右下半部72右侧部附近沿着图中箭号Y1、Y2方向形成盒杆引导沟渠104。此盒杆引导沟渠104位于盒杆77的下部,且可通过轴部105(未呈现于图中)的移动而接合。因此,当右下半部72固定于上半部71上时,盒杆77的上下突出的轴部105接合至盒杆引导沟渠103、104,并且能够在盒杆引导沟渠103、104中移动并且转动。也就是盒杆77可沿着盒杆引导沟渠103、104所构成的范围内随着各盘片11、12、14的插入、退出方向(图中箭号Y1、Y2方向)而移动,并且盒杆77可以轴部105为中心转动。在盒杆77上配设有盒杆弹性弹簧108。盒杆弹性弹簧108的一末端是挂持于盒杆77上所形成的弹簧挂持部107上,另一端则挂持于右下半部72所设定的位置上。如此,盒杆77可在盒杆引导沟渠103、104内朝图中箭号Y2方向弹出。而且,在右下半部72中形成盘片对向面93,并在此盘片对向面93的外周位置直立设置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及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其中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具有半径4厘米的曲率,又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具有半径6厘米的曲率。因此,当8厘米盘片11插入承载装置70时,8厘米盘片11的插入方向的前部分会与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相接触,而且当12厘米盘片12装载承载装置70时,12厘米盘片12的插入方向的前端部分会与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相接触。在前述说明中,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与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是可装载具有对应各盘片11、12的半径曲率的结构,此外,曲率较大的对应配置于图中箭号Y1方向侧的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而曲率较小的对应配置于图中箭号Y1方向侧的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另外,在上述结构中的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及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也同样设于右部71a、左部71b、及左下半部73上(于右部71a及左部71b上所形成的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与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并未绘于图中)。因此,当8厘米盘片11插入承载装置70时,8厘米盘片11会与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相接触。由于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的形状对应8厘米盘片的外周形状,简单的说8厘米盘片11可完全压于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内,而决定承载装置70所对应的8厘米盘片11的位置(请参照图10所示)。同样,当12厘米盘片12插入承载装置70时,12厘米盘片12不与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相接触而与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相接触。简单的说12厘米盘片12可完全压于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内,而决定承载装置70所对应的12厘米盘片12的位置(请参照图10所示)。而且,盘片对向面93是由各盘片用弯曲壁94、95朝图中箭号Y2方向倾斜前进的倾斜面。因此,各盘片11、12装载承载装置70内时,各盘片11、12是由盘片对向面93的引导而压入盘片用弯曲壁94、95内,故可以容易的进行决定各盘片11、12于承载装置70上的对应位置处理。更进一步地说,请参照图11所示,当盘片盒13插入盘片装置10时,盘片盒13的前端部分与承载装置70的前面89相接触。如此,利用此接触即可轻易的决定出盘片盒13对应于承载装置70的位置。而且,在右下半部72上配设有盘片盒检测用开关98,其接触部99是从前面89突出的结构(请参照图10所示)。因此,盘片盒13插入承载装置70时的接触位置可利用盘片盒检测用开关98的输出与否而检测得知。另外,此盘片盒检测用开关98也连接于控制装置150上(请参照图22)。另一方面,在左下半部73上配设有装载马达100、齿轮组101、及第一至第三的位置检测用开关(以下简称为SW1至SW3)。装载马达100是与齿轮组101相互啮合,以驱动齿轮组101。而且,位于齿轮组101最外部的位置的齿轮102是由左下半部73朝外部突出。此齿轮102在承载装置70安装于托架40时与配设于托架40的左轨51上所形成的齿轮齿条52相互啮合。因此,驱动装载马达100,可使齿轮齿条52随着齿轮组101啮合的齿轮102而转动,且位于托架40内的承载装置70朝着图中箭号Y1方向(插入方向)或图中箭号Y2方向(退出方向)进行选择性的移动。而且,各盘片11、12或盘片盒13在维持于承载装置70的状态下,驱动装载马达100,使各盘片11、12或盘片盒13皆与承载装置70共同朝图中箭号Y1方向(插入方向)或图中箭号Y2方向(退出方向)进行移动。另外,装载马达100是与控制装置150(请参照图22)连接,以进行驱动控制。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在左下半部73上也设有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以及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而且,请参照图10所示,在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上配设8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6,在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上配设12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7。且各盘片检测用开关96、97也与上述的控制装置150相连接。因此,8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6是于8厘米盘片11插入承载装置70内所定装载位置(与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相接触的位置)时即输出信号。而且,12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7是在12厘米盘片12插入承载装置70内所定装载位置(与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相接触的位置)时即输出信号。因此,由各盘片检测用开关96、97输出信号后,控制装置150可以检知对各盘片11、12已装载承载装置70内的所设定的装载位置。另一方面,利用对SW1至SW3的开关按钮进行按压操作,可使开关开启(ON)/关闭(OFF),且SW1至SW3各自与控制装置150相连接(请参照图22)。此3个SW1至SW3之中,设置于正中间的SW2的配设高度较高,其它的SW1与SW3的配设高度是相同的。而且,当承载装置70安装于托架40时,SW1与SW3是与形成于左轨51上的承载位置检测用凸轮140的上段凸轮141相接合,SW2与下段凸轮142相接合。因此,SW1与SW3对应随着承载装置70的移动而改变的上段凸轮部141的凸轮形状而开/关,且SW2对应随着承载装置70的移动而改变的下段凸轮部142的凸轮形状而开/关。接着,对配设于承载装置70上的第一至第四盘片夹74-1至74-4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配设的合计4个的盘片夹74-1至74-4,每一盘片夹74-1至74-4皆为同一结构。因此以下的说明中,并不以特定的第一至第四盘片夹74-1至74-4进行说明,而改以盘片夹74作为总称进行说明。图6所示是盘片夹74的放大示意图。盘片夹74是由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所形成,且由固定部85及一对舌片部86所构成。在固定部85上形成由图中未标出的螺丝所插通的插通孔85a。此图中未标出的螺丝是经由插通插通孔85a之后将右部71a、左部71b、右下半部72、左下半部73锁住。如此,可将各盘片夹74-1~74-4固定于承载装置70上。而且,一对的舌片部86是由固定部85的两侧曲折而成,并由相对于固定部85的斜前方延伸而出。因此,盘片夹74的侧视状态是呈具有略成“V”字状的形状。更甚之,各舌片部86的前末端部分形成有突出的连接部88。请参照图5所示,第一盘片夹74-1是配设于安装凹部91上的右部71a的上部。此时,第一盘片夹74-1的舌片部86是安装于下部的位置上。而且,在与安装凹部91的舌片部86相对的位置上形成开口部92,舌片部86是经由此开口部92朝盘片对向面93突出。此外,第二盘片夹74-2是配设于形成于右下半部72上的安装凹部(于图中未绘出)的下部上。此时,第二盘片夹74-2的舌片部86是安装于上部的位置上。而且,在与安装凹部的舌片部86成对向的位置上形成开口部92,舌片部86是经由此开口部92朝盘片对向面93突出。此时第一盘片夹74-1与第二盘片夹74-2的配设位置设定为相互对向的。具体的说,请参照图7A所示,第一盘片夹74-1与第二盘片夹74-2配设成利用相互的舌片部86对抗的情形,且在此配设状态下,各舌片部86的前端部所形成的连接部88是通过舌片部86所持有的弹力而相互接触。此时,各舌片部86是朝向各盘片11、12的插入方向(图中箭号Y1方向)逐渐接近而使连接部88相互连接。在上述结构中,在承载装置70上插入8厘米盘片11或12厘米盘片12,且盘片11、12是插入第一盘片夹74-1与第二盘片夹74-2之间。如此,请参照图7B所示,盘片11、12的插入方向右前端部受到第一盘片夹74-1的连接部88与第二盘片夹74-2的连接部88之间的挟持(定位)。如此,可使第一盘片夹74-1与第二盘片夹74-2切实维持盘片11、12。而且,第三盘片夹74-3是配设于安装凹部90上的左部71b的上部。此时,第三盘片夹74-3的舌片部86安装于下部的位置上。此外,在与安装凹部90的舌片部86成对向的位置上形成开口部92,舌片部86是经由此开口部92朝盘片对向面93突出。而且,第四盘片夹74-4配设于形成于左下半部73上的安装凹部(于图中未绘出)的下部上。此时,第四盘片夹74-4的舌片部86安装于上部的位置上。在与安装凹部的舌片部86成对向的位置上形成开口部92,舌片部86经由此开口部92朝盘片对向面93突出。此时第三盘片夹74-3与第四盘片夹74-4的配设位置是与前述第一盘片夹74-1与第二盘片夹74-2的配设位置相同,皆为设定成相互对向的。在此对向的情形下,各盘片夹74-3、74-4的舌片部86所形成的连接部88,且各自通过舌片部86所持有的弹力而相互接触。此时,各舌片部86朝向各盘片11、12的插入方向(图中箭号Y1方向)逐渐接近而使连接部88相互连接。在上述结构中,在承载装置70上插入8厘米盘片11或12厘米盘片12,且盘片11、12是插入第三盘片夹74-3与第四盘片夹74-4之间。如此,盘片11、12的插入方向右前末端受到第三盘片夹74-3的连接部88与第四盘片夹74-4的连接部88之间的挟持。如此,可使第三盘片夹74-3与第四盘片夹74-4切实维持盘片11、12。至此,受注目的盘片夹74上所形成的舌片部86的配置位置,利用图10进行说明。在前述的叙述中,盘片夹74形成有各自成对的舌片部86,且于盘片夹74的配设状态中,一方的舌片部86的配设位置设定成面向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以下,对此舌片部86进行特别的说明时,此舌片部86利用8厘米盘片用舌片部86-8表示)。而且,另一方的舌片部86的配设位置设定成面向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以下,对此舌片部86进行特别的说明时,此舌片部86利用12厘米盘片用舌片部86-12表示)。因此,在8厘米盘片11插入承载装置70的情形下,此8厘米盘片11是利用8厘米盘片用舌片部86-8予以维持。而且,在12厘米盘片12插入承载装置70的情形下,此12厘米盘片12是利用12厘米盘片用舌片部86-12予以维持。接着,在盘片用舌片部86-8、86-12维持各盘片11、12的状态下,随着承载装置70的移动,利用承载装置70进行在各盘片11、12插入退出的位置(以下称此位置为退出位置)以及装载位置之间的移动。在此移动之际,各盘片11、12是在其外周缘(具体的说是插入方向的前缘)以盘片用舌片部86-8、86-12维持的状态下进行移动的。具体的说,在各盘片11、12的外周所定范围内形成有不能进行读、写的区域,各盘片用舌片部86-8、86-12的连接部88是与此不能进行读、写的区域相连接。因此,可在移动之际,防止盘片11、12的表面可进行读、写的区域受到伤害。更进一步地说,在上述叙述中,各盘片用舌片部86-8、86-12可使各盘片11、12在夹钳状态下进行移动处理,并于移动处理时避免发生盘片用舌片部86-8、86-12与盘片11、12之间的相对变位(打滑),以进行高精密度的移动处理。然而,盘片装置10的操作者在插入盘片11、12并维持于承载装置70中之后,使盘片11、12维持于把持的状态下,使盘片11、12处于拔除力的作用下。当操作者进行错误的操作时,盘片11、12会直接从承载装置70上脱离而降低操作性及夹钳动作的失败。因此,最好是在盘片11、12插入后,即使在一定程度的拔除力作用下,以盘片11、12无法直接由盘片夹74脱离。对于此本较佳实施例,前述说明中设于盘片夹74上的舌片部86与朝插入方向(图中箭号Y1方向)逐渐接近的盘片11、12的外周边缘相接触。为此,于图7B所示的维持状态下,当盘片11、12由承载装置70朝拔除方向施加力(拔除力)的情形下,此拔除力是舌片部86朝向图中箭号B所示的方向发生力,以使连接部88对盘片11、12产生压贴力的作用。因此,当承载装置70(盘片夹74)维持盘片11、12之后,即可防止因对盘片11、12施加错误的拔除力而使盘片11、12从承载装置70(盘片夹74)上脱离。另外,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虽以上下一对的盘片夹(第一盘片夹74-1与第二盘片夹74-2、第三盘片夹74-3与第四盘片夹74-4)对盘片11、12提供夹钳为例,然而请参照图8所示,也可以利用一个盘片夹74对各盘片11、12进行挟持。在此情形下,可减少盘片夹的数量,以达到节省盘片夹的配设空间的目的,进而有利于承载装置70的小型化。而且,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各盘片检测用开关96、97是分别配设于盘片用弯曲壁94、95上。然而,盘片检测用开关96、97的配设位置也可以位于与盘片夹74成对向的位置上。图9所示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盘片检测用开关96、97配设于与盘片夹74相对位置上的示意图。各盘片检测用开关96、97是具有在盘片11、12插入时进行按压的接触部99。在图9中,此接触部99是可朝上下方向进行移动,且配设于开关本体内的弹簧(图中未标出)具有向上的弹性。因此,各盘片检测用开关96、97,可如图9A所示的将接触部99配设于与盘片夹74的连接部88成对向的位置上。因此,请参照图9B所示,盘片11、12插入承载装置70时,盘片11、12挟持于盘片夹74与盘片检测用开关96、97之间。而且,通过舌片部86所具有的弹性及接触部99的向上方的弹性力,以将盘片11、12稳固地维持于盘片夹74与盘片检测用开关96、97之间。因此,由图9所示的结构可知,当加入盘片检测用开关96、97的开关的功能之后,由于可得到与配设于右下半部72上的第二盘片夹74-2相同的功能,因此可以减少此构件的数量,同时可以使承载装置70变成小型化。在此,再回到图1继续说明,在上述结构中承载装置70安装于托架40上时仍可移动。在此托架40的上部配设有基座盖120。此基座盖120是利用冲压(Press)成型的方式对金属板加工而得,其是由顶板部121、右侧板部122、左侧板部123所构成的。在顶板部121上形成第一凹部124与第二凹部125,特别是在第一凹部124上形成有前述缝隙126。而且在右侧板部122与左侧板部123上形成有对应托架40上的旋转轴57的轴承的轴孔127(左侧的旋转轴57及轴孔127图中未标出)。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基座盖120固定于基座20上,因此基座20上对应基座盖120的位置不会产生变化。而且,在前述说明中,托架40可在基座20与基座盖120之间摇动(请参照图4A、图4B所示)。更进一步地说,在盘片装置10的前部配设有前刃角(FrontBezel)130(请参照图2与图4)。在此前刃角130上形成有插入开口133,以使各盘片11、12及盘片盒13经由插入开口133而插入退出于盘片装置10内。而且,在插入开口133上设有图中未标出的开闭结构以开闭盖的盖体131、132。此插入开口133是在盘片11、12及盘片盒13进行插入退出时,利用盖体131、132予以封闭,以防止尘埃侵入盘片装置10内。接着,对上述结构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请参照图22所示,控制装置150是分别与8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6(以下简称8-SW96)、12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7(以下简称12-SW97)、盘片盒检测用开关98(以下简称DC-SW98)、起重马达68、装载马达100、以及SW1至SW3等相连接。因此,可利用来自各开关96至98与SW1至SW3的信号为基础,而对起重马达68与装载马达100进行驱动控制。此时,控制装置150所进行的控制动作如图23至图26所示。以下,对控制装置150具体实施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激活图23所示的控制处理,控制装置150在步骤1(在图中,步骤简称为S)中,根据8-SW96的输出信号,判断是否有插入8厘米盘片11。因此,当8-SW96为开启(ON)的情形时(即,判断为插入8厘米盘片11的情形时),则进行图24所示的处理。而且,当8-SW96为关闭(OFF)的情形时(即,判断为未插入8厘米盘片11的情形时),则进行步骤2的处理。在步骤2中,根据12-SW97的输出信号,判断是否有插入12厘米盘片12。因此,当12-SW97为开启(ON)的情形时(即,判断为插入12厘米盘片12的情形时),则进行图25所示的处理。而且,当12-SW97为关闭(OFF)的情形时(即,判断为未插入12厘米盘片12的情形时),则进行步骤3的处理。在步骤3中,根据DC-SW98的输出信号,判断是否有插入盘片盒13。因此,当DC-SW98为开启(ON)的情形时(即,判断为插入盘片盒13的情形时),则进行第26图所示的处理。当DC-SW98为关闭(OFF)的情形时(即,判断为未插入盘片盒13的情形时),则返回步骤1进行下一次处理。步骤1至步骤3的各步骤判断为否定(即,NO的判断)时的状态如图2所示。此状态是未插入盘片11、12及盘片盒13的状态,具体的说,就是图2与图21A所示的状态。此时,承载装置70朝向图中箭号Y方向的位置(以下,此位置以退出位置P1表示)移动。当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时,SW1与上段凸轮141的第一凸部141a相接合,SW2与下段凸轮142的凸部142a相接合,SW3与上段凸轮141的第一凹部141b成对向的状态。因此SW1至SW3的开启(ON)/关闭(OFF)状态是[SW1,SW2,SW3]=[开启(ON),开启(ON),关闭(OFF)]。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SW1至SW3的开启(ON)/关闭(OFF)状态是以上述大括号内所包括的[开启(ON),开启(ON),关闭(OFF)]表示。此时,大括号内的左侧是SW1的状态,正中间是SW2的状态,右侧是SW3的状态。而且,上述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时,盘片杆60的杆本体61,如同图11A所示,与承载装置70里面所形成的具有阶梯状的凸轮部N1相接触(详细说明如后所述)。其中,盘片杆60需抵抗盘片杆弹性弹簧65的弹性力,并退避至无法妨碍承载装置70移动的位置为止。而且,盒杆77在前述中是以轴部105而在盒杆引导沟渠103、104内移动,因此可随着承载装置70的移动而朝图中箭号Y1、Y2方向变换位置。此外,盒杆77会受到盒杆弹性弹簧108的影响而朝图中箭号Y2方向弹性移动。但是,当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时,形成于盒杆77中的结合爪106是与设置于右轨50中的盒杆退避用凸轮54结合。而且,在承载装置70移动至退出位置P1的状态下,轴部105是位于盒杆引导沟渠103与104的图中箭号Y1方向的位置上。而且,于盒杆退避用凸轮54中形成有倾斜面,使得形成于盒杆77中的结合爪106可以与此倾斜面结合。然后,通过盒杆77按压此倾斜面,使结合爪106抵抗盒杆弹性弹簧108的弹性力而沿着倾斜面改变位置,而使盒杆77以轴部105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作若干转动。然而,在盒杆77的外侧(在图中箭号X2方向)中设置有盘片装置的杆N2(图标于图2中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使盒杆77的外侧侧面接触杆N2,就可以限制盒杆77往逆时针方向转动。在此,当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时,需注意对应承载装置70的盒杆77的位置。如上所述,当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时,盒杆77通过与盒杆退避用凸轮54以及杆N2结合,使轴部105成为在盒杆引导沟渠103、104中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的状态。而且,盒杆77也会对应承载装置70而成为在图中箭号Y1方向变换位置的状态。因此,当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时,盒杆77也就不会从承载装置70的前面89朝向图中箭号Y2方向突出。公知使用托盘的盘片装置在退出状态中,托盘会从装置本体前方延伸出,而成为设置空间增大以及产生托盘损伤的原因。但是,本实施例的盘片装置10,在退出状态也不会从盘片装置10的前方突出,因此,设置盘片装置10时可以使设置空间节省化,且同时可以减少故障产生。另一方面,遮断杆78是位于形成于基座盖120的缝隙126(在图2中,省略其图标)中引导往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位置上。在此状态下,遮断器驱动栓113是位于与形成于插入的盘片盒13中的遮断器15结合的结合位置上。而且,当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时,如图4A所示,托架40在上动位置中成为移动状态。因此,当托架40位于上动位置时,承载装置70成为与前刃角130的插入开口133相对的状态,而容许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以及盘片盒13插入。在图2所示的处于退出状态的盘片装置10中,通过前刃角130插入8厘米盘片11后,使上述8厘米盘片11在盘片对向面93中引导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并且接触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同时使其被维持于8厘米盘片用舌片部86-8(盘片夹74)中。而且,通过使8厘米盘片11接触8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4,使8厘米盘片11按压操作8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6。然后,控制装置150就可以测知8厘米盘片11被维持在承载装置70中。而且,通过步骤1判断为肯定的情况时,控制装置150可以开始进行图24所示的控制处理。此外,由于8厘米盘片11的插入,使承载装置70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因而导致SW1从上段凸轮部141的第一凸部141a脱离。因此,SW1至SW3的开关状态为[关闭(OFF)、开启(ON)、关闭(OFF)]。步骤10为使控制装置150开始对装载马达100施加电压,然后通过齿轮组101使齿轮102转动。此时,控制装置150使承载装置70从图2所示的位置在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并且控制施加于装载马达100的驱动电压为正常驱动电压(E伏特)的20%程度的电压(0.2*E)(此控制状态称为装载马达伺服状态)。具体而言,承载装置70从图2所示的退出位置P1移动至图12所示的位置时,对于装载马达100施加正常驱动电压(E伏特)的20%程度的电压(0.2*E)。而且,在以下说明中,承载装置70以图12所示的位置称为8厘米盘片装载开始位置(简称为8L开始位置),如图中P2所示的位置。如上述由于对装载马达100降低施加的电压,同时也降低了装载马达100产生的驱动力,因此在此种状态下,承载装置70不会移动。但是,盘片插入时,由于操作者将从盘片装置10插入8厘米盘片11的插入力施加至承载装置70上。因此,承载装置70开始朝向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此外,操作者使8厘米盘片11至第1装载开始位置P2的插入操作是由操作者的插入力伺服装载马达100的驱动力所构成。因此,操作者能够以较小的插入力插入8厘米盘片11,使得8厘米盘片11在插入时可以提高操作性。而且,控制装置150在上述的装载马达伺服状态中,通常需监视8-SW96是否为关闭(OFF)(步骤11)。此外,在步骤11中判断为肯定后(也就是判断8-SW96是否为关闭(OFF)),进行步骤12的处理,使控制装置150驱动承载装置70往装载的反方向移动。因此,承载装置70再回到退出位置P1。在此,在步骤11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例如操作者装载了8厘米盘片11,却发现错误插入了与8厘米盘片不同的盘片状存储媒体,在直到发觉错误插入之后,就成为需要拉出错误插入8厘米盘片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10中所进行的装载马达伺服状态中,因为可以解除操作者的插入力与停止承载装置70的移动,所以能够拉出上述移动途中的8厘米盘片11。因此,操作者不需要和过去一样等待在装载位置中装载8厘米盘片,在错误插入时能够立刻进行8厘米盘片的更换,可以向上提高使用性。而且,在步骤11中判断拉出8厘米盘片的情况下,可以经由步骤12的处理,使承载装置70自动的回到退出位置P1。因此,可以快速的进行新的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以及盘片盒13的插入处理。而且,在步骤13中,控制装置150通常需要监视SW3是否从关闭(OFF)切换成开启(ON)。在此,请参照图21所示,SW3从关闭(OFF)切换成开启(ON)的切换位置为SW3与上段凸轮部141的第二凸部141c接合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设定SW3与上段凸轮部141的第二凸部141c接合的位置为8L开始位置P2(参照图21B)。因此,直到步骤13判断为肯定为止,换言之,直到承载装置70移动至8L开始位置P2为止,需重复进行步骤11、步骤13的处理。在此,请参照图11,承载装置70从退出位置P1移动至8L开始位置P2之间是以盘片杆60的动作做说明。图11是从承载装置70与盘片杆60的里侧剖面图,图11A是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的状态示意图,图11B是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与8L开始位置P2之间的状态示意图,图11C是承载装置70位于8L开始位置P2的状态示意图。经由使承载装置70从退出位置P1移动至8L开始位置P2之间,使承载装置70的里面所形成的阶梯状的凸轮部N1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因此,盘片杆60经由盘片杆弹性弹簧65的弹力使邻接杆本体部61的阶梯状凸轮部N1持续往逆时针方向转动(图12中箭号C1所示的方向),使盘片杆60中所形成的结合爪部63与图11C以及图12所示的8厘米盘片11的插入方向后部接合。通过使杆本体部61从阶梯状的凸轮部N1脱离以及盘片杆弹性弹簧65的弹性力,盘片杆60按压8厘米盘片11的插入方向后部使其朝向盘片的插入方向。然后,8厘米盘片11成为其插入方向前部以盘片夹74维持住,并且其插入方向后部以盘片杆60维持住的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经由维持8厘米盘片11的插入方向前部与插入方向后部,使8厘米盘片11也不需要装载于盘片盒中,可以防止8厘米盘片11从承载装置70脱离,而能够进行稳定的移动处理。而且,杆本体部61利用承载装置70的里面所形成的阶梯状凸轮部N1调整旋转动作的时期,结合爪部63在8厘米盘片11的最大直径部位(对于箭号X1、X2方向的最大直径部位,也就是中央位置)开始通过图中箭号Y1方向之后,接触8厘米盘片11的插入方向后部。因此,可以减轻盘片的插入负荷。现在,假定盘片杆60的结合爪部63在通过8厘米盘片11的最大直径部位的前接合8厘米盘片11而构成,也就是假定伴随着承载装置70的开始移动,结合爪部63直接接合8厘米盘片11直到结合爪部63在通过8厘米盘片11的最大直径部位之间,盘片杆60必须抵抗盘片杆弹性弹簧65的弹性力而如图11所示往逆时针方向旋转(图12所示的箭号C2的方向)。因此,结合爪部63在通过8厘米盘片11的最大直径部位的前接合8厘米盘片11会增大插入8厘米盘片11所需要的插入负荷。对应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通过凸轮部N1使结合爪部63在8厘米盘片11的最大直径部位(对于箭号X1、X2方向的最大直径部位,也就是中央位置)开始通过图中箭号Y1方向之后,才接触8厘米盘片11,所以在插入8厘米盘片11时,盘片杆60只会往盘片杆弹性弹簧65的弹性方向旋转,因而可以减轻盘片插入负荷。一方面,当承载装置70从退出位置P1移动至8L开始位置P2时,盒杆77以盒杆弹性弹簧108给予弹性的轴部105在盒杆引导沟渠103与104内朝向的图中箭号Y2方向移动。也就是,盒杆77对应承载装置70而在图中箭号Y2方向相对的移动。但是,从上述退出位置P1至8L开始位置P2的移动是维持在盒杆77的结合爪部106接触盒杆退避用凸轮54的情况下,因此,对应托架40的盒杆77的位置不会改变。而且,如图12所示,承载装置70在移动至8L开始位置P2的状态下,盒杆77对应承载装置70的前面而形成延伸出图中箭号Y2方向的状态。但是,因为承载装置70是在盘片装置10内移动,所以盒杆77并不会从盘片装置10突出。一方面,如图24所示,步骤13判断为肯定时,也就是判断承载装置70已经移动至8L开始位置P2上,控制装置150在步骤14中对于装载马达100施加正常电压(E)。因此,承载装置70经由装载马达100的驱动,开始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此承载装置70的移动,如图13所示使8厘米盘片11中央所形成的中心孔11a移动到与转盘24一致的位置上。而且,在下列的说明中,使8厘米盘片11的中心孔11a与转盘24一致的承载装置70的位置称为8厘米盘片11装载结束位置(简称8L结束位置),如图标中的P4所示的位置。此时,8厘米盘片11的位置也就是所谓8厘米盘片11的装载位置。在进行步骤14的处理后,控制装置150通常在步骤15中判断SW2是否从开启(ON)切换成关闭(OFF)。在此,请参照图21所示SW2从开启(ON)切换成关闭(OFF)的切换位置为SW2从下段凸轮部142的凸部142a脱离而位于相对的凹部142b的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设定SW2相对的凹部142b的位置为8L结束位置P4(参照图21D)。因此,直到步骤15判断为肯定,换言之,直到承载装置70移动至8L结束位置P4为止,将持续进行承载装置70的移动。此承载装置70从8L开始位置P2移动至8L结束位置P4时,盘片杆60通常维持在与8厘米盘片11的插入方向后部接合的状态。也就是经由盘片杆60以旋转轴62为中心而自由旋转,并且利用旋转轴62而通常往逆时针方向(图12所示的箭号C1方向)弹出。因此,经由将8厘米盘片11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并转动所跟随的盘片杆60,使得盘片杆60通常维持在与8厘米盘片11的插入方向后部接合的状态。因此,将8厘米盘片11从8L开始位置P2移动至8L结束位置P4之间,可以在承载装置70与盘片杆60中进行切实维持稳定的移动8厘米盘片11。而且,如图12所示,因为承载装置70移动至8L开始位置P2时,盒杆77的轴部105在盒杆引导沟渠103与104内移动至图中箭号Y2方向的位置,所以还可以使承载装置70移动至图中箭号Y1方向,此时承载装置70是同时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此时,接合爪106从盒杆退避用凸轮54中离开,经由盒杆弹性弹簧108的弹力而顺时针方向旋转往箭号Y1方向移动。因此,盒杆77沿着右轨50以轴部105为中心往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盒杆77的侧面从边缘部53a离开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盒杆77成为沿着右轨50的状态(往图中箭号Y1、Y2方向延伸状态)。一方面,步骤15判断为肯定时,也就是8厘米盘片11移动至中心孔11a与转盘24一致的8L结束位置P4。接着在步骤16中控制装置150停止装载马达100而使承载装置70的移动停止。然后,在步骤17中进行夹钳处理而且在夹钳处理之前,为了提高承载装置70的停止位置的位置精确度,也可以忽略承载装置70的移动速度,进行前进、后退的操作。例如,在步骤15中,对应切换SW2从开启(ON)至关闭(OFF),使承载装置70的速度变成1/2而反方向驱动装载马达100,接着对应切换SW2从关闭(OFF)至开启(ON)使承载装置70的速度变成1/4而正方向驱动装载马达100,然后对应切换SW2从开启(ON)至关闭(OFF)使装载马达100停止。经由进行此种操作,可以提高承载装置70的停止位置的位置精确度。在步骤17的夹钳处理中,驱动起重马达68,使托架驱动滑块30往图中箭号X1方向移动(请参照图3)。因此托架40从如图4A所示的上动位置以旋转轴57为中心移动至图4B所示的下动位置,伴随着此动作8厘米盘片11也会下移而装载于转盘24中。然后,于上述的托架40中所设置的定位器58在转盘24中经由夹钳用磁石的吸附力吸附,使得8厘米盘片11就被固定于定位器58与转盘24之间。在此种状态下,8厘米盘片11成为可经由盘片马达25旋转的状态。但是,在以盘片杆60维持的状态下,是无法旋转8厘米盘片11。因此,在夹钳处理时,盘片杆60会从维持8厘米盘片11的位置退开。以下接着说明此盘片杆60从维持8厘米盘片11的位置退开的动作。如上所述,在基座20中直立设置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与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其中,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设置于对应当承载装置70移动至8L结束位置P4时的盘片杆60的位置的相对位置上。也就是盘片杆60使承载装置70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伴随着此动作使8厘米盘片11往同一方向移动,同时也伴随着此动作使盘片杆60以旋转轴62为中心旋转。因此,直到8厘米盘片11移动至如图13所示的8L结束位置P4为止,伴随着此动作使盘片杆60转动至如图13所示的位置时,会使形成于盘片杆60的接合部66与形成于基座20的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相对。而且,经由上述的托架40从上动位置移动至下动位置,使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与盘片杆60的接合部66接合,盘片杆60以图14所示的箭号C2方向弹出转动。因此,设置于盘片杆60的接合爪部63如图14所示会从8厘米盘片11离开。此时,如图4A所示,因为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形成有倾斜面,所以能够平稳的进行盘片杆60的弹性转动。而且在本实施例的组成中,由于使盘片杆60从8厘米盘片11离开,所以其结构不需要在个别设置螺线管等驱动方法,可以利用托架40的移动作为驱动来源转动盘片杆60。因此,利用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切实使盘片杆60从8厘米盘片11离开。然而,在步骤17的处理结束之后,8厘米盘片11维持于承载装置70中的状态。因此,即使盘片杆60从8厘米盘片11离开,8厘米盘片11还是处于无法旋转的状态。如上述当承载装置70移动至8L结束位置P4时,使8厘米盘片11固定于定位器58与转盘24之间。也就是,在此状态下,8厘米盘片11是不可能在箭号Y1、Y2方向移动的。于是,控制装置150利用图中未标出的检测开关检测已固定的8厘米盘片11并进行步骤18,驱动装载马达100使承载装置70移动至图14所示的位置。而且,在下述的说明中,图14所示的承载装置7的位置称为8厘米盘片装载退避位置(简称8L退避位置),如图中P5所示的位置。控制装置150为了使承载装置70停止于8L退避位置P5上,因此在步骤19中判断SW3是否从开启(ON)切换成关闭(OFF)。在此,请参照图21所示,SW3从开启(ON)切换成关闭(OFF)的切换位置为SW3从上段凸轮部141的第二凸部141c脱离而位于相对的第二凹部141d的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设定SW3与第二凹部141d相对的位置为8L退避位置P5(参照图21E)。所以,在步骤19判断为肯定后,控制装置进行步骤20的处理,控制装置150停止装载马达100。然后,使承载装置70停止于8L退避位置P5上。上述的8厘米盘片11在夹钳的状况下,通过承载装置70从8L结束位置P4移动至8L退避位置P5,以使8厘米盘片11从各个盘片夹74脱离。因此,也可以解除8厘米盘片11被维持于承载装置70的状态,而能够对8厘米盘片11进行读、写处理。而且,8厘米盘片11从盘片装置10退出时,由于其动作与装载时的动作相反,因此省略其说明。但是,在8厘米盘片11退出时,在图12所示的8L开始位置P2至图2所示的退出位置P1之间,在装载马达100施加为正常驱动电压(E伏特)。因此,操作者从承载装置70取出(使盘片脱离)8厘米盘片11的操作是在承载装置70位于图2所示的退出位置P1的状态下进行。在此状态下,因为可以从前刃角130大力的拉出8厘米盘片11,所以能够容易的进行8厘米盘片11的取出操作。接着,在图23所示的步骤2中,在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说明控制装置150的控制动作。在图2所示的退出状态中(也就是当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的状况下),通过前刃角130插入12厘米盘片12,上述12厘米盘片12在盘片对向面93中引导往图中箭号Y1方向进行,并且接触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同时被维持于12厘米盘片用舌片部86-12(盘片夹74)中。而且经由使12厘米盘片12接触12厘米盘片用弯曲壁95,利用12厘米盘片12按压操作12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7。因此,在步骤2中判断为肯定时,控制装置150可以开始进行图25所示的控制处理。激活图25所示的处理,在步骤30中控制装置150使装载马达100成为装载马达伺服状态。也就是在插入12厘米盘片12时,控制装置150使承载装置70从图2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图15所示的位置之间,控制施加于装载马达100的驱动电压为正常驱动电压(E伏特)的20%程度的电压(0.2*E),可以提高在盘片插入时的操作性。而且,在以下说明中,承载装置70以图15所示的位置称为12厘米盘片装载开始位置(简称为12L开始位置),如图中P4所示的位置。而且,此12L开始位置P4与在移动8厘米盘片11时如图13所示的8L结束位置P4设定为相同的位置。而且,承载装置70从退出位置P1移动至12L开始位置P4之间,控制装置150在步骤31中监视12-SW97的输出。然后,当步骤31判断12-SW97为关闭(OFF)的情况下,是控制装置150判断12厘米盘片12为经由受到操作者拉出的盘片,因此在步骤32中进行使承载装置70回到退出位置P1的处理。因此,在插入12厘米盘片12时,在操作者错误插入的情况下,直到发觉错误插入时都能够立刻进行12厘米盘片12的更换,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性。而且,经由步骤32的处理,使承载装置70自动的回到退出位置P1。因此,可以快速的进行新的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以及盘片盒13的插入处理。一方面,经由使承载装置70从退出位置P1移动至12L开始位置P4,使承载装置70的里面所形成的阶梯状凸轮部N1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因此,盘片杆60经由盘片杆弹性弹簧65的弹力使邻接杆本体部61的阶梯状凸轮部N1持续往逆时针方向转动(图15中箭号C1所示的方向),使形成于盘片杆60中的结合爪部63与图15所示的12厘米盘片12的插入方向后部接合。然后盘片杆60的杆本体部61从阶梯状的凸轮部N1离开后,经由盘片杆弹性弹簧65的弹性力,而按压12厘米盘片12。因此,在插入12厘米盘片12时,12厘米盘片12的插入方向前部以盘片夹74维持住,同时插入方向后部经由盘片杆60维持住。而且,经由维持12厘米盘片12的插入方向前部与插入方向后部,使12厘米盘片12也不需要装载于盘片盒中,可以防止12厘米盘片12从承载装置70脱离,而能够进行稳定的移动处理。一方面,盒杆77经由使承载装置70从退出位置P1移动至12L开始位置P4,利用盒杆弹性弹簧108给予轴部105的弹力在盒杆引导沟渠103与104内朝向图中箭号Y2方向移动。也就是,盒杆77对应承载装置70而在图中箭号Y2方向相对的移动。而且12厘米盘片12在插入时的12L开始位置P4与先前说明的8厘米盘片11在插入时的8L开始位置P2相比较,是设置于图中Y1方向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因此,伴随着承载装置70移动至12L开始位置P4,盒杆77的接合爪106从盒杆退避用凸轮54中离开,经由盒杆弹性弹簧108的弹力而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朝向箭号Y1方向移动。因此,盒杆77沿着右轨50以轴部105为中心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成为如图15所示的盒杆77沿着右轨50的状态(往图中箭号Y1、Y2方向延伸状态)。接着,再回到图25,说明控制装置150的控制动作。控制装置150通常在步骤33中监视SW2是否从开启(ON)切换成关闭(OFF)。在此,请参照图21所示,SW2从开启(ON)切换成关闭(OFF)的切换位置为使SW2从下段凸轮部142的凸部142a脱离而位于相对的凹部142b的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设定SW2与凹部142b的相对位置为12L开始位置P4(参照图21D)。因此,直到步骤33判断为肯定为止,换言之,直到承载装置70移动至12L开始位置P4为止,持续重复进行步骤31、步骤33。一方面,如图25所示步骤33判断为肯定时,也就是判断承载装置70移动至12L开始位置P4为止,在步骤34中,控制装置150对于装载马达100施加正常电压(E)。然后,承载装置70经由装载马达100的驱动,开始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此承载装置70的移动,如图16所示使12厘米盘片12中央所形成的中心孔12a移动到与转盘24一致的位置上。而且,在下列的说明中,使12厘米盘片12的中心孔12a与转盘24一致的承载装置70的位置称为12厘米盘片装载结束位置(简称12L结束位置),如图标中的P5所示的位置。此外,此12L结束位置P5是设定成与在移动8厘米盘片11时如图14所示的8L退避位置P5为同一位置。另外,当承载装置70位于12L结束位置P5时,12厘米盘片12的位置即所谓的12厘米盘片装载位置。在进行步骤34的处理后,控制装置150通常在步骤35中判断SW3是否从开启(ON)切换成关闭(OFF)。在此,请参照图21所示,SW3从开启(ON)切换成关闭(OFF)的切换位置为使SW3从上段凸轮部141的第二凸部141c脱离而位于第二凹部141d的相对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此SW3是设定与第二凹部141d的相对位置为12L结束位置P5(参照图21E)。所以,直到在步骤35判断为肯定为止,换言之,直到承载装置70移动至12L结束位置P5为止,承载装置70会持续移动。此承载装置70从12L开始位置P4移动至12L结束位置P5时,与移动8厘米盘片11相同,盘片杆60通常维持在与12厘米盘片12的插入方向后部接合的状态。因此,将12厘米盘片12从12L开始位置P4移动至12L结束位置P5之间,可以在承载装置70与盘片杆60中进行切实的在维持稳定的状态下移动12厘米盘片12。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经由在托架40中配置能够转动的盘片杆60,可以利用同一个盘片杆60维持直径尺寸不同的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的插入方向后部。因此,可以减少盘片装置10的零件数并使结构简化。一方面,在步骤35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判断12厘米盘片12已移动至中心孔12a与转盘24一致12L结束位置P5,接着在步骤36中控制装置150停止装载马达100,而使承载装置70的移动停止。然后,在步骤37中进行夹钳处理。此步骤37的处理是与图24所示的步骤17的夹钳处理相同的处理。具体而言,首先驱动起重马达68,使托架驱动滑块30往图中箭号X1方向移动(请参照图3)。然后托架40从如图4A所示的上动位置以旋转轴57为中心移动至图4B所示的下动位置,伴随着此动作12厘米盘片12也会下移而装载于转盘24中,同时固定于定位器58与转盘24之间。在此种状态下,12厘米盘片12成为可经由盘片马达25旋转的状态。但是,在经由盘片杆60维持的状态下,是无法旋转12厘米盘片12。因此,在夹钳处理时,盘片杆60会从维持12厘米盘片12的位置退开。以下接着说明此盘片杆60从维持12厘米盘片12的位置退开的动作。如上所述,在基座20中直立设置第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与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其中,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设置于在承载装置70移动至12L结束位置P5时,盘片杆60的位置所对应的位置上。也就是盘片杆60使承载装置70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伴随着此动作使12厘米盘片12往同一方向移动,同时也伴随着此动作使盘片杆60以旋转轴62为中心旋转。因此,12厘米盘片12移动至如图16所示的12L结束位置P5,伴随着此动作盘片杆60转动至如图13所示的位置时,使形成于盘片杆60的接合部66与形成于基座20的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相对。而且,经由使上述的托架40从上动位置移动至下动位置,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与盘片杆60的接合部66接合,盘片杆60以图17所示的箭号C2方向弹性转动。因此,设置于盘片杆60的接合爪部63如图17所示会从12厘米盘片12离开。此时,因为第二盘片杆驱动凸轮29中与上述的一盘片杆驱动凸轮28同样形成有倾斜面,所以能够圆滑的进行盘片杆60的弹性转动。而且在移动12厘米盘片12时,由于使盘片杆60从12厘米盘片12离开,所以不需要使用其它的驱动方法,可以利用托架40的移动作为驱动来源转动盘片杆60,以使盘片装置10的组成简化。然而,在步骤37的处理结束之后,12厘米盘片12维持于承载装置70中的状态。因此,即使盘片杆60从12厘米盘片12离开,12厘米盘片12还是处于无法旋转的状态。如上述承载装置70移动至12L结束位置P5,使12厘米盘片12固定于定位器58与转盘24之间。也就是,在此状态下,12厘米盘片12是不可能在箭号Y1、Y2方向移动的。于是,控制装置150利用图中未标出的检测开关检测已固定的12厘米盘片12并进行步骤38,驱动装载马达100使承载装置70移动至图17所示的位置。而且,在下述的说明中,图17所示的承载装置70的位置称为12厘米盘片装载退避位置(简称12L退避位置),如图中P6所示的位置。控制装置150为了使承载装置70停止于12L退避位置P6,因此在步骤39中判断SW3是否从关闭(OFF)切换成开启(ON)。在此,请参照图21所示,SW3从关闭(OFF)切换成开启(ON)的切换位置为SW3从上段凸轮部141的第二凹部141d脱离而位于与第三凹部141e接合的位置上(请参照图21F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定SW3与第三凹部141e接合的位置为12L退避位置P6。所以,在步骤39判断为肯定后,进行步骤40的处理,控制装置150停止装载马达100。然后,承载装置70停止于12L退避位置P6上。上述的12厘米盘片12在夹钳的状况下,通过使承载装置70从12L结束位置P5移动至12L退避位置P6,以使12厘米盘片12可以从各个盘片夹74脱离。因此,也可以解除12厘米盘片12被维持于承载装置70的状态,而能够对12厘米盘片12进行读、写处理。而且,12厘米盘片12在退出时的动作,由于其动作与上述装载时的动作相反,因此省略其说明。但是,在12厘米盘片12退出时,在图12所示的12L开始位置P4至图2所示的退出位置P1之间,于装载马达100施加为正常驱动电压(E伏特)。因此,操作者从承载装置70取出(使盘片脱离)12厘米盘片12的操作是在承载装置70位于图2所示的退出位置P1的状态下进行。在此状态下,因为可以从前刃角130大力的拉出12厘米盘片12,所以能够容易的进行12厘米盘片12的取出操作。接着,在图23所示的步骤3中,在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说明控制装置150的控制动作。在图2所示的退出状态的盘片装置中,通过前刃角130插入盘片盒13,此盘片盒13的前端部首先接触承载装置70的前面89。由于在前面89中设置有盘片盒检测用开关98,因此利用盘片盒13接触承载装置70的前面89,而按压操作12厘米盘片检测用开关98。然后,在步骤3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使控制装置150可以开始进行图26所示的控制处理。而且,在盘片盒13与承载装置70接触的状态下,设置于遮断杆78的遮断器驱动栓113与设置于盘片盒13的遮断器15的末端接合。激活图26所示的处理,在步骤50中控制装置150使装载马达100成为装载马达伺服状态。也就是在插入盘片盒13时,承载装置70从图2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图18所示的位置期间,控制装置150控制施加于装载马达100的驱动电压为正常驱动电压(E伏特)的20%程度的电压(0.2*E),可以提高在盘片插入时的操作性。而且,在以下说明中,承载装置70以图18所示的位置称为盘片盒装载开始位置(简称为DL开始位置),为图中P3所示的位置。而且,承载装置70从退出位置P1移动至DL开始位置P3之间,在步骤51中,以控制装置150监视DC-SW98的输出。此外,在步骤51中判断DC-SW98为关闭(OFF)的情况下,是控制装置150判断盘片盒13为经由操作者拉出盘片,然后在步骤52中进行使承载装置70回到退出位置P1的处理。因此,在插入盘片盒13时,在操作者错误插入的情况下,直到发觉错误插入时都能够立刻进行盘片盒13的更换,所以能够向上提高使用性。而且,经由步骤52的处理,可使承载装置70自动的回到退出位置P1。因此,可以快速的进行新的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以及盘片盒13的插入处理。于是,承载装置70从退出位置P1移动至DL开始位置P3时,盘片杆60退避到不会妨碍盘片盒13插入的位置上。也就是经由使承载装置70从退出位置P1移动至DL开始位置P3,盘片杆60使杆本体部61从承载装置70里面的阶梯状的凸轮部N1离开。但是,因为上述盘片盒13是处于与承载装置70的前面接触的状态下,所以当杆本体部61从阶梯状的凸轮部N1离开,然后接合爪部63会接触盘片盒13的侧面。因此,盘片杆60维持承载装置70位于退出位置P1时的位置上,使得盘片杆60不会妨碍盘片盒13的插入。一方面,承载装置70会从退出位置P1开始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直到移动到图18中P2所示的位置为止(此位置与图12所示的8L开始位置P2相同)。伴随着此移动盒杆77对应于承载装置70而相对的往箭号Y1方向移动。而且,当承载装置70移动至位置P2时,盒杆77的轴部105在盒杆引导沟渠103与104内移动至图中箭号Y2方向位置为止。此承载装置70从退出位置P1移动至位置P2时,使盒杆77的接合爪106与盒杆退避用凸轮54维持于维持在接触的状态下,且利用盒杆77所对应的托架40使盒杆77的位置不会改变。但是,上述盒杆77利用对应的承载装置是对应承载装置70而相对的往箭号Y2方向移动,而使盒杆77变成从承载装置70的前面89往箭号Y2方向延伸的状态。从上述位置P2更使承载装置70朝向DL开始位置P3移动,由于上述承载装置70移动至位置P2时,轴部105在盒杆引导沟渠103与104内移动至图中箭号Y2方向位置,因此使得盒杆77与承载装置70同时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而且,接合爪106从盒杆退避用凸轮54中离开,使盒杆77利用盒杆弹性弹簧108而顺时针方向旋转往箭号Y1方向移动。因此,盒杆77利用盒杆弹性弹簧108的弹力以轴部105为中心往顺时针方向旋转。此外,在盘片盒13的侧面形成有结合凹部16,且此结合凹部16的形成位置是位于上述转动的盒杆77的接合爪106的移动路径的位置上。此时,经由盒杆77的上述转动,如图18所示,接合爪106与盘片盒13的结合凹部16结合。然后,伴随着承载装置70的移动,在盒杆77的侧面从边缘部离开的状态下,盒杆77的接合爪106维持与结合凹部16结合的状态,而成为沿着右轨50的状态(往图中箭号Y1、Y2方向延伸状态)。此外,遮断杆78会伴随着上述承载装置70的移动而转动。具体而言,因为设置于遮断杆78中的遮断器驱动栓113接合至缝隙126中,所以伴随着承载装置70的插入,遮断器驱动栓113会在缝隙126的形状中引导移动。另外,转动遮断杆78会使得与遮断器驱动栓113接合的遮断器13打开盖子。因此,当遮断器13完全打开盖子时,上述的遮断器驱动栓113会从缝隙126中脱离,并且经由接合孔111接合至板弹簧79中,而限制遮断杆78移动。接着,再回到图26,说明控制装置150的控制动作。步骤53中通常以控制装置150监视SW1是否从关闭(OFF)切换成开启(ON),并且在步骤54中以控制装置150监视SW3是否从关闭(OFF)切换成开启(ON)。在此,请参照图21,SW1与SW3同时在开启(ON)状态的位置为如图21C所示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此位置是设定为DL开始位置P3。因此,直到步骤53与步骤54同时判断为肯定为止,换言之,直到承载装置70移动至DL开始位置P3为止,持续重复进行步骤51至步骤54。一方面,步骤53与步骤54同时判断为肯定,也就是判断承载装置70已移动至DL开始位置P3,接着在步骤55中,控制装置150对于装载马达100施加正常电压(E)。然后,承载装置70利用装载马达100的驱动力,开始往图中箭号Y1方向移动。此承载装置70的移动,如图19所示使设置于盘片盒13内的DVD-RAM14的中心孔14a移动到与转盘24一致的位置上。而且,在下列的说明中,使DVD-RAM14的中心孔14a与转盘24一致的承载装置70的位置称为盘片盒装载结束位置(简称DL结束位置),如图标中的P6所示的位置。此外,此DL结束位置P6是设定成与在移动12厘米盘片12时如图17所示的12L退避位置P6为同一位置。另外,承载装置70位于DL结束位置P6时,盘片盒13的位置即所谓的盘片盒的装载位置。在承载装置70从DL开始位置P3移动至DL结束位置P6时,盘片杆60接触盘片盒13的侧面并维持在不会妨碍盘片盒13的移动的退避位置上。而且,控制装置在进行步骤55的处理后,通常在步骤56与步骤57中以控制装置150判断SW3是否从开启(ON)切换成关闭(OFF),之后SW3是否从关闭(OFF)切换成开启(ON)。在此,请参照图21,SW3从开启(ON)切换成关闭(OFF),之后SW3从关闭(OFF)切换成开启(ON)的切换位置为如图21F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图21F所示的位置设定为DL结束位置P6。所以,直到步骤56与步骤57同时判断为肯定为止,换言之,直到承载装置70移动至DL结束位置P6为止,承载装置70会持续移动。一方面,在步骤56与步骤57中同时判断为肯定后,在步骤58中控制装置150停止装载马达100而使承载装置70停止,使承载装置70停止于DL结束位置P6上。然后,在步骤58中,控制装置150驱动起重马达68,使托架驱动滑块30往图中箭号X1方向移动(请参照图3)。接着,托架40从如图4A所示的上动位置以旋转轴57为中心移动至图4B所示的下动位置,伴随着此动作盘片盒13也会往下移动。然后,将设置于盘片盒13内的DVD-RAM14装载于转盘24上,而固定于定位器58与转盘24之间。因此,DVD-RAM14利用盘片马达25而成为能够旋转的状态,而能够对DVD-RAM14进行读、写处理。而且,盘片盒13从盘片装置10退出时,由于其动作与装载时的动作相反,因此省略其说明。但是,在盘片盒13退出时,为了提高取出操作性,从DL结束位置P6至退出位置P1之间,全都是于装载马达100施加为正常驱动电压(E伏特)。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SW1至SW3辨别插入并维持于承载装置70中的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或者盘片盒13的种类时,经由控制装置150驱动控制装载马达100,移动承载装置至已辨别的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或者盘片盒13所对应的固有的定位位置P4至P6为止,之后使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或者盘片盒13定位于转盘24中。因此,即使是尺寸、形状不同的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或者盘片盒13也可以切实的定位于转盘24中。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为了8厘米盘片11所设定的承载装置70的检测位置(P1、P2、P4、P5)、为了12厘米盘片12所设定的承载装置70的检测位置(P1、P4、P5、P6)、以及为了盘片盒13所设定的承载装置70的检测位置(P1、P3、P6),在复数个位置中设定有相同的位置。具体而言,退出位置P1对于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以及盘片盒13都是相同的。而且8L结束位置P4与12L开始位置P4、8L退避位置P5与12L结束位置P5、12L退避位置P6与DL结束位置P6是设定为各自相同的位置。因此,在对于各自不同的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以及盘片盒13个别设置检测位置的情况下,全部需要设置11个检测位置,然而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经由使检测位置共同化,可以减少为6个位置。所以能够使控制装置150所实行的控制处理简化,而且可以减少检测承载装置70移动至检测位置的开关(SW1至SW3)的数目。而且,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进行检测承载装置70的位置是使用SW1至SW3以及承载位置检测凸轮140。此外,承载位置检测凸轮140是由与SW1和SW3接合的上段凸轮141以及与SW2接合的下段凸轮142所组成。所以,利用组合各SW1至SW3的输出可以进行承载装置70的位置检测。由于具有6个位置(P1至P6)的承载装置70检测位置只需要3个开关(SW1至SW3)就可以检测,可以减少开关的数目。因此,能够使存储媒体装载装置以及盘片装置10的结构简化,并且减少零件数目。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按压操作SW1至SW3而构成开启(ON)/关闭(OFF),再以此操作承载位置检测用凸轮140。因此,经由使承载位置检测用凸轮140中所形成的凸轮形状在每个承载装置70的检测位置是不同的,而能够检测承载装置70的位置,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切实的进行承载装置70的位置检测。此外,上述实施例中,以8厘米盘片11、12厘米盘片12以及盘片盒13的任一个装载装载有可变换式盘片装置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为例子做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只适用于可变换式盘片装置,当然也可以适用于装载只能装载盘片的盘片装置。对于如上述的本发明而言,在进行盘片状存储媒体的移动时,由于盘片状存储媒体是在利用位置不同的移动机构与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维持住的状态下移动,因此盘片状存储媒体不会从移动机构脱离,可以进行稳定的移动处理。并且可以得到下述的各种效果。本发明的装置,维持构件是由固定于上述承载装置的固定部与从上述固定部沿伸出对应上述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插入方向接触前方边缘具有弹力的舌片部所构成。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切实的维持盘片状存储媒体。而且,利用维持构件接触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前方边缘部,因为在定位状态下进行移动处理,所以在移动处理时不会发生维持构件与盘片状存储媒体之间的相对变位(打滑),可以进行高精密度的移动处理。本发明的装置在维持状态下,即使对盘片状存储媒体施加从承载装置脱离方向的力(拔除力),由于利用此拔除力使舌片部朝向盘片状存储媒体弹出。因此,在移动盘片状存储媒体时,即使对盘片状存储媒体施加错误的拔除力,也可以防止盘片状存储媒体从维持构件上脱离。利用两个维持构件挟持并维持盘片状存储媒体,可以减少构件的数量,同时可以达到承载装置的小型化。对盘片状存储媒体进行读、写处理时,随着托架与基座相互接近使维持构件驱动部与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接合,并且以接合力作为驱动力使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从盘片状存储媒体离开,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切实使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从盘片状存储媒体离开。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该项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各种更动与润饰,均属于本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存储媒体装载装置,具备能够装载盘片状存储媒体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存储媒体装载装置包括一承载装置,该承载装置用于在进行插入退出该盘片状存储媒体的一第一位置与进行读、写处理的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盘片状存储媒体;一维持构件,该维持构件设置于该承载装置中,用于维持该盘片状存储媒体的一外周边缘,其中,该维持构件包括一固定部及一舌片部,该固定部固定于该承载装置,该舌片部具有弹性,该舌片部从该固定部沿伸出接触对应该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插入方向的前方边缘具有弹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舌片部朝向该盘片状存储媒体的插入方向逐渐接近该盘片状存储媒体并接触该外周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舌片部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一盘片检测开关装置,且经由使该盘片检测开关装置接触所插入的该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外周边缘,以检测该盘片状存储媒体的装载。4.一种存储媒体装载装置,该存储媒体装载装置包括一托架,该托架设置有一移动机构,且该移动机构在一退出位置与一装载位置之间移动一盘片状存储媒体;一基座,该基座设置有一转盘,在该盘片状存储媒体处于装载状态下,该转盘旋转驱动该盘片状存储媒体;一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驱动该托架与该基座相互接近使该盘片状存储媒体装载该转盘中;其特征在于该移动机构中设置有一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该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与该托架同时移动该盘片状存储媒体并维持接合该盘片状存储媒体;该基座中设置一维持构件驱动部,该维持构件驱动部随着该托架与该基座相互接近,而接合该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在该盘片状存储媒体装载在该转盘的状态下,使该移动时盘片维持构件从该盘片状存储媒体离开。全文摘要一种能够装载所插入的盘片状存储媒体的存储媒体装载装置,可以在装载(Loading)盘片状存储媒体时,防止盘片状存储媒体刮伤并且可以进行高精准度的装载处理。此装置具备在退出位置与装载位置之间移动装载的盘片(11),(12)的承载装置(70)以及设置于承载装置(70)中并用于保持盘片的外周边缘的维持构件。维持构件是由固定于承载装置(70)的固定部(85)与从固定部(85)沿伸出接触对应盘片的插入方向的前方边缘的具有弹力的舌片部(86)的盘片夹(74)至(76)所构成。文档编号G11B17/04GK1355532SQ0113627公开日2002年6月26日申请日期2001年10月12日优先权日2000年10月13日发明者椛泽秀年申请人:提阿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